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一出手就在界橋之戰大放異彩,不但擊退了文丑,斬殺了麴義,還救了公孫瓚,成了他的心腹。

要說趙雲一直得不到提拔,那倒是有點冤枉公孫瓚了,其實情況是趙雲看清楚了公孫瓚才能平庸,不想在他手下做事了。

界橋之戰,趙雲成為公孫瓚心腹

袁紹佔據了冀州之後,和幽州的公孫瓚開始不合,尤其是袁紹部將詐殺了公孫瓚弟弟公孫越之後,雙方在磐河一帶擺開了陣勢。

「二軍會於磐河之上:紹軍於磐河橋東,瓚軍於橋西」。公孫瓚與文丑交戰不利,敗退,部下四將迎戰,卻「被文丑一槍,刺一將下馬,三將俱走」。公孫瓚丟盔卸甲,狼狽之極,在緊要關頭,突然「草坡左側轉出個少年將軍,飛馬挺槍,直取文丑,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不分勝負」。這就是常山趙子龍的出山第一戰。

趙雲救了公孫瓚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本袁紹轄下之人。因見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故特棄彼而投麾下」。公孫瓚大喜,「令其另領一軍在後」。剛認識趙雲就敢讓他領軍,還把後方安危交給他。這一點可以說連劉備也不敢,剛得趙雲的時候是親自和他自領一軍的,這還能說公孫瓚不賞識趙雲嗎?

趙雲是看不起公孫瓚的,兩人始終貌合神離

趙雲看不起袁紹就是因為他「沒有忠君救民之心」,不去對付董卓,解救皇帝,反而搶奪地盤,只顧自己利益。同樣趙雲不喜歡公孫瓚的原因也是如此。

公孫瓚和袁紹兩人開始言和,就是董卓「假借天子之詔,差人往和解之」。袁紹「拜奉詔」,公孫瓚「乃遣使致書於紹,互相講和」。這就是明擺著服從由董卓控制的朝廷了,所以趙雲才會看不起兩人。「某曩日誤認公孫瓚為英雄;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

趙雲不在主公名聲有多大,功勞有多高,也不在乎是不是四處流浪,居無定所,只要他有一顆忠君救民的心,不和惡勢力妥協就會死命地追隨下去。

這也是為什麼他對劉備會如此忠誠,「雲奔走四方,擇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雖肝腦塗地,無恨矣」。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評論!!!文章來源/那隻胖狐狸

答:趙雲與公孫瓚之間的恩恩怨怨,在關於劉虞的問答中已經涉及到了。極有必要在此重申一下:

趙雲初出茅廬是在191年,當時的趙雲根據網友估計應該是在15歲左右,正值公孫瓚與袁紹磐河大戰,公孫敗逃時,袁紹率軍急追趕,遇到趙雲和公孫被打散的約2000餘騎兵,反身追殺袁紹,因為沒有人認識袁紹,田豐讓袁紹躲到磚牆之間,算是逃過一劫。事後,公孫問趙雲,你們冀州人都投奔了袁紹,你怎麼不去投奔袁紹?趙雲是這樣回答的:「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我們投奔的是仁政!並不是故意捨棄袁公而投奔你。

趙雲的這句話是很硬的!必須詳細地解釋:公孫瓚仁政嗎?答案是否,「初,詔令公孫瓚討烏桓,受虞節度。瓚但務會徒眾以自強大,而縱任部曲,頗侵擾百姓,而虞為政仁愛,念利民物,由是與瓚漸不相平。」《後漢書》。公孫瓚是劉虞手下的中郎將,負責對北方少數民族地區作戰。誰仁政?劉虞!劉虞是後漢時期無限好的一個人!好的沒邊了……這麼說劉虞一點都不過分。趙雲看中的正是劉虞的仁政!!!而入公孫瓚軍,僅僅兩年。193年,劉虞看不慣公孫瓚的「縱任部曲、侵擾百姓」多次嚴厲地批評了公孫瓚,公孫瓚變本加厲,公然搶奪了劉虞給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物品。劉虞要教訓一下公孫瓚,劉虞太仁政了,打仗之前就給部隊的士兵下了許許多多不許騷擾百姓的命令!公孫瓚不管這些,下令燒百姓的房子,順風順火大敗劉虞,把劉虞俘虜了,但是,由於劉虞人氣太高了,太行山以東地區的官吏、民眾共同選舉他當皇帝?公孫瓚不敢對劉虞下手,就借著前來任命劉虞為六州管理事務的欽差段訓的手,協迫他殺了劉虞……噩耗傳來幽州及流亡至此的百姓都痛哭流涕。趙雲更是借著兄喪之機毅然的離開了公孫瓚。

199年公孫瓚戰敗自焚;200年,離開公孫瓚7年之後,趙雲再次出馬,在鄴城參加了袁紹的部隊,與劉備一起開始了新的戰鬥生涯。


根據《三國演義》的說法當時的情況應該是:公孫瓚在界橋被袁紹打敗,鞠義的大戩士剋制公孫瓚的騎兵,袁紹自己也英勇奮戰激勵士氣。公孫瓚被袁紹的人追殺,這時趙雲出場救下了公孫瓚,畢竟當時公孫瓚是趙雲的主公,並和河北名將文丑對戰不分勝負,帶著公孫瓚離開。至於為什麼趙雲得不到公孫瓚的重用,當時的趙雲並不是什麼有名氣的人,他在公孫瓚的軍中應該也就是一個百人將,公孫瓚最多事後對趙雲多加一些賞賜而已。當時的公孫瓚可是具有幽州和青州大部,實力雄厚,再加上世家出身和自己多年在邊疆的名氣折節下交是很難的。從趙雲自身來說,他渴望的報國建功,投奔公孫瓚也是因為他攻打異族護衛邊疆的名氣,但是後來公孫瓚的所作所為應該是讓他失望了,所以也沒有將自己的能力出色的展現出來,不然金子在哪都能發光(雖然後來他基本上都是擔任劉備的護衛隊長)。


因為公孫瓚出生世家。這種人往往受到家族傳統思想的教育較多,只注重身世,比較脫離實際,所以在應對現實多變的情況時,缺少靈活、變通思維,仍然抱殘守缺、固步自封。我覺得這也是他在社會風浪中不堪一擊,瞬間被淘汰的根本原因。趙雲也是布衣出生。


劉備和公孫瓚年輕時曾結伴遊學,私交很好,後來劉備就是因為公孫瓚的推薦才得以作了平原縣令。後來公孫瓚被袁紹擊敗,劉備曾去救助過公孫瓚,就是這時候趙雲第一次見到劉備。當時趙雲就對公孫瓚很失望,要投奔劉備,被劉備婉言謝絕。後來公孫瓚敗亡,趙雲單人獨騎投奔劉備。


出生,資歷纔是根本,趙雲出身一般,年青資歷淺,沒辦法的事。


英雄不問出處,人才是成大事者的中流砥柱。公孫瓚知人不能善任,這就造就了他霸業不成淘汰被滅的主要原因。


公孫瓚連關羽都看不起,別說是趙雲了!只要不是官二代,他一律看不上!


不識才.不愛才.怎能成就大業。


歷史和小說別混為一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