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個不斷成長的過程,在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善知識師長的引導,內在的覺性智慧得靠自己實踐啓發。在華嚴中善財童子作爲修行者的代表,不斷提升,在第十二參自在主身邊修學完畢,遵從教導,往參下一參辯具足居士,一路隨順思惟所學之法,正念觀察。

  一個修行人很重要的心路歷程,當具備先決內在條件。一有宏觀,從修行面來看,應具備什麼資糧條件,自己先下判斷。爲何進佛門?進來要做什麼?佛法是什麼?要覺悟什麼?要如何覺悟?

  在這地方先肯定,第一步先整理清楚。學習了十二參,在每一參,我們有沒有變化,有沒有進步,我們進步到哪裏了?二有微觀,要修一個法門,有沒有找到自己所要修的法門?

  佛法是什麼?覺悟是什麼?查辭典,就懂了,可是感受不到。第一個要先找覺悟是什麼?就是自己的法門,就是下手處。覺悟是什麼不重要,如何覺悟比較重要。這時對覺悟是什麼,或如何覺悟,就成你的疑情,把它帶起來。

  想辦法,我要如何覺悟?一直帶在身上,功夫用得強烈,到處都會找這個答案,外面一切境界,跑到你的心裏來。那時不是覺悟是什麼的答案,也不是如何覺悟的這一個語言文字的問題,而是那個東西在某一個狀況之下溜進你的心坎裏頭,溜進你的心坎裏的那個感覺,那纔是你要的。

  開悟,證得,是指那一剎那。自己去感受。當在尋找跟進去的一剎那,你的生命品質完全不同。但是,要想有溜進的感覺,必須要有前面捕捉的心裏的醞釀的時期,不能用思維邏輯的部分,粗糙的,你會放下。

  你會守住,那個時候就是這個境界,使用感受的方法,進入比較精細微細的領域裏,就是般若的直觀智慧,很微細,超過一般思維邏輯推理。隨順思惟,正念觀察,下面這段內容就講這個時候。

  隨順思維善知識教,是總說。這個方法按照印度人的區分法,叫檀催法,喜歡喫,就好好喫,會喫,懂得喫。與對治的瑜伽法不同,八關齋戒是對治法,因爲貪喫,對治喫。沒有用瑜伽對治,除各種法門都懂,善知識教的,你都用反面修。

  依止善知識,只有隨順思維,他怎麼教,你就怎麼做,照着他的方法,一分不增,一分不減,這點掌握纔是會修行;掌握不住,一定失敗。

  師父要我做就做,平等地去做,百分之七十的人沒有辦法,依善知識觀察,一般人會選擇他自己想要的。如喫素,喫得家裏意見紛飛,在家人弄得不清楚,不懂得有障礙時,要開緣,隨緣。

  在早期要經常明細這部分,心性調整過程中要常與善知識保持聯繫,不會偏差,查辭典的東西就不要問了。隨順思維,正念觀察,非常重要,做起來很難。每一句可能都是不同的法門,在整理的時候,要區分出來。不同法門不要混在一起,否則沒法修。尤其初學的,這正是用功的地方!(海雲師演華嚴,圓明心要筆記13.1)

  願超越一切的平靜與你同在!

  國學正能量,智慧識人性!相遇皆有緣,生命大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