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是個多面性的城市,一如電影《我們的少女時代》中呈現的那般,偶像會變,但這座城市的少女情懷永不落單,雖然它的發展軌跡一直在向國際化都市靠近,仍舊擁有小而精緻的獨特魅力。

  精緻如電影主題公園,迤邐如淡水河,而很多年輕人會偏愛繁華如錦的西門町。單聽“西門町”這個名字便有着諸多的奇幻魔力,大概是西門町與東京淺草區的淵源有關吧。而西門町最大的驚喜還要屬西門紅樓,一定意義上西門紅樓代表了臺灣發達的文化創意產業。

  西門紅樓始建於1908年的日治時期,最大特點便是每正立面爲8米,日治時期人們稱之爲八角堂。光復後,隸屬於西門市場的八角堂劃歸當局經營,1949年,退居臺灣的上海知名商人陳惠文等承租八角堂,並在二樓開闢說書相聲表演、電影播放等,更名爲紅樓。

  如今的西門紅樓一層爲十六工坊,二層是創意精品展示、展銷。許多歌手或組合會在這裏舉行小型演出。內部展出了自誕生以來紅樓的發展變遷,1935年時,這裏還是一片空曠稀疏的街區,今天的紅樓,儼然已成爲充滿創意與激情的地方。

  紅樓內部是典型的loft風格,簡約時尚,線條硬朗,連接處以黑色與灰色爲主,但商鋪的主色調爲木色,行走期間,我們既可以使用感性思維,還能活用理性思維,是年輕人最喜歡的文藝空間。

  近年來,臺灣的文創產業發展迅速並走向成熟,一度與日本、歐洲等地比肩,尤其是十年前一場桐花祭打開了前景廣闊的文旅藍海市場,究其原因,還在於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而不是生硬地嫁接,文創元素早已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在發展過程中,臺灣大量借鑑美國、日本的先進文化,卻一直保留着中國傳統文化之根,繁體字沿用至今雖然由各種客觀因素主導,但無疑是對傳統文化的堅守,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已被大量融入文創產品。

  在西門紅樓大到立柱宣傳牌,小到桌角椅背,紅樓文化已經融入細微處,素描的簡筆小人,極具臺北特色的文化衫,鑰匙鏈、明信片、筆記本等等都讓人眼前一亮。

  設計師將臺灣產出的各種飲料、啤酒、紅酒等包裝成吊飾,不得不讓人佩服創作者的腦洞。

  逛文創店最有趣的莫過於感受吉祥物的應用了,活潑可愛的卡通吉祥物在設計師的腦洞中,變成了精美的公交卡套、冰箱貼、手錶、立畫、相框等,讓人有一種立馬種草的衝動。

  裸露在空氣中的鋼筋水泥被塗上了一層層厚厚的黑漆,由於白色燈光的點綴,氣氛不至於太過壓抑,地表溫暖的配色則呈現出精緻有趣的韻味。

  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運用,使得臺北總是一派和諧謙謹的社會風氣,穿行在臺北的大街小巷,無論男女老少總是給人溫潤儒雅的感覺,教人不自覺地約束行爲舉止,大概這就就是傳統文化精神對社會與人的影響力吧。(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