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父親一開始就不是專制的,妻子沒有生下兒子,他從來沒有責怪過妻子,發現兩個女兒的摔跤天賦之後,他和妻子說給他一年,如果失敗了就放棄,也體現了他對兩個孩子的尊重。如果兩個孩子真的沒有天賦不愛摔跤,父親早就放棄了。

此外在故事的結尾,女兒是靠自己的決斷贏得了比賽,而非父親的判斷,也可以說是證明瞭自己,表達了電影的思想。

我認為這個電影最出彩的地方,是以下三個:第一個,在看到同齡的女孩嫁人之後,姐妹兩人開始意識到只有去掌握自己的命運才能擺脫被設定的命運,事實上,她們被設定的命運不是成為摔跤運動員,而是做家務、嫁人和生孩子。第二個,是同村的小女孩千里迢迢來看比賽,說明她們的事蹟已經影響到了其他女孩,她們成為了其他女孩心中的榜樣。第三個,是最後大女兒通過自己的意志戰勝對手而非聽從父親的幫助,從此她是一個完整的人了,她獨立了。

整個故事說的還是女權,父親只是幫助她們的引路人,一個小女孩,缺乏對抗世界的勇氣,但如果有人能拉她一把,她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並且讓更多的女孩看到,自己也可以擺脫被設定的人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片尾也說,這個故事鼓勵了至少一千個印度女性進行摔跤運動,這一次,她們可能是主動說的:「讓我摔跤吧,爸爸。」

轉載自網路。


我覺得《摔跤吧爸爸》中的爸爸不算是強制要求女兒們去完成夢想。

當妻子接二連三的生下女兒時,他並沒有埋怨妻子,也沒有強迫兒子去摔跤。而是在兩個女兒赤手空拳打敗了男孩子的時候,突然發現了兩個女兒的摔跤的潛質才開始訓練她們。

雖然兩個女兒一開始並不喜歡摔跤,也討厭爸爸總是嚴厲的訓練她們。但是當她們看到同齡的女孩被迫嫁人,開始洗衣做飯做家務的時候,發現爸爸是愛她們的,也讓她們開始意識到了自己的價值。從此開始了認真訓練,不再抗拒。

自從參加摔跤比賽就激發了她們對摔跤的熱情和激情。以至於最後憑藉爸爸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所以我覺得爸爸的做法是正確的。他是在發了女兒的潛質之後,通過強度的訓練而使女兒們愛上了摔跤。


首先,爸爸並非強制女兒們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爸爸只是在女兒們的成長路上,扮演了伯樂與榜樣的角色,這兩樣是現在很多家長所欠缺的。我們不僅是孩子的父母,還要是孩子的伯樂與榜樣。換做其他家長,看到女孩子打架,說不定就是一頓罵,但影片《摔跤吧,爸爸》裏的父親,卻是通過這件事而發現了孩子們的摔跤天賦,從而引導她們發揮自己的特強。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其次,每個夢想的實現,不是嘴巴說說那麼簡單的,爸爸的陪伴與鼓勵,是孩子們不斷堅持的動力。孩子不是生來就會有傲人的成績的,只有通過不斷努力再努力,才能通往勝利的階梯。成功路上,總是充滿荊棘的,磨鍊出一個人不屈的意志,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很多人往往會半途而廢,只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站在夢想的頂峯。

最後,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是慈父慈母,亦是良師益友,更是共同成長的夥伴。瞭解一個孩子,不是光看外表,還要留意她的內在。或許我們曾經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有什麼強處,那麼從現在開始,慢慢地發現孩子的特點,也許下一個路口就是孩子人生的目標。


謝謝邀請。


如果在這部影片中,只是爸爸強制要求女兒們去完成他自己未能完成的夢想,並且最後也完成了那未完成的夢想的話,我想也不會有現在那樣的震撼人心的效果。更深層次的是可能是因為,他們在不斷的追求當中,賦予那「未完成的夢想」女權主義的意義,在結合她們童年的遭遇以及印度社會文化背景,才會有這麼震撼人心。


回到問題本身,在電影中,父親也沒有一直的強制,如果只是單純的強制,沒有吉塔她們內心的轉變與接受,和本身的天賦與素質,我想她們最後是創造不了歷史的。結合電影,父親是在發現兩位女兒的天賦之後,與妻子討要了一年的時間,來進行強制訓練。而女兒們的「反抗」(她們受的苦與內心的拒絕,是我們產生這個問題的主要原由吧)主要是因為與周圍女孩的不一樣,可是我們在看下她們周圍女孩是什麼情況呢?出生就註定了她們一輩子只能與家務打交道。而此時父親的強製為他們帶來了其他可能性,或許手段是不被人理解的。這點兒,在女孩們參加婚禮之後,父親做了反思想遵從女孩們的「意願」就此放棄,但是女孩們的聽新娘的傾訴之後,女兒們的自覺又重新燃起了父親的希望。


我們都希望每個人都能自願的去選擇自己的夢想,並且能順利,安逸,平安地實現它。可是我們在想像的美好的同時卻忽略了現實的殘酷。有的時候,夢想由於自身所處環境和自我認知的侷限而不可合理的選擇;即便選擇了,實現的過程也是艱苦的並且很多時候還要冒著不能實現的風險。而此時,往往「強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幾率,至少因為強制,使必要的練習得到了保障,等等。


