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晏乃父子關係。晏幾道是晏殊第七子,史稱二人為「二晏」。晏殊為「大晏」,晏幾道為「小晏」。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晏殊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聰明早慧,14歲即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後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謚「元獻」,世稱「晏元獻」。

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

晏幾道從小生長環境優越,過著貴族公子哥的生活。然而,其父晏殊去世,家境中落。他自己不屑於官場的蠅營狗苟,又無一技之長,最後,幾乎淪為「詞客」,嘗盡人間冷暖。

「宋四家」黃庭堅在《<小山詞>序》說晏幾道「仕宦連蹇,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是一痴也;論文自有體,不肯作一新進士語,此又一痴也;費資千百萬,家人寒飢,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負之而不恨,己信人,終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在宋詞歷史上,小山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於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浣溪沙》)

「夢入江南煙水路 行盡江南 不與離人遇。」(晏幾道《蝶戀花》)

晏殊和晏幾道是父子關係。晏幾道是晏殊的第七個兒子。父子都以婉約詞見長,文學史上稱晏殊為大晏,稱晏幾道為小晏。

雖為父子,但因為兩人的出身境遇不同,詞作和政績差別很大。

晏殊十四歲科考驚動朝野,號稱神童的江西少年,在大宋的殿試中輕輕鬆鬆名列前矛,而且在詩賦考試中,主動給宋真宗說這些考題以前自己做過,請求另換試卷!展示了自己一身正氣才華,和自信!之後宦海沉浮,官至宰相!

晏殊可謂婉約派的開山鼻祖,但與詞風不同的是,政治上是正氣浩然的鐵漢!在抗擊西夏的進犯中,在改革朝政的「慶曆新政」中,在扶持宋仁宗即位的朝政鬥爭中,文明繁華的北宋王朝,有他慷慨擔當的身影。

和光芒四射的父親相比,晏幾道的光芒就暗淡許多。雖然出身高貴,但在父親去世後,境遇每況愈下,這裡面也應該有性格的關係。與父親理性持重的性格不同,小晏性格感性放浪,以致後半生窮困潦倒。但是後世也有人評價其「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


北宋有個比較好玩的現象,就是文人一出就是一家子。最有名的是三蘇,就是蘇洵蘇軾蘇轍。他們同被稱為唐宋八大家。有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之美譽。而在北宋詞壇,特別是婉約派的詞壇,也有一對著名的父子,就是晏殊和晏幾道。

晏殊,字同叔,江西臨川人。他是北宋時期的詞壇大家,被譽為「導宋詞之先路者」。他一生悠遊富貴,在政治上雖有過數次被降職使用的經歷,但每次挫折都能成為他向上攀登的基石,仕途一直是螺旋式上升,最後官至宰相,位極人臣。在文學上,晏殊著述頗豐,其詞集《珠玉詞》,南宋王灼在《碧雞漫志》中評價,「風流蘊藉,一時莫及,而溫潤秀潔,亦無其比」。他是北宋第一位大量創作令詞的重要作家,把令詞的藝術品位推向了一個新的水平,掀開了宋初令詞創作的新篇章,後人評價他是「倚聲家之初祖」,可謂是名譽地位雙豐收。晏殊的一生最為幸福,是宰相,是少年天才,是一生悠悠富貴閑人,又是北宋詞壇領袖,生活不要太好!

而他的兒子,晏幾道,才氣要超過父親,但是一生悲愁,被稱為古之傷心者。唯一能和父親晏殊相比的是,他在宋詞創作上的成就。晏幾道,字叔原,號小山,是北宋「詞人宰相」晏殊的第七子。晏幾道出生於位高權重之家,其父晏殊雖仕途波折,但還算一帆風順,最後官至宰相。兩個姐夫,一個是後來做了宰相的富弼,一個是禮部尚書楊察。幾個兄長都在朝為官,因此晏幾道是一個標準的「官二代」。在文學史上,他和其父晏殊齊名,世稱「二晏」。晏幾道擅長小令,留給後世的《小山詞》存詞二百多首。清朝詞論家陳廷焯對此評價極高,「北宋晏小山工於言情,出元獻、文忠之右……,措辭婉妙,一時獨步」。元獻乃晏幾道之父晏殊,文忠是北宋文學領袖歐陽修。陳廷焯認為晏幾道的成就要超過其父和歐陽修,雖為一家之言,也可見晏幾道在詞學上功力非凡。


