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漢朝皇室兩任帝王皆被廢。漢朝最後一位正統的皇帝劉協被迫讓位於曹丕後,被封為山陽公;而蜀作為東漢的延續,其帝王劉禪也投降於魏,賜封號安樂公。兩代皇帝都被封「公」,那這「公」究竟是何身份呢?

「公」的歷史要追溯到周朝,它本是種爵位,僅次於王。最有名的「公」當屬周公,雖然他以解夢在民間聲名遠揚。但他最突出的成就是輔佐周武王兩次伐紂,攝政長達七年,可見「公」的地位確實很高。但是「公」這個爵位並沒有一直延續,在秦和漢就沒有公爵。只是在漢朝末年時,曹操為了凸顯自己的地位,封自己為「魏公」,這算是一個例外。

到魏晉以後,五等爵開始被設立。當時司馬昭稱晉王,他認定晉將取代魏成為新的王朝,就著手讓大臣裴秀恢復五等爵制來提高司馬氏功臣的地位,公爵也就得以重現。至於劉禪與劉協的公爵看似相同,實則大有區別。

曹操一向被看成是心狠手辣之輩,但曹操對弒君稱帝一事卻是有心無膽。劉協暗中讓人攜衣帶詔出去求救,曹操大怒但仍然不敢動劉協。一方面怕無法繼續挾持天子號令諸侯,另一方面也怕被天下人唾棄。到了他的兒子曹丕時,雖然他比曹操更進一步,逼的劉協禪讓給自己,但仍然不敢對他趕盡殺絕,反而是封他做「山陽公」。

劉協的山陽公乃是郡公,有萬戶封邑,僅在曹丕一人之下。同時他可以不稱臣,不拜魏王詔書,甚至還能建立漢朝宗廟,身份地位極高。後來劉協因病去世,當時的魏明帝不僅率羣臣哭拜,甚至還追謚劉協為皇帝。當年他被封為山陽公時,曹丕對他說:「願與你共享天下的好東西」,這句話算是做到了。劉協的山陽公也是名副其實的,後來甚至還世襲下來,延續近百年,到五胡之亂時才結束的。

相較於劉協的公爵,劉禪的「安樂公」水分要更大一些,安樂公僅是一個縣公,同劉協的郡公無法相提並論。郡下才設縣,而且一般一個郡下有四到十五個縣,可見郡的等級是在縣之上的。劉禪在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著名的史學家裴松之曾評價「劉禪凡下之主,費禕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無關於興喪」。這個評價相對客觀,劉禪作為蜀國國君,魏的政敵。本來應保持氣節,沒想到他卻樂不思蜀,讓人有意看輕。另外劉禪的帝位並不如劉協正統,他的縣公之位其實也只是因為魏看他主動投降之後沒有反叛之心才給他的,只是安撫他而已,像劉協那樣不稱臣之類的待遇一概沒有。

公這一「爵位」一直到清朝還沒有消亡,像鰲拜就曾被封為武公。近期因《延禧攻略》一劇而被公眾所熟悉的傅恆也被封為忠勇公,後面被封為二三等公的更是數不勝數。可見「公」這一爵位不僅歷史很久遠,同樣也很常見。


公指的是古代的一種爵位。周代以來,形成了五等諸侯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安樂公、山陽公,就是這五等爵位的一等。不過自從有了皇帝以後,王也算一等諸侯,所以公只能屈居第二位。

另外,公也分大小,有的相當於縣,有的相當於郡。《後漢書》:「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奉帝為山陽公,邑一萬戶。」唐李賢注:「山陽,縣名,屬河內郡,故城在今懷州修武縣西北。」根據李賢注,這個山陽是縣,在今河南焦作,獻帝的禪陵也在此地,另外,一萬戶也是一個縣的規模,足以證明山陽公是縣公。同時有個山陽郡,在今山東菏澤一帶。

在漢代,郡和郡國是平級。劉懿的山陽國就是山陽郡改的,山東一帶,不是焦作的山陽縣。山陽郡轄二十三縣,山陽縣才一萬戶幾萬人口,郡比縣大的多。漢獻帝劉協的山陽公封地確定在山陽縣,是縣公,合乎情理。


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禪位給魏文帝曹丕,曹丕封劉協為山陽公,以河內山陽郡(在今河南焦作山陽區)為封國。魏文帝向劉協許諾:「天下之珍,吾與山陽共之!」

263年,蜀後主劉禪降魏,魏帝廢除他帝位之後,封之為安樂公。同時還為劉禪建立了所謂的安樂公國,食邑萬戶。

那麼,「山陽公」、「安樂公」這兩個稱號的「公」,究竟是什麼意思?實質上又代表了什麼呢?

