實現深度反思的手段之一是通過批判性聽課,其要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領悟授課教師的教學理念、發現教學優點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對自身的教學進行反思,從而實現由教師中心到學生為中心的快速轉變

目錄

一、導語

二、教研目標三、觀摩課基本信息四、觀摩課短評

五、觀摩教師教研反思

六、對觀摩教師教研反思的反饋和評價 1. 批判性聽課後的反思應該是什麼樣的? 2. 為什麼要脫離傳統的評課和反思方式? 3. 如何向「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轉變?附、觀摩課一:教學設計解讀和教學反思

一、導語

在上期教研給出教研活動的框架之後,本期教研主題為「批判性聽課」,並由此引發出對落實「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思考。

二、教研目標

通過本次教研,教師應當能:

  1. 意識到長期以來處於被動聽課、思考深度不夠的狀態;
  2. 意識到之前評課和反思過於表面化、「套路」化;
  3. 進行批判性的聽課和深度思考;
  4. 改變評課方式,嘗試以反問的方式進行深度思考和反思;
  5. 通過批判性聽課這種方式促進教學理念朝著「以學生為中心」的轉化。

三、觀摩課基本信息

觀摩課一:七年級數學《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 授課日期:2019.05.21周二第三節
  • 授課教師:L老師(初中數學新任教師)
  • 授課對象:七年級3班
  • 學生人數:60
  • 觀摩教師:數學組、小學科組

觀摩課二:七年級英語《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 授課日期:2019.05.21周二第六節
  • 授課教師:Z老師(初中英語新任教師)
  • 授課對象:七年級4班
  • 學生人數:60
  • 觀摩教師:英語組、語文組

四、觀摩課短評

觀摩課一

  • 評價很高
  • 整堂課教學設計連貫、體現出了教師的深度思考、對教材的深入理解、以及精心設計的例題和習題,總體來說教學思想轉變較為成功。
  • 但是整節課暴露出在轉變教學方式之前的問題較多。

觀摩課二

  • 評價一般
  • 教學設計前後呼應不夠,考慮不夠周全,教師對學生預設不足、興趣點把握不當,教學環節設置和呈現方式不夠合理。

五、觀摩教師教研反思

以下將兩組觀摩課教師的在最近兩次教研後做的反思分別列出。

數學觀摩課教師反思及對應教師上次反思
英語觀摩課教師反思及對應教師上次反思

六、對觀摩教師教研反思的反饋和評價

通過對比這兩組教師最近兩期教研的反思,不難發現:

第一組觀摩教師的反思偏向於總結出一堂好課在教學的方方面面需要注意的問題;並且六位觀摩教師最近兩次教研反思的「套路」如出一轍:教師們應該如何去做、如何去教,才能講出一堂好課、才能教好學生。

第二組教師在教研過程中陷入很深的反省和批評之中,四位教師中的三位都在反思中提問自己該如何從思考學生的問題角度入手才能做得更好。

應該說在這次教研中,英語組的教師收穫更大!基本實現了本次教研的目標,達到了批判性聽課應有的效果,正在朝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轉變。

1. 批判性聽課後的反思應該是什麼樣的?

在教研期間,我反覆引導老師們進行批判性聽課、去琢磨授課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對學生所做的充分預設和在學生層面所做的深入思考,以及換做是自己會如何設計相應的環節。教研結束後,參與觀摩的老師反思總結的要點也確實都非常充分、細緻,將教研評課中的要點都進行了吸收和思考。但是,老師們的印象仍舊停留在了這節課的好的教學效果和好的教學方法上,總結出了別人教學中的優點、對比自己教學中的缺點和問題。雖然說這一點值得肯定,但必須強調這也是非常傳統、極為容易做到的「套路」和專業教師應當達到的基本水平。換句話說,這樣的反思僅僅停留在了「吸收」的層面,而沒有達到「消化」的水平,也很難讓人相信這樣總結出來的要點能真正落實到今後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環節中去。

下面再回顧我在上一期教研反饋中提到的「學會批判性聽課」的內容:

原文鏈接:謝濤:職業教師的深度反思和專業化教研案例(一)

