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起吾國千年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

125年前的甲午戰爭,在中國人的歷史記憶中打下的烙印,難以磨滅。甲午戰爭失敗成爲中國歷史發展的轉捩點,也成爲遠東歷史發展的轉捩點,進一步說甚至成爲國際局勢發展的轉捩點,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慘痛教訓,直到現在都引起世界各國深深地思考……

大揭祕:甲午戰後,誰纔是真正勝利者?

四萬萬人齊下淚

1896年4月17日,一位年輕人窗前觀雨,凝神良久,揮毫寫下了一首詩:“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這個人叫譚嗣同,這一天四萬萬人同一哭,因爲它是簽訂《馬關條約》週年之日。

1895年4月17日,日本下關,一位老人用顫巍巍的手在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上簽字:“大清帝國欽差頭等全權大臣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爵李鴻章”。

大揭祕:甲午戰後,誰纔是真正勝利者?

李鴻章不是沒有爭過。代表中國去議和的時候,光緒皇帝問他如何議和,他回答:“割地不可行,議和不成則歸耳!”中日談判期間,他對他的美國顧問科士達說:“萬一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陝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國,而中國可抵抗日本至無盡期,日本最後必敗。”

甲午戰爭結束50年後,中國人民浴血抗戰,終於迎來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無條件投降。但是,李鴻章的清王朝不可能堅決抵抗,這個王朝既怕外國列強,又怕國內的人民,更忌憚李鴻章等這羣手握實權的地方大員,它靠什麼堅持?

甲午一敗,賠款給日本前後總計二億六千萬兩白銀(相當於清政府三年全部收入總和),同時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甲午之敗還招來了一羣“狼”,就像慈禧太后說的那樣:“中國變成了一個甜瓜,每個國家都想從這裏切得一片。

大揭祕:甲午戰後,誰纔是真正勝利者?

眼看大清國要完蛋了,簽署《馬關條約》的李鴻章,甲午戰爭中的遼東統帥劉坤一,堅決主戰的皇帝老師翁同龢,這些清朝股肱們不約而同向慈禧和光緒推薦同一個也許能力挽狂瀾的人——袁世凱。袁世凱的確很有“能力”,他在甲午戰後第17年,率領北洋軍親手結束了大清國,清帝退位。

大揭祕:甲午戰後,誰纔是真正勝利者?

被甲午戰爭痛醒的還有譚嗣同、康有爲們,他們選擇了改良,不過這條改良路的終點不是維新派的保國夢,而且1898年“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刑場。

另一個對甲午戰爭痛徹骨髓的人是孫中山。甲午戰爭爆發前一個月,他還在給李鴻章上書乞求改良,甲午戰爭結束前一個月,他已經開始籌劃第一次廣州起義。即使到1925年臨死之前,孫中山還念念不忘要廢除《馬關條約》,讓臺灣、澎湖迴歸中國。

大揭祕:甲午戰後,誰纔是真正勝利者?

《馬關條約》簽署前李鴻章對伊藤博文說:“縱令爾等再走數千裏,豈能將我國人民盡滅乎?”這話說來容易,前赴後繼的中國人最後做成了,委實不易,九泉之下的李鴻章知道嗎?

豺狼的喪鐘

日本是甲午戰爭的勝利國,從清政府那裏獲得的賠款之巨、得地之廣,掠奪權利之大,超乎了日本各界的想象。

當時的日本財閥井上伯爵說:“以前在日本財政收入至多八千萬日元而已。現在有三億五千萬日元湧進國內(中國的首批賠款銀二億兩當時摺合三億五千萬日元,贖買遼東半島等費用不在此計算中),無論政府或私人都產生了一種無限富有的感覺。”

大揭祕:甲午戰後,誰纔是真正勝利者?

