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為什麼一定要拿下克里米亞,因為克里米亞對希特勒所看重的德國戰爭需要太重要了。

要知道希特勒在制定巴巴羅薩軍事計劃時,還讓經濟參謀本部製作了一個大規模的經濟計劃,該計劃被稱為「奧爾登堡」計劃,這個計劃是以對征服後的蘇聯地區實施榨取為目的,經過經濟參謀本部研究後,提出了一份報告,除非在戰爭後的第三年所有一切的武裝部隊能由蘇聯供養,否則戰爭將無法繼續,高加索的燃料補給對於佔領區的榨取是必不可少的。這份報告對希特勒的戰爭目標選擇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到莫斯科保衛戰,在這一系列的戰爭中,蘇德戰場的優勢和主動權一直在德國這邊,莫斯科保衛戰只是蘇聯人站穩了腳跟,沒被德國人一波打死。

到了1942年,大家都在厲兵秣馬為更大的戰役做準備,希特勒認為進攻莫斯科意圖太過明顯,蘇聯也已經在莫斯科集結了重軍,希特勒決定進攻蘇聯的石油補給基地高加索和石油中轉城市斯大林格勒,切斷蘇聯的石油供給,反哺德國,一舉擊敗蘇聯。

於是希特勒策劃了奪取高加索油田的藍色行動,要進攻高加索,克里米亞半島就是必經之路。

克里米亞半島的戰略意義及其重大

克里米亞是位於蘇聯歐洲部分的一個半島,南部與土耳其遙遙相對,西部就是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是來歐洲和中東的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第一從克里米亞機場起飛的蘇聯飛機可以直接威脅到德國的主要原油供應地羅馬尼亞油田

克里米亞是蘇聯重要的海軍基地,由於克里米亞半島距離德國的主要原油供應地羅馬尼亞油田距離很近,從克里米亞半島機場起飛的飛機可以直接攻擊羅馬尼亞油田。這種威脅是德國人所不能接受和容忍的。

所以攻佔克里米亞基地有效避免蘇聯飛機對羅馬尼亞油田構成威脅

第二克里米亞半島是德國進攻蘇聯的高加索油田的必經之路。

由於高加索油田是希特勒必須奪取的重要戰爭需要,奪取高加索還會對蘇聯的石油供給產生毀滅性打擊,所以希特勒精心制定了奪取高加索油田的藍色行動,而奪取克里米亞能夠為進攻高加索鋪平道路,並將北部黑海沿岸地區至於掌控之中。所以藍色行動的第一階段任務就是由名將曼施坦因率領第十一集團軍攻佔克里米亞,為第二階段進攻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做好準備。

第三拿下克里米亞半島還會增強德國與土耳其的聯繫

要知道二戰時間,土耳其雖然是個中立國家,但是實際上土耳其和德國關係非常好,經常給德國運送大量的能源物資。而且土耳其還曾經承諾過,如果德國攻下了高加索,土耳其就會倒向軸心國,這就會給德國又增加一個同盟國力量。


蘇德戰爭中希特勒指示南方集團軍羣儘快拿下克里米亞,希特勒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我們來看下克里米亞的地理位置,克里米亞是位於蘇聯歐洲部分的一個半島,面積很大,南部跟土耳其遙遙相對,西部是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是連接歐洲和中東的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蘇軍當時在克里米亞駐紮有30萬人的重兵,嚴重威脅著德軍南部集團軍的側翼,島上的蘇聯空軍可以威脅到德國在羅馬尼亞的油田。為了消除威脅,通過刻赤海峽進入高加索地區,打通黑海海上運輸線,同時促使土耳其在政治上靠近德國。

這個任務就交給了德軍第十一集團軍,第十一集團軍指揮官正是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指揮部隊發起進攻,鏖戰近一個月,雙方都是精疲力盡,這時就看誰的意志力更堅強,誰能挺住這最後一分鐘。最終蘇軍先崩潰,德軍俘虜10萬人,剩餘蘇軍撤退到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內。

