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互聯網金融領域新聞不斷:

3月15日,央視315晚會對「714」超利貸的曝光,將超短期高利貸和暴力催收暴露在陽光之下;

3月底,團貸網的爆雷和紅嶺創投的兌付危機告訴我們即使頭部平台也未必完全靠譜。據報道,團貸網出借人高達22.2萬,借貸餘額超過145億元;紅嶺創投出借人近10萬,待還餘額197.34億元;

4月初,一份《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有條件備案試點工作方案》在互聯網上廣泛流傳,雖然沒有得到官方的正式確認,部分平台已經根據「工作方案」的要求在增資和整改;4月底,北京市朝陽區金融辦下文限制在朝陽區註冊的網貸平台的高管出京。

從2018年中期的爆雷潮以來,互金行業時不時爆出一兩個炸雷,人們不禁要問:互金行業到底怎麼了?出路又在何方?本文試圖從巴塞爾監管體系的角度,給出一些答案。

什麼是巴塞爾監管體系?

人類歷史總是不斷地重複。互金行業所發生的那些風險,無論是借款人蓄意賴賬,欠錢不還;還是如「草根投資」肆意挪用資金,投資高風險的資本運作項目,鎩羽而歸;抑或如「e租寶」,旁氏騙局,大肆揮霍;還有期限錯配,流動性危機……

所有這些「套路」和「玩法」,其實並不新鮮,在過去一個世紀的金融行業中反反覆複發生。只不過這次換了一個互聯網的外殼。藉助互聯網技術,受害者分布更加廣泛,涉案金額也屢創新高。

面對這些風險和問題,人們真的要束手無策了嗎?

也不是!過去歲月里,伴隨著成長的陣痛,學界和金融業界一直沒有放棄從一次次風險案例中反思和總結。到了1988年,巴塞爾委員會制定了《巴塞爾協議》,對於銀行業風險的識別、計量和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監管標準。

三十多年來,經過主流國家銀行業發展的實踐,以及多次嚴重的金融危機的考驗,巴塞爾協議(Basel Accord)逐步成為當前主流國家銀行資本和風險監管的事實標準(每一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就會根據遺漏的問題和經驗教訓對協議進行一版修補和演進,目前已經是第三版)。

下面,筆者將從巴塞爾監管體系的角度,對互金行業的風險進行分析,以期解構問題,幫助大家對互金的發展與未來有一個更加理性的判斷。

互金行業風險構成分析

根據巴塞爾協議體系,銀行業的風險被分為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三大類。本文按照這個分類,對互金行業所面臨的風險進行討論。

1、信用風險

所謂信用風險,是借款人欠錢不還的風險。雖然打著P2P,或者資管計劃、金交所融資工具等名義設計包裝產品,互金平台的本質仍然與銀行相同——吸存放貸。放貸的過程中就面臨著借款人的信用風險。

在銀行業,放貸有一套嚴格的流程,包括:(1)貸前調查,即通過嚴格的盡職調查、反欺詐和信用評級評分,對客戶還款能力和意願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合理授信;(2)貸中監控,即對借款人情況進行監控,發現風險及時預警;(3)貸後保全,即在信用風險發生後,通過各種措施,保全資產,催回餘款。

互金行業基本上是複製了銀行業的相關流程,頭部平台進行了一些互聯網技術改造。借力互聯網技術,互金平台在信用風險方面的優勢是對借款人全方位的觸達,具體表現在三方面:

(1)位置信息。在有意無意之間,手機暴露著人們的行蹤。如當打開「大眾點評」搜索附近美食的時候,位置其實已經暴露了。對於互金平台而言,有關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就隱藏在這些位置中。例如,某人白天工作時間都定位在軟體園裡,那他的職業大概率跟軟體行業相關,結合他所在的城市,他的薪資區間可以初步確定。雖然具體的授信還要結合其他信息,但位置信息已經為互金行業信用風險管理提供了一個新的維度。

(2)交易信息。人們在交易中的行為也暴露出他們的信用情況。如蘇寧易購的上游供應商在交易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物流、現金流、信息流(好評率/退貨率等)信息,基於上述信息,蘇寧金融開發出「帳速融」、「貨速融」等一系列供應鏈金融產品,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取得了不錯的收益。

(3)其他信息。隨著人臉識別、大數據挖掘、區塊鏈等技術的引入,更多的信息維度也被引入到信用風險管理中,助力風險防控。

藉助著上述更多維度信息的採集和利用,互聯網金融贏得了一個不錯的開局,但是存在的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具體主要有三方面:

(1)尾部互金平台不具備相關優勢。雖然通過引入金融科技,可以引入更多徵信維度,提升信用風險管理水平,但所有的一切,是基於頭部互金平台在金融科技和場景布局方面大量的積累和投入。尾部平台無論是在技術還是資源方面,並不具備相關優勢,在傳統風控領域又不及銀行等金融機構。如此也解釋了,一旦趕上了2018年時「嚴監管,去槓桿」的狀態,倒閉跑路平台增多的現象。根據網貸天眼的數據,互金行業內的6591個平台,目前正常運營僅1154家,生存率僅18%。正應了巴菲特的那句「只有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2)金融科技風控效果有待檢驗。即使是有實力的頭部平台,金融科技的實際效果依然有待市場檢驗。一方面,我國徵信採集相對落後,國外的成功經驗不一定適用,業界曾經發生過海歸「風控大牛」回國創業,最後因為壞賬,深陷囫圇的案例;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便利和更多風控維度的同時,也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他們利用各個平台的漏洞「擼口子」,已經發展成一個產業。這種「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攻防戰,在未來一段時間還將持續。

(3)資金成本較高,客群偏次級。互金平台的資金成本相對較高,一方面,互金平台沒有吸收存款的資質,只能通過各種通道變相吸存;另一方面,互金平台在出借人心目中的風險等級不高,需要以較高的溢價來吸引出借人。較高的成本,使得互金平台的客群偏次級,對於信用風險的識別、計量和管理的水平要求相對較高,但是,大部分互金平台在該部分的能力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

需要指出的是,針對信用風險,互金平台主要選擇風險準備金、對外接入擔保和保險的形式進行增信。隨著風險的集中暴露,擔保方和保險方在業務中也會更加謹慎。

2、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互金平台在運營過程中關於系統、人和流程的風險。

在早年的巴塞爾體系中,操作風險一直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直到那些既「聰明」又「流氓」的「關鍵先生」一人搞垮一個銀行的時候,操作風險成為巴塞爾監管體系三大風險之一。

復盤眾多爆雷案件可以發現,互金行業也是操作風險的「重災區」。目前,互金平台的操作風險偏「人的風險」,即內控不到位,資金頻頻被挪用。相對銀行,互金平台的問題表現在下述三方面:

(1)管理人員的專業性不夠 

相比銀行高管任職需要得到銀保監會的任職資格認證,互金平台的高管任職相對隨意得多。

由於互金平台的成立門檻相對較低,許多平台特別是問題平台的創始人大都沒有金融業從業經驗,更沒有經過系統的風險管理訓練(參見下表)。這種情況下,很難指望這樣一群人能夠敬畏市場,管理好風險。當然,不排除他們運營互金平台期間,有來自銀行業的、風控經驗豐富的高管加入,但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作用也相對有限。

(2)內控體系的完備性不足

相比銀行獨立的內審稽核部門、較完備的內控流程,互金行業尚處於學習階段。頭部平台大都參照銀行的經驗,建立了相應的內控體系,但是,其他平台的內控流程則存在很大的隨意性,表現在投資項目與所描述不符,甚至出現資金被控制人大肆挪用揮霍的情況。

2015年,筆者曾赴草根投資做盡職調查,彼時的草根投資剛剛接受順為資本A輪千萬美元的投資,風頭正盛。創始人金忠栲,有著十多年的金融律師執業經歷,曾為渣打銀行、民泰銀行等數十家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提供金融法律顧問服務。當時,草根投資的每一筆放款都有完備的記錄,同時會有第三方律所出見證函。在經營理念方面,草根也強調僅服務江浙當地的中小企業,不追求高速擴張,控制風險為重,賺辛苦錢。

理想不可謂不美好,殘酷的現實是當草根投資在貸餘額高達上百億時,大量的資金被實際控制人(金忠栲律師)挪用從事高風險的資本運作,恰好趕上2018年風險集中爆發,最終爆雷。

2014年,行業峰會上的徐紅偉,意氣風發。他發現,當時迅速崛起的網貸市場,缺乏客觀的評級機構,於是便發起成立了「網貸之家」。作為一個獨立第三方,網貸之家對各個網貸進行評級跟蹤,適時開展投資者教育,辦得如火如荼。這一切在「投之家」成立後發生了變化(「投之家」是徐紅偉創立的網貸平台)。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老徐,利用之前在網貸行業建立的影響力,使得投之家獲得了空前的信任度,然後大量資金被挪用,東窗事發,創始人徐紅偉涉嫌集資詐騙罪被立案調查。

