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險市場每年新增保費規模增長迅速,2018年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為5448.13億元,同比增長24.12%;2013年到2018年,健康險年新增保費復合增長率達到35.95%。2019年1月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速最快,為798億元,同比增長49.8%。

健康險市場規模不斷擴容背後,是不斷有優質產品推陳出新,滿足了投保人的需求。故此研究健康險產品有重要意義,一方面能夠從產品的升級迭代看到保險公司戰略側重的變化,另一方面也能更加了解市場。

本篇文章從保險產品的解讀入手,梳理了最受歡迎的健康險產品,同時邀請了保險產品設計者和保險專家,以及創新服務提供商,多角度解讀健康險市場的變化。

需求畫像:提高保障水平、獲得增值服務

保險的本質是風險轉移,通過保險產品、合同將分散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在出險時獲得損失補償。投保人在選擇保險產品時,主要關注保費、保障範圍、保額等內容。

人身保險日漸成為大眾的標配,主要有以下原因:醫療支出水漲船高,個人支付壓力不斷加大,尤其是隨着醫學水平的發展,前沿的醫學方案往往花費甚巨,需要來自第三方的支撐;收入水平提升,人們願意在醫療健康方面加大投入,獲得更好的保障和增值服務。

中高收入人羣是健康險的主要受眾,安永對2000多名年收入在6萬-30萬元之間的人羣調研清晰地刻畫了健康險用戶的精確畫像。他們的結論是:公共醫療保障雖然覆蓋人羣廣,但保障範圍嚴重不足,無法充分滿足人們的健康保障需求,客戶對大額醫療支出缺乏自信,對健康保障的處方葯保障範圍,以及異地就診問題較為關心。另一方面,商業健康險多為熟人介紹投保,且消費者普遍為高收入人羣。

具體而言,國家基本醫療保險“保基本”,雖然覆蓋95%以上人羣,但其保障範圍有限,有嚴格的醫保目錄用藥限制和支付範圍,無法覆蓋前沿的治療手段;同時,醫保按照區域統籌,異地就醫結算尚未完全打通,也帶來了一定的障礙。

在醫療用途資金儲備方面,高收入羣體中也僅有5%的人有30萬以上的積蓄,22%的人資金儲備在10-30萬之間,40%的人積蓄不超過10萬元,1/3左右的人沒有任何積蓄作為醫療用途。對於日漸升高的發病率和治療費用而言,專門儲蓄杯水車薪。

調查還顯示,在購買了個人商業健康險的受訪者中,有61%是首次購買。值得注意的是,隨着個人收入的增加,首次購買的比例也增加,這意味着高收入內地客戶更願意嘗試和接受個人商業健康險產品,是個人商業健康險潛在增量客戶羣。

消費者在選購商業健康險產品時往往會考慮諸多因素,比如價格、折扣。因此保險公司一般會採取先用低價產品佔領市場,再逐步擴張的策略。

高性價比的人身險產品在市場上備受歡迎,北京金融街保險經紀股份有限公司營銷業務部經理任叢叢告訴動脈網,她在向客戶和身邊親友推薦產品時,也首要考慮性價比因素。根據她的梳理,目前市場上比較受歡迎的普適型健康險產品共有四大類:重疾險、定期壽險、醫療險和意外險。

重疾險又分為多次賠付和單次賠付兩類,前者代表性產品包括弘康人壽“哆啦a保”、華夏人壽“常春藤”、百年人壽“康惠保多倍版”,後者代表性產品為百年人壽“康惠保”旗艦版、復星保德信“星悅重大疾病保險”;

定期壽險代表產品是華貴人壽“大麥定期壽險”、弘康人壽“智能大白”;

醫療險是眾安保險“尊享e生旗艦版”、眾惠相互“全能百萬醫療保險升級款”;

意外險有亞太財險“超人意外”、平安財產“個人意外保障計劃”等。這些產品很多都在互聯網通路銷售,性價比較高。

圖:較受歡迎的普適性健康險產品一覽

商業健康險規模尚小,該如何實現有效控費和做優服務? 財經 第1張

資料整理:任叢叢

任叢叢告訴動脈網記者,普適型人身險有一些基本的“原則”,如“先保障,再理財”,人身保險的保障功能是第一位的;“先大人,後小孩”,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保障,應該優先為大人配置保險;再就是保險可以逐步配齊,不必追求一步到位。

