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第一篇入選古文,劉禹錫究竟為何寫《陋室銘》?

《陋室銘》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古文名篇,早已選入中學課本。《朗讀者》中那位癡迷漢字的外國朋友,娓娓誦來倒也別有一番韻味。大家也都知道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學家劉禹錫,可是劉禹錫為何寫這篇文章的緣由可能就不那麼熟悉了。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祖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和劉備劉皇叔也算親戚。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因為詩風格豪放豁達,所以有「詩豪」之稱。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陋室銘的創作時間,應該是公元824到826年,劉禹錫被貶安徽和州(今和縣)通判期間。在此之前唐順宗年間,因為劉禹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改革集團,推進改革,志在打擊宦官藩鎮勢力,懲治貪官污吏,史稱"永貞革新"。但是由於宦官集團的反擊,改革失敗,改革骨幹成員紛紛遭到貶謫流放,劉禹錫就先後被貶數次。

據說和州知縣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幅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於是他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到城北,並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縣官實在是欺人太甚,於是便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

銘是古代一種刻於金石上的押韻文體,多用於歌功頌德與警戒自己。明白了銘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題意,劉禹錫託物言志,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中心,實際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頌道德品質之實,表達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劉禹錫通過寫這篇文章,是在宣告我劉禹錫在哪裡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養的飽學之士,沒有(你們這些)無學之輩。

作者以青苔和野草來比喻自己獨立的人格,這是氣節的寫照,是不屈的宣言。作者以詩一般優美的語言展示了自己的錚錚傲骨,同時,也對勢利小人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劉禹錫引用諸葛亮和揚雄典故,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榮辱從容的意思。既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於平淡的那種志向吧。這結合作者官場的起起落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最後結尾用聖人肯定的操守來規範要求自己,也許就是劉禹錫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的最高要求。這樣的結句,不說其中的內容是何種意思,但結合題意,卻是妙手天成。


據說,劉禹錫是匈奴族後裔,祖上隨魏孝文帝遷洛陽後改漢姓。父劉緒逃避安史之亂,舉族遷至浙江嘉興,劉禹錫就出生在嘉興。可以說,江南的人文環境滋養了他的學識和詩思。劉禹錫19歲到長安遊學,20歲那年與柳宗元同科進士及第,並順利通過吏部的選官考試,可謂連登三科,從此走上了政壇。

34歲時的劉禹錫與柳宗元參與了「永貞革新」。這個革新是一場自下而上遏制宦官、藩鎮,減稅修生養息的政治運動。短剛開始不久,確實革除了許多弊政。但是,隨後他們觸及了宦官及士族們一些利益,遭到了守舊勢力的反撲。革新集團的文人,依靠的是重病在身的順宗皇帝。最後,革新不足六月就宣告失敗,皇帝被迫「內禪」退位,憲宗即位。集團首領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柳宗元被貶遠州。

此後,劉禹錫過了20多年的被貶生活,不斷被召回長安,又不斷地被貶出,從朗州到連州、夔州,最後到和州(安徽和縣),任和州的通判。中青年時期的劉禹錫是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務實上進的人,他借《陋室銘》向孔子、諸葛亮那樣為國出力,在當時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一種精神。 晚年的劉禹錫歷經磨難後,對腐朽的官宦所採取的是不合作態度。

白居易早期與元稹是詩友,人們稱他們為「元白」;白居易後期的詩友為劉禹錫,人稱「劉白」。從這一點上,我們至少可以說明,劉禹錫在唐代詩壇是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劉禹錫之後,七絕蔚成風氣,到晚唐時期,幾乎所有的詩人都採用的是七絕的形式,比如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等人。可見劉禹錫在詠史詩方面影響了後代詠史詩的創作,是詠史詩發展史上一個具有開創性的大詩人,被人稱為「詩豪」。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劉郎真MAN!

