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環球網

中國共產黨一直把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爲自己的重要奮鬥目標。毛澤東作爲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爲解決臺灣問題、推動祖國統一,曾經做出不懈努力。縱觀毛澤東謀求解決臺灣問題的進程,我們清楚地看到,無論是建國初期發出“武力解放臺灣”的號召,還是武力與和平雙策並用、海峽兩岸進入冷戰對峙後,毛澤東都從未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毛主席談解決臺灣問題: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毛主席

一、毛澤東解決臺灣問題“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精心籌劃、周密準備“武力解放臺灣”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解放臺灣作爲人民解放戰爭的繼續,“武力解放”理所當然成爲毛澤東考慮的重點,他期望藉助“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氣勢,以“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一舉解放臺灣和沿海島嶼,完成祖國統一大業。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在《爲祝賀新年告前線將士和全國同胞書》中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在1950年的光榮戰鬥任務,就是解放臺灣、海南島和西藏,殲滅蔣介石匪幫的最後殘餘,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並就此明確提出了“武力解放臺灣”的方針。

爲了達到武力解放臺灣的目標,毛澤東運籌帷幄,精心籌劃,積極做好各項戰鬥準備。

首先,加速空軍、海軍的建設。臺灣是我國第一大島,與祖國大陸之間橫亙着臺灣海峽。沒有現代化的海軍和空軍,不掌握制海權和制空權,是很難橫渡的。爲了取得渡海作戰的戰略優勢,毛澤東特別強調突擊建立空軍、海軍的重要性。1949年7月10日,毛澤東寫信給周恩來,提出了渡海作戰建立空軍的設想。10月,中央軍委任命劉亞樓爲空軍司令員,通過向蘇聯購買殲擊機、轟炸機,組織培訓飛行員和機場勤務人員,準備在對臺作戰中使用。與此同時,人民解放軍還加快了組建海軍的步伐。1949年10月,毛澤東對海軍首任司令員蕭勁光說:“我們要解放臺灣,就要有海軍。海軍一定要搞,沒有海軍不行。”在他的關懷下,1950年4月,海軍領導機構在北京成立。海軍的第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配合第三野戰軍準備渡海作戰。空軍、海軍的建立與發展,使我軍初步具備了立體作戰的能力。1955年1月,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巧妙配合,解放了一江山島,顯示出我陸海空聯合作戰的強大威力。

其次,總結陸軍渡海作戰經驗,提出渡海作戰的基本原則。1949年10月25日,第三野戰軍金門登陸作戰失利之後,毛澤東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提出了一系列關於陸軍渡海作戰的重要原則:一是思想上要重視,渡海作戰必須克服麻痹輕敵的思想,採取慎重的態度;二是從兵力配備上,渡海作戰總兵力要等於或超過敵軍守島總兵力;三是對渡海攻擊的具體要求。渡海攻擊部隊第一梯隊要佔敵軍守島總兵力的一半左右,並且吸取金門登陸作戰失利的教訓,強調要有堅強統一的指揮機構隨同登陸指揮。從而使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力在短時間內有了迅速提升,在解放海南島等渡海實戰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實行先剪除外圍屏障,最後解放臺灣的逐島攻擊作戰方針。國民黨軍隊敗退臺灣之後,形成了以舟山羣島、金門島、萬山羣島和海南島等互爲犄角、防衛臺灣的態勢。要解放臺灣,就必須首先打碎這個防衛鎖鏈,掃除這些外圍障礙。毛澤東十分重視解放沿海島嶼的戰役,對進攻順序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我軍相繼攻克了海南島、萬山羣島及舟山羣島;在朝鮮戰爭停戰後,又針對浙江沿海島嶼,制定了“從小到大、逐島進攻、由北向南打”的方針。在這一方針指導下,從1954年3月到1955年2月,人民解放軍相繼拔掉了國民黨軍隊在浙江沿海地區進行騷擾和破壞活動的所有據點,爲解放臺灣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由實戰爲主導轉爲以威懾爲主導“武力、和平雙策並用”

上世紀50年代中期,隨着朝鮮戰爭的結束,國際形勢逐漸由戰爭轉向和平。而國內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已接近尾聲,社會主義建設隨之全面展開。在這種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和平統一臺灣的戰略開始萌芽,毛澤東解決臺灣問題的策略方針也相應地由武力解放轉變爲武力、和平雙策並用。針對兩岸關係由激烈的軍事對抗逐漸轉變爲冷戰對峙的新變化,中共中央解決臺灣問題的武力方式也由以實戰性爲主導轉變爲以威懾性爲主導。