拿到這筆鉅款後,日本帝國政府把其中的80%投入了軍費,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用來發展經濟。對於豺狼而言,血腥的成功,只會助長它的貪婪。日本借甲午戰勝還侵佔了中國遼東,不料俄法德三國干涉,逼迫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給中國,雖然日本又勒索了3000萬兩白銀,但卻以三國干涉還遼爲奇恥大辱,甲午戰後日本立即以俄國爲假想敵。

《馬關條約》簽訂後,伊藤博文內閣非但不裁軍,反而提出未來10年擴軍計劃,每年財政支出預算達到甲午戰前的兩倍半以上,1895年5月17日,日本《報知新聞》公開揚言:“即使把三餐節省爲兩餐,也要擴充海軍。”

日本軍國主義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才徹底剎住車,日本天皇簽署的無條件投降書上,我們彷彿可以看到長崎、廣島上空的蘑菇雲,看到戰爭罪魁東條英機等人的絞刑架,看到日本本土至今仍在駐紮的美軍。

大揭祕:甲午戰後,誰纔是真正勝利者?

《馬關條約》簽署於日本下關的春帆樓,這是一家賣河豚的飯館,伊藤博文經常來喫。日本品嚐《馬關條約》這條“河豚”時,這條“河豚”有劇毒,伊藤博文知道嗎?

大揭祕:甲午戰後,誰纔是真正勝利者?

“羣狼”的黃昏

甲午戰後,歐美列強紛紛在中國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大揭祕:甲午戰後,誰纔是真正勝利者?

——英國

不過,《馬關條約》,最賺錢的不是日本人,是英國人。

首先,日本人用中國賠款中的四分之一償還打仗借的外債,放債的主力是英國人。隨後,中國人付不起日本的賠款,被迫對外大借款,兩次從英德兩國借款共計3200萬英鎊,放債的主力還是英國人。

最後,《馬關條約》上李鴻章答應的對日賠款,日本人按照英國要求,加上了一個條件:“必須用英鎊支付。”這等於逼着中國政府大量拋售白銀換取英鎊,結果是中國白銀對英鎊的兌換率暴跌,甲午戰前,中國白銀3兩等價英國1英鎊;甲午戰後中國白銀7兩兌換英國1英鎊。等於是英國人低價收購了大批中國白銀。

大揭祕:甲午戰後,誰纔是真正勝利者?

1894年日本與英國修定新條約,爲了讓英國支持他們打甲午戰爭,侵華之前先賣國,把關稅協定權等一批主權讓給英國,英國外交大臣在簽訂英日新約儀式上有一段赤裸裸的祝詞:“這個條約對日本來說,比打敗中國大軍還有利。”

1902年日本與英國簽訂同盟條約,日本纔敢在1905年挑起日俄戰爭。英國拼命在亞洲扶植日本,讓日本替英國侵略中國,讓日本替英國牽制俄國……英國人的養狼之術算贏嗎?

大揭祕:甲午戰後,誰纔是真正勝利者?

1941年,日本人做出了明確回答——日軍佔領“英女王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新加坡,擊沉英國海軍“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英國首相丘吉爾當時說:“這是我一生中最沉重和最痛苦的打擊。”

——沙俄

至於帶頭逼迫日本人將吞下去的遼東半島又歸還給清朝的俄國人,他們藉機把勢力深入中國東北,同時也在清政府借錢賠日本的過程中充當了一個大債主。

大揭祕:甲午戰後,誰纔是真正勝利者?

不過甲午戰爭後才10年,他們就被日本打上門來,1905年日俄戰爭中俄國慘敗,引發國內1905年革命,這場革命成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彩排,送俄國羅曼諾夫王朝壽終正寢。

——美國

美國人在甲午戰爭中一直宣稱“中立”。雖然《馬關條約》簽訂後才十幾天,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就寫信報告政府說,這次日本人在《馬關條約》中只追求自己的利益,違背了當初對美國的承諾,沒有幫美國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很不夠意思。

對於美國的表面中立暗地裏拉偏架,甲午戰後日本明治天皇還專門寫信給美國總統克利夫蘭,對甲午戰爭期間美國人的“義舉”表示感謝。

美國人覺得天皇此舉太招搖了,等於暴露自己,於是謝絕了天皇感謝信。但是隨後的事情,美國人是無法謝絕的:甲午戰後第二個10年,美國成了日本假想敵。1941年12月7日,日本飛機把炸彈扔到了美國珍珠港,炸死幾千美國人的炸彈中,沒準兒還有一些是用美國賣給日本的廢鋼製造的,美國人知道嗎?

大揭祕:甲午戰後,誰纔是真正勝利者?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很顯然,列強在爲自己的一次次罪行埋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