早自商周時期,我國就已經有了關於「公」的說法。《周書·武帝紀上》記載:

「初令世襲州、郡、縣者改為五等爵,州封伯,郡封子、縣封男。」

考慮到當時奴隸制社會體系下的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制體系,我們不難想到這時候所謂的公爵多半就是貴族階級內部按照親疏遠近分出來的,例如春秋時的魯國、宋國都是公爵。

到了西周末期、戰國,自秦國商鞅變法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之後,按軍功授爵逐漸成為諸侯國鼓舞士氣、壯大軍勢的慣用手段。

先秦的爵位與後世有很大的不同。春秋戰國時期,有爵位身份的就可以自成一個「國」,在諸侯國內向下屬卿大夫和士分封食邑,享有相對獨立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軍事、稅賦等各項權力,至於周天子則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享有爵位的只需履行按時朝貢、戍邊等義務即可。戰國時期各地食邑相互兼併,世襲制逐漸廢弛,傳統的貴族爵位也隨之不復之前的效力。

等到秦朝在全境推行郡縣制以後,所有地方官僚由中央任免且受到中央政府的嚴格控制;與此同時,承受封爵者在其封邑內也漸漸被剝離了統治權利,這些貴族的食祿改為以徵斂封邑內民戶賦稅撥充,其數量按民產計算,與周代按田邑大小區分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漢初統治階級撤銷了很多爵位,只留下了王侯兩級,但後來還是封了公爵,也就是後來以外戚身份篡位的安漢公王莽。王莽篡漢給劉氏造成了極大的陰影,所以劉秀建立東漢以後,公爵就成為了統治階級內部心知肚明的禁忌,甚至直到東漢末年,儘管漢室皇權已經衰微,曹操獲封魏公一事仍舊受到了荀彧麾下的大臣反對。

那麼,為什麼漢獻帝劉協禪讓皇位後受封的只是個公爵呢?

論理來說就算有擔心篡位的忌諱不封王爵,至少也能算個侯爵吧?這件事得從漢高祖劉邦說起。當年白馬之盟的時候,劉邦與大臣們立盟宣誓: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也就是王爵只能封給劉氏皇族,而侯爵只能由有著赫赫軍功在身的人才有資格受爵。劉協失去帝位之後,對於最高統治階層曹氏就只相當於一位既是異姓、又無軍功的臣子而已,之所以封他為「山陽公」,主要算是給這位前朝皇帝留下最後一絲顏面,既彰顯了曹丕帝家大度、皇者風範,也順便能稍微起到對漢室舊臣和劉協的些許安撫作用罷了。

至於蜀漢懷帝劉禪被封公爵,也是有一些說法的。

在劉禪投降魏國的時候,曹魏無論從軍事、政治,抑或人才等各方面,都已經明顯遠勝其餘兩國。這時候蜀漢的投降無疑為魏國完成一統起到很大的助益。首先,自願投降的蜀國沒有對魏造成太大的兵力損失,而此時貿然殺了降國的君主,很容易引發蜀國舊臣和民眾的自發暴動;其次,劉後主裝傻充愣「樂不思蜀」的本領實在高明,就連司馬昭都沒能看穿;再有就是,這時候吳國仍在魏軍的大勢下苦苦堅持,留下劉禪並且給他封爵好生供著,無形中也是一種對吳國攻心的陽謀。

事實上,同樣是公爵,劉協受封的「山陽公」與劉禪的「安樂公」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漢朝將列侯按照封地大小,分為縣侯、鄉侯、亭侯,而公爵也同樣分郡公、縣公、鄉公三類。曹丕以兗州山陽郡為劉協封國,《後漢書》記載:「奉帝為山陽公,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四皇子封王者,皆降為列侯。」

由此可見,山陽公是郡公,而且「位在諸侯王上」,除了依舊沒有太多實權以外,可以說是地位很高了。然而劉禪受封的「安樂公」,雖說名義上他的食邑被稱為「安樂公國」,但實質上安樂僅僅只是一個縣的範圍,而且刻意取了「安樂」兩字的意思,司馬昭意在告誡劉禪安心享樂就好了,不要去想那些復國之類的蠢事。所以比起劉協的山陽公來,安樂公的地位要低得多。