第一,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使用一切必要手段,包括軍事手段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國際法賦予一切主權國家的神聖權利。依據這一原則,在採取何種方式處理臺灣問題上,新中國沒有義務對任何國家作出承諾。1954年12月,美國與臺灣國民黨當局簽訂了所謂的《共同防禦條約》,企圖阻礙中國統一大業的實現。對於當時美國要我們“保證不對臺灣使用武力”的無理要求,毛澤東果斷予以回絕。他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堅定地表示,威脅和恐嚇是嚇不倒中國人民的。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周恩來於1955年2月嚴正指出:“如果美國政府以爲可以用戰爭威脅來嚇倒中國人民,來使中國承認‘兩個中國’,承認美國侵佔臺灣和侵入臺灣海峽的行動爲合法,那是夢想。中國人民是嚇不倒的……我們可以預言,如果美國硬要把戰爭打到中國頭上,我們是一定能抵抗到底的,我們決不屈服。”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是毛澤東對於蔣介石反共拒和及外國勢力干涉中國內政的嚴正警告,顯示了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

第二,軍事鬥爭的基點立足於軍事威懾。從武力、和平雙策並用的戰略全局出發,毛澤東認爲,在保持足夠軍事對抗力量的基礎上,應該把對臺軍事鬥爭的基點立足於軍事威懾。就是在具體的作戰指揮中,注意把握好軍事打擊的時機、力度與強度,降低軍事行動的規模,着重突出戰爭的政治意義。集中體現這一思想的成功戰例就是“炮擊金門”。人民解放軍對金門逢單日打炮,雙日不打炮,不攻擊金門主要軍事目標,一方面給國民黨軍隊生存條件,有利於其長期固守;另一方面,又保持政治上的一定溫度,把美國緊緊套在金、馬這一絞索上,粉碎其脫身政策。在毛澤東的精心籌劃下,對臺軍事威懾鬥爭取得了重大勝利,通過有限的軍事行動巧妙實現了我黨的政治目的,不僅維護了“一箇中國”立場,使外國勢力企圖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徹底破產;而且也使兩岸關係突破軍事對抗局面,爲祖國和平統一奠定了基礎。

二、毛澤東解決臺灣問題“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思想的現實啓示

早在古代,我國軍事家就提出了“能戰方能言和”的著名論斷。秉承這一思想,毛澤東堅持武力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式之一。中國共產黨也始終牢牢掌握以武力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神聖權力。現今,面對臺獨分裂勢力不斷變化的複雜形勢,爲適應我軍反臺獨軍事鬥爭準備的需要,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的莊嚴宣示則更具針對性。

(一)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就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國防現代化建設

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就要有使用武力的準備和力量。使用武力的準備越充分,能夠使用的武力越強大,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的戰略決策就越能發揮作用。反之,如果沒有使用武力的準備,沒有可供使用的強大武力,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就會淪爲一句空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和世界先進國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正因爲如此,決定了我對臺軍事鬥爭準備的實質是以解決臺灣問題爲動力,加速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而國防現代化不是孤立的,是與整個國家現代化建設相聯繫的,在不同階段和不同的國內外形勢下,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側重點。同時,國防現代化建設作爲一個漫長過程,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要持續不懈地進行下去。國防現代化建設對於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應該是不張揚而藏拙、不中斷而持續地進行。只有以國防現代化的強大力量,才能爲不承諾放棄武力的戰略決策提供保證。

(二)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保證

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並不是針對臺灣人民,而是針對臺獨勢力和外部干涉勢力,其目的是爲了和平統一祖國。對臺軍事鬥爭準備,從根本上講是爲了和平,爲了促使、保證和平統一,是備而不戰,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只有實實在在做好備戰準備,具備打併能打勝的軍事能力和準備,才能制約臺獨、避免戰爭。

備而不戰、和平統一,是我們的戰略抉擇。做好對臺軍事鬥爭準備是我們實實在在的工作。是否最終發生戰爭,則出於臺灣的選擇。總之,要通過各種努力,在臺灣社會形成反對分裂、反對獨立的氛圍;使臺灣人民作出和平統一、避免戰爭的正確抉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