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踢完的西班牙對陣俄羅斯,雙方1-1戰平。西班牙傳球過千腳,卻沒幾次攻進禁區的機會,我是看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對戰之後覺得西班牙傳控好細膩(雖然葡萄牙確實後防菜了些),很喜歡西班牙。可是由之前的德國的教訓,很多人都說傳控已經不行了,被保守防禦防的沒什麼進攻機會了。那麼德國西班牙的失利到底是真的傳控不行還是因為戰術布置不佳還是因為球員水平不行呢?(俱樂部比如巴薩傳控還是可以的吧,因為每個球員水平都足夠高可能國家隊沒法到達這個程度)

傳控戰術真的被吃透了嗎


傳控足球的精髓在於壓迫,而不是沒完沒了的倒腳。

不是傳控足球不行了,而是這種踢法對硬體要求比較高,西班牙是零件老化,德國是零件不匹配,都踢不出真正的傳控足球,他們踢的是倒腳足球,是上個世界六七十年代就存在的,被認為是弱隊遇到強隊是保平的足球。

其實連控球率這個數據被重視,都是巴薩夢二崛起之後才被媒體重點強調,一度成為衡量球隊強弱的關鍵指標。

但實際上就像紅衣主教奧爾巴赫說的,數據這東西是媒體發明出來糊弄不懂球的觀眾的。當年其他隊伍面對巴薩其實是這樣的:

1拿不到球權,只能被動防守;

2即使拿到球權,沒有出球線路,被高位逼搶斷球,回到情況1。

這就造成了球一直在巴薩單方的掌控下,巴薩可以從容的傳控反覆尋找進攻機會,從而殺死比賽。

媒體不知道該怎麼簡明的描述這種壓迫力,所以用控球率這個數據來展示雙方的實力差,讓很多人產生了控球率就是王道的錯覺。

當然,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巔峰巴薩和西班牙實際上是因為超強的壓迫和控制能力而獲得大量球權才能在控球率上大幅領先。而不是如今的德國和西班牙這種攻不進去就在中後場倒腳把控球率刷的遠高於對手。

這裡先說一個我自己總結的經驗。球場上的進攻從整體到局部,都是對球場空間和時間的利用,且兩者呈負相關。(這只是我用來說明巴薩和皇馬進攻的,是否具備普適性我沒驗證過)

舉例說明,巴薩巔峰時期,是對球場空間利用的最好的球隊,對球場的時間利用就很低。那時巴薩進攻的典型特點是前鋒頻繁換位,意圖帶走直到對方中衛,邊後衛反覆套上拉開寬度,尋找空檔傳中,中場輪流插上打亂防守部署。那時候的巴薩可以很耐心的充分利用球場空間反覆壓縮調動對手的防線讓對方在頻繁的調整防線時出現失誤。這是一種對球場空間極致的利用,也因此他的時間利用率很低,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傳控來尋找對手的失誤。

而為了對付這種在當時幾乎無敵的戰術,穆里尼奧另闢蹊徑,從另一個角度找到了破解這種戰術的方法,就是對球場時間的極致利用——極致的快去進攻。皇馬百分奪冠的賽季讓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種風馳電掣的反擊,從斷球到進球,往往只經歷三四腳傳球,快到讓對手來不及組織防線就結束進攻。如此之快的進攻自然也談不上利用什麼球場空間,如果在戰術板上畫出進球前兩隻隊伍的傳球線路圖,巴薩能把板子圖成黑的,皇馬只需要畫一條線。

當然了,那時的巴薩反擊也非常犀利,皇馬也可以圍著對方禁區狂攻,這裡就不表了。

當然,現在來看,太過極致的戰術都存在很大的問題。皇馬的戰術我們這裡不談,只說說為什麼巴薩的戰術,以及為什麼現在普遍認為傳控足球不行了。

要踢出巴薩當年的那種足球,有2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現在的西班牙不再具備了,使得現在的西班牙傳控徒有其表。

