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文亦物談古蹟藝術:中國人最早什麼時候開始用筷子喫飯?

(感謝邀請,本文約1050字,閱讀需用時4分鐘)

東方人使用筷子來夾取食物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筷子,作為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食器,迄今至少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

一般來說,人類喫飯也不外乎3種工具:手指、叉子、筷子。歐美國家的白色人種普遍使用刀叉;非洲、印度等地盛行使用手來抓取食物,而東亞地區則是筷子為主。

對於西方人來說,前往東方探尋古國文化魅力,最先需要學習的便是如何使用筷子喫飯。70年代以來,剛剛打開國門的我們也特喜歡用外國人使筷子的熟練程度來評價他的「東方造詣指數」。

1961年,雲南大波那發現一座非常罕有的銅棺墓,墓中出土了3根長約有20釐米的銅條,被認為是進食使用,也就是筷子的雛形。從碳放射測試情況看,它的實際年代為公元前459年,居春秋晚期,比「箸」這個代表筷子的字出現還早了200年,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古老的筷子文物。

《禮記 典禮》中有句話: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

這個「梜」字就是筷子最早的漢字代表。從象形的角度說,筷子就是木頭做的,最初用在夾起羹中的食物,在形狀上與今天的筷子很類似,只是要更細一些。

那麼,我們的古人怎麼使用筷子呢?是不是和今天一模一樣?

山東嘉祥武梁祠有不少線刻畫石像,其中一幅《邢渠哺父圖》上就告訴了我們漢代人如何使用筷子:畫面上的人是個左撇子,他用筷子的方式跟我們今天截然不同,不是三指拈著,而是四指併攏著用。從實際角度看,這樣手指是張不開的,似乎根據就夾不到菜。當然,最有可能的是工匠為了方便刻寫,簡化而為,但漢代人用筷子喫飯是毫無疑問的。

先秦時期,開始出現比較固定的筷子的文字表述,稱之為「箸」,這個字最晚應出自公元前300年的秦國。這一說法一直沿用到唐代、五代,而「筷子」這種更通俗的說法出自宋元後。

明朝《菽園雜記》講過,吳地(華東一帶)有不少靠水上喫飯的船戶,他們需要依賴快船而應盡量減少停泊,而「箸」與「住」同音,便改「箸」為「快兒」,要圖個好彩頭寓意,這兩個辭彙並行數百年,甚至直到清代曹雪芹寫《紅樓夢》時還在沿用,而日本人則至今仍稱「箸」,一字未改。

筷子最早究竟誕生於何時?也有學者提出了更為「驚悚」的看法,甚至認為是始於夏朝。他們認為原始的筷子就是木棍、樹枝、動物細骨,是夾著肉來烤的工具。當然,這一說法目前並沒有學術依據和文物證明,也只能是一種猜測而已。

關注【亦文亦物】,自駕實地考察,看更多山西頂級國保古建、古蹟藝術、經典人文知識


謝邀:有史可查。箸.筷子。《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紂為象箸,而箕子唏″。一一筷子。《禮記.曲禮上》「羹之有菜者用挾,其無菜者不用挾″。按愚見陶罐經考古發現考證已有七.八千年,未發明之前是木棍或樹枝夾著肉烤的。所以我讓為筷子與陶罐同時發明。有錯請大家指正。請勿亂噴。


謝邀!商代就用筷子!

筷子在一些研究者看來,這是中國的,在飲食上是中國的國粹。在我們的《周禮》上就記著:「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就是說孩子到能喫飯的時候,你一定教他用右手拿筷子喫飯。筷子,從文獻記載來講,應該是在商代最早發明。

但是,考古提供一些證據呢,應該說能證明商代有了筷子,但是還可以往前提。因為在殷墟出土了一座大墓裡頭出土了銅製的筷子頭,它只是一個套頭,銅做的。然後上面要接上一個木杆,來做成一個完整的筷子。當然,現在出土的時候,那木杆已經腐朽了。最早的筷子應該是比較簡單,後來就做成銅的,做成了金銀的,甚至是還有玉的,但大量地使用的還是竹木製的。


一般認為是商朝後期,紂王時代。其實,中國人用筷歷史應該更久遠,中國人以稻米為主食,中國人的飯和中國菜,用西餐刀叉是無法喫的,只有用筷子,而且古代筷子絕大部分用竹子做,竹子劈開就是筷子。因此我認為中國人用快,應該遠遠早於商朝,可能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了。


最可靠的依據就是當第一個鼎出現的時候,接下來就是筷子原始的雛形出現了:倆樹枝夾東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