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羣學書院(ID:sacademy) ,部分內容有修改。

  有人說,這一年裏我們同時失去了江湖、宇宙、英雄和童年;有人說,一個時代結束了……然而,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他們的生命停在了2018,但他們對後人的影響將永不停歇……

  2018,逝者如斯

  文 | 羣學君

  2018,這些有趣的靈魂謝幕,但卻依然被我們銘記。錢穆先生說,忘不了的人和事,纔是我們的真生命。

  饒宗頤

  (1917.8.9—2018.2.6)

  學者

  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說,有人稱香港是個文化沙漠,但香港能出一個饒宗頤,就不是文化沙漠了。

  饒宗頤先生爲人大社題寫的“東壁圖書府”

  

  謝和耐

  (Jacques Gernet,

  1921.12.22—2018.3.3)

  漢學家

  一位淵博如海的學者,一位真誠善良的長者。

  

  于貝爾·德·紀梵希

  (Hubert de Givenchy,

  1927.2.21—2018.3.10)

  法國時裝設計師

  優雅的設計之王,終於和優雅的赫本在天上重逢了。

  

  斯蒂芬· 霍金

  (Stephen William Hawking,

  1942.1.8—2018.3.14)

  科學家

  霍金向命運的挑戰,不僅僅是指他能活着,更是指他的創造。腳不行了,手不行了,嘴也不行了,走路、吃飯、說話都由別人或機器幫忙,體重只有40公斤。但是,他的大腦還很行。”

  

  李敖

  (1935.4.25—2018.3.18)

  作家

  富蘭克林講了一句話,非常動人,他說:“哪裏有自由,哪裏就是我的祖國”,這句話被我李敖改寫成“這裏是我的國家,我要使它自由”。

  

  高畑勳

  1935年10月29日-2018年4月5日

  導演、編劇、製作人

  這位看上去外貌極爲普通的老人,是吉卜力動畫工作室的鼻祖級人物。宮崎駿的電影,傳遞的是希望、理想、未來;而高畑勳的電影,則再現人們必須面對的現實、過往的錯誤與悔恨。就像陽光與陰影不可分割那樣,宮崎駿與高畑勳也是不可分割的。

  

  王丹鳳

  (1924.8.23—2018.5.2)

  演員

  張愛玲說:“寧波人漂亮的多,比如王丹鳳。

  

  劉澤華

  (1935.2—2018.5.8)

  歷史學家

  “南開大學有我特別景仰的學者,一位是劉澤華先生,他是我國政治思想史上繼楊榮國之後的一面旗幟”。著名劇作家、歷史學者劉和平對劉澤華敬仰有加。

  

  林燕妮

  (1943—2018.5.31)

  作家

  她身後站着的是香港那個衣香鬢影的黃金時代。

  

  劉以鬯(1918.12.7—2018.6.8)

  作家

  再潮溼的記憶,也是生命的燃料。

  

  文懷沙

  (1920.1.15—2018.6.23)

  學者

  造化又常常爲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

  

  田家炳

  (1919—2018.7.10)

  企業家、慈善家

  對於名聲,田家炳在意又不在意。“人有三立,立名立功立德。他不重視名利,但不反對學校用這個名字。因爲立了這個名字,對自己就會有要求,起碼要立功,再立德。用了他的名字,他要一輩子做好事,做好人。”

  

  沙葉新(1939—2018.7.26)

  戲劇家

  他將文人風骨保留到最後一刻。

  

  奈保爾

  (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

  1932.8.17—2018.8.11)

  作家,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奈保爾的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爲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爲一體,是驅策人們從被壓抑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

  

  科菲·安南

  (Kofi Atta Annan,

  1938.4.8—2018.8.18)

  政治家,2001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安南或許是聯合國歷史上最富效率的祕書長。

  

  方成

  1918.06—2018.8.22

  漫畫家、雜文家

  “思想性”是方成作品的特點,他多次取材中國民間傳說和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如鍾馗、濟公、魯智深、布袋和尚等創作出多幅中國水墨漫畫,其作品鍼砭時弊,用幽默的態度畫盡生活苦事、煩事、難事,將諷刺漫畫這門“一針見血”的藝術深植於心。

  

  常寶華(1930—2018.9.7)

  常貴田(1942—2018.11.30)

  相聲演員

  我不喜歡匠,我喜歡藝。匠和藝是有區別的,我們要做藝人。相聲不是耍貧嘴,幽默不是出洋相;創作相聲,要有思想,要有生活,要有豐厚的內容,才能使相聲繼承下去。

  

  盛中國

  (1941—2018.9.7)

  小提琴演奏家

  他的妻子瀨田裕子說:盛中國是很乾淨潔白的一個人。

  

  單田芳

  (1934.12.17—2018.9.11)

  評書表演藝術家

  一生嚐遍甘苦,書中說盡情仇。有人統計,每七個中國人裏就有一個在聽他的評書。

  

  陳復禮

  (1916—2018.9.11)

  攝影家

  在攝影界,陳復禮與郎靜山、吳印鹹並稱“三老”。一位美國哲學家這樣評價其作品:“陳復禮先生的作品,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用濃郁美撞擊着人們的心靈。他的作品,可以說是大自然之美和東方美學思想結合的產物。”

  

  朱旭

  (1930.4.15—2018.9.15)

  演員

  生前最後一次在公開場合亮相時,朱旭說:對於每個角色,我都會去研究他的一生,這個人的一生是怎樣生活的。我覺得每一個角色,對觀衆來說,都應該要去影響他的人生。去了解人,是怎麼生活過來。我想我是把我的做人融入在演戲裏頭了。

