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股權市場的交易標的被納入全球知名的指數基金後,今天又是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過程中值得銘記的一天,從今日(4月1日)起,以人民幣計價的356只我國債券正式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未來將以每月遞增5%的比例在20個月內分步完成比例提至100%,這是中國債券首次納入國際主流債券指數。

  未來20個月將有超過1000億美元的指數追蹤資金流入我國債券市場。隨着我國債市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斷敞開,不僅僅是被動資金,還會有數千億美元的主動投資資金進入我國。

  彭博公司將我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債券指數,一方面說明作爲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我國債券市場的對外開放以及在全球資本流動中的作用,正獲得更多國際機構的認可。將我國債券市場納入國際主要債券指數,可以更準確地反映全球債券市場整體狀況,滿足國際投資者持續增長的人民幣資產配置需求。

  另一方面,在我國債券市場管理部門持續推出開放措施背景下,我國債券市場持續迎來海外投資人數量的增加和資金規模的擴大,以及境外機構類型、地區和投資人背景的多元化。根據中債登和上清所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年底,境外機構投資者於我國在岸債券市場持有的債券總額約爲1.71萬億元,同比增長逾51.4%。在各國央行和全球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認可程度逐漸提升過程中,國際投資者增持人民幣債券的規模持續擴大。

  在我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之後,花旗富時全球政府債券指數也將於今年9月宣佈是否將我國債券納入其中。我國債券市場被納入全球性債券基準指數的時機和條件已基本成熟,人民幣計價債券有望成爲繼美元、歐元、日元之後的第四大計價貨幣債券。

  在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進程不斷加速的大背景下,爲滿足境外投資者在投資模式上的多元化需求,預計未來“債券通”項目下的產品範圍將進一步豐富,支持境外投資人的政策料將不斷優化,推動回購交易的開放和人民幣衍生產品的創新也指日可待。

  作爲全球第三大的債券市場,我國債券市場一直以來在尋找對外開放的突破口。我國債券市場從2005年開始逐漸建立對外開放通道,2005年批准打開境外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大門:央行分別批准泛亞基金和亞債中國基金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2006年8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辦法》頒佈,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計劃)正式啓動,投資範圍包括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債券。此後,外資投資中國債市的渠道更加豐富,2010年允許海外貨幣當局和合資格機構以離岸人民幣投資於其銀行間債券市場,2011年正式開啓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計劃),2013年繼續放寬QFII的投資限制。

  而2015年到2017年的一系列舉措,則從各個方面更爲全面地建立良好的市場環境方便與國際接軌。我國自2015年6月起允許離岸人民幣清算行及參與銀行以在岸債券進行回購融資;2015年7月起將合格債券交易範圍進一步擴大至包括債券現券、債券回購、債券借貸、債券期貨、利率互換及人行許可的其他交易類型;2016年2月開始放寬了可進入銀行間市場的若干類別境外機構投資者所適用的投資額度、鎖定期及資金撤回限制等規定;而在2017年更是准許外資參與境內衍生品市場以對衝貨幣風險。

  在所有的舉措中,對我國債市對外開放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是2017年7月正式開通的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債券通)它不僅以香港爲中介連接了我國債券市場與境外投資者,也爲我國債券納入國際債券指數做了重要鋪墊。

  新金融記者 劉子安

  責編:日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