作者:中州客(來自豆瓣)

來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54162968/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很有名,他說過的一段話也很流行過,很多人寫情書時抄寫過。即:「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胸懷不易,有情懷更難!胸懷和情懷兼具一身難上加難!!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人生大境界也。讀了劉禹錫的詩和詩歌背後的故事,我認為劉禹錫做到了。在唐朝這個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鼎盛的的朝代,有名有姓者的詩人大約有2536人,但像劉禹錫那樣胸懷寬廣坦蕩、情懷純美豁達的詩人還真的不多。比起"詩仙"李白的狂放、"詩聖"杜甫的憂愁、"詩佛"王維的空靈、白居易的樸實、柳宗元的抑鬱、李商隱的晦澀等等,劉禹錫被稱為"詩豪」,更讓當代人喜歡和追捧......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其祖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典型的世家出身"官二代"。他十九歲遊學長安,上書朝廷。貞元793年,21歲與柳宗元同榜考中進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學宏詞科,後又當上監察御史,23歲授太子校書,可謂少年得志,前途光明。永貞元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駕崩,順宗即位後,授王叔文翰林待詔兼度支使、鹽鐵轉運使,聯合王伾、劉禹錫、柳宗元、德宗朝宰相兼度支使鹽鐵使的杜佑等人推進政治經濟改革,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這幫文人想通過改革徹底瓦解藩鎮和宦官手中的權力,恢復唐王朝的興盛,結果以失敗而告終。皇帝被逼禪位下臺,帶頭的王叔文被賜死,王伾被貶後病亡。劉禹錫和柳宗元一起被貶為唐朝最邊遠八個州的司馬,這一貶就是長達23年之久。劉禹錫先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可謂多地、多崗位歷練過了。

人的一生遭遇逆境時,與逆境相處的態度最能說明一個人的胸懷。在這被貶的23年裏,身處"巴山楚水悽涼地",心在清風山水間,不抱怨、不消沉、不自棄,笑對人生風雨和世態炎涼,樂觀自信,不忘初心,情懷不改。這種胸懷和情懷在他被貶朗州後寫的巜秋詞》中得到充分體現: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風蕭瑟,秋雨愁煞人。在秋天萬木凋零的季節,詩人站在荒涼的田野裏,抬頭望天,一反常態,直抒胸臆,滿眼裡是秋高氣爽、萬裏晴空、仙鶴凌雲、比春天還美的開闊景象,這需要的何等的氣魄!仙鶴列成一排南飛越冬,有畫面,有哲理,有藝術,發人深思,耐人尋味。對比一下他的落難兄弟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時寫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同樣被貶,柳宗元鬱悶孤憤,一點也不開心。而從劉禹錫的巜秋詞》中我讀到的不僅僅是秋天的氣象萬千,更多的是一種底氣、骨氣混合而成的情懷和胸懷。

被貶的日子過的很慢很寂寞,10年之後的公元815年2月,劉禹錫又奉召終於回到長安,但京城已經物是人非。10年河東,10年河西,看到一批新貴上臺後,仍然是趨炎附勢、權勢攀附的官場文化盛行,劉禹錫很不服氣,也看不慣這官場陋習。於是借遊玄都觀寫了首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

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裏桃千樹,

儘是劉郎去後栽。"

這首詩口氣太牛X,不得罪人是不可能了。劉用比喻手法把「千樹桃花"比喻成十年以來由於投機取巧而在政治上愈來愈得意的新貴;而看花的人,則是那些趨炎附勢、攀高結貴之徒,他們為了富貴利祿,奔走權門,就如同在紫陌紅塵之中,趕著熱鬧去看桃花一樣。結句指出: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貴們,也不過是我被排擠出外以後才被提拔起來的罷了。

 逞了一時口快,得罪一批新貴,於是劉禹錫又被貶到更遠的廣東連州,而後又輾轉到四川夔州。又過去了10年,劉禹錫又到了安徽和州。在這裡,劉禹錫受到知縣的故意迫害和屈辱而坦然面對,第一次搬家後在家門口卻貼出這樣一幅對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第二次搬家時又寫幅對聯: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第三次搬到僅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的斗室裏,劉禹錫不寫對聯了,隨寫下了讓他名垂千古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公元826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白居易從蘇州回洛陽,兩位大詩人第一次在揚州相逢,兩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友誼保持終生,被後人稱為"劉白"。這是被貶13年後,劉禹錫又被召回京城。但劉禹錫老母去世,好友柳宗元病故令他悲痛交加,他扶著母親靈柩入京,派人料理好友柳宗元的喪事,收養了柳宗九6歲的兒子,對朋友可謂狹肝義膽。白居易感慨劉禹錫的不幸遭遇,為他名不平。在筵席上寫了一首題名為《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的詩:

"為我引杯添酒飲,

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

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

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白居易說:老弟啊,你為我添酒舉杯同醉,我給你用筷子敲盤子唱一曲。嘆命運不濟, 你詩才堪稱國手又奈何。 你卻長守寂寞,他人陞官發達你卻蹉跎時光。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但被貶23年真他媽的折磨太多了。

