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爲樓繼偉於3月22日在主題爲“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學術峯會”的發言實錄整理

  樓繼偉,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中國前財政部長

  以下爲演講實錄:

  本單元的主題是《中等收入階段邁向高階段的挑戰和戰略》,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大題目,我只想圍繞中國在這一階段面臨的挑戰和戰略談一些看法。

  去年,中國的人均GDP剛剛超過9700美元,按照世行的分類標準屬於中等偏上,離人均1.26萬美元的高收入國家的標準已經相距不遠。當然,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還需要再翻番,還比較遙遠。邁入高收入國家的前後是風險高發期,我是簡單的說一下1998年開始的20年。

  1998年中國剛剛邁入中等收入偏下階段,這20年來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兩次的外部衝擊,我們都較好地予以應對,並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之際,我們通過1994年的全面配套改革實現了向市場經濟基本制度的跨越,1996年實現了人民幣經濟項下可兌換,爲適應WTO的規則要求我們用數年時間清理不適應世貿規則的法律和管理辦法,等到外部衝擊來臨時,我們改革建立起來的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制度發揮作用,人口結構良好,紅利充分釋放,直接投資大量涌入。

  我清楚的記得,當時亞洲各國陷入危機,資本紛紛都到中國來,人民幣堅持穩定,政策也是對頭的。當時逆週期的總需求應對,擴張性的產業政策持續地改善了基礎設施,這幾方面的原因使得民間投資和居民消費快速增長出現了高就業、低物價、快增長的良好局面。

  在這一時期,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重要的原因有:中國迅速地融入全球經濟,不同羣體的獲益差別很大。社會保障制度剛剛起步,還沒有有效發揮作用,歷史原因使得農村教育水平較低,農民工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只有初中,以及人口和土地流動的制度性障礙等等。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以來,逆週期的總需求管理政策總體上是恰當的,政策的重點從需求管理進一步轉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例如,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已經遍及城鄉,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加速推進城鎮化,加大保護產權,包括知識產權的力度,在減稅政策中突出對創新的支持,持續推動解除管制方面的改革,比如註冊企業市場準入許可、投資審批週期等指標都大幅度提升。

  從2008年到2018年這十年,中國在世行的營商環境全球排名提高了43位,達到了46位。在這一時期,同前十年相比,老齡化的步伐加快,人力資本提高加快,更加重視環保,企業的成本上升很快。一方面,部分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加速向外轉移,另一方面,境內的創新力度加大。中國經濟以更高的水平融入全球的產業鏈,總的來看,就業充分、物價平穩、增長率有所降低,由於收入分配製度初步建立並發揮作用,基尼係數在較高水平上企穩。

  在當前是邁向高收入階段的跨越期,前十年不顯著或者關注不足的挑戰在本期愈加顯現,採取什麼樣的戰略應對這些挑戰成爲至關重要的問題。

  勞倫斯·薩默斯剛纔講到了,如果一直有比較良好的政策,無論是處於中等收入還是進入高收入階段增長都可以持續,當然增長的速度可能有所不同,特別需要在高增長階段之後進行政策轉型。世錦剛纔也點到這一點,技術給出良好的發展環境。但是我聽他剛纔講的,這時候政策轉型是難的。

  我記得很清楚,2016年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我是主席,我們這次中國方面主動提出得到大家的共識,就是把結構性改革作爲我們年度推進的主題。當時容克主席講到一點對我很有觸動,我們都知道結構性改革應該做什麼,唯一不知道的是我們做了之後還在不在那裏——就是當利益集團,不僅僅是個人利益,而是全社會利益都觸動的時候這個改革就積重難返了。

  我們中國高層領導講到,我們現在從高增長階段向中高速度轉變的時候是穩中有變、變中有憂。我認爲這種認識是最重要的,不要陶醉,到了利益障礙變成全社會的時候,就會出現歐盟主席容克講的那個局面。

  現在有哪些挑戰呢?我給大家講講有八個方面的挑戰,我觀察到的。

  1、高槓杆率的挑戰。

  無論是宏觀的槓桿率還是各分類槓桿率都偏高,必須有序地降槓桿,通過加強金融監管、嚴肅財政紀律,在降槓桿的同時建立長效機制。與之相關的是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構建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防止大起大落。

  相比而言,我國基本是國內槓桿,外債規模不高,國際收支平衡。與一些拉美國家不同,這有利於我們增加信心,增強降槓桿進度的自主性,例子太多了,我點一點就可以了,不展開。

  2、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科創企業融資的挑戰。

  這些在大部分國家都是挑戰,都是短板,不僅是我國,其他中等收入國家、高收入國家,甚至發達國家,也面臨這個情況。

  我國建立了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規範發展VC/PE基金,創設科創板、改善證券市場監管,並對資本市場加大了外資准入力度,提出了自由化的時間表,中國央行也借鑑歐央行的經驗,創設了一些結構性工具,支持這些小微企業。

