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毛澤東一生熱愛山水,工作之餘,登山是他的一大愛好。有一年,毛澤東在湖南長沙考察,隨身帶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過的竹柺杖。毛澤東喜歡柺杖,寧可拄杖徒步,也不願坐擔架,更不願坐轎子。

毛主席的柺杖情緣

毛澤東一生熱愛山水,工作之餘,登山是他的一大愛好。柺杖,成爲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他對柺杖沒有什麼講究,不管木製的還是竹製的,只要合用就行。在衆多柺杖中,他特別喜歡一根竹柺杖,這根柺杖來自杭州丁家山。

毛澤東喜歡杭州,稱杭州爲第二故鄉,生前先後40多次來杭州。20世紀60年代初,有一次毛澤東登丁家山,上山前,隨行人員沒有帶柺杖,就到附近農家砍了一根竹子,簡單處理了一下,當作柺杖,毛澤東就拄着這根散發着清新竹香的柺杖上山。途中,他彷彿想起了什麼,突然停住了,鄭重地問工作人員:“這根竹子有沒有付錢?”工作人員回答說:“老鄉本來不收錢,但我們還是付了。”毛澤東很高興,讚揚工作人員做得對。毛澤東對這根柺杖喜愛有加,上山後吩咐工作人員不要丟掉,要帶回北京去。

後來,無論是在中南海散步,還是外出視察,毛澤東一直使用這根未經雕琢的柺杖。作爲國家領導人,也曾有人給毛澤東送精緻的柺杖,但是他卻從不留用。對於從野外帶回來的這根竹柺杖,他卻敝帚自珍,視爲珍寶。

有一年,毛澤東在湖南長沙考察,隨身帶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過的竹柺杖。其間,越南主席胡志明來中國訪問,到長沙拜見毛澤東。毛澤東與胡志明交情很深,兩人相見甚歡。有一天散步時,胡志明突然向毛澤東提出交換柺杖,以資紀念。毛澤東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緻的柺杖,揚起自己手中的竹柺杖,風趣地說:“就這根打狗棍跟你換?換不得,你的太漂亮了。”胡志明拗不過毛澤東,只好帶着遺憾回去了。

生活作風絕不僅僅是一己的好惡問題,還是一個人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的具體反映。生活儉樸是毛澤東的一貫本色,他不太注重物質享受,一向嚴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儉樸。他的柺杖就是最好的說明。

毛澤東喜歡柺杖,寧可拄杖徒步,也不願坐擔架,更不願坐轎子。

1947年3月,胡宗南重兵進逼延安,毛澤東率中央機關部分人員離開延安轉戰陝北。其時,他肺炎初愈,身體虛弱。衛士們考慮到他行軍困難,爲他準備了一副擔架,可他堅決不坐,非與大家一起徒步行軍。毛澤東不坐擔架,這讓大家很傷腦筋。警衛員孫振國找了根柳木棍,送給毛澤東說:“您就用這根柳木棍做柺杖吧,這樣走起路來也許會省力一些。”毛澤東拄着木棍,試走了幾步,很是滿意。此後毛澤東就拄着這根木棍轉戰陝北。

晚年,毛澤東的登山愛好沒有改變,但他有一個原則即上山不坐轎。有一次,毛澤東邀張治中同乘專列外出考察。火車到了安徽,張治中建議毛澤東上黃山看一看,毛澤東心有所動,但是,當他得知不能開車上山,只能坐轎登山時,就毅然放棄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轎”。

很多人對毛澤東不坐擔架、不坐轎子感到不解,對此,他曾對身邊工作人員解釋說:“坐轎是騎在勞動人民頭上。我毛澤東不能坐!”

作爲黨和政府的領導人,他比誰都更有權力和條件要求好的物質享受,可他從來不搞特殊化。寧願拄杖徒步,也不坐轎子,正是他公僕本色的體現。“我們是爲人民服務的,是人民的勤務員,當主席也不能比別人特殊,也不能脫離人民羣衆!”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愛戴和懷念,原因也在於此。

在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如何使廣大黨員謹守樸素的生活作風,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記人民公僕的本色,保持與羣衆的血肉聯繫,是關係到黨的建設的重大命題。對此,也許可以從毛澤東的柺杖中得到一些啓示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