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黎小弟 八路軍山東抗日根據地研究會副會長、黎玉之子

1939年12月6日,毛澤東等中央軍委領導致電八路軍第一縱隊和山東縱隊領導時指出:“山東工作在同志們艱苦創造中,已獲得巨大的成績。沒有八路軍和沒有足夠數量的具有軍隊經驗的幹部幫助條件下,地方黨單獨已經創造出較有戰鬥力走向正規化的軍隊,它將成爲堅持山東抗戰的主力軍。”這封電報對山東縱隊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又指出了山東縱隊的特點,那就是在沒有八路軍和沒有足夠數量的具有軍隊經驗的幹部幫助條件下,由地方黨單獨已經創造出較有戰鬥力走向正規化的軍隊。同時,中央軍委也殷切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東縱隊要成爲山東抗戰的主力軍。

從零開始的山東縱隊:很多共產黨員變賣家產支持抗戰

八路軍山東縱隊過沂河,奔赴抗日前線。

山東縱隊的建立和發展,與從紅軍改編的八路軍部隊不同,是從零開始,在山東人民抗日武裝起義的基礎上,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發動了全面的侵略戰爭,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抗日戰爭也由此開始。

中共中央於1937年7月8日致電中共北方局對七七事變後華北工作方針做出指示,立即開始着手組織抗日義勇軍,準備進行艱苦的遊擊戰爭。8月12日又進一步指示要在“在日寇佔領區域及其側後方,發動廣泛的遊擊戰爭。組織遊擊隊,遊擊小組,抗日義勇軍。”

日軍佔領平津後於8月31日成立華北方面軍,準備分三路在華北地區展開戰略進攻。日軍統帥部已將山西和山東列入他們進攻的目標,大戰一觸即發。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8月25日,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八路軍115師、120師、129師,8月底迅速開赴山西戰場,準備迎敵,毛澤東明確提出整個華北工作應以遊擊戰爭爲唯一方向。1937年9月間,北方局在太原召集山東、綏遠省委負責人和華北地區黨的領導人開會研究部署配合八路軍發動抗日遊擊戰爭、擴軍和建立根據地,提出號召“每個優秀的共產黨員都脫下長衫到遊擊隊中去”。北方局當時提出要立即發動遊擊隊,不要等什麼名義,名義自己稱,遊擊隊要自籌經費。山東省委向北方局提出要幾個紅軍幹部,北方局隨即派出8個紅軍幹部到山東,有廖容標、洪濤、韓明柱、趙傑、程緒潤、周凱東、廖雲山。

北方局在會議上提出建立遊擊隊配合八路軍發動遊擊戰爭,然而對山東而言,山東不是八路軍的防區,因此在山東抗戰的領導責任就歷史性地落到山東省委身上。發動遊擊戰爭組建遊擊隊要依靠共產黨組織。1937年5月,黨中央在延安召開黨的全國代表會議,在白區工作會議上曾有一個著名論斷,即白區黨組織喪失了100%,這至少說明白區黨組織遭受的破壞非常嚴重,因此在華北地區組織遊擊隊是非常困難的。而當時的山東黨組織已在不同程度上重建和恢復,擁有2000名共產黨員,可以說在華北地區是第一大黨。響應黨中央和北方局的號召,建立遊擊隊,黨組織和黨員人數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山東省委抓住了這一重要的歷史先機,在濟南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迅速在全省部署發動武裝起義,將山東全省劃分東西南北中,劃分了十幾個區,準備建立十個軍或支隊。

山東省委在總結了歷史上領導暴動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首先確定了武裝起義的時機,要在國民黨、韓復榘的軍隊開始撤退或已潰散,而日軍尚未到或雖已到達立足尚未穩定之時。這是發動起義的最好時機。過早地發動,有被韓復榘的三路軍或地方保安隊鎮壓下去的可能;如果發動過遲,地方反動勢力與土匪隊伍蜂起,就會形成被動局面,民間的槍支、彈藥也會被其攫取。山東省委關於選擇武裝起義時機的這一條規定,成爲山東各地發動抗日武裝起義時必須遵守的綱領之一。

山東省委確定了起義部隊的番號:

一、冀魯邊起義部隊的番號是“抗日救國第一軍”;

