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捲兒 | 文

電子競技最根本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有很多,從不同的角度解答每次都能填上不同的答案。而我認為電子競技最根本的是電競項目,是遊戲。

拿足球運動舉例,同樣的運動員換一種球,換一個玩法,就變成了蹴鞠。看起來相似,實際有很大的區別。

電子競技也是一樣,每一代的玩家經歷過的遊戲不同,玩家與玩家間喜好的電競遊戲也不同。

就像現在電競項目這麼多,但如果讓《DOTA2》的玩家看《CS:GO》的比賽,多數人是看不懂的,反之或換個例子也是一樣的道理。

但電競項目與其他體育項目不同,電競項目是有壽命的。一款陪你長大的電競遊戲,很難同樣出現在你孩子的成長經歷中。

所以幾個月前我們就在考慮寫一個系列選題,想和大家討論一下那些曾經輝煌但卻最終走向沒落的電競遊戲

而今天這篇文章就是這個系列中第一款電競遊戲。

它曾將「大逃殺」帶入中國,成為了一大批中國大逃殺玩家的啟蒙遊戲,也被媒體稱為大逃殺鼻祖。

這款遊戲就是喫雞的前身——《H1Z1》


現在一提起「大逃殺」這三個字,幾乎所有玩家想到的都會是《絕地求生》。

就像說起中國,所有外國人都會聯想到功夫,但卻不知道大多中國人的水平還停留在中小學的廣播體操。

大逃殺遊戲也是一樣。《絕地求生》確實可以用喫雞做代名詞,但它只是大逃殺遊戲類型的一個分支。

在這之前的《H1Z1》嚴格來講雖談不上是大逃殺的鼻祖,但卻是這款遊戲將大逃殺推到了更多中國玩家的面前。

這兩款大逃殺遊戲也是先後開啟了電競化的路程。

不過,隨著「大逃殺熱」在今年開始褪去。《絕地求生》走上了下坡路,而《H1Z1》則直接被官宣:「死亡」

《H1Z1》職業聯賽比賽主辦方Twin Galaxies的聯合主席Jace Hall:第二輪聯賽已經被無限期停賽,第二季也不會再進行重啟或排期。

01

初入電競

《H1Z1》是一款由黎明(Daybreak,前身索尼在線娛樂)公司開發,於2015年1月15上線Steam的末日求生沙盒網遊。

其實一開始讓《H1Z1》火熱的大逃殺並沒什麼聲音。在最早的宣發中官方一直側重於生存模式,稱《H1Z1》的遊戲核心就是生存。

直到2014年年底,官方纔正式宣佈確認遊戲將「大逃殺」模式。由《武裝偷襲2》《武裝偷襲3》「大逃殺」MOD的製作者「PLAYERUNKNOWN」聯合製作。

「玩家先是在一個等候區,在比賽開始後,玩家將坐上一個在半空盤旋的飛機,然後玩家相繼跳下飛機,你們的殘酷比賽就正式開始了。」

——《H1Z1》設計師Mitch Evans

就這樣,懷著龍鳳胎的《H1Z1》在Steam登錄後首周便登上了銷量周榜榜首,排名第二的是預售期的《GTA5》。

當時的外媒用了這樣的一句話評價這款遊戲:「《H1Z1》的上線是《DayZ》墜落的開始。

不過,這裡需要講清的是在那個時候的玩家更多關注的是遊戲的生存模式。

還記得一開始看《H1Z1》的直播時,中國的主播們都還在造房子,而外國人也非常適應生存模式中比較緩慢的遊戲節奏。

按照原本的遊戲設定就算遊戲裏沒出現全球玩家手拉手,一家親的場面,也頂多是《行屍走肉》的遊戲版。

但在當時就鬧出了這樣的一條新聞:

這樣的事情可能不是在遊戲內第一次發生,但這條新聞背後的縮影卻讓中國玩家很長一段時間開始往《H1Z1》安全區的正中心「跑毒」。

當然,這是後話。不過也是在這個新聞爆出的4個月後,《H1Z1》舉辦了首個「大逃殺邀請賽」。

這場比賽邀請了玩家和Twitch上的知名主播進行對戰。值得一提的是,《H1Z1》2015邀請賽的獎金池採用了和Ti賽事獎金類似的規則。

玩家購買官方指定的活動箱子可以獲得一些特殊物品,而同時黎明公司將會把這筆收入的25%放入獎金池。

最後,《H1Z1》2015年邀請賽的獎金達到了近110萬人民幣。

這項賽事持續到2017年4月時,獎金漲到了200萬人民幣,在CW電視臺(美國一家電視公共網)還有著39萬的觀眾。

特意講這個時間點是因為很多玩家覺得2017年《絕地求生》出現導致了《H1Z1》的「死亡」,但其實在這之前這款遊戲就已經站在了毒圈的邊緣。

02

H1Z1的職業電競聯盟

2017年1月10日,微信上一篇標題為《全世界的噴子都在這個臟遊戲裏了,老外不會說中文「草你嗎」簡直就沒法活》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正是這篇文章讓中國大批玩家,甚至連Steam都不知道的人迅速加入到了「大逃殺」的跑毒隊列。