劉禹錫舉杯謝過白居易說:多謝尊兄理解!我這點不幸算不了什麼,一切都會過去的,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我也給您酬詩一首,助助酒興吧。劉禹錫起身,端著酒杯呤出了這首著名的詩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悽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

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

我在這巴山楚水這些悽涼的地方,己度過了23年被人遺忘的時光。呤賦聞笛聲懷念故人,被貶歸來感到物是人非。但是,你看那沉船的旁邊正千帆競渡,病樹的前頭也是萬木爭春。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的詩篇,借這一杯美酒來提振精神吧。面對著好友的悲嘆同情,劉禹錫並未自憐自哀,一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境界和"我言秋日勝春朝"一樣驚艷了千年,一個詩人的生命竟然可以如此灑脫不羈,活潑飛揚!

  公元828年,年近60歲的劉禹錫再回到長安,他又到給他帶來惡夢的玄都觀遊玩,看到這裡的千樹桃花已蕩然無存,只剩下青苔斑斑,兔葵、燕麥、菜花在春風裡招搖盛開,聯想到那批新貴也被雨打風吹去,自己卻又頑強地堅持了下來。於是他又寫了一首《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

桃花開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

前度劉郎今又來。

  在這首詩的前面,專門寫了個序說明創作動因:餘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木。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於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遊玄都,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遊。時大和二年三月。

比較前一首詩,一點教訓也沒汲取啊!這首詩氣勢更牛!諷刺更為辛辣,態度更是不服氣。 這首詩又引起輿情沸騰,他留在京城的職位又黃了,又先後被打發到蘇州、汝州、同州當刺史,但他坦然接受,遊山玩水,填詩作賦,交友唱和,似閑雲野鶴。

劉禹錫被貶為蘇州刺史期間,曾參加好朋友李紳的家庭私人歌舞聚會。此時李紳也被罷官賦閑在家,任閑職司空,經常舉辦豪華舞會招待客人,舞會上有酒有肉有樂曲有美妓歌舞。一天,李紳為劉禹錫設宴,酒酣耳熱之際,樂曲響起,屏風後面一羣舞女魚貫而出,在劉禹錫面前翩翩起舞,舞姿美妙,攝人心魄,讓人春心蕩漾。劉禹錫可能想起玄都觀的千樹桃花灼約了吧,發現其中一位舞女甚是與眾不同,笑靨如花,顧兮盼兮,秀色可餐。於是,至情至性的老毛病又犯了,借著酒意對著那位仙女般的舞女吟出一首《贈李司空伎》詩:

高髻雲鬟宮樣妝,

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閑事,

斷盡江南刺史腸。

這首詩很直白露骨,完全為捧戲子而作。當時「杜韋娘」是唐朝著名歌舞明星,像今天的當紅影星"冰冰",劉禹錫以杜韋娘比她,可見是非常喜歡她。那舞女跳的正帶勁,忽然聽到著名的劉郎如此誇她,兩腮飛紅,芳心大亂,舞步亂了。李紳司空見狀啞然失笑,衡量良久,決心為朋友成君子之美,遂對歌女說:「願隨劉郎去否?」舞女低頭不語,然一絲淺笑悄悄蕩漾在眉梢,能隨劉郎浪跡天涯也值得啊。於是劉禹錫把她帶走了。自此,劉禹錫和她郎情妾意,好不纏綿。留下了「司空見慣」這個婦孺皆知的成語,李紳由此而名留青史。劉禹錫在蘇州做三年刺史,留下了許多故事,這個香艷故事無疑是最讓他得意的。他曾寫一首《別蘇州》表達了對艷遇之地的深深眷戀。

流水閶門外,秋風吹柳條。

從來送客處,今日自銷魂。

公元836年,65歲的劉禹錫因患足疾,向朝廷上書辭官,最終以正三品的虛職退居洛陽養老,與好友白居易,裴度等詩唱往合,飲酒品茶,退休生活過的有滋有味,悠閑自在。退居洛陽6年後,他寫下自傳《子劉子自傳》,為自己的一生做了小結,於842年在秋天,駕鶴西去,享年71歲。和他的老朋友柳宗元英年早逝相比,可以說他的胸懷讓他自己怡養天年了。