1、缺了兩個「哈維」讓這套戰術容錯率大降。哈維阿隆索的存在不僅能增加中後場的出球點,也加強了防守能力。而巴薩的哈維則是這套體系的大腦、進攻發起人以及節奏大師。哈維有多強這裡不多說了,反正我這個巴薩黑是哈維吹。可以說傳控足球就是隨著哈維老去而強勢不再。當然,缺少了哈維並不致命,畢竟西班牙還有小白布教授大衛席爾瓦,真正致命的是下面這點。

2、與直覺相反,真正的傳控足球是一種風險很高的戰術。因為他需要在壓迫對手的陣型的同時,保持己方陣型三條線的距離,他要求己方的所有球員位置壓的都很靠上,所以你可以看到典型的瓜迪奧拉足球是門將站在中線附近。因為陣型壓的非常靠前,會給對方留下大片的開闊地帶跑反擊,一旦己方失誤很容易被對方打反擊,所以傳控足球對球員的傳球能力要求很高,同時一旦失誤,速度最快的邊後衛必須配合後腰直接破壞球權不給對面打反擊的機會。這也是為啥瓜迪奧拉在曼城要破紀錄的買倆邊後衛,因為真的很重要。由於這種高位壓迫天然的高風險性,球員在場上具體執行的時候就會非常複雜,如何平衡危險性傳球和安全球就非常考驗主教練的功力。其實從瓜迪奧拉在巴薩的最後一年開始就能非常明顯的看出巴薩球員的進取心不足,更多的選擇安全性的傳球,這種趨勢隨著巴薩和西班牙榮譽滿身而越發明顯,畢竟冠軍已經拿夠了,不願再冒風險追求安穩也是人之常情。這種改變導致了巴薩和西班牙在場面上控球率越來越高,但有威脅的進攻卻在減少。這直接導致了場上的壓迫力開始下降,對手可以更從容的擺大巴等待反擊。

現代足球,無論用什麼戰術,終歸是要把陣型像對方腹地推進,沒了哈維又失去了冒險精神的西班牙,在對陣俄羅斯的時候只敢在中線附近頻繁倒腳,傳四五十腳球才能向前推進幾米。俄羅斯人好整以暇的等你一個失誤,一腳長傳找久巴,然後爭搶第二點,一下就能推進到西班牙的腹地,從這個角度講,久巴一個人就幹了一堆西班牙中場大師的活兒。


謝邀

最近剛好在思考這個問題,試著回答一下吧。

本屆世界盃可以說是傳控的沒落,德國、西班牙兩大傳控體系相繼被淘汰。

傳控的巔峰可以說是巴薩帶來的,惠及西班牙。那段時間,俱樂部巴薩、國家隊西班牙,那是真的打遍天下無敵手。全世界都在思考怎麼破傳控,最終被魔力鳥找到了鑰匙。魔力鳥通過至少每年四次對陣巴薩,不斷得到反饋,不斷進行改進,不斷進行試錯。記得皮主席的巴掌嗎?皇馬忍辱負重,從一開始的慘敗到終於在國王杯決賽戰勝了巴薩。魔力鳥更加篤定,這種打法是唯一能破傳控的方法:後場擺大巴,中場絞殺,斷球後極快速度出球,前腰過渡一腳,直接找前鋒。所以那段時間,後場斷球給厄齊爾,厄齊爾絕不粘球,最多擺脫貼身防守,然後就出球,找C羅本澤馬。一個進攻就是15秒左右,講求絕對速度。由於傳控體系,巴薩的兩個邊後衛是上去的,這樣的速度就保證了厄齊爾出球後,C羅和本澤馬很大可能單挑皮克、普約爾。以總裁的單兵能力來說,一人吃掉他們還是有保障的,「皮看穿」外號來源那球就是這樣的。

