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是因為哄的太多了!對於帶孩子,很多父母都存在一個誤區,特別是爺爺奶奶們更是如此!

他們通常會去哄孩子,沒有自己的原則,不管孩子提出什麼無理要求,一開始他們不答應,但只要孩子一哭鬧立馬就妥協了!這無疑會助長孩子無理取鬧的不良習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這一招還真管用,屢試不爽,進而把哭鬧當做自己的撒手鐧,以此來要挾父母答應自己的無理要求!

我曾親眼目睹一個孩子提出無理要求,因為父母不同意,拿自己腦袋撞牆的!最終他父母被他這種行為嚇壞了,選擇了妥協。其實這種行為的養成都是因為孩子第一次這樣做起到效果了,然後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我們做父母的在帶孩子時一定要分析孩子的心理,把孩子這種不良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我兒子曾經向我提出了個無理要求,我沒有滿足他,於是他就躺在地板上。如果是老年人看到孩子躺地上就會哄著說「好孩子,地上臟,快起來,爺爺奶奶馬上就給你買」

這種情況我是這樣做的,我一不打他,二不罵他,三不哄他。我採取的是視而不見,看到他躺下了假裝沒看到,該忙什麼繼續忙我的,忙完了轉身走了。孩子在地上躺一陣子覺得沒趣自己就起來了。並且他覺得這樣不管用,以後都不會這樣了…

帶孩子都是有方法的,建議家長們平時多閱讀一些育兒書籍,充實自己的頭腦,提高自己的能力…


當孩子在3歲以下,哭起來了,媽媽抱起來哄一鬨。喂口奶,拿顆糖騙一騙 ;99%都能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

為什麼? 因為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給他足夠的安全感,足夠的安撫,基本上都可以滿足孩子心裡需求了。原理無非兩個,轉移孩子注意力(給糖喫) 。抱起來餵奶(給予安撫)。

當娃越來大,我們發現。真的TM好難哄啊。慢慢我們變哄為吼。「吼吼」

為什麼?因為孩子大了,有自我意識,開始有內心活動。你的行為不再滿足孩子,得不到就哭。哭 ,是人類用來索取的天性,只有被滿足才會停止。

用現在的大白話講,就是孩子的內心戲太足。舉個生活小場景(圖片來自網路):

孩子在喫雪糕,啪,突然雪糕掉地上了。

娃:雪糕掉了(不開心,此刻雪糕就是娃的全部)

爸爸:不就是一個雪糕嘛,再買一個給你

娃:(爸爸一點都不理解我,雪糕掉地上,心情不好,對自己好失望);哭……

爸爸:不要哭拉。不就一個雪糕,我再買一個給你好不好?

娃:爸爸都不懂我;(情緒沒有得到有效疏導,孩子還小不會表達,哭得更厲害)

爸爸:(不耐煩、憤怒)都是你自己坐著不老實,搖搖晃晃,才把雪糕掉地上;(開始指著孩子)

……接著就是越哄娃越哭,作為親身經歷者,我相信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

以前我自己是不知道娃的心理,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走了很大彎路。現在我懂了,如果遇到娃再哭鬧,我會這樣做:

爸爸:(先說幾句廢話安慰安慰他)寶寶,雪糕掉地上了。這個是你最喜歡喫的口味呢。

娃:(傷心,開始哭)哇哇哇。

爸爸:雪糕掉了,如果我是你,我也會很難過(同理心,站在孩子角度安撫他),爸爸抱抱你好嗎;(給予安慰,疏導情緒)

娃:嗯嗯。嗚嗚。

爸爸:(忍住,不要指責孩子)那雪糕掉地上了,爸爸待會給重新買一個好不好。

娃:(大部分會慢慢停止哭泣)嗯~

自古套路得人心。總之我是這麼做的。希望可以幫到大家。歡迎關注我

孩子生氣不開心或者難過,家長首先要暫時把自己的情緒與批評想法放在一邊,體會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並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你可以告訴你對他想法的推測(不要過於自信或武斷,因為你無法確定你說的就是對的)。你也可以描述下你對他想法的看法,儘可能說的幽默點。


孩子感到委屈的時候就會哭鬧。出於生本能,孩子們需要讓大人們知道自己的需求,那麼,對於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好的他們來說,哭就是一個吸引大人關注的最佳方法。孩子的哭鬧行為,往往都是他們有需求的信號,這對於嬰兒來說尤其是。有些大孩子,他們也會哭鬧,不過這個哭鬧背後除了合理的需求之外,還有可能就是他們已經通過常年累月的積累,獲得了在和成人的鬥爭中獲勝的法寶:哭鬧。

