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宣佈,行政院及所屬機關要在兩年內達到「零派遣」目標,引發勞團批...
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宣佈,行政院及所屬機關要在兩年內達到「零派遣」目標,引發勞團批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賴清德宣佈,行政院及所屬機關要在兩年內達到「零派遣」的目標,將七千多名派遣人員全部改為「臨時人員」;同時,也要求各縣市配合。對此,不少縣市唯唯諾諾表示遵從,但也有些縣市不滿中央事前未作溝通,認為徒滋困擾。勞團則批評,「零派遣」恐變相淪為勞務「真外包」,勞工無法受惠。

蔡政府要做到「零派遣」,主要是派遣工容易受到剝削,但政府部門卻是派遣工的使用大戶,變相助長低薪,因而備受指責;這項汙名必須洗刷。但是,把派遣人力改為「臨時人員」,就能提升勞動者權益嗎?只怕未必。人員直接受僱於政府,固可避免不當剝削;但終究只是臨時人員,期限到了又得另覓他職,工作穩定性還不如派遣工。政府當然可以提高臨時人員的薪資,但這勢必增加人事支出,中央政府或者不愁經費,但財政困頓的縣市就很為難。

簡單說,對蔡政府而言,「零派遣」是洗刷自己汙名、標榜施政成績的捷徑。但政府獲取美名,對受僱者的權益其實沒有多少增進,包括薪資和工作的安定性皆如此。也因此,行政院要達到所謂「零派遣」,不過是個表面文章,旨在美飾政府,對勞工權益及經濟發展無任何實質助益。

進一步說,如果政府認為派遣業是一種「邪惡」或「不公義」的存在,那麼就應該修法嚴格禁止。如果政府認為派遣業是因應不同領域人力需求的「必要之惡」,那麼就應該修法予以規範導正,並對違規或不法的業者展開強力取締及監督,協助派遣工獲得合理及正當之待遇。若對於派遣業的惡行不聞不問,卻只是把行政院畫條線圈起來,自詡政府內部「很乾淨」,絕無任何派遣人力;這樣畫地自限的政府,稱得上負責嗎?又值得敬佩嗎?

賴揆去年上任後為了展現新氣象及示範作用,宣佈公務員加薪三%;其用意固然良好,但也讓財政拮据的縣市感到無法支應。這次推動零派遣情況也是如此,不少縣市在未經諮詢下突然接獲指令,對於經費與人力的調度能否因應,感到無所適從。再說,財政上能否應付是一回事,人事的運用是否合理又是另一回事。政府機關之所以進用派遣人力,多半是應付短期或臨時性事務之需,這也是節省人事成本的必要途徑之一。更嚴重的是,許多縣市政府早就利用「承攬」的手法將工作外包;表面上看,它們已經做到「零派遣」,但這解決了什麼就業問題?又提升了誰的權益?

民進黨政府這種好作表面文章,卻無視整體現實的施政手法,俯拾皆是。蔡英文總統最近會見企業界「三三會」成員,標榜自己任內的經濟政績如何亮麗,絕不許任何人以偏見來唱衰臺灣。事實上,蔡英文拿股市指數、外銷訂單、出口年增率等數字傲人,看到的只是局部面向的臺灣經濟,那些只是關涉大企業、投資人、出口廠商收益的指標。如果把眼光轉向以內需為主的觀光、餐旅、小店、工廠,蔡總統應該聽到的,是更多業者難以為繼的哀號。那麼,只相信抽象的表面數字,卻不相信市井的真實民怨,難道不是自閉與偏聽?

再如,兩度修法鬧得沸沸揚揚的「一例一休」也是如此。政府大動作修改《勞基法》,並不是為了打造一個讓勞資雙方便於尋求互利共榮的環境,卻只是為了凸顯蔡總統要讓勞工能休假的「美意」,結果鬧到社會不能罷休,勞權並沒有進步。更經典的例子,則是能源政策先喊出「二○二五非核家園」的競選口號,當選後再回頭去張羅、思考走到這個目標的路徑,把整個臺灣弄得烏煙瘴氣,同時還得提心吊膽。

遠大的目光,要搭配寬宏的心胸,才能造就美好理想。如果主政者只想著自己的光鮮和便利,國家將不知要走向哪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