不過當時的新玩家大多會遇到一個問題,該在Steam上下載哪個《H1Z1》。

因為一年前,黎明公司就將《H1Z1》的兩個模式一分為二,變成了《H1Z1:屠戮之王》和《H1Z1:一線生機》。

這場雙胞胎分割手術在當時來看是非常成功的。《H1Z1:殺戮之王》在幾個月內玩家數量增長了10倍,成為了Steam排名僅次於《Dota2》和《CS:GO》的人氣遊戲。

活躍玩家數

儘管那篇將《H1Z1》推上各網站頭條的微信文章裏的梗是出自遊戲的生存模式,但大多數的中國玩家更傾向於快節奏的大逃殺,這無疑成為了《H1Z1:屠戮之王》變身成了玩家們的寵兒。

觀眾數

也是在2017年,接近年底的時候黎明公司和Twin Galaxies(遊戲數據公司)宣佈成立《H1Z1》職業電競聯盟。

15支5人戰隊參與75場比賽,賽季分為兩個10周。

ALLIANCE

CLOUD9

COUNTER LOGIC GAMING

ECHO FOX

EPSLON ESPORTS

GANKSTARS

IMPACT GAMING

LUMINOSITY GAMING

NOBLE ESPORTS

ROGUE

SETTODESTROYX

TEAM SOLOMID

TEAM VITALITY

TEMPO STORM

聯盟官方給出的承諾是職業選手可以得到5萬美元年薪的基礎工資,每支隊伍提供每半賽季40萬美元的津貼,還有其餘的收入分紅,並且參賽席位不需要任何費用。

總體來說,這個條件還算不錯。5萬美元的年薪和2017年OWL選手的最低年薪相同,而《H1Z1》職業電競聯盟的席位卻不需要任何費用。

當時為了增加比賽的關注度,還在開幕式請來了《速度與激情》的女主和Twitch的頭號大主播等。

然而,這場比賽首日觀戰的在線觀眾人數最高也僅有7900人。

《H1Z1》職業電競聯盟再往後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第二輪聯賽已經被無限期停賽,第二季也不會再進行重啟或排期。」

03

為什麼失敗?

文章寫到這裡就該結合上文提出一個問題了。

為什麼《H1Z1》2017年的邀請賽還依舊風光,而僅僅一年後的職業電競聯盟卻只舉辦了一輪就撲街了呢?

何況2018年職業電競聯盟裏的參賽隊伍,還有不少北美的老牌名門戰隊。

就算沒有情懷分,也沒人和錢過不去吧?這些名站戰隊的加入,至少能證明《H1Z1》在國外並沒有完全涼透。

但根據外媒的報道,聯盟的副主席表示因為人氣低迷,現在沒辦法給參賽隊伍支付承諾的薪資,C9、TSM、Echo Fox等都是自掏腰包的給選手發的工資。

一個賽事拉不到資金,說白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人氣低迷。

大逃殺類遊戲電競化所會遇到的困難,在我們之前的文章裏就提到過。比如參賽人數過多、視角的切換、觀眾的侵入感等等。

而且近幾年隨著大逃殺熱度的上升,同類競品的出現也讓《H1Z1》變成了困在浮冰上北極熊。

IGN就曾這麼點評《H1Z1》:在同類型的中國遊戲中缺乏自己的特色

畫面不如《絕地求生》,多樣性不如《堡壘之夜》,《H1Z1》的時代彷彿已經過去。

但作為率先打入中國市場的大逃殺遊戲,它的「死亡」更多是因為自身的原因。

改武器彈道,修改上分機制什麼的,這些可以留給高玩去評判。八仙過海般的外掛,也是射擊遊戲老生常談的問題。

對於中國玩家來說,《H1Z1》沒落的病因是「鎖區」

中國玩家和外國玩家在生存模式中的梗讓《H1Z1》在國內爆火,但官方鎖區的處理態度為遊戲的「死亡」埋下了伏筆。

而靠直播延續熱度的《H1Z1:屠戮之王》在當時也遭到禁播,後續的電競賽事宣傳沒有跟上。

這些因素加起來,讓《H1Z1》變成了被拍死在沙灘上的前浪。

04

後記

現在生存模式的《H1Z1:一線生機》也宣佈停運,黎明公司也經歷了裁員和高管離職。

儘管PC版宣佈開發團隊重組和改名的消息,但至少在國區來講,當時被騰訊收購時已是末年。

現在《絕地求生》都無望上線,《H1Z1》的國服光復就等於想在非洲看極光。

而此前有過消息的移動版,要想從移動平臺穢土轉生也是希望渺茫。

前車之鑒,後車之師。《H1Z1》本可以作為大逃殺遊戲電競化的範本,但過早的「死亡」,導致現在的《絕地求生》只能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堡壘之夜》雖然在國外風生水起,但在國內卻遭遇水土不服,內測到現在也得到太多的關注度。

當不了模範生,好歹能起到警示作用。只是可惜現在的《絕地求生》也走上了下坡路,不知還能不能再為大逃殺續熱。

昨日的大逃殺因《H1Z1》走紅,那麼今日的喫雞能否翻盤在《絕地求生》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