學會批判性聽課

(1) 帶著質疑(不是懷疑)聽課。下面是我聽課的時候時常思考的問題:授課教師講的設計和教學方式,如果換做是我,我是不是能設計得更好、講得更好?這位老師為什麼要這樣提問?這樣提問的出發點是什麼?是不是在為後面進行鋪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教學環節是否完整?還應該增加哪些教學環節會更好?教學效率是否能進一步提高?(2) 觀察各個環節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教師在不同的環節是如何與學生互動的?這樣的互動方式是應用了哪些教學原理或原則?這樣的互動方式是否合理?能否改進、提升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3) 觀察教師是如何進行評價的。在觀摩課堂上看到的評價基本都是口頭的。老師的評價語言、角度如何?體現出了教師的哪些教學特點和風格?如果是我評價學生的表現,我會怎麼做?如果跟這位老師不同,我評價的原則是什麼?有何區別?(4) 思考教師沒有展現出來的東西。有時候授課教師會避開自己不熟練的知識、沒有把握的教學方式,也可能會遺忘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或者漏掉某些關鍵的教學環節等等。有些是刻意迴避,有些是無意疏漏。是否能把這些沒有表現出來的東西推斷出來?這一點非常考驗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

批判性聽課,本質上是讓老師們能分析出授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對學生做了哪些方面的思考、預設、鋪墊等等,以幫助學生達到教學目標、讓學生吸收並消化這節課的知識點,並思考這節課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並對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否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做反思、對比。

2. 為什麼要脫離傳統的評課和反思方式?

類比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吸收」和「消化」知識的過程,絕大多數傳統教師在教學中也總是傾向於認為把方法總結好了教給學生了,學生就應該能「吸收」(掌握)、就能「消化」(應用)了。

這裡問各位教師一個問題:學生如果能總結、複述出某些結論、規律,是否就表明這個學生能將相應知識點應用到解決問題之中?或者將這些結論應用於從未遇到過的問題?答案不言自明。

那麼再回過頭來看老師們的總結,可以說是非常到位!那我再問各位老師一個問題:你是否能把總結出來的這些結論應用於將來的教學設計中?你可能會突然發現自己還是很茫然,不知道從哪裡入手、不知道如何將這些結論應用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中。例如,有老師提出「要整合教材」、也有老師提出「要深度剖析概念」、也有老師提出「要舉一反三」,那我就再追問:整合教材到什麼程度?剖析概念到什麼程度?舉一反三到什麼程度?怎麼判斷這些做法是否恰當?

如果老師們在聽課、反思過程中的思考能達到上述追問的深度,那麼得到的答案就應該和英語老師們反思的結果差不多了。這4位英語老師中的3位從第一次總結教師應該如何做過渡到了第二次總結出如何從學生的問題出發開始思考自己的教學設計。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學設計。

不要小看這樣細微的變化,但足以體現出教師反思過程中的視角的巨大差異,進而反映到將來的教學設計中。所以,教學理念的轉變不僅僅是一句空喊的口號和不接地氣的結論,而是是實實在在的體現在反思中的。

3. 如何向「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轉變?

想要「消化」這次教研提出的批判性聽課的目標,實現向「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轉變,除了吸收、總結優點、對比缺點之外,更多的是要關注這些總結是如何得出來的、這些優點背後反映出的是授課教師對學生怎樣的思考,以及自己又如何能將這樣的思考應用到將來的教學設計和實踐中去。換句話說,就是關注的焦點應該放在得出這些結論所提出的問題本身、而非答案——將類似的、甚至是同樣的問題用到自己的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自問自答,自然就能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路

所以,英語組老師們的反思相比於另一組老師更為有效,也正是因為他們在嘗試轉變教學理念的道路上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如果其他老師都能做到他們那樣的反思——將教學設計中思考問題的出發點由教師轉變為學生、並且提出的問題非常有針對性,那麼教學設計理念的轉變也就是情理之中了,口號式的「以學生為中心」就不再是一句口號,同時還能完成從批判性聽課到批判性反思等一系列轉變。

附、觀摩課一:教學設計解讀和教學反思

以下為數學L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整理出的內容。可以看到,在對各個環節的反饋和解讀中,L老師反覆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解讀和思考,其教學設計理念的確是以學生為中心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