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為戰國四公子。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趙國平原君趙勝。

這四大公子都是借用秦國強大,到處發動戰爭。所以養士,為自己的國家招攬人才的藉口,用民脂民豪培養私人勢力,在戰國七雄中延攪人才最多,孟嘗君門客最多時曾超過三千人,在文盲佔90%以上的戰國時戰國時期,這個數字可謂驚人。最重要的是這些人都只效忠於他們的主人,而不是國君,那一個國君也不會允許這樣一種強大的政治勢力存在,所以多數下場可知。

在四大公子中最有能力,且能為國為民做點實事的是魏國的信陵君,也是四大公子之首。

信陵君的情報系統比魏君的準確,在魏王誤以為趙王進犯時,信陵君己知趙王只是打獵。魏王是他的哥哥,忌諱他,不敢讓他參政。

他很有政治遠見,懂的脣亡齒寒的道理,聽從大梁夷門守門人候贏的建議,清魏王寵姬,如姬竊符救趙,並持虎符殺了坐山觀秦趙斗的魏將,解了趙國之困。

在退秦兵後,不敢回魏,住趙十年,這時秦兵攻打魏國,信陵君不想管,但有一位薛公說,你在趙受各國尊重,是因為有魏國在,如果魏國被滅,宗廟被毀,你還有什麼臉面見天下人呢。信陵君受教,駕車回魏國為帥,並向其餘各國求救,各國因信陵君為帥,紛紛支援。魏無忌率燕趙韓楚魏五國之師,大敗秦軍,解除魏之危。

信陵君愛國,會打仗、會養士,他結交的士不分地位尊卑,唯纔是用。曾向酒肆市場尋求門客,被平原君嘲笑,他也曾回擊。他的門客也確有國士,很有政治頭腦。

可惜魏王終不能容,去帥,縱情酒色,一說是四年後被魏王賜毒酒而死。

孟嘗君田文和春申君黃歇,養士很多,也確有不少能人異士,他們也能納諫,有很多故事,如"彈劍求去"、"燒毀契據"、"雞鳴狗盜",春申君則有滅魯,及食客鞋綴寶珠,及他率領的六國聯軍大敗等事,但總起來,是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富貴榮華而努力,於國家沒太大貢獻。小計謀不少,勢力不小,遭人忌恨,最後孟嘗君病死絕嗣,春申君為李園所殺。

平原君趙勝是能為國著想的,但才能平庸,他在趙國危難時,由自薦的毛遂求楚,通過信陵君求魏,在最危機時,以食客三千組隊打退秦國衝鋒,趕上援兵到來。可能正是因為他的平庸吧,他是正常病死,子孫與國同休的一個。


謝邀!

戰國四君子是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和楚國春申君黃歇。除春申君黃歇外,其他三位都是國君後代!

四人為抵抗強秦(也有打壓政敵的目的在內),禮賢下士,極力招攬人才,報效母國。其中信陵君魏無忌,被譽為「戰國四君子之首」。

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昭王去世後,魏安釐王魏圉繼位,他的異母兄弟魏無忌受封為信陵君。當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已經崛起;魏國因魏惠王時期執政失策,國力衰退。兩國相鄰,秦國經常發兵攻魏,魏國疲於應付。信陵君上臺後,積極發展實力,組織抗秦聯盟,挽救魏國於危難。

公元前257年,長平之戰結束後的第三個年頭,復甦過來的秦國派重兵圍攻趙國國都邯鄲,趙國瀕臨滅亡,派人來魏國求援。魏國朝野畏懼秦國強盛,不敢出兵。信陵君深諳「脣亡齒寒」之理,買通魏王寵姬,偷來了魏王的兵符,騎虎難下的魏王方纔同意發兵救趙。

信陵君率領8萬精兵,與趙國裡應外合,將秦軍擊敗。保全趙國的同時,魏國的地位也得到提高。但功臣信陵君在戰後卻因竊取兵符,怕被魏王問罪而留在了趙國,一呆就是十年。惱羞成怒的秦國在這十年中屢屢攻魏,魏國慘敗,信陵君只好回國主持大局,就任上將軍之職。公元前247年,秦軍再度攻魏,信陵君聯合楚、趙、韓、燕四國軍隊大敗秦師,並一路追擊到函谷關,延緩了秦滅六國的進程。