二、魯西魯西北地區的起義部隊是“抗日救國第二軍”;

三、膠東地區的起義部隊是“抗日救國第三軍”,派張加洛到掖縣發動起義,番號是“第三支隊”,史稱天福山起義;

四、泰山地區也稱爲魯中地區發動起義稱第四軍或“八路軍山東抗日遊擊第四支隊”,由山東省委直接領導,史稱徂徠山起義;

五、魯東地區起義部隊稱“抗日救國第五軍”;山東省委派姚仲明、廖容標、趙明新去長山縣中學和愛國人士馬耀南合作發動武裝起義,這就是著名的黑鐵山起義。

六、淄川、博山礦區發動起義,番號爲“抗日救國第六軍”;

七、在濰坊昌濰地區發動起義部隊,番號是“抗日救國第七軍”或第七支隊;壽光、廣饒、博興地區的起義部隊番號是“抗日救國第八軍”或“第八支隊”;這是由魯東工委負責。

八、魯西南的濟寧、菏澤、微山湖登地區和豐、沛等地區的起義部隊番號是“抗日救國第九軍”;後來利用國民黨第五戰區合法名義,叫“第五戰區抗日義勇隊”;

九、沂水、莒縣爲中心發動的起義部隊番號是“抗日救國第十軍”,郭有鄰發動珍珠山起義,謝暉、汪洋、崔介等人在莒縣發動起義;

十、王見新、李樂平等人在滕縣、鄒縣、安丘縣等地區發動武裝成立了獨立營。

山東省委的以上部署,各地在落實過程中,雖然遭受不同程度的挫折,有的地區甚至遭受失敗,並非一帆風順,但基本上還是實現了。起義武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很短的時間就發展到幾萬人。從遊擊戰爭戰略支點而言,在山東的重點山區、湖泊以至東西南北中,都有一支或幾支武裝起義部隊佔領。

從零開始的山東縱隊:很多共產黨員變賣家產支持抗戰

1938 年9 月, 八路軍第五支隊在掖縣沙河鎮召開成立大會。

這些武裝起義按地區歸類,史稱“十大武裝起義”,它是怎樣形成的?有着什麼樣的特點呢?

我初步做了一些調查。如果按照有人有槍、有時間、有地點稱之爲一路,即三人一羣五人一夥稱之一路來計算,起義規模大小不同,少則十幾個人槍,多則數百人槍,一共有百十餘起,起義部隊在當地黨組織的領導部署下,如同涓涓小溪匯成大海,不斷地合編整理。

各種起義的類型有:

一、山東省委直接領導的起義有徂徠山起義;

二、山東省委派人領導的有黑鐵山起義、天福山起義、冀魯邊起義、壽光牛頭鎮起義、泰西起義;

三、山東省委與國民黨愛國人士搞統戰合作的起義有範築先、魯西北起義等;

四、中共黨員與愛國人士合作發動起義的有馬耀楠、李人鳳,謝暉、徐化魯,他們本人也很快加入共產黨,起義隊伍編入到山東八路軍序列。

五、博山縣委改編會道門武裝,加入到八路軍抗日遊擊第四支隊,如”堂天道“、”“罡風道”“中央戊己會”等博山道教武裝。

六、派黨員將民團武裝改造,直接參加共產黨組織的武裝起義,如派程照軒、紅軍幹部趙傑爭取國民黨六區區長兼民團隊長程子源(程鵬),參加了徂徠山起義。

七、民先隊員、大學生回家鄉拉隊伍建立遊擊隊,加入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如泰西劉莊的遊擊隊加入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

八、國民黨愛國人士拉起的武裝,接受共產黨的抗戰主張,主動請求八路軍改編,如安丘王林肯的遊擊隊被改編爲第九支隊。

九、在魯南地區有中共蘇魯豫皖特委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也有山東省委領導的抗日武裝遊擊隊,也有共同合作建立的遊擊隊。