這邊雖然是國家德比,但全世界的教練都在看著呢,破得了巴薩,就破得了西班牙。

於是這個戰術被很多俱樂部、很多國家學去了。

今年墨西哥對德國那場,太模板了,就是皇馬對巴薩。墨西哥的反擊,一打一個準,可惜前鋒把握能力稍差,不然完全有可能打花德國。

另外,傳控的真諦也被勒夫、耶羅曲解了。

傳控不是進攻手段,傳控是防守手段。

西班牙統治世界這幾年,沒有幾場是大比分獲勝(和腦抽義大利對攻那場是例外),西班牙靠的是拿球,先想辦法弄你一個,反正我前面有托雷斯、比利亞,能力沒話說。然後呢,我讓你拿不到球,拿不到球你就自然不能反擊,不能反擊就不能進球,不能進球我這1:0就穩了。

德國,估計是被西班牙打怕了,那種拿不到球的恐懼,存在勒夫深深的腦海里。

勒夫曲解了傳控的本意,在0:0的時候瘋狂倒腳,太多無意義的傳球,傳控進攻的精髓是跑位,當年西班牙中前場在無球狀態的時候,每個人都在「亂跑」,一跑,扯出空擋,伊涅斯塔、哈維的手術刀歡迎您。

今年的德國、西班牙,都在對方防線的外層,由中後衛進行倒腳,而防線裡面的人都在等著球,這樣怎麼打?

現在看來,不是傳控不行,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純正傳控血統不在,而這個血統,也有哈維、伊涅斯塔、布茨克斯、甚至梅西這些現象級球員同時巔峰的這種萬年難遇的事件。

二是這種戰術的剋星,被魔力鳥發明後,被全世界知道,今後這些球隊對陣巴薩、西班牙,再也沒有那種束手無策的感覺了。

當然傳控並不是西班牙發明的,義大利和阿森納算是傳控的老祖先,這兩隻球隊至今還在使用這種技戰術。沒被人針對的原因是:他們的傳控沒有巴薩、西班牙那麼具有統治力。

目測傳控被防反挑落馬下之後,各支球隊技戰術可能會有一個更迭。因為不可能防反對防反,最終還是要過渡到當年百花齊放的狀態。

義大利鏈式防守、荷蘭全攻全守、英格蘭長傳沖吊、德國立體式進攻、西班牙兩翼齊飛、巴西華麗舞步。。。。

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以上。


不是傳控不行了,是你家的傳控不行了。

幾年前,對於電商崛起導致實體經濟不景氣之說,馬雲也是這麼說的。(不是實體經濟不行了,是你家的實體經濟不行了。)同理,用在這裡也合適。

感覺現在唱衰傳控的人應該和當年鼓吹傳控包打天下的人是同一波人。當年巴薩和西班牙的傳控足球風靡一時,也就誕生了一批將傳控奉為圭臬,將瓜迪奧拉奉為神明的人。哈維至今仍覺得皇馬即便三連冠也比不上巴薩,因為皇馬的足球缺乏控制力。

對於哈維這種人來說,可能傳控確實死了。但是請記住,傳控本就和邊路傳中一樣是一種足球場上常態化的一種戰術,沒必要神話這種戰術。如果總覺得踢傳控足球才是高人一等的球隊,那這種戰術也就該死。

早在2014年西班牙在巴西世界盃中慘敗後,傳控已死的論調就出來了。這些年傳控鼻祖西班牙和巴薩的成績始終不盡如人意,更是讓這一結論甚囂塵上。

可傳控真的死了嗎?有人可以舉巴薩西班牙的例子來支持這一論點,我同樣可以舉一些反例來駁斥這一觀點。

2014年德國隊世界盃奪冠,勒夫在小組賽用傳控流踢法出線。(第一場同葡萄牙甚至沒有上中鋒,踢得是無鋒陣)在進入淘汰賽前,勒夫照搬瓜迪奧拉在拜仁使用拉姆的模式,讓身高不高但步頻快意識好的拉姆踢後腰。

雖然最後勒夫在淘汰賽中啟用了克洛澤,讓拉姆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右邊後衛位置,但至少傳控給了德國隊積極的變化,這一踢法也成了德國隊問鼎冠軍的重要手段。那個時候怎麼就不說傳控死了?

