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181213_192148.jpg

中山堂旁邊「隆記」大約年底要收起來了。沒想到有這麼一天,真要跟這間老飯店告別了。但要是隆記的老主顧應有這麼點體會,早在幾年前,隆記黃豆湯就已收起來不賣了,菜飯也沒有過去精彩,那種老上海風情早就在看似弄堂的狹隘窄巷裡如煙般消散了。

 
小時候對隆記的印象就是間吵到不行的餐館,上海鄉音此起彼落,地板滑滑的,不時人滿為患,尤其擦手的黃色毛巾總是沒擰乾就上桌,有點驚心動魄之感,餐後水果大西瓜總是安在櫥窗邊上,上桌時店家總是蠻大方的奉上很大一片,可小費也就不能少了,光顧隆記的客人總會點菜飯加黃豆湯,有錢人再加點塊江浙排骨,簡簡單單就是一餐,要再加個海瓜子或蠶豆盆頭菜就算加菜了,臭豆腐或腐皮包肉非得再熱一下上桌纔有韻味,尤其那碗看似不冒煙又不起眼的黃豆湯,纔是此間精髓,離了隆記可就喫不太到了。
 

initpintu_副本1.jpg

 
很多朋友問我,為什麼對那碗黑黝黝、不起眼的黃豆湯那麼在意?就算加個豬腳,價格與排場也遠比不上砂鍋雞、醃篤鮮之流的湯菜?唉,菜飯、黃豆湯與木頭櫥窗裡的盆頭菜,堪稱上海菜的基本法,是保留了老上海古早城鄉結合的生命力,更是窮人們窮開心、填飽肚子的法門,這些人情世故的城市記憶原本保留在獨有的味道之中,一經失去,可就再也回不來了。
 

講起上海菜、滬菜,一般人總有個誤區認知,以為是中國最主要菜系之一。但說真的,上海菜、本幫菜能不能列入八大菜系還是有些疑問的,更多人認為上海菜屬於種地方菜系,技法上較受蘇菜或淮揚影響,真正的上海菜要顯得農家色彩重了些,土了些,也就在精緻度上略遜其他菜系。

 
拿黃豆湯來說,就是道來自農村的美味佳餚,加排骨、豬腳、火腿這些東西都不稀奇,難就難在怎麼把平凡無奇的黃豆給煮好了。看似簡單,但想把不易爛的黃豆燉到酥軟還真不容易,強就強在先要把黃豆泡發了,再用文火長時間燉制,等到黃豆皮肉分離、軟綿酥爛,鮮美味道才會充分釋放出來,與甕裡豬腳或大骨再起微妙的化學變化。如果火大了,黃豆煮得稀巴爛,鍋裡面也不過就是碗絞在一起的黃豆糊,口味、口感根本都談不上。
 

initpintu_副本.jpg

 
因此跟醃篤鮮頗類似,煮黃豆湯必須水量夠,一次放足,才能確保長時間文火慢篤不會把湯汁收乾,其他如腳爪、火腿、豬皮、肥油都只是添味配料。小火煮到好,湯面上浮著一層厚厚的豆油,起鍋時淋上一勺醬油,略帶黑亮的湯色便從此而來,還要加上小把青蒜,熱烘烘地喫下去,樸拙的口味更是醇厚鮮甜。
 
這些煮黃豆湯的工序說來麻煩,反而在古老的鄉間再容易不過。因為當時都是燒柴生火,大竈的火頭當然不能輕易熄滅,所以煮飯炒菜之餘,大可用土鍋湯罐煮碗黃豆湯,放在竈火旁邊用小火餘熱慢慢燉到爛,時間越久越好。但想想看,一小盅黃豆加塊骨頭能多少錢,還要把黃豆燉到爛,燃料費要花多少?就算要賣,不過就是種上不了席面的家常菜,說真的,當然不划算。
 

initpintu_副本2.jpg

 
但就是這種家常小菜纔是上海弄堂菜的根本。無論冷熱兩相宜、放在盆中陳覽給客人選取的盆頭菜,鹹肉百頁、臭豆腐,或是這種費工而便民的黃豆豬腳湯,都代表了老上海的庶民之風,也就是一般人日常生活所需,說到底,下飯而已,也是那個物質尚不算豐裕時代的生活印刻。
 
還記得,1990年到上海,那時候魔都大餐廳還是國營居多,真正賣得火紅的就是這種弄堂裡的家常小菜,無論鷺鷥或鮮牆坊、新吉士,都是創生自狹隘擁擠的弄堂之中,小小店面塞滿忙碌三餐的客人,慢慢小店挪大店,甚至成了一方之霸,成功之道無他,也就是將簡單的家常口味做得好喫而已。
 
但是現在到上海打牙祭,街頭很少還有打著菜飯與黃豆湯招牌攬客的店家了,一則因為上海每個家庭都會作,沒甚麼必要到店面喫,同時喫飽、喫份量的家常菜,費工又賣不了多貴,甚至現在要到街頭,強忍著雜亂骯髒的攤子上,才能喫上一碗黃豆大骨湯或菜飯了。
 

IMG_20181213_193251.jpg

 
菜飯又何嘗不是如此?上海人對菜飯情有獨鐘,除了油菜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那勺豬油,趁熱拌在飯裡,不但飯與菜由原本層次分明、白綠相間,成為融合一體的晶瑩鮮亮,豬油香氣混著青菜馨香,被起鍋前澆下的醬油帶著,往桌邊饕客撲鼻而來,更是道色香味俱全的佳餚。要更講究一些,就是先用豬油或火腿爆香,炒青江菜,再將洗過的米一同拌炒,跟著加入高湯,用小火半燉半煨地收乾湯汁,再加入新鮮青菜後略悶一下起鍋,一樣能煮出油晶晶的上海菜飯。
 
但隨著現代人飲食觀念改變,豬油好像犯了滔天大罪般,早就消失在許多店家的檯面上。改用雞油或菜仔油,就是沒有那種溫潤的香氣與口感。拌飯功夫越來越不仔細,捂的不到位。馬馬虎虎地端上桌,飯粒總和在一起,軟糯過頭而少了口感,水準越降越低。
 

initpintu_副本3.jpg

 
還不如廣東菜揭竿而起,拿煲飯的土鍋煮起了菜飯,鍋巴飯餈與香氣一應具全,鹹肉與油菜顏色鮮明,飯粒更是顆顆分明,最後拿蒸臘肉的醬汁淋在飯上滋滋作響,比起上海菜飯可神氣多了。
 
只是這樣煲出來的還算上海菜飯嗎?我質疑。但那個靠著菜飯、黃豆湯就能滿足一頓的日子,真的回不去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