  總之,中國以適宜的政策、有效的監管,改革和擴大開放相結合的方式應對挑戰。

  3、消除絕對貧困和治理污染的挑戰。

  在減貧方面,中國作出了巨大努力,爲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大部分份額。現在剩下的是絕對貧困對象,脫貧難度是最大的。治理污染有還欠帳的因素,粗放式忽略環境成本的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

  這兩方面靠政策也要靠改革,結合以人爲核心的城鎮化,加快農民工進城落戶,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有利於較低的成本提供更合適的公共服務,這裏也有利益的衝擊,我也不展開。結合城市舊街區的改造,改善環境,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能提供具有規模效應的能源和市政服務,這些工作正在加快進行,有較強的再分配的效果和環境改善的效應。

  4、現階段信息複雜性快速提高,對如何發揮政府作用帶來挑戰。

  消費的形態、產業的形態、技術和管理的創新日益多樣化。在發展的早期,政府通過強指向性的產業政策引導經濟發展,到現在效果越來越差。中國政策在持續解除管制、減稅降費,放手讓企業應對信息複雜性問題,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產業政策要從差異化選擇性向普惠化功能性逐步轉變,其實是看到了原來的方式效果越來越差,但是有一個探索過程。

  其實在這方面,西方國家有不少好的做法可以借鑑,德國提出2.0、4.0,我看他一些政策其實是有點普惠化功能性的。美國是信息高速公路,早期是曼哈頓計劃,中期的某些產業政策等,我們都可以借鑑。

  5、產權包括知識產權契約精神不足的挑戰。

  產權包括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契約精神不足的挑戰。中國經濟的重要驅動力,是具有經濟人行爲的地方政府相互競爭,這帶來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行政運動式的推動工作,負作用就是產權保護和契約精神不足。

  信息複雜性快速提升,越來越需要企業在競爭中推動經濟增長。在推動結構升級的現階段,政府要退出競爭,轉向保護產權、保護契約,給企業可預期的經營環境。

  近十年來,在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和改進相當大,如設立巡回法庭、處理跨區域的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創設知識產權法院、互聯網法院和上海金融法院,嚴厲打擊製假售假,加大科技創新保護力度,服務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營造法制化的保護環境等等。

  6、防止腐敗蔓延的挑戰。

  從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國家的前後,特別是在中國發展的現階段,現代國家治理體系還未成型,極易造成腐敗蔓延的態勢,一些中等收入國家因此而缺失公平正義,缺乏增長動力,是落入陷阱的重要原因。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反腐敗工作,首先是反腐敗沒有禁區,所謂打虎拍蠅;另一方面是建立長效機制,解除管制,簡政放權,大幅度壓縮了尋租的機會。

  中國共產黨對所有的公權力機構實行任期巡視制度,建立國家監察委,並從司法體系改革相結合,提升法官的職業化水平,增強審判獨立性,推進反腐敗工作規範化、法治化,反腐敗鬥爭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7、泛福利化導致競爭力缺乏,經濟不可持續,最終造成嚴重通貨膨脹的挑戰。

  這種情景在一些拉美國家和個別東南亞國家都可以觀察到。中國在這方面的政策是比較穩健,沒有實施大面積的價格補貼,隨着老齡化加快,現有社會保險體系的碎片化、不可持續性顯現。

  對此,從去年開始已啓動全國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進程,開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當然,建立起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險體系還要付出艱鉅的改革努力。

  8、融入全球化的開放戰略受逆全球化思潮衝擊的挑戰。

  這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問題,需要共同的努力應對。中國改革開放伊始就全面擁抱全球化,以開放促改革,模範的履行世貿組織各項規則,高質量地履行節能減排責任。

  剛剛結束的全國人大會議審議通過了《外商投資法》,以“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爲基本要求,體現出在進一步開放中遵守共同準則的鮮明態度。

  中國作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從食品、服裝到家電、汽車、飛機等數百種商品都是單一最大市場,任何國家都不會忽視,中國是產業鏈最齊全的製造業大國,傳統勞動密集產業正在向較低收入國家轉移,以農產品多元化爲主的新型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中西部地區興起,製造業和新興業態正在快速升級並吸納和延伸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

  挑起貿易摩擦對中國不利,對發起國不利,排除中國的國際經貿規則安排是做不到的,各國都有不能承受之重。剛纔勞倫斯·薩默斯講了,現在不是大而不能倒,是大而脫不了。各國都有不能承受之重。同時,40年的改革開放歷史一再表明,中國是接受國際規則的,因爲這些規則絕大多數是同我們改革的要求相一致的。

  以上8個方面的挑戰,將階段性的或者持續性的在邁入高收入國家的前後出現,成功地應對這些挑戰將不斷創造出發展的機遇。

  我要強調一點,剛纔所列舉的應對措施並不全面,但絕不僅是我認爲應當做的,而是我列舉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正在做並宣誓持續做下去的事實,正在實現和發展的事實證明,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應對挑戰。

  謝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