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3月28日傍晚,第2旅第3團團長赫伯格中校因尼格爾旅長負傷而出任代旅長;當晚,赫伯格下達了一個令眾人目瞪口呆的命令,立即棄守諒山,撤往屯梅;

由於撤退命令倉猝而堅決,法軍將大炮和炮彈全部推入紅河,另有60萬法郎硬幣也被認為屬於負擔而棄擲河流;由於清軍攻城甚急,法軍未能完成焚毀糧食的打算,便兵分兩路棄城南逃;為防止萊恩司令官來電阻止,在發完將棄守諒山的報告後,赫伯格中校命令將電報線剪斷;

萊恩將軍首先於3月26日接到尼格爾旅長攻擊鎮南關失利撤守諒山所發的報告,萊恩立即將此與3月23日的西線臨洮之戰聯繫在一起,認為這是東西兩線清軍有計劃、協調一致的大規模反擊戰役;

剛剛抵達北越的巴塔隆·西蒙中校,率領所部1千餘人奉命前往臨洮一帶偵察,為即將發動的西線進攻做準備;3月23日,他們在臨洮遭遇滇軍李應珍部、黑旗軍劉永福部阻擊,混戰一日後,岑毓英之弟岑毓寶、河口鎮總兵覃修綱率援兵5千人趕至;24日晚,西蒙中校擔心歸路被切斷,遂下令撤退,丟棄了大批輜重;此戰法軍僅損失40餘人;

臨洮之戰,戰役本身規模並不大,但萊恩將軍將此事與東線的鎮南關敗撤聯繫後,認定這是敵人即將展開一次大規模聯合作戰的前奏;

3月26日,萊恩將軍將尼格爾的報告原文及他自己的判斷,合併發往巴黎;

尼格爾的報告中稱東線清軍武力強大,諒山隨時會失守;(當時清軍尚未進攻諒山)

萊恩總結當前態勢:原定西線進攻計劃予以取消,全線退防,當務之急是協助尼格爾確保諒山。

26日晚,法國國會對費裏內閣提出質詢案,認為法中戰爭的爆發,完全是費裏內閣對清國不夠尊重,驅逐清國公使所造成,要求對是否罷免費裏總理提出表決;

費裏總理辯護道,法中戰爭爆發,完全是清國不遵守「天津協定」所造成;驅逐曾紀澤,是因為曾紀澤首先不尊重法國,公開發表侮辱法國之言論;

3月28日,法國國會就是否彈劾費裏內閣投票表決,結果為259:209;費裏內閣獲得國會多數議員支持;

然而,28日當晚,萊恩將軍發出第二份報告:「諒山已失守、尼格爾將軍身負重傷、敵軍兵分三路大舉南下;北越是否能守住,未有把握,敵軍人數眾多、武器先進、訓練精良,請速派援軍。」

萊恩的報告於29日清晨傳至巴黎,法國國內反對費裏的媒體、政治派系一擁而上,謠言四起,稱尼格爾第2旅已全軍覆沒,被俘數百人;當日巴黎股市大挫3%,稱諒山戰役是第二個滑鐵盧戰役;(註: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當日,巴黎股市下挫2%。)

3月30日中午,共和黨領袖喬治·克萊蒙梭動議的再度彈劾費裏總理案獲得通過,國會投票結果為306:149;費裏內閣被罷免;

3月31日,法國國會選舉亨利·布里森繼任總理,查理斯·德弗賴奇內出任外長;並通過撥款5千萬法郎、增兵1萬人的緊急法案;

與此同時,法國政府、國會又收到來自遠東的兩份報告,一份是庫爾貝將軍已攻佔澎湖羣島的捷報,一份是萊恩將軍表示北越勢態已得到控制的報告。

清軍於3月29日晨進駐諒山;

3月30日晚,失魂落魄的赫伯格中校,不顧萊恩司令官的嚴令,拋棄了所有輜重,棄守屯梅,率第2旅逃往船頭、郎甲,與第1旅援軍會合;他在郎甲被解除代旅長職務,博尼斯·德斯伯茲上校被正式任命為第2旅旅長;

德斯伯茲旅長於4月2日下達命令:即使戰至最後一人,亦不得自郎甲撤退一步。

(註:戰後赫伯格被解除軍職,但在河內軍事法庭的審訊中勝訴,逃脫軍法嚴懲;因為大部分陪審員認為萊恩將軍、德斯伯茲上校在訴狀中將責任全部歸咎於赫伯格一人,並誣衊他喝醉了,而軍醫診斷赫伯格是生病了;赫伯格返回法國後不久於1886年5月26日病故於巴黎,時46歲。)

3月31日,潘鼎新抵諒山前線勞軍督師;

隨著從世界各地開來的戰艦越來越多,法國遠東聯合艦隊戰艦數量從馬尾海戰時的19艘,增至31艘並魚雷艇4艘,法國因而於4月1日成立了由亨利·里尼爾海軍少將指揮的中國海艦隊,加上庫爾貝的印度支那艦隊、萊斯皮斯的遠東艦隊,此時庫爾貝遠東聯合艦隊已由三支分艦隊組成;

4月2日,潘鼎新在諒山前線接到了兩廣總督張之洞發來的革職令;遂在諒山將廣西關外軍務督辦一職與廣西提督蘇元春交接,隨後返省與按察使李秉衡交接巡撫職務;

自馬尾海戰爆發後,慈禧便一直通過赫德、金登幹及駐英公使曾紀澤與法國議和(起始議和條款見美國史六十);到了1885年2月初,清廷對於越南是否還是自己的藩屬國已不在意,清法雙方本質上談不攏的有兩點:

1、清國要求將北越清軍佔領區劃為清國領土;

2、倒底是誰挑起了中法戰爭?即觀音山之戰的啟釁者倒底是誰?清國倒底有沒有單方面踐踏1884年「天津協定」?

(註:在觀音山之戰事件發生後,李鴻章失去了慈禧的信任,慈禧不再讓李鴻章參與中法談判;包括停戰之後的天津談判,都是赫德、金登幹直接與慈禧溝通,然後再通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通知天津的李鴻章。)

在清軍3月29日佔領諒山後,慈禧做出一個至今都有很大爭議的決定:以最大誠意與法國議和;實際上,就是放棄了對北越的領土要求。

4月4日,在倫敦,英國送達法國駐英大使威廉·沃丁頓備忘錄:「鑒於英國國內對法不滿呼聲日高,聯合王國政府一向秉持愛好和平之立場,但稻米絕非軍需物資,現授權遠東皇家海軍為英國運糧船提供保護,若遇法艦攔阻、扣查,將不得不以適當之武力以自衛。為免損害兩國深厚友誼,特此備達。」

4月4日,在巴黎,清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主任金登幹(英籍)代表清國與法國外交部政務司司長阿爾伯特·比樂草簽停戰協定;對於倒底誰是觀音山之戰的啟釁者,清國政府需不需要為違反1884年《天津協定》而道歉,在4月4日這份停戰草案中,做出曲線陳述:

「停戰之後,清軍應先行撤出北越;當法國認為清國已展現足夠誠意後,派出全權代表至天津與中國正式議和談判;俟正式和約簽署後,法軍至遲於一個月內撤出臺灣基隆、澎湖列島,解除對浙江鎮海、廣西北海之封鎖,解除對中國長江口及稻米北運之封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