就具體的產品而言,定期壽險的保額應該盡量買到能夠負擔家庭總體債務,並且買到退休年齡。醫療險和重疾險是“黃金搭檔”,醫療險是報銷型險種,主要覆蓋醫療費用支出,重疾險則是為病情嚴重、花費巨大的疾病治療提供經濟支持,兩者在保障範圍上互為補充。

擺脫無序競爭,吉康人生將重疾險帶入5.0時代

重疾險市場需求較強但競爭激烈,歷經十多年的發展演變後,重疾險已成為最熱銷的保障產品,粗略估計市場在售各類重疾險不下千種,但產品同質化程度比較嚴重,且有無序競爭勢頭。

通過我們的調查研究,發現隨着人們對重疾認知經驗積累和保險消費觀的愈發成熟,以往的競爭要素例如價格、病種數量等已經不能左右對重疾購買選擇,消費者更加關注自身風險、保障與需求的切合度、產品品牌、使用體驗等。

部分重疾險產品信息一覽

商業健康險規模尚小,該如何實現有效控費和做優服務? 財經 第2張

數據整理:任叢叢,具體信息請以產品條款為準

長城人壽吉康人生是近年重疾險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業內稱其將重疾險帶入5.0時代。

長城人壽市場部總經理邱華龍告訴動脈網記者,重疾險是長城人壽重點發展的產品方向,長城在重疾險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經驗,並具備了獨立自主的疾病演化及可保風險研究、產品創新能力,面對市場嚴峻的競爭形勢更加強調規範化和專業化的重疾產品研發原則,致力於在洞察客戶真實需求基礎上發展和建設具有市場特色的重疾產品序列。

“正是基於這些市場情況,結合我們對重疾險發展趨勢研究、病種研究、產品經驗分析、客戶選擇和真實需求研究等,我們擬定了長城人壽重疾健康險的發展方向和設計思路,並在2018年7月推出了吉康人生重疾產品。”邱華龍說。

具體來看,長城吉康人生是一款科學優化病種,為客戶帶來真正意義上的輕中重症不分組且多次賠付的重大疾病保障計劃,它開創了“疾病保障系統”。

輕微腦中風後遺症—中度腦中風—腦中風後遺症—腦中風後遺症(復發)”和“不典型心肌梗塞—中度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復發)”等病種鏈,屬於市場首創。

讓重大疾病產品率先提供常見的40種輕症、25種中症、100種重疾、身故/全殘、腦中風後遺症二次給付、急性心肌梗塞二次給付、疾病終末期、輕症保費豁免、中症保費豁免、重疾保費豁免等十合一的保障功能。

多種二次疾病賠付解除了客戶患病後無法再投保疾病保險享受保障的後顧之憂,且二次或多次賠付病種不分組也最大化了客戶的保障範圍和利益,同時還可選擇在不同年齡返還已交保費,實現全方位無死角的保障。為提高客戶的體驗和附加價值,更提供了一定標準的重疾就醫安排、遠程專家會診等服務。

通路深耕細作亦是吉康人生逐步打開市場的原因。“由於吉康人生產品相對比較綜合全面,疾病保障情形豐富,並額外含有疾病終末期、三重豁免保費、身故及全殘等責任,還可選擇組合保費返還功能,需要一定的宣講和理解能力,因此該產品主要在專業經代通路進行銷售推廣,並將適應新形勢嘗試互聯網專業平臺的推廣方式。”邱華龍說。

邱華龍表示,吉康人生產品從2018年中正式面市不到一年時間,在當前旺盛的市場需求和競爭環境下深受市場歡迎,還處於生命週期的黃金時期。

面對行業對重疾研究調整的發展趨勢,長城人壽也提前對重疾風險、疾病定義規範等進行了評估研究,在未來將加大細分客戶羣的重疾險升級換代,提高吉康人生等重疾產品的靈活度,並持續對疾病診斷、分類、關聯和演化等進行研究,擇機推出適應市場形勢和需求的全新重疾險。

此外,考慮到市場上產品模仿積重難返,長城人壽正在加大新技術、健康管理在疾病險產品中的應用,提高客戶認同和使用感受,構建長城重疾等產品的品牌和市場影響力。

4年迭代13次,“國民醫保產品”打磨之路

眾安保險健康險事業部產品總監孔慶坤告訴動脈網記者,在健康險的配置路徑上,個人可以遵循意外險、醫療險、短期重疾險、長期重疾險、定期壽險的原則。

不過目前來看,很多人初次投保,也會選擇通過互聯網通路,購買“百萬醫療險”。尤其是80/90後羣體,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對於線上通路接受度比較高,之後也會幫助父母、家人配置此類保險。

