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哪一门非在正规教育学习的课程,需花费上班族两个周末共12小时,上了一次还不够,于是推出<旧生复习方案>后,还陆续吸引很多人回去重修? 不是因为老师教得不好,而是因为这门比我当年念<民法条款>还硬的课程,对于网路行为和分众经营确实有其帮助。
事实上,当我 在2011年参加第一(或二)批的认知心理学时,内心不曾想过,有一天会想再回去重新上课;毕竟,当时的学习感受相当深刻,而随后几个工作和生活上也逐渐应用课程所学核心价值操作,但,人生最厉害的就是一个『BUT』,经过四年的反刍和渐感不足(其实是遗忘),2015年第11梯次的[认知心理学:洞察使用者的心]成为我的震撼学习。
上课开场照片 
从2010(或2011)开始听浩哥演讲与授课,虽然都体认到浩哥的简报引导的能力很利害,但,这次从投影片制作、简报串连、引导课程理论与实务的方式,发现这几年来,浩哥的课程引导与脉络串连进化到一种令我这常听演讲者都忍不住惊叹的程度,以至于这次撰写的课程笔记,几乎是纪录老师的简报如何设计居多(这是画错重点吗?XD)

但,四年后重听的「认知心理学」课程也体认:本来就爱观察生活百态与人类行为的我,确实以更精准和不同的角度探究『情境与脉络』,不论是哪场讲座里所分享的经验确实会被大脑默默归类与记忆,例如:会特别留意电梯按钮、招牌标志等,经过四年的潜移默化后,比起当年第一次听到的印象与理解更为深刻。第一堂课结束后,我忍不住觉得这四年来进步的不只是曾上过课的学生,还有讲师自己呀!

摘录简报设计参考:
◎第一阶段的分享主要是透过<个人生活与科技发展>摘要带出第一天七堂分类课程的重点摘要。
花了大约1.5小时,利用89页的简报框出<演化与认知>、<知觉:我们如何经验这个世界>、<注意力:我们如何克服讯息处理瓶颈>、<学习>、<记忆:如何编码、储存、提取讯息>、<如何理解世界>等今日六堂课的大架构,让听众在脑海里快速建立自己的讯息心智图。
这是第二个从『自我介绍』开始,不但充分把握每段的资讯拆解,也让我能聚精会神听讲且不觉得『自我介绍』很无关紧要的讲师;随著每堂课进行,再做更细部的说明与案例分享。
◎固定模式的课程破题,让听众知道切换的进度与转换思绪。
对非心理学系的学生来说,很多名词或专业术语都非常生涩与难以理解,一堂课程的结束在转换下一堂都需要时间沉淀,但紧凑的课程时间需要节奏的掌控。利用同样的视觉画面加上
生活化的故事或案例破题,能降低听众进入陌生领域的门槛,甚至跟工作类似的案例,能引导听众产生记忆与关联性串连,增加对该堂课的吸收程度。
◎平日应该要有系统地归纳与分类手上的照片与资讯,增加未来的授课/分享/案例的累积达到与时俱进的效益。(同场加映:科学的历史:自我的探寻)

给未来想上这门课的朋友建议:
1.前一晚早点上床休息,隔天一大早先喝杯咖啡或能让你提神的饮料。
2.善用你习惯笔记的方式记录,但建议关掉会让你分心的网路。这次我回归最原始的纸笔记录,虽然笔记的内容会多少有缺漏,但未来若能善用80%的笔记内容也足够了。毕竟授课内容只是接触<认知心理学>的开始,野心不用太大。
3.趁著课程学习结束后的时间,整理相关心得与当时感受,增加未来重新阅读笔记的「情节记忆 (Episodic Memory)」。
4.如果你喜欢看美剧,欢迎参考美国影集:檀岛警骑2.0 (Hawaii Five-0 )的2012年第三季内容
除了美丽壮阔的风景、紧凑的故事安排外,还有你会发现有些对话与情境,是第一天课程很好的案例与连结。例如:目击证人的证词与嫌犯画像的描述会有出入、开车的车主们在必须让道或是停止时,大多人反应都是往右闪避,所以警车超车时,千万不要往右边开、 银行抢案的排队顺序与一旁等待的人行为模式可以透过引导转换、当熟悉的影集或主题背景音乐出现(当年的影集主题音乐)不论当时的画面为何,会相当容易勾起人们的回忆与反应(跟著哼歌)、这一年也有向[不可能的任务]致敬(?)的感觉......还有其他的描述就族繁不及备载。

 

Stanton Warriors 贴文
这是 BJ FOGG行为模型
行为=动机(想早点离开)X能力(转换排队顺序)X触发(看到别的队伍产生快速的移转)
 