相信無論是草根投資的「金忠栲律師」,還是投之家的徐紅偉,一開始都想做個好人,利用金融的力量幫助中小企業,服務社會。但是,當面對著幾十上百億的資金,以及形同虛設的內控體系的時候,又有多少人能控制得住自己的慾念呢?沒有完備的內控體系,出險只是早晚問題。

(3)風險缺乏計量和管理

根據巴塞爾協議,銀行對於操作風險有一系列科學而又嚴格的計量方法,並按比例提取資本金應對危機。而互金行業在這一部分尚處於認識提高階段。

在效果上,即使嚴防死守的銀行也難免出險,如著名的農行39億票據案。連防線都尚待完善的互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需要說明的是,上面主要介紹的是人員和流程方面的風險,操作風險還有一部分——系統風險。這一塊,雖然號稱是互金的強項,出險的案例不多,但是,隨著對系統和數據依賴的加劇,出險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值得重視。

3、市場風險

所謂市場風險,是指市場利率發生變化所引起的風險,而在互金領域,最重要的市場變數是利率。

互金行業存在著大量的期限錯配、短債長投的現象。例如,一個三年期的貸款,卻用三個一年期的資金滾動銜接。因為:(1)短期產品流動性好,更受歡迎。本例中,一年期理財產品較三年期產品流動性好,更加容易得到市場的追捧。(2)短期產品利差更大,平台獲得更多收益。在貸款利率相同的情況下,一年期資金成本更低,由此形成更高的利差和收益。

以上假設是在市場利率穩定、流動性充裕的前提之下,一旦利率上升,流動性縮緊,平台將面臨著虧損或者流動性危機。

為了應對三大風險,在巴塞爾體系中,引入了「資本充足率」的概念,旨在要求金融機構進行必要的資本金準備,對相關風險進行覆蓋。

維持必要的資本充足率,是巴塞爾監管體系的核心支柱之一。傳統的監管理念是對業務的每一個細節進行規範,事無巨細,而巴塞爾體系理念則強調對資本金的管理,只要有足夠的資本金覆蓋相關風險,銀行就可以自由開展業務。

一般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要求是8%,在巴塞爾協議第三版中,考慮到行業周期、流動性風險、系統性重要銀行等因素,資本充足率要求高達14%左右。

在互金領域,除了部分持牌機構(小貸/消費金融公司)有一定槓桿要求,大部分的網貸平台沒有槓桿限制,幾個億的註冊資本,卻做著上百億的業務。極高的槓桿造成了業務上的高度不確定性,細微的風險通過槓桿的放大作用,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

上文參照巴塞爾監管體系,對互金行業的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進行了分析。可以發現,互金在發揮一定積極作用(普惠金融,服務小微)的同時,風險也在持續地聚集和暴露,並引起了監管層的高度關注。那麼,身處漩渦中的互金行業未來在哪裡?出路又在何方?

互金的未來

如果將金融行業比作登珠峰,那麼巴塞爾監管體系如同一套頂級的裝備。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頂級裝備的保護下,登珠峰仍然存在巨大風險,而大部分的互金平台,基本上都是拿著驢友級別的裝備在往上登,故監管的落地是必然的。互金的未來在哪裡?筆者以為,以下三方面趨勢應引起關註:

1、牌照化(銀行化)。隨著備案的落地,互金平台將進一步牌照化。在監管體系方面,筆者認為會逐步向巴塞爾體系靠攏。畢竟,互金的本質仍然是吸存放貸(與銀行基本一致),向現有成熟監管體系靠攏是當下可操作性最強的方案。當然,考慮到備案的指標要求,只有頭部平台才有這樣的實力。

2、聚焦優勢,助貸服務。對於暫時無法拿到牌照的平台,可以聚焦自身的優勢方面(場景/數據/用戶/金融科技),通過為持牌機構提供助貸服務,實現價值。根據相關監管規定,核心風控流程不許外包,因此,助貸更趨向於外圍數據的採集和處理。

3、良性退出。對於實力不強,也無法提供有價值助貸服務的平台,控制風險、良性退出也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各地互金協會也紛紛出台退出指引規則,助力中小平台良性退出。

長期來看,互金行業將如同當下的銀行業,高門檻,強牌照,強監管。在互金平台推行「互聯網金融化」的同時,各大金融機構也在積極的加快「金融互聯網化」的腳步。相信雙方的發展會在互聯網和金融之間的某個最優點達到平衡——互聯網技術可以更高效率地提升金融服務的質量。這大概是互金行業最好的結局。

(作者: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嘉寧;來源:蘇寧財富資訊;首圖來自壹圖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