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拙棘

本號原創首發

編輯:吳偉

有的人對整容的人有種道德上的厭惡,覺得這種人淺薄、不認真對待自己。有人也不喜歡F1,覺得這比賽車的影響因素太大,車手的因素太小。電腦下棋比絕大多數棋手好,但誰都沒興趣看兩臺電腦下棋。

我們聽音樂不只是爲了聽到好的音樂,也是爲了領略音樂家的天分與努力,電腦合成的聲音再好聽也無法成爲藝術。我們看籃球也不只是爲了看籃球表演,不然NBA早把自己改造成電影公司了,用特技做出美如畫的技術動作就行了。藝術、體育、學術,這種種實踐傳統不只是生產無所謂作者的文化消費品,更是藉此彰顯藝術家、運動員、學者的天賦,或者表彰其努力。缺乏這些卓越品格,我們將無法理解這些實踐傳統的目的,從而使這些實踐傳統變得莫名其妙。

因此,我們往往對用技術手段改善音質、用高科技裝備提高運動成績心存疑慮,怕由此藝術變得像技術、運動像表演了。總之,我們無法脫離某種實際的人的形象來理解這些實踐傳統,而技術手段的過分介入會使實際的人在這些實踐活動中變得不再重要。

爲什麼要反對通過基因技術等手段打造一個完美的自己呢?

風險之類的倒是其次,關鍵在於,我們所珍惜的種種價值、意義都無法在這種自由到可以隨意改變自己的世界中存在。人是被生出來的,而不是被造出來的;是長大的,不是造好的。事實上,人的被拋性、人生的偶然性是如此根本地植根於我們對人、對人生的理解,因此通過基因技術改造胚胎、整容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壞着種種意義框架。

人也將因此喪失深度,淪爲一個存在於幕後的、可以隨意改變自己屬性的、無比單薄毫無內涵的主體。由此,“自己的”種種卓越品格、個性事實上都不再真正是自己的,榮譽感等等道德現象都將變得喪失意義。

當一個從具體生活的長成的、因此有着真正個性的自我被一個可以不斷返廠重造的自我取代後,自由也喪失了它的意義。我們所有的將只是一堆按社會偏好生產出來的毫無個性的“完美個體”而已。

(本文爲桑德爾《反對完美》書評)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