2016年歐洲杯,德國雖然半決賽遺憾輸給法國,但是整屆杯賽中德國克羅斯+厄齊爾的中場組合的控制力讓人驚訝。勒夫對德國隊技術化改造初見成果。那個時候怎麼不說傳控死了?

葡萄牙在同年的歐洲杯中奪冠,雖然他們踢的是防守反擊,但是比起傳統的意式防反,葡萄牙那群拉丁系球員技術更好,對皮球的控制力也更強。穆蒂尼奧、威廉卡瓦略、桑謝斯等人保證了葡萄牙在主打防反的同時,還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也正是這種特性,讓葡萄牙在那屆比賽中磨死了很多對手。(反擊偷一個就控球消耗,再不濟我也不會被你打散)那個時候怎麼不說傳控死了?

16-17賽季後半段貝爾受傷,齊達內扶正伊斯科打控制力更強的菱形442,結果那年皇馬獲得雙冠王。之後皇馬憑藉這個主打陣型又成功獲得歐冠三連冠。那個時候怎麼不說傳控死了?

可見傳控本身並不是那些強隊遭遇滑鐵盧的原罪。沒把這個戰術用好才是他們的原罪。

勒夫的德國隊與其說輸在了傳控戰術,不如說輸在了沒有好的中鋒。

自克洛澤退役後,就沒有一個終結能力靠譜的中鋒。維爾納更像一個可邊可中的前場輔助型前鋒,戈麥斯有中鋒的身板,但卻缺乏優秀中鋒的終結能力(即便如此,在小組賽同瑞典的生死戰里,戈麥斯上場後的作用立竿見影,所以我不理解為什麼同韓國隊的比賽勒夫不讓他首發)。還有一個高中鋒瓦格納勒夫壓根沒給他去俄羅斯的機會。

由於前鋒終結能力太弱,無法牽制對方中後場,導致德國隊為了進攻效果不得不整體前壓,並且需要中場球員在比賽中大量前插。可這種掏空中後場的搏命式打發也增加了德國隊被打反擊的風險。身材高大的德國隊員對抗沒問題,但回追很吃力。本屆世界盃上德國的4個丟球,幾乎全部是對手反擊進的。

另外前鋒吸引不了對方防守的火力,這就導致德國隊只能在遠離對手禁區的區域內傳導。這樣不僅大大減小了對對手球門的威脅,而且給了對方防守球員充分的落位的時間。

不管是傳控也好,還是反擊也罷,最終目的都是進球。如果沒有一個靠譜前鋒完成最後一擊,那麼傳控的意義何在?

阿根廷也勉強算一支主打傳控的球隊,但是因為有梅西,所以他們很特殊。桑保利一切圍繞梅西踢的戰術導致阿根廷的中後場球員的首要任務就是拿球找梅西,然後利用梅西的個人能力在中路吸引對手。吸引對手後梅西在選擇分給隊友(用梅西給隊友贏得空間)。

問題是巴薩的梅西身邊有哈白布拉基蒂奇給他喂球,而阿根廷球員的傳球跑位能力遠遠不能和這些人相比。說白了,阿根廷的球員不能很好的將球送到梅西的腳下。

這就導致了兩點:1.梅西得不到皮球只能原地等(想想他在本屆世界盃上尷尬的跑動距離)2.梅西想要球只能回撤到很深位置拿球(因為那裡對方的防守兵力有限)。可這樣一來梅西的體能就會出現問題,體能下來了他就更不會多跑動了,二者可謂是惡性循環。