縱觀劉禹錫的一生,命運多舛,寂寞孤憤,但他百折不撓,初心不改,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聽從自己心靈的呼喚,活出了自己生命的色彩。古來自稱「劉郎」的人中,只有三國時的劉備(劉玄德)和唐代的劉禹錫(劉夢得),兩個人都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人也」,也許是高貴的出身造就了自由狂傲的靈魂,這靈魂在他的詩文中閃光流傳千年,這也是中華文明源源流長的大河中的浪花和波濤。

維也納醫科大學心理精神病學終身教授維克多·E·弗蘭克爾在其《追尋生命的意義》一書中說:人有能力保留他的精神自由及心智的獨立,即便是身心於恐怖如斯的壓力下,亦無不同。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已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一一不能被剝奪"。劉夢得一生被貶23年,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為"詩豪"作出了註解。

劉郎真MAN!做人要做你這樣的人!

(寫於2018/1/16日,改畢於20日。大寒節氣)


劉禹錫,唐代「詩豪」,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詩鬼」李賀,等等絕代才子們,在唐代289年歷史上,留下了一筆寶貴詩文財富和獨一無二個性。

用一句流行語來說,在唐代詩人裡頭,劉禹錫是最好的政治家,與李白,杜甫,元稹,孟郊這些懷纔不遇的詩人相比,劉禹錫還要幸運,得以部分實現了自己的抱負,還留下了「功利存乎人民」的執政觀。在唐代政治家裡頭,劉禹錫是最好的詩人,留下了700多首傳世名篇。在唐代詩人裡頭,有不少宰相詩人,張九齡,元稹,李紳,李嶠,武元衡,都做過宰相,比劉禹錫的官大的多。但是留下的詩文,劉禹錫就比他們好的多,懷古詩,寫景詩,抒懷詩,民歌小調,散文小賦,政論,唯物主義思想,無不特色獨到。

除此之外,劉禹錫還是散文家,有《陋室銘》,《秋聲賦》等千古絕唱。也是唯物主義思想家,就下了被日本人和韓國人奉為標準的藥方。還有一部《劉賓客佳話錄》被後人作為史料參考。劉禹錫在書法,天文,醫學等領域也頗多建樹。

另外在做人方面,劉禹錫為人耿直,從不懼怕政敵打壓,留下了錚錚傲骨。劉禹錫從805年開始,先後三次被貶遠州刺史,歷任朗州,連州,夔州,和州,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汝州,同州刺史,累計擔任七個州的刺史,累計長達28年之久。死後賜戶部尚書,大概是正三品或從二品。也遠遠沒有那些宰相詩人們的職位高。但是劉禹錫比他們更被後人所銘記。

劉禹錫和柳宗元一生為友,也給後人留下了莫逆之交千古佳話。他們在22歲和21歲的時候一同進士,後來又中了博越宏辭科,可謂「少年得志」,對比一下韓愈,僅僅比他們早中一年,連續復讀了四年。永貞革新,劉禹錫和柳宗元是三四號人物,僅次於二王。被貶以後,兩人也是最遠,十年後回京師長安,又因為劉禹錫一首詩《玄都觀桃花》,五個人再次被貶,可是好朋友們都沒有怨言,柳宗元還考慮劉畝年邁主動和劉禹錫換地方,幸虧裴度等權臣進言這才轉連州刺史。一路上,柳宗元和劉禹錫多次和詩,柳宗元一首《重別夢得》充滿了溫馨「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歧路各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如鄰舍翁。」依依不捨之情,甚於親兄弟!

劉禹錫到了連州遇到了瘟疫,柳宗元為了幫助劉禹錫,多次寄來藥方,劉禹錫把這個藥方加以擴充以後,被後世引用,據說還傳到了日本和韓國。而四年後柳宗元英年早逝,劉禹錫整理好友的詩文,全力出版,還撫養了柳宗元一個兒子。

程千帆老先生評價:柳詩峻詰而清腴,上承謝靈運;劉詩簡練而沉著,下啟蘇東坡。

在2011年出版的《唐詩排行榜100》中,劉禹錫有4首進入榜單,位居第8。前面有杜甫17,王維10,李白9,李商隱6,杜牧5,孟浩然5,王昌齡5,劉禹錫4。後面有自己的好友白居易3,岑參3等人。《唐詩排行榜》前五首是01崔顥《黃鶴樓》,02王維《送元二使安西》,03王之渙《涼州詞》,04王之渙《等鸛雀樓》,05杜甫《登嶽陽樓》,06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劉禹錫的四首詩,分別是018《西塞山懷古》,019《烏衣巷》,036《石頭城》,089《竹枝詞》。

