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沒課坐在辦公室,時不時能聽到附近班級傳來教師的怒吼;出去走上一圈,偶爾還能看到有學生被罰站,不用說,原因就一個,違反紀律。

紀律對教學來說就像是空氣,有的時候覺得正常,沒有的時候卻很致命。於是,每逢各種大大小小的集會,紀律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如果某個教師對紀律管的很好,我們通常會認為要麼是他很幸運,遇到了一群聽話的學生;要麼就是他夠凶,而且夠狠,這樣才能鎮住學生,讓學生聽話。如果有人發表意見:「他平時沒有凶,也沒有狠啊!」我們會下意識地嘲笑回去:「切,你只是沒遇到他凶的時候而已!」

凶和狠可以作為管好紀律的一種解釋,可問題是,有的教師因此把凶和狠當成管好紀律的唯一法寶。一旦感覺學生的行為有點異常,他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發一通火;如果學生還有抵抗,立馬上措施,嚴重點,就通知家長,給個處分,直到學生服為止。

有的教師管不住紀律,便歸咎於自己的兇狠不夠:「唉,誰叫我善良呢,學生就是欺軟怕硬!」有的教師不甘心,默默地向兇狠的同事偷師,嘗到一點甜頭以後,馬上就變成一個狠角色。

我也曾經試過用發火來管紀律,起初的確挺有效果的,可是時間一長發覺不對勁。一來效果持續時間不長,許多時候,自己發了一節課的火,下課鈴一響,學生就嘻嘻哈哈地聊天了,彷彿剛才只是颳了一陣風。二來學生的臉皮似乎越變越厚,為了達到效果,每次都要發更大的火才行,發完之後,會感覺全身的力氣被掏空一樣。為此,有的人教我一個秘訣:「你不要真的跟學生動氣呀,只要做到表面發火,內心不發火就行了!」得,還是因為不夠火候。

那麼,管理紀律有沒有別的辦法?有的。

第一步,先理解紀律的本質。

關於紀律,我們最熟悉的,某過於「無規矩不成方圓」。紀律的本質是規則,它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保證工作順利開展,另一個是維護集體利益。就好比打籃球賽,每個球員都需要按規則來帶球,並且努力把球投進對方的籃框,要是你抱起球就跑,這比賽就沒辦法打下去了,要是你把球投進自己隊的籃框,對方就會得分,自己隊的利益就會受損。

在教學中,提到紀律,我們通常下意識地想到課堂,許多網路文章也只是針對課堂紀律。不過,從紀律的本質看,教學中除了課堂以外,作業、培輔和測驗等常規工作也有相應的紀律,而且,這些工作出現的紀律問題也不見得讓我們省心,所以,把所有教學工作中的紀律看成一個整體,是更好的選擇。

紀律的本質是規則,那麼違反紀律的本質,就是不按規則做事。我們可以針對學生違反紀律背後的原因,來制定相應的管理策略。

學生遵守紀律的背後,意味著三件事:一是學生有足夠的能力按照規則做事;二是學生認同規則背後的價值觀,即感覺對自己來說,工作的順利開展與集體利益的維護更重要;三是認同規則本身,認為這項規則是當下最好的選擇。那麼,學生違反紀律的原因,也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個原因,是學生遵守紀律的能力不足

有些紀律與學生原來的做事習慣有衝突,為了遵守紀律,學生需要調用自身的自控力,來實現和維持紀律的效果。問題是,學生的自控力並非取之不盡的資源,它和學生生長發育的規律息息相關。打個比方,如果要你不斷地做俯卧撐,那麼達到一定數量時,你就會做不下去,因為你的肌肉受不了。同樣,學生需要調用自控力來遵守紀律,就相當於做「俯卧撐」,當大腦的「肌肉」受不了的時候,學生就無力遵守了。

解決的策略,就是尊重學生自控力的發展規律,調整學生遵守紀律的必要時間;同時,幫助學生提高自控力,方法是不斷地突破自控力的極限,然後充分恢復。

比如上課,你要求學生認真聽講,學生一時半會是可以做到的,可是講課的時間長了,學生難免會開小差。有的教師會因此把學生大罵一頓,其實有時並不一定是學生的錯,有可能只是學生的自控力剛好用盡了。別說學生,就算我們大人去開會,如果講話的人一直叨叨絮絮不停,也會有不少人打瞌睡,或者玩手機。

我的做法是,每次需要學生聽講時,告訴學生大約要聽幾分鐘,讓學生心裡有個底,就好像平時開會時,如果事先告知要開多久,我們認真聽的概率也會更大一些。另外,我會利用一些碎片時間,和學生講解自控力提高的原理和方法,幫助學生有意識地自我突破和恢復。

除了尊重學生自控力的規律,我們還需要尊重另一個事實,就是同一個班裡,不同的學生自控力也不盡相同。解決的策略有兩個,一個是多一份耐心和寬容,另一個是幫助學生自我調整。比如講課時,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能夠專註地聽,有的學生沒多久就犯困,或者四處張望,又或者東摸西摸。我過去的做法,是來個痛快的點明批評;現在的做法,是暫停幾秒,看著那個學生,有時會提醒:「有的同學大腦內存開始不夠用了哈!如果你發現注意力分散,請默數五秒鐘,讓自己脈動回來。」學生常常會心一笑,然後努力調整自己。

第二個原因,是學生不認同規則本身

為了教學管理的方便,有些教師傾向於把各項紀律統一化。問題是,同一條紀律,不同學生的遵守成本不一定相同。有的學生遵守起來輕而易舉,有的學生則痛苦不堪,但是他們發現換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也能達到紀律的目的,於是會選擇行動。但是有些教師往往選擇把這樣的做法當成對自己權威的挑戰,動用權力把學生壓下去。

