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15飽受各行各業的關注,但事實在保護消費者權益這件事情上,首先需要從改變意識形態做起。

設計3·15:消費者們正在面臨和即將面臨的“兩難處境”?

自從2009年阿里巴巴造節成功之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總有人巴不得每一天都是“雙十一”。

先不提這一天光棍的委屈,好不容易有了一天“放空”的權利,可是馬雲爸爸大手一揮之後,神馬都變成了浮雲;如果說姑娘輩的情人節、七夕節還有買買買的義務,海外傳過來的聖誕寓意也還算不錯,媽媽輩的母親節自降身段變成女神節也無傷大雅,但你把清明節也變成購物節就有點不務正業;但是誰又會在乎呢?

一方面這些傳統節日開始“變質”,另一方面一些“網絡節日”開始崛起(5·20;6·18),再加上無孔不入的網絡促銷;商家們恨不得每一天都給消費者提供“正當消費”的理由。

但在這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內,各大品牌卻還是需要保持自己的“矜持”的;唯獨在3·15這一天,他們不想被任何人惦記。

這不,從週一開始就有各大媒體、自媒體開始放出各種“危機公關”指南:像是什麼勇擔責任、斷臂求生,這就是兩個永不過時的“避雷針”;至於消費者的權益是否有得到真正的保障,一朝天子一朝臣。

因此,我們不能寄希望於這些“店大欺主”的品牌“幡然醒悟”;畢竟,人家到底是真的糊塗,還是在裝睡,這個很難說清楚。

所以,在保護消費者權益這件事情上,與其指望這些“尾大不掉”的互聯網品牌“洗心革面”,不如自己清醒一點:認清3·15的本質,先從改變自己的意識形態做起。

自從1962年的今天,時任美國總統的約翰·肯尼迪發表關於保護消費者權益演講開始,到1983年國際消費者協會將這一天定爲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的那一刻;“3·15”這個日子就被賦予了“生殺大權”,它和其它“妖豔奢靡”的人造節日不同,它揹負着“鐵血”的宿命而來。

接下來,我們就嘗試從設計的角度出發,給這個時代照一張“X光片”。

一、貓爪杯

設計3·15:消費者們正在面臨和即將面臨的“兩難處境”?

2月26日,“星巴克2019櫻花系列”正式在星巴克國內各門店開售,“限量不限購”的營銷策略一下子把星巴克推到了風口浪尖。

雖然星巴克聲稱:貓爪杯不過是每季節限定產品中的一款,和往期產品的生產數量相當。

但這種明顯太過正式的迴應說服不了觀衆,從線上(抖音)火到線下(門店)甚至大打出手的“事件營銷”很難讓人完全撇開星巴克。

當然,杯子本身的設計也確實讓人眼前一亮,加上LOGO的溢價,199元也不算“太狠”;但是,因爲從線上火到線下搖身一變就成了“千元聖盃”,很難分清星巴克“推波助瀾”的成分,但至少它的“縱容”是絕對的。

貓爪杯爲什麼會這麼火?

大概就連星巴克也有點“不知所措”,要知道人家從1994年開始就孕育出自己的“星杯文化”,限地限量一直都是星巴克的“殺手鐗”;只不過這一次卻變成了“雙刃劍”:正因爲賣的太好,纔會讓星巴克遭遇各種攻訐。

如果說星巴克沒有“預謀”,這是不可能的。

但要問星巴克有多大的“罪責”,就未免有失偏頗。

畢竟,人家只是一個商人,爲了10%的利潤都可以鋌而走險,更別提黃牛看見了1000%以上的利潤。

星巴克製造出一個爆款杯子,在營銷引爆之後又人爲製造出稀缺性——限量,這就是“飢餓營銷”,也讓黃牛找到了生存的“土壤”。

當然,也不是說買不起1339元“貓爪杯”的大佬沒有,畢竟,在哪個時代都不缺少“有錢任性”的人,但是他們真的撐不起#貓爪杯# 甚囂塵上的熱度;是貓奴的縱容、黃牛的狂妄湊成了這樣一出大戲。

二、白色情人節

設計3·15:消費者們正在面臨和即將面臨的“兩難處境”?

對於剛剛過去的白色情人節,不知道你有何感想?