  

  高錕

  (1933.11.4—2018.9.23)

  科學家、2009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光纖之父”。

  

  師勝傑

  (1953.4—2018.9.28)

  相聲演員

  平生壯志三更夢,萬里西風一雁哀。

  

  臧天朔

  (1964.3.6—2018.9.28)

  歌手

  生命最後時刻,臧天朔拒絕任何人的探視。聽說他把手機微信全刪了。這讓人聯想起《朋友》裏的那句歌詞——“如果你有新的,新的彼岸,請你離開我"。

  

  利昂·萊德曼

  (Leon Lederman,

  1922.7.15—2018.10.3)

  物理學家、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萊德曼在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獎時,開玩笑地說:“我沒有更早得到諾貝爾獎,是因爲他們不能決定爲了什麼發現而授予我諾貝爾獎”。萊德曼以畢生精力從事高能物理實驗,做出了多項發現,許多工作都是開創性的,直到此時,他已經66歲了,還活躍在實驗研究的前沿上。

  

  方聞

  (1930—2018.10.3)

  學者

  他爲中國藝術史傾其一生。

  

  喬健

  (1935—2018.10.7)

  人類學家

  “我並不曾將自己永遠關在冷門裏,也常常和冷門外的同學接觸,但反而感到寂寞。我曾獨自奔波于山地,卻與萬物同有欣欣向榮之感。”

  

  李詠

  (1968.5.3—2018.10.25)

  主持人

  下期節目,永不再見。

  

  李希凡

  (1927.12.11—2018.10.29)

  文藝理論家

  今天,透過半個多世紀的歷史煙雲,我們可以從李希凡的傳奇故事裏,窺見上世紀的知識分子在時代大潮中的文化求索和命運沉浮,觀測到建國初期中國文藝批評的歷史風雲,見證新中國文學藝術是如何在激烈的思想論爭、理論交鋒中發展和前進。

  

  王光英

  (1919.8—2018.10.29)

  企業家、社會活動家

  基辛格曾先後三次光臨光大公司。在一次與王光英的談話中,基辛格問:你的公司將怎樣開展中美經濟交往?王光英答:凡有利於中美友好的,我都做,凡不利於中美友好的,我都不做。基辛格當即說道,那麼,今後你要我辦事,我不要你的錢。王光英也隨即說道,爲了中美友好,今後你要我辦事,我也不要你的錢。

  

  金庸

  (1924.3.10—2018.10.30)

  報人、作家

  一個人永遠活不成書中人物的樣子,但只要閱讀,就像那麼過了一次。這種浪漫,是金庸給他所有讀者的禮物。金庸,留給每個華人一座真正的精神夢工廠。

  

  鄒文懷

  (1927.10.8日—2018.11.2)

  電影事業家、製片人

  成龍說:鄒文懷先生對我來說,是老闆、前輩、師長,對於華語電影來說,他是一個時代的烙印。

  

  藍潔瑛

  (1963.4.27—20181.11.3)

  演員

  多少人曾愛慕你年輕時的容顏,可是誰願承受歲月無情的變遷。

  

  斯坦 · 李

  (Stan Lee,1922.12.28—2018.11.12)

  美國漫畫創作者、演員、編劇

  如果說金庸的一生建立了中國的武俠江湖,那斯坦· 李這輩子則打造了美國最重要的文化標誌之一:漫威宇宙。

  

  程開甲

  (1918.8.3—2018.11.17)

  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中國核司令,有他在,中國人就有這口氣!

  

  蕭逸

  (1935.6.4—2018.11.19)

  作家

  蕭逸充分利用儒釋道思想和天人合一的理論,闡釋武功的境界,代表人與自然的協調,加深了武俠的深度,由於蕭逸本身的文學修養較高,在寫作時對於人性的發掘,也超過了當時一般的武俠小說作家.

  

  關愚謙

  (1931—2018.11.22)

  作家

  關愚謙的人生三部曲《浪》、《情》、《緣》,反映了一箇中國知識分子豐富多彩的一生和個人的心靈成長史。

  

  納爾多 · 貝託魯奇

  (Bernardo Bertolucci,

  1941.3.16—2018.11.26)

  意大利導演

  貝託魯奇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位獲准來拍攝劇情長片的西方導演,也是第一位獲得允許進入故宮實地拍攝的西方導演,其歷史意義非同尋常。

  

  喬治· 布什

  (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

  1924.6.12—2018.11.30)

  美國前總統

  老布什是最後一位參加過二戰的美國總統,當時他作爲轟炸機飛行員,被授予了飛行十字勳章。老布什對中國有着深厚感情,他於1974年主持美國駐華聯絡處工作,長達13個月,曾兩次見到毛澤東主席。老布什夫婦當時認真學習過中文,還喜歡騎車暢遊老北京。在喬治·布什總統圖書館內,老布什把他同中國曆屆領導人的合影照片擺在突出位置,還有他喜愛的“飛鴿”自行車。

  

  張首晟

  (1963—2018.12.1)

  美國華裔物理學家

  楊振寧:對張首晟來說,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二月河

  (1945.11.3—2018.12.15)

  作家

  面對反腐風暴下的官場百態,二月河曾說,“現在的反腐力度,讀遍二十四史都找不到”。

  

  阿摩司· 奧茲

  (Amos Oz,1939.5.4—2018.12.28)

  以色列作家

  有一粒砂糖的愛,人心就不再是荒蕪的沙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