人是一種極具智慧的生物。他們的每一個動作背後都有深刻的原因。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溺愛程度過高,使得孩子習慣了索取而少給予。孩子習慣後,一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反抗,就會把最原始的本能施展出來。哭鬧就是他們最原始的本能。家長由於心疼孩子,捨不得管教,看到孩子哭鬧的那麼「傷心」,就會選擇妥協。而孩子也學會了一種「機制」,就是我只要哭鬧,就會得到好處,而且是哭鬧的越狠,越可能得到好處,而且還有機會獲得意外收穫。在這樣的心理機制的作用下,孩子只要有不順,就會施展致勝絕招,大哭大鬧,而且是那種越哄越來勁的樣子。

其實,沒有人願意哭。但是真的沒有人願意丟掉自己的利益。人們所展示的各種手段,追根到底不過是維護自己的利益罷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哭鬧不好哄,其實是家長的「教育」所致。如果教會他們用其他的方法來實現自己的利益,他們是不會把「哭」這種行為作為首選的。

以上是個人粗見。


我小時候不是,我媽說我小時候一點脾氣也沒有。性格這東西,基因還是佔一部分因素的。

我們家的小公主雖然是剖腹產,但出生第二天就睡在我身邊,由我一手帶大。月子裏婆婆總想要走跟她睡,但一直被我堅持了下來,給的安全感比較多,所以性格超級好。不過她爸爸不願意把功勞給我,總是說小公主天性就是如此,不是那種心思細膩敏感的孩子,所以帶起來超省事。婆婆和小區裏的很多大媽都說沒見過這麼省事的孩子,一個月也見不了她哭幾回。

不過想見她哭也很容易。

哪次她玩的時候不小心摔倒了,媽媽(主要是媽媽,這招在其他人身上不是很管用)很緊張的把她抱起來摟在懷裡,一邊摸著她被摔的地方,一邊很緊張的說:摔疼了嗎寶寶,噢、噢,不疼、不疼、不疼啊!來讓媽媽摸摸,噢,我的乖寶貝,不疼噢……

然後就是,這麼不愛哭的寶寶,十次有九次都會嚎啕大哭……

最可氣的是,已經快不哭了,突然她爸爸下班回家了,一看她的小寶貝哭了,趕緊緊張的問:怎麼了怎麼了?怎麼哭了?咋了丫頭咋了丫頭?

那小丫頭突然就會九曲十八彎的再嚎上好幾嗓子。但是她爸爸回來裝著看不見也不行,小丫頭照樣會高分貝的大嚎,心理活動大概如下(我猜的):

爸爸,你沒看見我哭了嗎?趕緊哄我啊哄我啊!

嗚嗚,怎麼還不哄啊?好委屈啊……

嗚嗚……

說到底,可以哭起來沒玩沒了,是任性,是有人愛有人疼,是特別純粹的愛和疼……

長大了,還可以有那種純粹的愛嗎,還可以無所顧忌的任性嗎?

沒有了,不可以了。所以:

大人們從來不會哭起來沒玩沒了……


我也遇到過相同的事情,看到一個孩子喫的漢堡掉到地上了,突然接就大哭起來,旁邊的媽媽安慰寶寶說,不哭了,掉到地上的咱就不要了,可是孩子卻哭的更厲害了,媽媽說不就是一個漢堡嗎?咱再買一個,然後去抱著孩子,孩子哭得就更慘了。

那到底是為什麼了?為什麼孩子沒有大人好講話,越哄越哭呢?其實原因就在於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很弱,而情緒控制直接影響孩子的理智行為,這樣你是不是理解了,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是合理的,孩子的言行都在真實的表達孩子自己當時的狀態,而孩子語言能力較弱,有時候語言更不上表達的時候,唯一的表達方式就是一個字「哭」,他會用哭來抗拒與你的交談,所以有時你的哄是沒有什麼效果的,因為他不聽。另外有一點就是作為媽媽可以去擁抱孩子,但是在擁抱的時候不能說一些否定孩子的話,情願不說話,默默的抱著,孩子都能感受到媽媽的愛。要學會接納和理解孩子,而不是阻止孩子他的行為,所以有時候孩子哭出來反而比較好,等他哭完了,再去跟他講些道理。


有,不管是現在還是小時候,只要是有人哄,就會越覺的委屈,就越哭的兇,沒人哄了,還會哭著哭著就自己消化掉,明天還是一樣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