大多數遊擊隊是共產黨員利用各種條件去拉隊組建遊擊隊,山東省委將這些遊擊隊按地區進行合編,形成了在黨領導下獨立的抗日武裝力量,在山東各戰略支點上打擊日軍。從1937年7月到1938年底,抗日烽火燃遍齊魯大地,各地的抗日武裝起義風起雲湧、如火如荼,多達百餘起。一省之內,在沒有主力部隊的情況下,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裏舉行了如此多的武裝起義,匯聚成一支強大的抗日武裝力量,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是中國抗戰史的創舉。山東省委號召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拉二至三個人到遊擊隊,這就有了很大的廣泛性;其次山東的共產黨員在抗戰前受到韓復榘國民黨政府的瘋狂鎮壓,犧牲、被捕入獄、東躲西藏,現在黨號召大家拉隊伍打日軍,大家都憋着氣要和日軍血戰,很多共產黨員都變賣家產,拿到隊伍上支持抗戰,這種情況在當時很具有普遍性。

回過頭來看,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得益於中共中央正確的抗戰方針政策的指引;二是由於中共山東省委和各地黨組織的有力領導和周密部署;三是正確選擇了起義時機。日軍佔領濟南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率10萬大軍棄城南逃,國民黨政權紛紛瓦解,各地處於混亂狀態,爲抗日武裝起義提供了機會,使抗日武裝力量得到較快發展。

山東人民在民族危亡的緊急時刻,響應共產黨的號召,勇於擔當民族大義,挺身而出,憑着簡陋的武器,築起血肉長城,保家衛國,書寫了中華民族抵禦外來侵略的光輝篇章。

193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決定,將冀魯邊和魯西地區以外的我黨領導的山東各地抗日部隊統一整編爲八路軍山東縱隊,張經武任指揮,黎玉任政委,下轄10個支隊和臨(沂)郯(城)獨立團等,近2.45萬人,另有1萬人的地方武裝,統歸中共中央山東分局領導。山東縱隊的建立,標誌着山東人民抗日起義武裝由若干分散的遊擊隊成長爲戰略上統一指揮的遊擊兵團。

從零開始的山東縱隊:很多共產黨員變賣家產支持抗戰

張經武

從零開始的山東縱隊:很多共產黨員變賣家產支持抗戰

黎玉

山東的十大武裝起義中,規模較大的有徂徠山起義、黑鐵山起義、天福山起義,這三大起義形成了八路軍山東縱隊三、四、五支隊,並以他們爲主,分別建立了魯中、渤海、膠東抗日根據地,形成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鼎足之勢。魯南抗日根據地成爲連接新四軍到延安的重要樞紐,濱海抗日根據地成爲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領導全山東人民的抗日鬥爭,魯西抗日根據地於1941年7月爲加強魯西區和冀魯豫邊區的軍事指揮歸屬晉冀魯豫邊區。

山東省委抓住了歷史先機,及時果斷地在山東全境發動武裝起義,在山東各戰略支點上發展了起義部隊,爲日後建成以省爲建制的山東抗日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

山東縱隊要成爲山東戰場的主力軍,必須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和政治工作,擴大鞏固部隊,加強軍事訓練,提高部隊戰鬥力,實現主力部隊黨軍化、正規化,地方武裝基幹化,遊擊部隊組織化。從1939年2月開始,利用作戰間隙,先後進行了5期整軍。

從零開始的山東縱隊:很多共產黨員變賣家產支持抗戰

1938 年10 月,八路軍抗日遊擊第三、第四、第七、第八支隊負責人合影。

1939年2月至5月進行第1期整軍,下轄第一、二、三、四、五、六支隊及隴海南進支隊、特務團、直轄4團,共2.45萬人,所屬地方獨立營團1萬餘人。通過這次整軍,部隊在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進一步得到了加強和鞏固,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1939年8月至12月,山東縱隊進行了第2期整軍,共整訓4個團,下轄一、二、蘇魯支隊、隴海南進支隊。

1940年2月至5月,進行第3期整軍。整訓方針是:發展黨員,使黨員數佔部隊人數的1/3,力求主力部隊正規化、地方部隊基幹化、遊擊部隊組織化和全體武裝黨軍化。主力部隊15個團,基幹部隊6個團,共3萬餘人,地方武裝2萬餘人。

從零開始的山東縱隊:很多共產黨員變賣家產支持抗戰

1940 年1 月, 八路軍山東縱隊在魯中大官莊召開黨代會。

1940年9月至1941年2月,進行第4期整軍,主要是解決各主力支隊全部正規化的向題。所屬部隊整編爲第一、二、三、五旅和第一、四、五支隊和蒙山支隊,直屬特務一、二團,共5.1萬人。