劉禪廢帝後被封「安樂公」,劉協廢帝後被封「山陽公」,這個「公」是一個爵位,而且屬於高爵位。周朝開始形成了諸侯分封制,天子稱王,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天子稱皇帝,諸侯大臣的爵位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劉邦的白馬之誓後,能獲得王爵的人只能是皇室子弟,人臣能達到的最高爵位就是公爵了。

漢獻帝劉協的皇帝之位禪位給曹丕後,魏國成為正統皇朝,由於劉協姓劉而不姓曹,因此給他的爵位只能是公爵而不是王爵。蜀漢後主劉禪投降魏國後,同樣因為他姓劉不姓曹,因此給他的爵位只能是公爵而不是王爵。東吳末代皇帝孫皓投降晉國後,司馬家給他賜爵為侯爵,號歸命侯,這個侯爵比公爵低一級。孫皓之所以只能得一個侯爵,除了他不是司馬皇族外,還在於東吳是最後一個被消滅的割據政權,以前魏國給東吳的爵位也是侯爵。

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一直貫穿整個封建社會,直到民國建立後才廢除這一制度。比較特殊的是北宋一朝,除了趙氏皇族子弟可以封王外,柴氏皇族子弟也可以封王。皇族之外的人臣通常生前不能被封王,但是死後可以追封為王。南宋明將嶽飛身前的爵位是武昌郡開國公,死後被追封為鄂王;明初名將沐英身前為西平侯,死後被追封為黔寧王。清朝康熙時代,三藩的爵位比較特殊,都是王爵,比如吳三桂就是平西王。韋小寶最後獲得的爵位是鹿鼎公,曾國藩的爵位是毅勇侯。

現在的行政級別分為:國家級正職、國家級副職、省部級正職、省部級副職、廳局級正職、廳局級副職、縣處級正職、縣處級副職、鄉科級正職、鄉科級副職。古代的公級爵位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正職,能獲得公級爵位十分不容易。比如民間名氣極大的劉伯溫,他的爵位是誠意伯,離公爵還差兩級呢!而鞠躬盡瘁的諸葛亮丞相,他的爵位是武鄉侯,離公爵還差一級。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它的誕生,使得無數國人都對那段極為浪漫的中華亂世之一極為嚮往,國人們對三國的感情那是非常複雜的,因為三國這段歷史湧現出了無數不同的豪傑,甚至包含了許多人自己心目中的那個自己的影子。

在《三國演義》裡面可以用龍套來形容的角色也有很多,其中最為重要的龍套則非漢獻帝劉協莫屬了,這個龍套串聯起來了幾乎整部《三國演義》,在他在位期間,先後淪為董卓、李淮郭汜、楊奉、曹操、曹丕等人手裡的一塊金字招牌和傀儡玩物,這個人其實也是一個可憐人,在最後一次出場的時候,他被曹丕逼迫禪讓,他的符寶郎怒罵曹丕被殺、他的皇后詛咒曹家不得好終,讓人感慨萬千,四百年煌煌大漢,就這樣落下了帷幕。

劉協禪位後,還是相對來講被稱帝的曹丕善待了,封他「山陽公」,還準他在山陽保留漢天子的車仗和祭祀,那麼這個所謂的「什麼什麼公」,到底是什麼爵位呢?似乎很少在漢代歷史上看見這種稱呼,更多時候都是什麼什麼侯,再或者是些什麼什麼君,沒聽說過什麼什麼公似乎。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那是因為什麼什麼公這東西,屬於周朝開創的五等爵制度,它理論上僅僅存在於周到春秋時期。在春秋晚期就沒有人嚴格按照五等爵制度來了,各國紛紛稱王,嚴格來講所有諸侯國都在逾越,可那個時候周天子也沒什麼好辦法,只能默默哀悼。

漢朝繼承的爵位制度和五等爵一點關係都沒有,它所繼承的是來自秦朝的軍功二十等爵位制度,在這二十等爵位裡面。但這二十等爵中,除了最高等級諸侯王,和五等爵可以相提並論的也就徹侯這個級別,到了武帝之後乃至東漢,由於需要避諱,就管徹侯這種級別的侯稱之為列侯,熟讀三國歷史的人一定很快就反應過來了,在東漢列侯又分為縣侯、鄉侯、亭侯,故此東漢的爵位是兩級(諸侯王和列侯)四等(縣、鄉、亭)。