秦國為除掉信陵君這個心腹大患,派人帶著重金到魏國活動,離間魏王與信陵君的關係。不久後,魏王對信陵君產生猜忌,免去了信陵君的職位。信陵君萬念俱灰,日日聲色犬馬,四年後去世(一說被魏王賜毒酒毒死)。

相比較孟嘗君的以權謀私、春申君的貪戀權力和平原君的鼠目寸光,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且目光長遠的信陵君絕對是最出色的一位!

我是「才子八怪」,期待您的關注!


從歷史事件看,做得頂天立地的只有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在門客的幫助下擊殺持符魏將,調兵三十萬奔赴趙國,解救姐夫平原君之國趙國被秦之圍。因為信陵君帶兵出發,秦兵撒退。在長平之戰後,趙國在兵力空虛下沒有馬上出現亡國之危。至於其它三位都是對待食客之事,沒有什麼壯舉。齊國孟嘗君雞鳴狗盜之事不足以與信陵君相提並論,即使有毛遂自薦一行人去楚國,聯合楚國抗秦,毛遂解決了孟嘗君沒有解決的問題,楚與齊聯合。然而後期孟嘗君出任秦相,在本國也被不信任。因為養食客過多被猜忌而家門遭斬也是不幸。


謝邀,戰國四大公子並不叫做四大君子,因為裡面有人的品格不行,公子是那個時代身份的象徵。在我的印象裏,齊國孟嘗君善權謀,趙國平原君善內政,魏國信陵君善兵法,楚國春申君善外交。四者都有各自在不同領域內發光發熱,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誰最有本事純屬無稽之談。你不能拿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比,也不能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

但從綜合來看,四大公子雖然都曾共同生活在一個時代,但四者年齡相差較大,各自成就的時代是有時間間隔的。論歷史評價來看,魏國信陵君的風評最好,影響力在同時代中無人能及。漢高祖劉邦就是其狂熱粉絲,曾經還跑到大梁去,可惜信陵君當時早已死去多年。

孟嘗君善權謀

孟嘗君是齊威王的孫子,齊宣王的侄子,齊閔王的堂兄弟,他經歷了齊國稱霸中原的時代。先後在秦、齊、魏任過相,在玩政治手段上是一隻老謀深算的老狐狸。公元前297年,組織了五國第二次攻秦之戰,一戰打破函谷關,秦國戰敗求和,歸還了魏韓城池。公元前294年,因田甲事件出逃魏國,在魏國又混到了相。隨後,便處心積慮地對付齊國,公元前284年,組織了五國聯軍攻齊,又策動齊國內部的力量分裂,濟西一戰,是他成功地復了仇,因為隨後不久齊閔王被楚將殺死。

但是,這也是他一生的污點。為了私恨,置國家利益不顧,帶著外國鬼子耀武揚威地攻進祖國,生靈塗炭,國家幾乎滅亡。這不僅僅是一個帶路黨問題,而是上升到民族罪人的程度。這種罪過,在後期因為齊襄王根基不穩,竟然原諒了他。可惜的是,孟嘗君一死,諸子爭位,被齊王和魏王撿了空,聯手滅掉了這個國中國。孟嘗君一生機關算盡,反落得個身死族滅的下場,這真是夠可笑的。關於孟嘗君的故事很多,大多是與三千門客有關。

平原君善內政

平原君是趙武靈王的兒子,趙惠文王的兄弟。一生經歷了趙國最輝煌的時代,歷任兩代趙王的宰相。廣招門客,禮賢下士,維繫著諸國的關係。平原君的出場,主要體現在邯鄲保衛戰時,對內散盡家財,全家上陣。對外,帶著毛遂親自到楚國搬救兵,不停寫信給魏國信陵君。在他的不懈努力,奔走呼號下,得到了魏、楚兩國的聯軍,激發趙國人民保家衛國的士氣,最終保住了趙國。這種精神,是趙國人民所敬重的。