兩款醫療險產品信息對比

商業健康險規模尚小,該如何實現有效控費和做優服務? 財經 第3張

信息整理:任叢叢,具體信息請以產品條款為準

眾安尊享e生系列產品幾乎就是“百萬醫療險”的代名詞,其在投保規則、保障內容、增值服務方面的實踐等為這類保險提供了藍本。尊享e生前生是誕生於2015年的“尊享無憂”,2016年更名,截至2019年3月已經完成13次迭代。

孔慶坤向動脈網記者表示,尊享e生歷次迭代主要集中在3方面:保障內容、增值服務、個性化。保障內容方面,尊享e生在2017年2月將保額提升至300萬,罹患惡性腫瘤保額最高600萬,首創惡性腫瘤0免賠,責任擴展至住院前後門急診和門診手術;之後在業內首創將康復納入中端醫療保障範圍。

增值服務方面,尊享e生在2018年擴展質子重離子治療,獨家100%賠付;之後擴展癌症赴日治療,開創海外就醫通路,讓被保險人得以享受全球最頂尖的癌症治療機會;以及腫瘤葯事服務、術後家庭護理服務、惡性腫瘤就醫綠通、醫療墊付等。

在個性化方面,2017年7月上線的尊享e生運動版是典型代表,其可與可穿戴設備相結合,為愛好運動的人羣“定製”專屬的中端醫療險;之後推出的尊享e生慢病版、尊享e生爸媽版則為更多人羣提供了個性化選擇。

通過紮實的產品設計、數次迭代,眾安尊享e生系列廣受歡迎,已經被大眾親切地稱為“國民醫保”。目前,眾安也在着手打造健康醫療保險生態,通過眾安生命、眾安科技、眾安保險的協同以及與外部夥伴的合作,更進一步提升保險體驗和保障能力。

比如,眾安生命可提供基因檢測服務,進行投保前的風險判斷,以及治療過程中的靶向葯適用檢測;眾安科技則提供保險營銷、金融信貸、醫療健康等解決方案,用科技賦能保險行業。

產品創新前路尚遠,做優服務亦為關鍵

健康險與人的健康狀態息息相關,疾病發生率、治療路徑選擇等會影響健康險的賠付水平,無論是歐美成熟市場還是內地新興市場,均在探索管理式醫療保險,或者是“保險+醫療”協同的模式,以提升保險客戶的體驗,有效控制醫療費用。

比如美國的聯合健康UnitedHealth,就通過旗下Optum公司開展PBM葯品福利管理、醫療信息化、人口健康管理等服務,為保險客戶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近期美國葯品零售巨頭CVS Health宣佈對安泰保險(Aetna)收購達成,信諾保險(Cigna)對全美最大的獨立PBM及葯品零售公司快捷葯方(Express Scripts)收購,均為保險與醫療服務協同的重要趨勢。

就內地而言,也有國壽開展大健康領域投資、泰康涉足醫院、平安孵化平安好醫生等積極案例。

澤方諮詢劉璐表示,在與健康險公司負責人的接洽中,知悉其與醫療服務結合或者跟一些做健康管理、疾病預測的公司已在合作,積極探索“保險+醫療”協同的模式,目的都是希望能很好地控費,提升客戶體驗。但是過程很復雜,重未很好的實踐經驗。

就內地探索“保險+醫療”服務協同的難點而言,眾安保險健康險事業部產品總監孔慶坤錶示,主要在於內地還是

以公立醫療體係為主,商業醫療保險規模尚小,對醫療機構缺少話語權

用戶在就醫偏好上也傾向於公立醫院,會選擇民營醫院治療輕症或者高端醫療服務,但是大病或者住院還是會選擇公立醫院。不過未來隨着民營醫療的發展、醫生多點執業放開,“保險+醫療”協同的模式會成為重要的方向。

在具體執行路徑上,美世諮詢顧問唐紹明表示,可以參考國外的做法:“保險+醫療”一是覈保時基於健康大數據篩選高風險人羣或設定特定疾病保險;二是通過預防醫學慢病管理、二次診療等控制或降低理賠;三是通過指定醫院醫生等控制就診費用。

同時他也指出,內地還是沒有特別成熟的落地樣本,保險公司和醫療服務公司均希望有所突破。

無論是科技賦能還是“保險+醫療”協同,最終都會以健康險產品或者服務的形式呈獻給用戶,用戶購買健康險首先是出於保障目的,體驗優化和增值服務是錦上添花,多方創新才能促使用戶更接受健康險,共享行業向上的增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