不能拿下塞瓦斯托波爾就不能稱為佔領了克里米亞,同時蘇軍通過刻赤半島登陸,增援克里米亞。曼施坦因留下一小部分部隊正面牽制塞瓦斯托波爾蘇軍,將主力部隊調往刻赤半島南部,突然襲擊了前來增援的蘇軍。蘇軍措手不及,被擊潰,18萬人被俘。解決了援軍,曼施坦因就可以專心攻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德軍對要塞發起炮擊,同時空軍也對要塞進行轟炸。戰鬥異常慘烈,蘇軍節節抵抗,每一個據點,每一個碉堡都要經過浴血奮戰。面對蘇軍的頑強抵抗,德軍也傷亡慘重,曼施坦因不得不將預備隊投入戰鬥,在付出慘重代價後,德軍終於奪取了蘇軍要塞的外圍防線。

面對慘重的傷亡,曼施坦因改強攻為奇襲。派突擊隊祕密渡過了塞瓦斯托波爾灣,從南岸的岩石絕壁攀登而上,從背後突襲蘇軍,同時主力從正面進攻。蘇軍腹背受敵,彈盡糧絕,突圍無望,最終9萬多蘇軍向德軍投降。

德軍終於佔領了克里米亞,經此一役,曼施坦因一戰成名,並晉陞為元帥。

希特勒對克里木半島如此重視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軍事角度:在德軍的「巴巴羅薩」計劃中,德軍在東線的南翼最終要推進斯大林格勒-伏爾加河一線,甚至深入高加索地區,也就是說介時克里木半島將位於德軍主戰線的大側後方,這將深深威脅到德軍薄弱的後方,南翼德軍將面臨著嚴重的側翼威脅,這在軍事上是極為不利的。另一方面,由於黑海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加之土耳其的中立立場,德國海軍主力艦隻無法進入黑海以打擊蘇聯的黑海艦隊,如果不佔領克里木半島這個重要的蘇聯海空軍基地,這將使蘇聯始終佔據黑海的制海權,德軍將不得不投入大量兵力沿黑海和亞速海沿岸設防以防備蘇軍的登陸行動,這將牽制大量的德軍兵力。

尤其在1942年德軍將戰略重心放在南翼的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方向上後,德軍在深入蘇聯後方之前便迫切需要佔領克里木半島以確保其側翼的絕對安全,同時也節省出相當的作戰力量用於其他戰場。在發起「藍色行動」前,德軍先選擇拿下克里木半島。

經濟角度:在希特勒的眼中,佔領克里木半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保衛羅馬尼亞的油田了,從克里木半島起飛的蘇軍重型轟炸機可以輕鬆的轟炸羅馬尼亞的油田,儘管德軍在油田附近駐守了大量的高射炮單位和戰鬥機部隊,但是無法保證油田的絕對安全。例如在戰爭爆發不久後,蘇聯空軍的一次空襲就摧毀了油田附近上萬噸的石油,這種高昂的代價顯然是德國難以承受的。而對於一心想佔有更多石油資源的希特勒來說,任何油田的遭襲都會觸動希特勒敏感的神經,所以他必須要佔領克里木半島,讓蘇聯的空軍夠不著羅馬尼亞的油田。

政治角度:克里木半島對於黑海來說就是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誰佔據克里木半島,誰就擁有了黑海的控制權,進而對黑海附近的國家產生積極的影響,尤其是土耳其這個國家。希特勒一心向拉土耳其入夥,從而極大的改善德國的戰略態勢,這對東線戰場和地中海戰場都將產生根本性的轉變,一旦土耳其加入軸心國同盟,那麼以土耳其為前進基地,德軍向北可以直接進去高加索,佔領那裡的油田;向南則進攻伊拉克、伊朗和埃及以及蘇伊士運河,從而將英軍逐出地中海。為了爭取這個關鍵的盟友,希特勒也迫切想佔領克里木半島,奪取黑海制海權,拉攏土耳其加入其同盟。


為了港口吧,希特勒佔領荷蘭及挪威就是為了挪威的港口。


拿下克里米亞,就可以穩定的從土耳其獲得大量資源,甚至影響土耳其在戰爭中的站隊,現實也是這樣,當第三次斯大林突擊奪回克里米亞後,德國基本就斷絕了從土耳其來的各種礦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