從零開始的山東縱隊:很多共產黨員變賣家產支持抗戰

1938 年12 月,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八支隊的騎兵大隊由清河區進入沂蒙山區。

1941年8月至1942年2月,進行第5期整軍,主要是進一步整編、擴軍,整編後的山東縱隊共轄5個旅、2個軍區、3個支隊、1個青年團。即第一、二、三、四、五各旅,五支隊、蒙山支隊 、清河軍區、魯中軍區、青年團。

在5期整軍中,山東縱隊先後將挺進支隊、蘇魯支隊、第六支隊、隴海南進支隊等4個支隊及部分地方武裝近4萬人,分別劃撥輸送給新四軍和八路軍第115師。

1939年6月,經中央書記處批准,八路軍第一縱隊成立,徐向前司令朱瑞政委率領一批軍政幹部入魯,並親自領導了山東縱隊第2期和第3期整軍,在關鍵時刻爲山東縱隊發展和成長做出極其重要的貢獻。

從零開始的山東縱隊:很多共產黨員變賣家產支持抗戰

1938 年底,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改編爲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

通過5期整軍,山東縱隊增強了內外團結,鞏固了政治基礎,提高了戰鬥力,大大促進了部隊的發展,從遊擊兵團提高成爲野戰兵團,成爲山東抗日戰場的主力軍,對開闢、鞏固、擴大山東抗日根據地做出了重大貢獻,爲奪取抗日鬥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

山東縱隊自誕生以來,它的成長自始至終地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的關懷和指導。1938年5月,郭洪濤帶第一批赴魯的紅軍幹部50多人,其中有楊國夫、高錦純、錢鈞、王彬、陳宏、吳瑞林、段君毅、霍士廉等50名幹部開赴山東各個戰場,成爲開闢山東各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力量。

從零開始的山東縱隊:很多共產黨員變賣家產支持抗戰

左前:黎玉、劉少奇、肖華、羅榮桓、左後:周長勝、樑興初、杜明1942年夏在山東朱樊鎮

第二批是張經武、黎玉從延安帶來160多人的軍事政工紅軍幹部有:江華、高克亭、胡奇才、徐斌洲、吳克華、王鳳麟、李林、馬千里、樑海波等,以後又陸續派來不少軍事、政治、根據地建設方面的幹部。八路軍第一縱隊入魯時,徐向前司令員和朱瑞政委也帶來一批能徵善戰的軍事幹部和部隊急需的專業幹部,如王建安、許世友、羅舜初、白備伍、謝有法等老紅軍幹部。在山東縱隊的老紅軍裏有紅四方面軍的幹部、紅一方面軍的幹部、陝北紅軍的幹部,幹部來自五湖四海,特別是八路軍第115師入魯之後,先後選派300多名軍政素質較高的幹部到山東縱隊,將老八路的建軍、作戰經驗帶給了山東縱隊,加強了山東縱隊的建設。

從零開始的山東縱隊:很多共產黨員變賣家產支持抗戰

1939 年冬,八路軍山東縱隊政委黎玉(右四)率巡視團赴膠東抗日根據地視察。

1943年3月,山東實行了黨的一元化領導,第115師與山東軍區合併,組成了新的山東軍區,羅榮桓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後又任山東分局書記),黎玉任副政委,蕭華任政治部主任,轄魯南、魯中、清河、冀魯邊、濱海、膠東6個軍區,第115師和原山東軍區所屬各部隊統一整編爲13個主力團,一部充實地方軍。從此,山東黨政軍的領導實現了根本上的統一。

在山東抗戰八年中,山東八路軍作戰次數達3.3萬次,斃傷俘敵僞共計63萬,其中斃傷俘日軍14.7萬,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

我們站在今天回顧歷史,山東八路軍之所以能夠從零開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取決於中共中央正確的戰略決策和全體共產黨員頑強拼搏的奮鬥精神,取決於山東人民同心同德團結一致地抗戰。我們今天在實現國強民富的新時代,不忘父輩的初心,永遠以人民爲中心,走創新之路,一定會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本文系祖國網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