最後我們說說傳控足球的旗幟性球隊——西班牙。

相信看過西班牙對俄羅斯的球迷都會對他們的表現大失所望,我們看到了一千多腳的傳球,卻看不到幾次真正有威脅的進攻。在伊涅斯塔替補的情況下,這套由伊斯科主導的傳控體系徹底淪為了吹眠曲。雖然巔峰西班牙的傳控也有吹眠效果,但是吹眠以後的致命一擊才是當時那隻球隊的王道。

在哈維,阿隆索退出國家隊,伊涅斯塔,席爾瓦老去的情況下,伊斯科們雖然可以保障西班牙的技術優勢,但是向前的銳度,以及丟球後的反搶下降的還是太多了。

瓜迪奧拉自己都說,漫無目的的傳控就是垃圾。可見傳控的精髓不僅僅在於能將球倒起來,而是無球時的穿插跑位,以及丟球後的圍搶。當年瓜帥在巴薩不就有個三秒定律么?(丟球後左中右隊員一起圍剿拿球人,爭取三秒之內把球權搶下來)

現在西班牙的傳控有如隔靴搔癢,雖然面上還是傳控的模式,但是早就丟掉了傳控的本真。不破不立,可能只有等伊涅斯塔席爾瓦這些球員都走了,新帥才能大刀闊斧的進行針對性的戰術改良。

其實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表明傳控這個戰術本來就不是一個普適性強的戰術。他需要隊員擁有極好的腳下技術和意識,並且全隊的戰術執行能力一定要強。我們可以看看巴薩這些年有多少好球員被放棄,就能明白這套戰術的執行有多難了。這樣一套戰術如果作用得當,威力當然很大。可即便你運用不當,也不能說這套戰術就不行了。只能說執行這套戰術的人有問題。

再者說足球本身的趨勢就是不斷融合,傳控和反擊、定位球、高中鋒這些時下熱門的戰術本就不是一種有你沒我的狀態。我們看看世界盃上的比利時、克羅埃西亞、法國這些表現優異的球隊,無一不是能將多種戰術融合的球隊。需要進球時能用高中鋒解決問題(不僅是進球) ,需要控場時能用傳球跑位控制局面,這才是一支現代球隊的標配。

所以我認為傳控永遠不會過時,正如12年歐洲杯西班牙用無鋒陣走向巔峰時,我也認為中鋒不會消亡一樣。


世界上沒有不行的戰術,只有不行的人。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如果人特別行,選個合適的戰術打就是了。這就是傳控戰術得以成功的根基所在。

球員素質集體上去了踢什麼都無解。西班牙能玩傳控的基礎首先是技術到位有靈活有頻率但身體素質不足的小矮人,其次是比利亞(托雷斯)哈維伊涅斯塔普約爾這波板鴨歷史最強人。至於巴塞羅那強歸強看看到底這些年更換了多少個巨星前鋒吧。更別說傳控隊到底有多少爭議了。


今天凌晨的日本隊告訴你,不是傳控不行,而是一味地在前場30米之外的地方倒腳是沒有效果的。

日本隊和比利時的個人能力差距很大,但在比賽中仍然能保持傳控的踢法,而且踢出有威脅的進攻。而每次看日本隊的比賽的時候就能發現,他們在前場的各種各樣的跑位可以說是眼花繚亂,這是今年世界盃的西班牙德國所沒有的,這兩支隊多數時間只是在控球,踢的不緊不慢,到了需要進球的時候也就顯得手足無措了。

傳控是近些年被推崇的一種戰術,但我覺得它只是足球世界多種多樣的戰術里的一種,所以也就不存在什麼傳控行不行的問題,它存在著,就會有球隊使用它,有優點,也會有缺點,而決定比賽勝負的,還有球員個人的發揮,教練臨場的指揮,不是單純的說一個戰術行不行就能決定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