不過情況到了曹魏的時候發生了一點奇怪的變異,按理來說,曹魏應該繼承的是東漢的爵位制度,可是曹魏偏偏也喜歡搞事情,早在當年西漢末年時期的時候,王莽篡位之後也搞事情,王莽當年也被封過「安漢公」,這種「公」實際直接來源周朝的五等爵位制度,王莽篡位後由於這個人對古代的那一套非常感興趣,於是就恢復了這種五等爵制度。

曹魏可能對王莽有一點特殊的同道感受,於是他也試圖回復五等爵制的,在這種情況下,劉協便被封了個「山陽公」。至於以後的劉禪,則被有樣學樣的封為「安樂公」,除了沒有給劉禪一個實打實的封地,配套享受措施那是一樣也沒丟,畢竟大家都是做過皇帝的,封個公爵也夠意思了。

但是需要注意,這倆「公」並不是後世的所謂國公的那種爵位,而是屬於歷史上的五等爵制度的「公爵」,後世的爵位制度後來又有了大量的改變——諸侯王王爵還有王爵,親王、郡王不同,公爵還有國公、郡公、縣公之分,不過這些都是後世的東西了,和漢末三國之一的魏國爵位制度不可同日而語。


公自然是公爵,但劉協的山陽公和劉禪的安樂公份量完全不一樣。山陽公是郡公,安樂公是縣公。而且山陽公是當時的最高爵位,而安樂公就低很多。

(東漢僅有的異姓公爵:魏公曹操)

首先要追溯到漢代的爵位制度。漢代最初爵位中沒有公爵。劉邦白馬之盟,與大臣盟誓,非劉氏宗親不得封王,非有軍功者不得封侯。侯爵是漢代王爵下的最高等級。侯爵在漢代分兩種才,徹侯(武帝劉徹繼位後為避諱改稱列侯)和關內侯。列侯按封邑大小分縣侯、鄉侯、亭侯三級。而西漢末年,王莽把持朝政,進位安漢公,成為漢朝第一個公爵,進而篡位。所以,當劉秀建立東漢以後,公爵成為了禁忌,除了劉秀的幾個兒子外(後來也改成王爵了)一直沒有人獲封,直到東漢末年皇權衰微,曹操獲封魏公,還受到了荀彧的大臣反對,可見公爵影響之深。曹操也是東漢唯一異姓公爵。後來曹操進位魏王,死後兒子曹丕接位,最終逼漢獻帝禪讓。

(漢獻帝劉協退位後的山陽公爵位是當時曹魏最高的)

漢獻帝退位以後,自然需要一個位分,於是就被授予了山陽公的爵位。但是僅就獲封當時而言孝,這個公爵其實地位(至少是表面上)很高。曹丕以兗州山陽郡為劉協封國,後漢書記載「奉帝為山陽公,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四皇子封王者,皆降為列侯。」這裡就說了,劉協不僅可以在封國內保留天子的儀仗,對曹丕不必稱臣外,他還是「位在諸侯王上」。就是說他的爵位是第一等的。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明明在公爵之上還有王爵,為什麼山陽公這個公爵可以排最高爵位?其實道理很簡單,在曹丕剛剛稱帝的時候,曹魏政權沒有王爵!只有劉協這一個公爵,其他都是侯爵。因為原本漢室宗親劉氏諸王都降級成侯了,而曹魏宗親在曹丕剛剛稱帝時一個都沒有封王。即使是地位最高且功勛卓著的親弟弟曹彰,也只封了鄢陵侯。所以,劉協這個山陽公真的是排名第一的爵位。這也算是曹丕對「故主」保持的至少是表面上的尊敬。

(曹丕的弟弟,功勛卓著的曹彰一開始也僅獲封鄢陵侯,次年晉封公爵,第三年才封王)

但是,僅過了一兩年,曹丕不僅給弟弟子侄們紛紛晉爵為公、王(如弟弟曹彰從鄢陵侯晉陞公爵,進而加封任城王,兒子曹叡先封齊公,後晉封平原王等等),連暫時歸順的敵人孫權都封了吳王用來對付劉備。到曹叡繼位後曹丕的弟弟們除了早逝的其他都封王了,王爵一堆,公爵也就不稀奇了。

(劉禪的安樂公地位已經很低了)

故而當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且不說安樂是個縣,他是縣公,與劉協的郡公有級別差異,而且劉禪投降時曹魏一羣王公,包括手握大權的司馬昭自己也是晉王,劉禪爵位就很普通了,跟劉協禪讓後的山陽公無法比。當然了,劉協畢竟是原皇帝,而劉禪的皇位曹魏是不承認的,給他個公爵還是看在優待漢室宗親加上看你主動投降比較聽話,加上要給東吳看看罷了。

(曹魏末代皇帝曹奐繼位前為公爵中最低的鄉公一級)

最後再說一下,就如同列侯按照封地大小分為縣侯、鄉侯、亭侯一樣,公爵也分為郡公、縣公和鄉公。比如劉協的山陽公就是郡公、劉禪的安樂公就是縣公,還有像曹魏最後兩個小皇帝曹髦、曹奐,他們繼位前的爵位就是高貴鄉公和常道鄉公,爵位都是鄉公,就屬於公爵中比較低級的了。


謝邀!