或許最開始我們不贊同父親的做法,因為女孩們苦。可是回過頭再想想,這位父親是稱職的,偉大的,並不是因為他訓練出了冠軍,而是因為他為自己的女兒的未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並為這些可能性的實現提供了一些現實條件。這纔是我們應該從為人父母,稱讚這位父親的地方。


我是比較贊同爸爸的做法!孩子小的時候,要求父母尊重ta的選擇,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ta的選擇就是一個字——玩。ta們沒有夢想意識,沒有努力的意識,這是小孩子的天性。對於還不懂事的小孩子,幫ta們選擇夢想是父母的義務!而到底選擇什麼,父母就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去權衡,判斷了!不像電影裏,中國的孩子有眾多選擇,父母至少為孩子選擇的不是夢想,而是成就夢想的一兩種可能性!待孩子自己懂事後,再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如果我們父母信所謂專家的話,在孩子懵懂無知的時候,不強加夢想給ta,比如,ta不想讀書時就不強迫ta讀書,ta不想做那件事就不做,那ta連成為夢想的可能性都沒有,談何成功?


爸爸並非強制要求女兒們,因為他向女兒的母親提出只花一年時間訓練女兒的請求。而誰料女兒在一年的時間內突飛猛進。同時女兒同學的遭遇也使女兒內心主動接受了父親的安排。如果以現實生活觀點看侍這個問題。它實際上還是東方教育理念的縮影。


謝邀!看到這個問題,首先讓我聯想到《媽媽,人間太累了,我要去天堂》這篇文章,曾傳遍了各大媒體,想必大家都看過,這是一位母親以女兒的視角敘述的真實故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向來都是父母的殷切企望,無可厚非,但是無視子女的自身條件與興趣愛好,一味按照自己的意願與標準去強迫,去規划子女的人生道路,拔苗助長,最終導致故事主人公不堪重負,情願選擇輕生,逃避這個世界,文中充滿了痛苦、無奈與追悔,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警醒了天下父母!

回顧主題,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剛開始我也不認同爸爸,為什麼你的夢醒要自己孩子去完成,在做出讓女兒學習這個決定之前也沒有徵求一下女兒的意見,這不正是我們現在經常否定的教育方法嗎?但是,不要忽視了故事的背景,這是發生在印度,而且是一條小村,這是一個男女極度不平等的地方,女孩從生下來就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和各種繁瑣的家務過日子,這就是現實,而爸爸的做法有機會讓女兒改變現實,改變命運。這不是男權電影,相反這是一部鼓勵女性反抗命運,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人生的電影。

其實並非真的強迫,爸爸訓練女兒是從發現女兒們有這方面的天賦開始的,還規定了期限,以及後來女兒自己喜歡上這項運動等等都有交代,這充其量是一個正確的引導!


題主,我是看到問題忍不住,不請自來的,而且要發表不同的觀點,不介意吧?

這部電影斷斷續續看了兩遍,覺得真心好!就像當初喜歡《三傻大鬧寶萊塢》一樣喜歡它,給朋友們安利它……開始的時候我也覺得是父親將夢想強加在女兒身上,蠻橫強硬又有點殘忍……但後來,我覺得這樣理解父親是不對的,太冤枉他了!

首先,父親對兩個女兒的要求和期待不盲目,他是看到了她們身上的潛質,看到女兒把一個比她們大很多的男孩子打了,而且打的很專業,才決定培養她們的。在這之前他一門心思都是等著生兒子,讓兒子來練摔跤的。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他承受的壓力並不比女兒小,來自老婆的反對,來自社會的目光和言論,來自女兒的不解和反抗……

其次,如果只是父親一廂情願的強迫女兒們練摔跤,女兒從始至終在反抗和抵觸,那是不可能培養出兩個世界冠軍的……女兒從心裡接受摔跤,並且自願練習,發憤圖強是有一個明顯的轉折點的,那就是她們偷偷去參加朋友的婚禮,發現了作為印度普通女人的不幸和悲哀……然後她們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知道是為她們好,也是為改變印度女性的地位在努力,所以她們心甘情願去走一條不尋常的路……

最後,還有一點能證明不是父親強迫她們,就是她們在經過一段期間訓練後,在比賽中看到了希望,嘗到了甜頭,發現這樣可以贏得尊重,而且可以為家庭減輕負擔,所以更加自覺的投入了訓練和比賽……

你們覺得呢?


如果是個自由的社會,那樣做當然不對。但實際上印度並非是自由社會,不那樣做,女兒們更是無法自由,而是隻能成為男人的附屬品。所以這位父親的做法不僅是對的,而且是極其偉大的!


天時地利~合則對,不合則錯,也就是孩子有那個天賦,也願意努力,父親只是引導,鼓勵和協同。不合者,強制是愈加抵抗,比如父親是雕刻藝術大師,孩子沒天賦不喜歡,強制只會傷其命學。合則,強制等於鼓勵,愈發強大,丁俊輝如是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