我是「紅雨說歷史」,晏殊和晏幾道是父子關係,是北宋初年的著名詞人,被稱為「大小晏」,也稱「二晏」。他們的詞有南唐的纏綿悱惻,但是又能寫出自己的風格。

晏殊,字同叔,謚號元獻,有集子《珠玉詞》晏殊才華橫溢,十四歲就被賜予同進士出生,後來官居宰相之位。晏殊被稱為一代賢相,提攜後進,胸懷寬廣,范仲淹,歐陽修都是他提拔的人才。晏殊喜歡詩詞,經常在府邸舉行宴會,與達官貴族,才子佳人吟誦。所以晏殊對北宋文壇的貢獻很大的,在推動宋朝詞風大盛做出突出貢獻。晏殊的詞雍容富貴這與他宰相地位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有關。比如我們在中學時代就隨口背誦的「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即使面對時光匆匆,也能給人一種鋪面的清新,哀而不傷,這是多麼恬淡高雅的氣質。我們很熟悉,被王國維先生引用人生三境界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的兒子晏幾道,字叔原,號小山,是晏殊第七個兒子,有集子《小山詞》。晏幾道在晏殊在世還是個貴公子,生活在胭脂粉堆中,不理解人生多艱。後來晏殊去世,家道中落,不會出世經營的晏幾道就尷尬了,而且晏幾道有自己的傲氣和狂放,不願意憑藉父親的關係謀生,一直窮困落魄。他的詩句情深意真,深情溫婉。

比如《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鍾》 「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再看一首《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夢後樓台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晏幾道和父親的生活環境不同,經歷了起落,顯得凄婉哀愁卻情深意濃。

文/紅雨說歷史


好像是晏殊娶了晏幾道的母親,好像晏殊的妻子生了晏幾道,好像晏幾道的母親嫁給了晏殊,好像晏幾道的母親沒給晏殊戴綠帽,具體他們什麼關係我不知道,因為事到如今無從查考,不像前幾年磚家們對待曹操,據說拿出了DNA來做資料。


晏殊和晏幾道都是北宋著名的詞作家。

晏殊出生於公元991年,公元1055年去世。

晏幾道是晏殊的第七個兒子,公元1038年出生,去世於公元1110年。

晏殊,字同叔。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江西臨川人,從小智力超群,被四里八鄉讚譽為神童。後來官至禮部、邢部、工部尚書等職。晏殊著有詞集《珠玉詞》,被後世推為北宋倚聲家初祖。

晏幾道,字叔原,號小山。他性格冷僻孤傲,寫詞工於言情,多寫愛情生活。他的小令語言清麗、感情真摯,表達感情比較直率,是婉約派的重要人物。晏幾道著有詞集《小山集》,他的詞措詞之妙,可說獨步天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晏幾道詞風像他的父親,卻青出於藍,更勝過他父親,與其父晏殊並稱「二晏」。他們兩人的詞不僅流行於宋代,就是在整個詞史上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晏殊和晏幾道是父子關係。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江西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官至集賢殿學士,禮部刑部兵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封臨淄公謚號元獻。與歐陽修並稱晏歐,與其子晏幾道並稱大晏小晏。以詞作著稱於文壇,亦工詩卷文,有《珠玉集》,《晏元獻遺文》等傳世。

晏幾道(1030年----1103年),晏殊第七子,字叔原,號小山。仕途不暢,只做過幾任地方官而已,如開封府判官,乾寧府通判等。小山工小令縝密優美,颯韻流暢,婉約有又不失清雅,其中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一斯最為世人稱道,小令為宋詞第一。或曰:二晏並稱,小晏精力猶勝,良有以也。

晏殊晏幾道父子猶如南唐李璟李煜父子一樣,子承父業,更能發揚光大,同傳後世,這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輝煌之處,也是家教的成功之處。


晏殊和晏幾道是父子關係。其實,在宋朝,除了三蘇、二晏外,文臣武將中,父子、兄弟名人還真不少。先看武將:楊老令公楊業和楊延昭、曹彬和曹瑋、高行周和高懷德、李處耘和李繼隆、岳飛和岳雲、岳飛與女婿張憲等等。文人更多。比如宋祁和宋庠就是兄弟,范仲淹和范純仁是父子、王安石和王安國是兄弟,和王雱是父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