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长赖清德日前宣布,行政院及所属机关要在两年内达到「零派遣」目标,引发劳团批...
行政院长赖清德日前宣布,行政院及所属机关要在两年内达到「零派遣」目标,引发劳团批评。 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行政院长赖清德宣布,行政院及所属机关要在两年内达到「零派遣」的目标,将七千多名派遣人员全部改为「临时人员」;同时,也要求各县市配合。对此,不少县市唯唯诺诺表示遵从,但也有些县市不满中央事前未作沟通,认为徒滋困扰。劳团则批评,「零派遣」恐变相沦为劳务「真外包」,劳工无法受惠。

蔡政府要做到「零派遣」,主要是派遣工容易受到剥削,但政府部门却是派遣工的使用大户,变相助长低薪,因而备受指责;这项污名必须洗刷。但是,把派遣人力改为「临时人员」,就能提升劳动者权益吗?只怕未必。人员直接受雇于政府,固可避免不当剥削;但终究只是临时人员,期限到了又得另觅他职,工作稳定性还不如派遣工。政府当然可以提高临时人员的薪资,但这势必增加人事支出,中央政府或者不愁经费,但财政困顿的县市就很为难。

简单说,对蔡政府而言,「零派遣」是洗刷自己污名、标榜施政成绩的捷径。但政府获取美名,对受雇者的权益其实没有多少增进,包括薪资和工作的安定性皆如此。也因此,行政院要达到所谓「零派遣」,不过是个表面文章,旨在美饰政府,对劳工权益及经济发展无任何实质助益。

进一步说,如果政府认为派遣业是一种「邪恶」或「不公义」的存在,那么就应该修法严格禁止。如果政府认为派遣业是因应不同领域人力需求的「必要之恶」,那么就应该修法予以规范导正,并对违规或不法的业者展开强力取缔及监督,协助派遣工获得合理及正当之待遇。若对于派遣业的恶行不闻不问,却只是把行政院画条线圈起来,自诩政府内部「很干净」,绝无任何派遣人力;这样画地自限的政府,称得上负责吗?又值得敬佩吗?

赖揆去年上任后为了展现新气象及示范作用,宣布公务员加薪三%;其用意固然良好,但也让财政拮据的县市感到无法支应。这次推动零派遣情况也是如此,不少县市在未经咨询下突然接获指令,对于经费与人力的调度能否因应,感到无所适从。再说,财政上能否应付是一回事,人事的运用是否合理又是另一回事。政府机关之所以进用派遣人力,多半是应付短期或临时性事务之需,这也是节省人事成本的必要途径之一。更严重的是,许多县市政府早就利用「承揽」的手法将工作外包;表面上看,它们已经做到「零派遣」,但这解决了什么就业问题?又提升了谁的权益?

民进党政府这种好作表面文章,却无视整体现实的施政手法,俯拾皆是。蔡英文总统最近会见企业界「三三会」成员,标榜自己任内的经济政绩如何亮丽,绝不许任何人以偏见来唱衰台湾。事实上,蔡英文拿股市指数、外销订单、出口年增率等数字傲人,看到的只是局部面向的台湾经济,那些只是关涉大企业、投资人、出口厂商收益的指标。如果把眼光转向以内需为主的观光、餐旅、小店、工厂,蔡总统应该听到的,是更多业者难以为继的哀号。那么,只相信抽象的表面数字,却不相信市井的真实民怨,难道不是自闭与偏听?

再如,两度修法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例一休」也是如此。政府大动作修改《劳基法》,并不是为了打造一个让劳资双方便于寻求互利共荣的环境,却只是为了凸显蔡总统要让劳工能休假的「美意」,结果闹到社会不能罢休,劳权并没有进步。更经典的例子,则是能源政策先喊出「二○二五非核家园」的竞选口号,当选后再回头去张罗、思考走到这个目标的路径,把整个台湾弄得乌烟瘴气,同时还得提心吊胆。

远大的目光,要搭配宽宏的心胸,才能造就美好理想。如果主政者只想著自己的光鲜和便利,国家将不知要走向哪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