但在我看來,與其說現在的春節越來越沒有年味了,不如說現在的情人節充斥着“物慾”。

當然,也不是說物慾不好,畢竟它只是“消費升級”時代背景下普遍能夠量化、物化又可見的“升級”手段。

作爲大量人造節日中的一員,很可能白色情人節並沒有情人節、七夕那麼火;但是,肉眼可見的不管是媒體、自媒體,還是路邊攤、小商販我們似乎都能看見“琳琅滿目”的各色商品正在花枝招展:不買的人不是沒有,但是購買的人正在增多。

雖然不少敏感的消費者已經開始警惕、並且呼籲大家抵制商家的物慾洗腦,但是依舊無法避免鮮花、巧克力,浪漫晚餐,甚至是車釐子成爲“炫愛”的基礎裝備。

時代在變,消費者也在變,但是商家引導大衆消費的“策略和方法”似乎總比消費者回歸理性要早一點;等到消費者成功抵制巧克力的那一天,聖女果和車釐子愈演愈烈。

這一點在日本的“義理巧克力”中表現得尤爲明顯。

白色情人節本質上還是商家們“千方百計”的一次“合謀”,它與愛情無關。

畢竟,我們根本就不需要那麼多的情人節,更不需要那種被商業主義“設計”出來的購物節;因爲我們誰都不想被再一次“綁架”。

三、大數據殺熟

最近,攜程因爲微博網友@陳利人 的爆料,又一次陷入“殺熟”的漩渦。

雖然攜程在第二天就發出“致歉聲明”,聲稱是系統Bug所致,絕無大數據殺熟。

但是這份致歉聲明到底有多大的說服力,恐怕沒有攜程想象中的那麼美好能夠“一錘定音”。

要知道2017年4月《一年100億?揭祕攜程坑人陷阱》刷屏朋友圈就已經把攜程推向了風口浪尖,10月份“天外飛仙”韓雪“手撕”攜程再一次讓攜程“百口莫辯”。

而且,對於當下把大數據當做是“新時代石油”的互聯網公司來說:大數據已經不再是一個停留於紙面的概念,它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就像@高曉鬆 在《5G與區塊鏈:文創產業的重要賽道》中講的,5G時代的千人千面、低延遲和區塊鏈可以實行“區別定價”(按照消費者的輕重緩急、經濟基礎定價),這不就是所謂的“大數據殺熟”麼?

當然,5G時代用戶的消費習慣和數據用來區別定價是否合法,這大概需要政府制定相應的法律並釋放部分的權限;畢竟,如果真能做到高曉鬆口中的定製套餐消費,大數據大概就不只是殺熟這麼簡單了,它還可以重新定義一個人的“消費階層”。

放眼當下,其實不止攜程一家,滴滴出行、飛豬、京東、美團等知名互聯網公司都曾被指責利用大數據殺熟,涉及網購、出行、旅遊、觀影等多個行業。

然而,各大互聯網公司迴應的口徑大抵相同:Bug,都是bug的錯。

四、自媒體帝國

如果說“大數據殺熟”還只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千人千面正在讓平臺的“公平性”失衡;那麼媒體和自媒體的內容輸出,就已經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

時至今日,微博轄制着輿論的流向、微信控制着我們的深度思考,抖音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10年後離開傳統媒體的我們逐漸被新媒體“馴服”,當新聞聯播失去意義,我們開始在微博追星、在微信追熱點、在抖音追逐流量;我們的碎片時間、我們除了睡覺和工作之外的注意力都被新媒體“伺機劫持”。

可怕的不是我們時時刻刻被浸泡在媒體、自媒體“鞣製”出來的內容中,可怕的是我們不知對錯、不知真假,卻非常“樂意”去傳播它。

於是,也就有了咪蒙的成功,也有了《一個出身寒門的高考狀元之死》。

我們親手把咪蒙送上了“王座”,也終究見證了一個“自媒體帝國”的崩塌。

我們毫不懷疑咪蒙的成功,只是選擇變成各種極端情緒“吸塵器”和“濾波器”的咪蒙,最後還是沒能守住自己的底線。

這一次的金聖嘆,是真的很疼!

遺憾的不是咪蒙從此“銷聲匿跡”,遺憾的是在咪蒙之後竟然還有人正在收割咪蒙的“遺產”(1400萬粉絲);我們似乎看見了一個咪蒙倒下去,萬千個咪蒙正在“崛起”。

雖然,這一次我們朋友圈的“含咪率”被一次清零,但是朋友圈的“霧霾”卻從未消退。

五、網絡安全

當我們的朋友圈不再安全的時候,其實,現在的網絡也同樣脆弱。

北京市時間3月13日凌晨兩點開始,Google Music、Gmail、YouTube,Facebook旗下Instagram、WhatsApp以及電商平臺Etsy等網站接二連三收到全球範圍內用戶的問題反饋。

一夜之間,似乎除了Twitter全球的網絡都出了問題。

據外媒報道,僅谷歌服務受到影響的範圍就包括北美洲、南美洲、歐洲和亞洲的部分地區;然而,印度的一些用戶據稱訪問谷歌服務時也遇到了問題。

然而,這還不是第一次。

  • 2018年5月,QQ一個月宕機2次。
  • 2018年7月,Facebook一個月宕機3次。
  • 2018年11月,百度宕機。
  • 2019年3月,阿里雲宕機。