其實更好的做法,是用原則來代替規則,為學生的行動提供更大的調整空間,同時用效率來衡量結果的質量,約束學生行動的自由。

比如你在課堂上講解習題,要求學生認真聽講。有的學生不會做,認真聽的話會很有收穫;而有的學生早就會做了,再認真聽收穫也不大,他們更傾向於找別的事情做。我過去會感覺挺為難,現在的做法是,對於成績水平優秀的學生,在我講課時,如果覺得自己會了,可以選擇不聽,原則是找一件有助於數學學習的事情來做,可以研究難題,也可以超前學習新的內容。另外,我會關注他們每周的周測成績,如果發揮穩定優秀,則寬容繼續;如果出現下滑,則寬容停止,要求他們先認真聽講。

我嘗試了這個做法後,發現優生們都特別興奮,感覺自己擁有了一項別人無法企及的特權。他們會很珍惜這樣的機會,如果某次周測成績不理想,他們首先會緊張起來,然後特別用心地學習,努力在下一次周測把這項特權拿回來。

第三個原因,是學生不認同規則背後的價值觀

不認同規則背後的價值觀有兩種表現,一種是不認為集體利益更重要,另一種是不認為數學的學習更重要。

一個學生,如果不認為集體利益更重要,有兩種可能,要麼他在班裡有自己的小團體,認為小團體的利益比集體利益更重要;要麼他感覺自己不能融入這個班集體,認為自己的利益比集體利益更重要。通常來說,這跟班級的凝聚力有關,只要班主任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還是很願意為集體利益做點貢獻的。很多時候,學生做出有損集體利益的行為,我們只需給予提醒,學生大概率會有所收斂,如果不是,可能要費點心思,先來樹立團隊意識了。

一個學生,如果不認為數學的學習更重要,那麼最大的可能,是他沒能從中獲得足夠的成就感。這裡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感覺學習數學沒什麼用,另一種是感覺自己學不好數學。對於前者,我們需要幫助學生理解學習數學的價值;對於後者,我們需要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我的做法,就是定期與學生進行溝通。溝通的內容,包括學習數學的價值和學習數學的策略。

對學生來講,學習數學的價值有兩個,一個是讓自己變得更聰明,另一個是考好中考。前者能夠讓自己的未來變得更好,後者能夠讓自己的升學贏得更有利的籌碼。道理不難講,難的是把道理講出不同的樣子。學生討厭我們說教,但基本上不會拒絕我們講故事。

講故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有一次我跟學生分享一個看過的故事,說廣州的計程車司機的收入也有四個層次,最低層次的司機月入3000元左右,但是最高層次的司機能月入上萬!為什麼呢?因為計程車司機每天的收入,等於接單的數量乘以每單的價格。最低層次的司機,選擇很勤快地四處兜轉,運氣好的能遇到幾單短途生意,運氣不好的就只能瞎轉一天,收入很難上得去。最高層次的司機,會組成一個團隊,大家互相推薦生意,確保自己隨時能接到單,而且多數的單都是賺錢的長途單,所以月入上萬不是夢。

當時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我就趁機總結:「你覺得最低層次的司機沒有能力月入上萬嗎?他們不是做不到,只是沒能想到。學習的價值就在這裡,它能幫助你見到更多的可能,讓你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之後的一兩天,學生上課明顯更賣力了。

比起學習數學的價值,學習數學的策略會更有吸引力。對學生來講,學習數學的基本策略,就是積累知識點、解題思路和解題技巧。策略不難講,難的是把策略化成學生可操作的行動流程,讓學生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記得有好長一段時間,學生每次考完試,都跑過來跟我吐槽:「老師,這次涼了,我又不夠時間!」吐槽完的一兩天,聽課做題都無精打採的。後來我找了一個時間,專門跟學生分析數學考試的時間配置策略。

一場數學考試時間100分鐘,全卷滿分120分,其中選擇題10道,填空題6道,解答題包括6分題、7分題和9分題各3道,共25道題。 這100分鐘如何配置呢?

首先,划出15分鐘的檢查時間,還剩85分鐘。

接著,划出解答題的解題時間,多少分的題目給多少分鐘的預算,共計(6+7+9)×3=66分鐘,還剩85-66=19分鐘。

最後,選擇題和填空題的時間預算是19分鐘,平均每道題1.2分鐘,這還包括填塗的時間。

這樣一分析下來,時間不夠的原因就清楚了,無非是某些題目上多花了時間,超出了預算,使得其他題目變得倉促。解決辦法也很明顯,一個是有所取捨,對於1分鐘沒想出思路的題目,就毫不猶豫地推後,即使沒時間做也沒關係;另一個是平時有意識地訓練解題速度,用預算來自我反饋。這兩點都是學生能夠操作的流程。

分析完後,我幾乎每次上課都時不時地提醒學生:「速度,速度!」學生都心領神會地調整自己的注意力,專心做練習。有句話說得好:「要想田裡沒有雜草,最好的辦法不是勤快鋤草,而是在上面種滿莊稼。」當學生心裡有了期待,自然就無暇違反紀律。

按照上述思路執行,教學紀律的管理就能進入一個良性循環,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們在紀律上投入的精力會越來越少,最後只需留下少量來維護即可。

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完全不用生氣?不是,按照我過去的做法,幾乎任何風吹草動都能讓自己發火,但是現在,真正值得我們表示生氣的,是學生的行為違反了最基本的原則。不過,對於我們這時的生氣,學生會更願意接受,因為這是懸崖勒馬式的提醒。

我是藍色winds,一個初中數學教師,專註於數學教學、家庭教育和個人成長的方法論。

- End -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