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音乐需要有天分,这个想法大家应该都同意,尤其是从"特教"专业来看,音乐"资优"生的鉴定是想要以音乐性向上表现敏感杰出的方式挑出音乐资质优秀小孩再加以培养,才会在考音乐班时需要被"鉴定"。因此曾经有一两届音乐班的入学考试成绩出现了演奏能力或基础很差却以高分进入音乐班的奇怪现象。因为一直以来在入学考的内容与形式上争议我们到底是在考"资优"还是"绩优",反而把很多学乐器该有的基本认识都搞糊涂了,我不得不在这里强调,学提琴的条件要求不是只有"音乐性向",还要具备很多其他的基本条件:手型、脑力、肢体协调等等都是影响演奏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些条件若是不好,在学琴的初期也许影响不大,但是学得越久,到了程度需要某种提升的时候,就会遇到瓶颈无法突破,这些是一般教育学者不懂的,提琴老师们也不太去强调的。我希望各位家长在带孩子学琴之前,应该先有些了解,才能真正帮助自己的小孩在音乐学习和人生抉择上做适性的选择。

学乐器通常必备的几个基本能力如下:音感、节奏感、记忆力三个方面,而拉小提琴通常必备的额外条件还有手型、肢体协调度

先从一般学乐器需要的先天条件来讲,音感又分为音准与音色两种辨别力;节奏感又分为有韵律的节奏与没有韵律的节奏;记忆力又分为旋律的记忆力与肢体的记忆力

音准:如果小朋友听到任何简单的旋律之后可以立即复制,已完全相同的音高唱出相同的旋律,表示音感很好。当然也有音感很好但是唱不出来的,要辨别这一种也很简单,就是给他听两个简单的旋律或是音高,之后让他告诉你这两个音是一样还是不一样,音高还是音低。好的音感可以辨别音准,因为音准的人唱歌不容易走调。而在小提琴上面,对音准的要求是极高的,一般音准好的人可以辨别5%的音准误差,而优秀的小提琴演奏者必须能够把误差值降到2%~3%。这样的能力必须靠训练以及先天的敏感度。

音色:音乐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相同的曲调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听众感受不同的感动。最基本的差别就在音色变化。同一个音用钢琴弹和萨克斯风吹是不一样的,一个音感很好的人要能辨别音色细微的变化,就像潜艇的声纳系统,可以探知挡在前方的物体是鲸鱼还是另一艘潜艇。厉害的作曲家可以用不同的乐器组合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拉威尔的波列露舞曲,相同的旋律重复了N次却一点也不无聊。这个能力可以用最基本的方式来探知:如果你连摩托车跟汽车的引擎声音都分不出来,那还是不要学乐器比较好。

有韵律的节奏:如果你听到摇滚乐会自然地随著音乐摇摆;听到进行曲可以自然地跟著踏步,那恭喜你,你有基本的节奏感。当然也有复杂的节奏感,很多舞曲都有切分音,或是不在拍子上,但是仍然可以抓到一定的韵律,在爵士乐、嘻哈音乐和Pop音乐里很多,只要你可以拿来跳舞或摆动,就算是节奏感好的。

没有韵律的节奏:音乐里还有很多节奏是没有规律的,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这种需要比较多的"脑耳"协调,在优良韵律节奏感的基础上是可以训练的。拉提琴的学生很大一部分节奏感不好,尤其是这种看似没有规律的节奏,需要花一些时间和演奏的指法和弓法协调并且反复练习才能克服,如果碰上肢体协调性不佳的,那基本上是无解的。

旋律性记忆:一般小朋友旋律记忆都是很厉害的,很多儿歌或是电视上的广告歌、卡通歌等等,听几次就可以哼出来,这是学音乐最基础的能力。随著程度提升,曲子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这个旋律记忆慢慢要变成反射动作一样的本能,才能应付越来越复杂的音乐结构。

肢体记忆:在演奏乐器时,演奏的动作跟"运动"是有很大的关联的,演奏的动作常常是一系列肢体的连续动作组成,在演奏的时候这些动作变成像反射动作一样,下意识地完成,这我把它叫做肢体记忆。成人的肢体记忆是很差的,必须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分别反复练习,之后再花一段时间练习协调汇整成连续动作,就像我们体育课炼带球上篮一样。小朋友如果平衡感很好、运动神经发达,通常学乐器时的练习时间可以缩短很多。

(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