劉禹錫的前半生(794-819)與柳宗元齊名,號稱「劉柳」,後半生(826-842)與白居易齊名,號稱「劉白」。初唐四傑的「王楊盧駱」,王勃年輕但排在頭裡,可見詩名更盛。山水田園詩派的王維比孟浩然小,但號稱「王孟韋柳」可見王維詩名大於孟浩然。由此推之,劉禹錫比柳宗元,白居易詩名還要大一些。

因為劉禹錫在蘇州刺史任上政績頗佳,當時考績第一,所以被蘇州人民拿來與韋應物,白居易號稱「蘇州三傑」,因為詩出眾,連「詩魔」白居易都服氣,稱之「詩豪」。

劉禹錫的詩,懷古第一。《西塞山懷古》是對南朝興廢的感慨,「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沉鬱頓挫,歷經滄桑,據說白居易,元稹,韋楚客等人看到劉禹錫一壺老酒即興吟詩,都甘拜下風,白居易所謂:四人尋寶,劉禹錫已經探驪而得珠,我們就不要再費勁了,還是喝酒吧。

金陵五題的《烏衣巷》更是以小見大「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去尋常百姓家」,《金陵懷古》的「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更是體現了事在人為的豪邁。《蜀先主廟》的「得相能開國,生兒不像賢」,和杜甫一樣的充滿了對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

劉禹錫的詩,除了懷古,還有民歌。就是自己在被貶期間創作的《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情似儂情」,「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風波」,「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是不是似曾相識?

還有更有名的《浪淘沙》,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還有「美人首飾侯王印,儘是沙中浪底來」,「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很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慨嘆,要知道《憫農》的作者李紳後來成了貪官,儘管還曾因「司空見慣尋常事,斷盡江南刺史腸」,送給了劉禹錫一個美麗的歌姬。

第三類,是這秋天的詩,古人逢秋悲,所謂「春女思,秋士悲」,所以產生了無數悲秋名篇,比如前人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後人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不一而足。可是倔強的老劉偏不,一定要給秋天以激情,「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唐代2536個詩人,或者說千古幾十萬個詩人,何曾有第二個有這樣的胸襟和氣魄?《秋風引》,《始聞秋風》都是秋天詩的佳作。

當然了,劉禹錫最著名的兩首詩,非《玄都觀桃花》(全名:元和十年自郎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事情的緣由,還是十年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劉柳是永貞革新的核心人物,被新皇帝的寵臣宦官俱文珍一貶就是10年。劉禹錫這首詩一出,新貴宰相武元衡,號稱大唐第一美男子,也是如芒在背,劉禹錫,柳宗元等五人再次被貶。劉禹錫被貶到播州,在唐代貴州可是不毛之地。柳宗元考慮到劉禹錫母親八十年邁,願意以廣西柳州交換。後來經過裴度的斡旋,劉禹錫被貶到廣東連州。這一去,好友分別陰陽兩隔,819年,好友柳宗元抑鬱成疾,不幸去世。

劉禹錫在連州留下了《連州刺史廳壁記》,以及「功利存乎人民」的呼聲。在連州,劉禹錫的學生劉景成是連州第一個進士,其子劉瞻也是進士,兩度入相。唐代之後出現了12進士,佔廣東四分之一。

在連州六年以後,劉禹錫到了夔州刺史任上,在這裡劉禹錫收留了好友韋執誼的兒子韋絢在身邊,加以培養。韋絢耳濡目染,講劉禹錫平時講的一些奇聞趣事,編成《劉賓客嘉話錄》,裡面有不少類似現在的「口述歷史」資料,比如宋之問「因詩殺人」事件。還有不少被史家徵引。

長平四年(824),劉禹錫從夔州轉和州刺史,路過洞庭湖,留下了《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譚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過了兩年826年,劉禹錫從和州刺史轉回洛陽,在揚州遇到了同歲的白居易,於是誕生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兩個大詩人惺惺相惜,可是54歲才第一次見面,可見唐代交通多麼不便。兩個同歲大詩人共同度過了16年。劉禹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人一定要向前看。此時已經被貶22年,為了押韻所以說23年。這一年,大文豪韓愈也去世了,劉禹錫還寫了紀念文字。