這裡的「山陽公」、「安樂公」的「公」是爵位,就是待遇級別,不是官職。就像軍長;有少將,也有中將、上將一樣。軍銜只代表待遇,軍職才代表權力。在戰國時代之前,商、周都是論功大小封爵為「公、侯、伯、子、男」五等,春秋時的魯國、宋國都是公爵,楚國很大卻僅是子爵。所以,最早稱王的就是楚國。這個時候的爵位,與後來的爵位含義是不同的。有爵位的,就是一個諸侯國。可以有國家的一切機構、包括軍隊,只是有一個名義上的共主商王(或周王)。到漢代侯以下的級別已經沒有了,但侯爵卻分為了亭侯、鄉侯、縣候,縣候就是侯爵最高級別了。而這個侯爵是不能稱為「國」的,和春秋之前是不同含義的。成為侯爵的人,可以享受封地的一切稅收,但卻是沒有行政治理權的。更不能有自己的軍隊和行政班子!

在東漢末年,尤其是三國時期,侯爵已經多如牛毛,很多都僅是名義上的,一種榮譽而已。像關羽的「漢壽亭侯」,劉備的「宜城亭侯」,都是空有其名的,沒有任何實質利益。曹魏還有指定「食邑」有多少戶,封到敵國的土地上的空銜也沒關係。蜀漢卻連這點都沒有。

而漢獻帝的「山陽公」,是可以享受「山陽」這個地方的一切利益的。除了沒有軍隊,估計還有一定的治理權。所以,他還能得到當地人的愛戴。而劉禪的「安樂公」就不好說了;應該是一種純粹的待遇,因為沒有資料記述他有封邑或食邑,估計司馬家是按照「公爵」的待遇級別把他養起來而已。從漢代的級別來看,「公」一級是不會隨便封給別人的,應該是特殊人物纔有可能得到這個級別的稱呼;例如王莽、曹操、司馬懿、劉協、劉禪這些特別的人。諸葛亮若是不死,而又能奪得關中的話,也是有可能得到「公」這個爵位的!


三國時期雖然攻伐頻繁,但不得不說的是,幾位末代皇帝都有個不錯的結局。

自曹操聽從了董昭的建議:恢復周代「五等爵位」以來,「公爵」就成了皇家分封的高等稱謂了。

「公」不是職務,而是爵位

兩漢時是沒有「公爵」稱號的,只有王和「二十等爵」,王封同姓貴族,「二十等爵」封軍功宿將。東漢末年,曹操聽從了董昭的建議:恢復周代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為掌權製造聲勢和輿論導向。另外曹操還別出心裁地在「五等爵位」前加了一個「王爵」,變成了「六等爵位」,之後的曹操也是按照這「六等爵位」,一步一步地奪取了朝廷大權。

當然「公爵」也有分大小,像曹操、司馬昭一類的是國公,劉禪、劉協等別國君主或前朝皇帝的是郡公和縣公,而一些貢獻不高,但身份不低的則是鄉公,例如高貴鄉公曹髦。「公爵」管轄領土面積的大小決定了所食俸祿的大小,並且要接受朝廷的監督和控制。名義上為「國中之國」,實際權力並不大(曹操、司馬昭等不計)。

四位亡國之君爵位的比較

三國四位亡國之君:漢朝劉協、魏朝曹奐、蜀漢劉禪和東吳孫皓中。孫皓被封歸命侯,無封國,永生居住於洛陽,俸祿、爵位、待遇都是最低的。最高的則是曹奐,由於晉承魏統,司馬炎對這位原來君主、如今臣民的曹奐給予了十分優厚的待遇:封陳留王,食邑萬戶,居住在魏公國都鄴城,國內行魏國正朔。