第一天的课程作业案例

◎关于<三个层次的对应>企业的价值主张要回应个体的价值观、设计要能满足个体需求、产品与服务要能融入个体生活的行为脉络
大多数旅客在入住东南亚海岛饭店前,迎宾人员会提供一杯当地饮料与毛巾的服务。乍看之下虽然是填满等候Checkin的空档时间,但其实因为旅客前往饭店前,往往可能是经过搭乘飞机与车子等行为后,湿热的天气容易产生疲惫与毛燥,为了降低旅客的不适和提高饭店的服务价值,所以东南亚的饭店会先提供一个<迎宾服务>,让旅客未入住就能有放松的心境产生。回到台湾的饭店,南投的云品饭店也有类似的服务,而且因应台湾的气候,夏天提供冷饮、冬天会提供热饮,同样是满足旅客需求,却也回应饭店核心价值。
P1100722  
◎关于<任何的知觉经验都有无限多种可能的解释> & 操作记忆 
  人们会自动加上限制条件,例如在操作介面时。 习惯 Window介面使用行为的人,乍然转换为 MAC 系统或介面时,需要一段适应转换期。在行动装置行为的操作更是明显,Android手机的使用者习惯<回上页>的设计转换与浏览器的模式概念相通,所以让学习适应相对不快速的年长者而言,<回上页>产生的错误结果承受度会比<Home>键容易接受。
→延伸思考:在新旧的使用者交替时,服务须提供<渐近>的方式改变行为。

◎知觉注意
课堂讲课时,刚好左边传来水管流通、右边出现车子行进的噪音,虽然两边传来不同的声音干扰,但因是处于课堂上,所以主要注意力依旧放在讲师上。也因为刚好讲述的内容相关,所以在记忆里产生印象。

 The Ames Room 和 人们相信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 错觉:当年电脑的技术还未达到今日的程度时,导演 Peter Robert Jackson 和其特效小组不只利用大小不同比例的演员与搭配远近距离的拍摄场景,造成哈比人与甘道夫在电影画面的视觉特效效果。

网路图片案例_魔戒特效

图片摘录:拍制《哈比人》的特效背后  

◎长期记忆以<意义>为主,<区块>的编码方式容易加强短期记忆
过去考 IELTS 的测验时,有类似克漏字的题目测验类型,确认非英语系学生对长篇英文能力的理解与概念,所以有<听力克漏字>或<文章克漏字>类型的设计。考试的试题多半会有题库,所以学生可以利用多练习的方式做记忆背诵,以便在正式考试时,能快速达题(古典+操作制约?) 但在第一次测试时,需要仰赖考生对文章内容意义的理解与判读,选择可能性的答案。 
另一个相关延伸案例是2013年由陈可辛导演制作拍摄的电影「海阔天空」教导去「新梦想」学习英语,以便通过英文能力考试时,其中一个老师说明:有一个不论单字背诵或考试都非常厉害的中国学生,在看中国邮报时,没有阅读与理解的障碍,但阅读「华盛顿邮报 (The Washington Post)」时,却发现每个单字都懂,但组合起来却有理解障碍,因为中国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不是以『 THINK IN AMERICAN ENGLISH』的生活文化理解,而这产生了会考试却不会生活或写好作文的差异。 

THINKINAMERICANENGLISH  图片:电影海阔天空海报

◎组织:Bower, Clark, Lesgold, 与 Winzenz (1969)年的实验
记忆与理解需要在受式者大脑里产生<组织>与<系统>比较容易被记住。其实跟产品与服务的广告讯息设计策略概模相似。当产品的前后广告能产生一致性的关联时,容易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印象,当产品、目标客群、企业达成一致时,就能形塑<品牌价值>。 

◎脚本 (Scripts) 基模的一种,关于规律性(routine)的事件‧关于某些情境类型的知识结构会有因果关系,且在情境中事件的顺序通常会固定。
    老师以80年代<致命的吸引力>和90年代的<世界末日>为例,说明台湾在美国市场的形象连结认知。延伸补充,布莱德彼特的<末日之战 (World War Z, 2013)>有一幕是新闻不断地谈论关于台湾爆发的狂犬病毒暗喻可能是僵尸病毒的起源。回想当时的台湾新闻脉络,从 2002年的 SARS、2009年的 H1N1,一路到后来台湾爆发60年来的第一起狂犬病案例,加上台湾的医疗团队和品质也是世界知名,是否也形塑<台湾>这个地方给予美国人的累积印象,甚至超越科技代工领域的打拼。


我自己的问题(待解惑)
1. 不涉及宗教信仰因素。
西藏活佛轮回转世的方式,是上一代的活佛离世前会留下相关线索,再由信徒依循线索前往寻找,最后透过问答与辨认活佛器物作为新一代活佛的转世身分证明。
活佛的问答与辨认器物是应用了<辨识与再认>的知觉功能吗?

2.提到<相似性>与<接近性>的鉴别时,为何同样是行动装置(平板/手机)但使用者的预期心理和行为会有差异? 例如同样是平板,ios扁平化的设计会更容易使用吗? 以我个人而言,其实有点难以在瞬间辨认。
延伸问题:手机的行为操作撇除软硬体规格与技术能力的考虑,在小萤幕的的行为应该要更容易在瞬间被辨识,才能被快速取用,而如果是 iPhone 全图面设计,却不容易在瞬间产生<啊:这是听音乐或是XXX>的感觉。所以,在小画面里,<多图>真的比<简文>好吗? 加上现在大家的图标设计颜色几乎雷同(非绿即蓝)

3. 大数据和行为学习的关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