對朋友,魏齊被秦王追購,寧願被扣押,得罪秦國也不出賣朋友。平原君的家國精神是值得令人稱讚的。但是,他的大局觀不行,尤其是處理韓國上黨之地,貪圖土地,未曾想過會與秦國短兵相接,埋下了長平之戰的悲劇。總體來說,平原君是一個以國家利益至上為原則,雖然也會有錯誤,但確實是一個實幹家。

信陵君善兵法

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王的親弟弟,總體來說兩者的關係比其他三位公子更親近。信陵君在公元前277年被封為信陵君,但出道時間比較晚。最著名的便是竊符救趙的故事,行俠義之事,抗強秦之暴。在未救趙之前,魏國已經陷入了被秦國攻打的泥潭,尤其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魏國被斬首13萬,並包圍了大梁,魏國已經是驚弓之鳥,信陵君對此也無可奈何。

可是,信陵君並沒有實權,魏王猜忌其能力,沒有讓他參與朝政、國事處理。邯鄲保衛戰是信陵君大展身手,威震天下。公元前257年,信陵君率領八萬精兵救趙,與趙國裡應外合,大破秦軍,秦國元氣大傷,退守函谷關。而信陵君在趙國居住十幾載。記仇的秦國這次沒有攻打趙國,而是日夜不停地進攻魏國。魏王終於撐不住了,派人請回信陵君。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擔任了五國上將軍,率領五國聯軍在黃河以南與秦決戰,秦國敗績,緊閉函谷關,堅守不出,這就是五國第四次攻秦之戰。十年之內,信陵君兩破秦國,打破了秦國不可戰勝的神話,給予了東方六國強烈的信心。如果沒有這兩次大勝,那麼秦國一統天下的時間要提前。可以說,信陵君對趙魏兩國有著力挽狂瀾的貢獻,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戰國後期的歷史進程。

在五國攻秦的對峙中,秦國再次使出了殺手鐧—離間。魏王再次忌憚了信陵君的威勢,收繳了魏國兵權,五國攻秦計劃破產。信陵君之後心灰意冷,沉湎於酒色,最終在公元前243年去世。如果他能取而代之,興許魏國的局面會有所不同。

春申君善外交

春申君是四大公子中唯一不是王室出身的人,這也更能說明他爬上高位的能力。他遊學諸國,博聞強識,有著一流的辯論能力。春申君與楚王質子相交甚厚,並幫助他登上了王位,可以說是從龍之臣。

公元前272年,秦國聯合韓魏兩國準備進攻楚國,楚國西部已經被秦國所佔,危在旦夕。黃歇出使秦國,說服了秦王打消伐楚的念頭,促成了秦楚結盟。黃歇陪熊完在楚國當了十年的人質,並且一手策劃了質子出逃秦國事件,自己還能全身而退。這種恩遇和革命友誼,成為了黃歇日後飛黃騰達的原始資本。

公元前262年,黃歇被封為春申君,同年拜相,終於執掌楚國大權。他比信陵君更早出道,門客數量位居四大公子第一,但並沒有出名的門客,最終反而還被自己的門客算計殺死。

公元前242年,楚考烈王擔任六國合縱長,春申君掌握了五國聯軍的實權。在同年,派趙國名將龐暖率領五國聯軍進攻秦國。在函谷關外,秦國發動全國之力與其決戰,聯軍大敗,楚王將戰敗的責任歸咎到春申君的身上,春申君被楚王冷落。

公元前238年,楚國李園發動宮廷政變,春申君被殺,身死族滅。

四大公子都有所交集,孟嘗君死的比較早,在公元前279年去世。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交集比較多,在邯鄲保衛戰中,三位公子齊聚一堂。而且,平原君與信陵君是親戚,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


君 是指大家都認定的價值理念方式 君子就是以大家都認同的價值理念方式而為社會服務做事的人 所以君子不是以本事論的 而是以價值理念論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