至於劉協和劉禪雖然都封為公,但待遇也有所不同。劉協封山陽公,以山陽郡為封國,下管二十三縣,國內行漢正朔,爵位雖比曹奐小一級,但待遇也差不多。

相比之下劉禪被封為安樂公,雖同為公爵,但比起劉協的山陽公可就遜色得多了。安樂縣大概也是在洛陽境內,所以劉禪名為安樂公,實際上卻根本沒踏出洛陽的監控之下,其他的待遇也完全比不上曹奐和劉協兩位。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餘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這個「公」既不是官職也不是稱呼,而是爵位,即公爵。

很多人聽說公爵是在西方爵位制中,不過公爵是我國的原產,只是因為等級正好跟西方爵位對上了才這麼翻譯。

在周朝,公爵是五等爵位制中的第一等,僅次於周天子的王,獲封公爵的諸侯國數量很少。秦朝實行的是二十等爵位制,最高為徹侯,又稱君,公爵這個爵位沒了,之後漢朝延續了二十等爵位制,另加一個王爵,所以漢朝最高級爵位就是王侯兩個。

但漢朝也有公爵,西漢和東漢各一個,一個是安漢公王莽,一個是魏公曹操,王莽之後進位假皇帝接著當了真皇帝,曹操進位魏王接著兒子當了皇帝,都是漢朝的剋星。

漢朝之後的魏晉時期,公爵又回到了爵位制裡邊,還有郡公、縣公和鄉公之分,山陽公劉協和安樂公劉禪,曾經都是皇帝,現在都是曹魏的公爵,但他們的等級並不一樣。

曹魏的皇位來源於劉協的禪讓,劉協的山陽公是郡公,是當時爵位的最高級別,後來曹丕才封宗室為王。公應該在王之下,但曹丕規定劉協在諸侯王之上,不用對皇帝稱臣,這是給劉協的地位特權,畢竟奪了人家的國。

而劉禪是投降被抓過來的,封個安樂公還是為了安撫東吳,後來東吳後主孫皓還只得了個歸命侯。

曹魏和西晉的爵位多少有些區別,劉禪是活到西晉初年的,他在魏晉都是縣公,級別比郡公低一級,且劉協享有的高於王爵這些特權他都沒有,只能夾著尾巴做人。


方圓論壇觀點

中國古代侯爵制度的起源最早有記錄是在商朝時期。所謂的封爵制度就是君主分封貴族和功勛大臣們爵位來拉攏他們,使其統治地位趨於穩固。最初的爵位制度也非常簡單,因為沒有皇帝,所以君主就是王。而君主以下分封的爵位就是婦、侯、伯、子、男四個爵位。再後來到了周朝時期「婦爵」也就是王的妻子這麼一個爵位改成了公爵。也就演變成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秦始皇開天闢地統一中國之後直到兩漢三國時期因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所以皇帝的直系血脈出現了王爵。這個時候的爵位就變成了六等爵位制度。也就是王、公、侯、伯、子、男六個等級。

後來隨著爵位制度的不斷完善,在王爵和公爵這兩個等級爵位中也有高下之分。比如王爵又區分為親王和郡王。而公爵又分為國公、郡公、縣公。至於侯、伯、子、男等爵位倒是沒有具體詳細的劃分。而西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在王國之後就被曹丕冊封為山陽公。而曹魏在滅掉蜀漢之後又冊封劉禪為安樂公。

其中劉禪是國公,而漢獻帝只是郡公而已。在等級上漢獻帝劉協要比劉禪差一點。在三國歷史時期曾有過安樂公國的存在。劉禪冊封之地也是古代安樂國。而漢獻帝劉協冊封於河內山陽郡。所以很明顯劉協只是一個郡國公。事實上在古代王朝更替只要不是有著深仇大恨的話,新朝的君主對於亡國之君都會進行冊封。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收攏人心。

比如秦二世死後子嬰繼位但秦國以滅所以子嬰被劉邦封為秦王。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為了拉攏關中人的民心。再比如司馬炎篡魏建立晉朝。司馬炎不也冊封了曹魏最後一個皇帝曹奐為陳留王嘛。實際上這已經是司馬炎大度了。一般來說亡國之君最高也就封公而已。異姓不得封王從劉邦之後就一直被徹底的貫徹了下來。而三國時期東吳的最後一個皇帝孫皓之所以f爵位被降低為侯爵也是因為當時士人普遍覺得東吳根本就沒資格成為一個皇帝之裔。因為三國時期曹魏代替了西漢,而蜀漢又是西漢的延續。東吳就不一樣了。一直以來都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所以在滅掉東吳之後才會被封為侯爵。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多多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