連這些大衆眼中不可撼動的互聯網“巨鱷”都如此脆弱,可想而知,當下的網絡世界還真是“紙糊的”。

聯想到讓扎克伯格“焦頭爛額”的隱私安全問題,以及互聯網上無孔不入的“隱私交易”;但願,我們的個人數據不要被賤賣。

六、波音737

網絡安全是一個“玄之又玄”的概念,它終究離我們太遠;但交通安全就近在眼前。

5個月,連續2起空難,346條生命;波音737無論如何難辭其咎。

雖然3月12日下午,美國運輸部長趙小蘭親自坐上一架737MAX,從德克薩斯州的奧斯丁飛回華盛頓確實是一場比較有“說服力”的“危機公關”;但幾個小時後特朗普親自打臉——宣佈將禁飛所有737 MAX8和737 MAX9型飛機,一瞬間就讓波音回到“解放前”。

無論美國政壇的“肥皂剧”如何收場,波音又有多大的“能量”破局,波音737MAX都將被打上“不安全”的烙印。

2018年10月29日,印尼獅航一架由雅加達飛往邦加檳港的JT610航班(波音737MAX8)在起飛13分鐘後失聯,最後在爪哇島西部的加拉璜附近海域墜毀。印尼獅航墜機的調查傾向於認爲,飛行的數據傳感器存在問題,可能會反饋錯誤的數據。

2019年3月10日,埃塞俄比亞航空公司的一架載有149名乘客和8名機組成員(共157人)的波音737MAX-8客機,在飛行途中墜毀。機上人員無一生還,其中包括了8名中國公民。

同一型號,連續兩次的空難,事故背後的根源都指向了同一個問題:關鍵時刻到底該相信人,還是相信機器。

很顯然,波音選擇的是後者。

但想要把事故的罪責全部推給機器出了Bug,就未免太過“避重就輕”;至少在現階段機器承擔不了任何責任,它們在人機協作中只能作爲“輔助者”,沒有權利決定任何人的所有行動。

八、人工智能

其實,不只是波音737,在自動駕駛中“機器”(人工智能)也出過不少問題。

但若因此“因噎廢食”,開歷史的“倒車”也顯然不行。

要知道人工智能作爲18世紀蒸汽機革命、19世紀電氣革命、20世紀信息革命之後的第四次產業革命,它將再一次從操作系統層面重塑人類這個組織,有可能超越思維脈衝達到更高、更快,更有效的產能輸出。

而這也大概是“人工智能”在兩會熱點連續三年座無虛席的緣故。

考慮到人工智能的“前景”,我們也有必要認識到它的“侷限性”;雖然,目前有人因爲當前的“人工智能”只是“人機智能”而對人工智能盲目自信;但像是AlphaGo之類的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能力卻有必要讓我們警醒。

或許,當下的4G網絡還滿足不了“深度學習”進化出“智能”的先決條件,但在即將到來的5G以及6G時代,如此大的帶寬、流速和應用前景,誰又能百分百確信人工智能就不能誕生自己的“意志”呢?

畢竟,人工智能坐擁人類最寶貴的知識財富,又遠遠比人類理智和聰明;就算是未來人類選擇“基因編輯”又或者是“人機共生”,那時的人類還是人類自己嗎?

在人工智能尚未誕生的世界裏,基因帶來生命,知識帶來新生;但是人工智能的出現卻打破了這種“約定俗成”和“道德倫理”,哪怕那是人類用了幾千年歷史才換來的生存準則。

人類沒有能力進化出與機器共生的天賦才能,尤其是在不遠的未來機器的進化速度必然會遠遠超過人類;因此,我們必須採取措施,謹慎而且小心的接納人工智能進入我們的生活,並且與他們簽訂除了“機器人三大定律”之外新的社會契約。

以保證人類文明更好的傳承。

恰逢一年一度的3·15,我們無意於去討好誰,又去詆譭誰;我們只是站在工業設計的角度,從最基礎的產品設計、節日設計、數據設計、內容設計、安全設計、系統設計到未來設計,思考了我們作爲消費者正在面臨的和即將面臨的“兩難處境”。

當然,有些時候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但我們有消費和否定的權利。

  • 作爲一個設計師,我們可以出於商業目的創作,但就沒辦法完全撇開幹係,不管是星巴克還是波音。
  • 作爲一個平臺,我們可以出於商業目的進行運作,但最好就不要欺騙消費者,不管是攜程還是日本製造。
  • 作爲一家企業,我們同樣可以出於商業目的生產,但那就有必要爲自己生產出來的東西負責,不管是咪蒙還是Facebook。

—END—

#專欄作家#

幻夢邪魂,微信公衆號:wanyidongxi;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每一次輸出至少都有一次有價值的思考。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