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月22日7时左右,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成功地在小行星“龙宫”表面着陆,随后稍作停留,完成了第一次采样任务。

项目团队现场庆祝“隼鸟”2号成功着陆(来源:JAXA)

2014年12月3日,“隼鸟”2号从日本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起飞。经过3年半的长途跋涉,

2018年6月27日“隼鸟”2号抵达小行星“龙宫”

。之后它一直紧紧尾随“龙宫”,观察了“龙宫”完整的自转情况,也拍摄了高清照片,为着陆取样做准备。此外,“隼鸟”2号还向龙宫小行星的表面投掷了一个标记球,目的是为了在探测器进近过程中充当“信号灯”,这种做法与飞机降落跑道时观察引导灯(如目视进场下滑道指示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正对阳光的记号球(来源:JAXA)

日本宇宙航空开发机构(JAXA,或称日本宇航局)曾计划在2018年10月就开展一次着陆行动,不过,小行星粗糙的表面让工程师们十分头疼。“龙宫”上到处散落着碎石,大至数米,小至数厘米,哪怕是人在上面走路恐怕都会嫌硌脚。按照之前的说法,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片足球场大小的平坦区域作为着陆场,因为探测器的取样器臂长约1米,因此必须确保取样地点不能崎岖不平,不能有高出地表超过50厘米的石头,否则容易发生剐蹭的“单车事故”。(此外,还有小行星赤道南北30°、地面倾斜角不超过30°等要求。)然而,在见过这枚小行星的庐山真面后,他们连直径30米的平坦区域都没找到,最后,他们选中的编号为L08-E1的区域,是一块直径区区6米的弹丸之地!

绿色区域为着陆区(来源:JAXA)

取样作业充满着风险,但是再难也要做啊。2月21日,“隼鸟”2号从20公里远的地方开始向这颗直径只有大约1公里的小行星进发。速度从0.4m/s降低到0.1m/s。在接触“龙宫”表面前,“隼鸟”2号投射出一枚质量约5克的金属“子弹”,它以时速300米/秒的速度撞击“龙宫”,这会使大量的碎屑飞溅而出。随后,“隼鸟”2号上特质的取样器将轻轻地接触地表,抓取溅射出来的碎屑。根据传回的数据分析,“隼鸟”2号的着陆过程十分顺利,不过,地面人员并不是很确定取样是否成功。日本宇航局在地面做过无数次试验,效果十分理想,因此,他们有理由相信,“隼鸟”2号能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

“隼鸟”2号着陆过程示意图(来源:JAXA)

“龙宫”小行星是“C型”碳质小行星,它们被认为是太阳系最古老的“物种”,保留着太阳系刚刚形成时的原始风貌。现在的研究认为C型小行星中锁住了大量的“水分”,即岩石中蕴藏着水分子的组成部分,可能还有有机分子的组成部分,因此有研究认为地球上的水,以及后来演化成生命的有机物分子,很有可能由C型小行星带来,并且在猛烈的撞击过程中释放出来。

“龙宫”小行星三维图(来源:JAXA)

未来,“隼鸟”2号还将进行2-3次采样行动,这些样本会被分别保存在相互独立的密封容器内。甚至,按照计划,“隼鸟”2号还要释放出重2.5千克的“炮弹”,以2000m/s的速度撞击小行星,“人造”一个直径约2米的陨石坑,希望将“龙宫”地表下方岩土暴露出来,再精确地“入坑”进行采样。如果一切顺利,2019年10月“隼鸟”2号就能完成任务启程返航,一年多后,它将飞临地球附近,释放样本舱,最终降落伞将带着可能的“生命之源”回归蓝色星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