在洛陽呆了一年多,劉禹錫作為主客郎中又回到了長安,此時已是826年,廣東連州,四川夔州,安徽和州,河南洛陽,再回長安,就連政敵武元衡也已經被刺殺14年了。再次到了玄都觀,老劉自然詩興不減「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劉郎說的是「劉晨和阮籍」誤入仙境的典故,這裡是劉禹錫自指。不久,裴度推薦劉禹錫為集賢殿學士。

晚年的劉禹錫,除了《憶江南》和白居易互相酬和,還有《酬樂天詠老見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表現了愈挫愈勇,老而彌堅的品格,似乎只有葉劍英元帥的詩纔有如此情懷「老夫喜做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842年劉禹錫去世,在唐代也算70古來稀,何況還是經歷了前後28年被貶外州的劉禹錫。

「功利存乎人民」,這是刺史劉禹錫的為政觀,至今還沒有被世人所珍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詩人政治家的劉禹錫,必將長留青史!


劉禹錫的山水詩,改變了大曆、貞元詩人襟幅狹小、氣象蕭瑟的風格,而常常是寫一種超出空間實距的、半虛半實的開闊景象,如「水底遠山雲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和牛相公遊南莊醉後寓言戲贈樂天兼見示》),「野草芳菲紅錦地,遊絲繚亂碧羅天」(《春日書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裡一青螺。

在這靜謐空靈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構成了一種恬靜平和的氛圍。不過,雖然劉禹錫說過「能離欲則方寸地虛」,但是他積極參與永貞革新,其實還是要在社會中實現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較倔強,所以儘管受佛教徒影響,他卻不像後期的白居易那樣,時而滿足,時而頹廢,詩中倒是常常表現出高揚開朗的精神。如《秋詞》二首之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同樂天登棲靈寺塔》:

「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雲外倚欄杆。

忽然語笑半天上,無限遊人舉眼看。」

都有一種高揚的力量。由於有了含蓄深沉的內涵、開闊疏朗的境界和高揚向上的情感,劉禹錫的詩歌便顯得既清峻又明朗。 此外還應該提到他受民歌影響所寫的一些詩篇。皎然、靈澈等人生活在民歌興盛的吳地,而在禪宗看來,民歌率直自然、活潑樸素,正是語言的極致,所以他們也曾汲取民歌的特色來寫詩,這無疑對劉禹錫有一定影響;劉禹錫又多次貶官南方,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劉禹錫常常收集民間歌謠,學習它的格調進行詩歌創作,如《白鷺兒》:

白鷺兒,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敵,

眾禽喧呼獨凝寂。

孤眠芊芊草,

久立潺潺石。

前山正無雲,

飛去入遙碧。

詩以隱喻方式寫自己孤高的情懷,但用的是輕快的民歌體。還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詞》、《楊柳枝詞》、《堤上行》、《蹋歌詞》等,都很樸素自然、清新可愛,散發著民歌那樣濃鬱的生活氣息,以下兩首尤為傳神:

江南江北望煙波,入夜行人相應歌。

桃葉傳情竹枝怨,水流無限月明多。(《堤上行》三首之二)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二首之一)


我個人最喜歡劉禹錫。

前度劉郎今又來,,,儘是劉郎去後栽,,,暫憑杯酒長精神,,,都是我最喜歡的詩句。

劉禹錫號稱詩豪,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不過我不認同這個說法,那時候的人們喜歡找一個比較牛逼的祖先證明自己的家譜與眾不同,劉禹錫也不能免俗。

劉禹錫參加了王叔文的變法,後來失敗了,柳宗元,劉禹錫一大批人被貶為邊遠地方的司馬,號為二王八司馬。

柳宗元被貶,心情鬱悶,在柳州刺史任上就死了,僅活了46歲。

但是劉禹錫愈挫愈勇,政治上幾多沉浮,都沒有打消他積極的人生態度,這一點,劉禹錫和蘇軾很像。生活越是低谷,文學成就越高。

劉禹錫的秋詞:

世人縫秋說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回白居易詩:

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劉禹錫在唐朝詩人的排名,我覺得在十名左右比較合適,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李商隱,王勃,李賀,杜牧,劉禹錫,岑參。不過,文無第一,文學作品和作者,很難有一個公認的排名。讀劉禹錫的詩,有一種很暢快的感覺,許多感受我們說不出口,但是劉禹錫的詩可以淋漓盡致表達我們的心理訴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