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荊州地勢開闊,無險可守,不是一般人守得住的,所以關羽、張飛至少留一個守荊州。

諸葛亮長於內政和後勤,類似於蕭何,並不屬於隨軍的策士,戰術謀略不如龐統,後期親自帶兵純屬沒辦法,趕鴨子上架。

當時荊州新得,民心不穩,百廢待興,所以只能把諸葛亮留在荊州,穩定後方,也為進川的軍隊後勤提供保障。

另外也有關羽、張飛在當時都有一定名氣,旁人也都知道他們是劉備的左膀右臂,帶他們來劉璋就有所防範了。

劉備故意帶了些沒什麼名氣的人,表現自己沒有奪取益州之心。

龐統連孫權都不用,劉備也嫌丑的人,肯定是首選,不起眼嘛。

黃忠一個老頭子,雖然只有六十齣頭,但當時平均壽命不高,算是快入土的人了,用來麻痹敵人再合適不過了。

魏延當時年輕,職位低,沒什麼名氣,屬於應屆生級別的,自然也不被人重視。

劉璋一看劉備帶了些歪瓜裂棗、老弱病殘。這就放心了。

換作你,看到和你競標的公司一個八九十歲老頭子,一個剛畢業愣頭青,一個又丑又土的屌絲,你也會輕視吧。

後來為什麼調諸葛亮入川呢?主要原因還真不是龐統掛了,主要是當時已經打得差不多了,十拿九穩了,荊州也穩定了,所以調他來協助劉備管理益州,順便收拾下殘局罷了。


從這幾個方面來回答:荊州是劉備的大後方,劉備原徐州,新野部隊在長板坡一戰傷亡慘重,現擁有兵力大部份是荊州,長沙等地收得,那就得用荊州,湖南兵入川,帶兵現實中是很有技巧的,選用龐統為軍師,黃忠,魏延為大將,整體是對的,黃忠魏延是新降,且又是較長時間在荊州或湖南一些地盤活動,特別是黃忠戰關羽,名氣突顯,部隊中還有一定是長沙,桂陽等地降兵,相對而言,黃忠在士兵中有很大影響力,魏延在荊州呆了很長時間,也會對士卒有一定作用,再說新降將也得要考驗。龐統名氣在荊州一帶也蠻大對士兵也有影響,八路軍129師副師長徐向前,實際是國民黨不允許設政委,徐帥覆行是政委職權,,原人馬均屬紅四方面軍,是徐向前部下是同一個道理。又扯遠了,言歸正題,從另一角度來說,黃忠魏延新降,其心是否穩定呢!關張加孔明趙雲都是老資格,大後方當然安定。入川失利還可以退守荊州,假如讓龐統等人與孔明等人對換,入川勝沒事,一旦失敗,龐統等人自立旗杆,劉備只能帶他們去編席賣草鞋。從另一個角度分析: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水陸交通方便,曹操孫權都盯著,龐統雖然名氣大,實戰劉備沒見過,能成為帝王之人都有與別人不同特性,相信眼睛比相信自己耳朵多點,不可能放心龐統等新人來鎮守。


劉備入蜀為什麼不帶關羽和張飛?劉備不是不帶關張入蜀,而是另有安排。劉備帶龐統、魏延、黃忠只是第一隊,隨後還有第二隊,為什麼帶魏延和黃忠為第一對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魏延黃忠新降,立功心切,從黃魏爭功就可以看出。第二,黃魏二人是新員工,會更聽話,魏延降劉備之初,諸葛亮以魏延腦後有反骨為借口要殺魏延,劉備救下,因此諸葛亮直接把魏延得罪了,如果留在荊州不但會不聽諸葛亮的話,反而會不團結,不利於荊州的防守。劉備因救下魏延,為了好人,魏延因感激劉備而誓死效勞。黃忠則屬於沙憎類型的人物,任勞任怨。第三,年齡,劉備收川的時候,黃忠已經是六十多歲的高齡了,收川正是機會讓老將發揮餘熱,說句不好聽的,萬一戰死也不覺得可惜。魏延年輕氣盛,正好磨練一下。第四,能力,黃忠屬於老軍官,做戰經驗豐富,在軍隊中威望很高,對指揮軍隊有利。魏延頭腦靈活做戰勇敢,是難得的人才,卻是一匹難以訓服的烈馬。馬逢伯樂而嘶,魏延是只有劉備才能駕馭得了的千里馬!第五,這個是主要原因,因為是協助劉璋對抗張魯,為了不讓劉璋感到威脅而提高警惕,黃魏二將相對來說名氣較小,外加兩萬兵馬,比較合適,關健時刻可以出奇制勝!

關羽留在荊州有兩方面原因: 1,關羽名氣大,儀錶威嚴,高大威猛,相貌不凡,又足智多謀,劉備有意安排關羽長期鎮守荊州。 2.關羽被漢獻帝封為漢壽亭侯,劉備當時只是右將軍,關羽爵位比劉備高,關羽性格孤傲,而且任性,劉備可能覺得不便指揮。關羽對劉備也未必言聽計從。對於張飛,劉備也有兩個考慮: 1.張飛雖然勇猛但魯莽,脾氣粗爆,酗酒誤事。當初劉備把徐州交給張飛鎮守,臨行再三囑咐:不要酗酒誤事,鞭韃士卒,結果還是把徐州失了,連妻子家屬都被呂布擄走。2,劉備故意激發張飛的戰鬥力,後來智降顏嚴說明劉備這一招效果挺好,不過張飛能夠用計是劉備沒有想到的。

劉備入蜀為什麼不帶關羽和張飛?現在總結一下答案。劉備入蜀之前對重要將領和謀士早做好了安排:劉備、龐統、魏延、黃忠為第一隊;趙雲、張飛為第二隊;法正、孟達、張松為內應收川;留諸葛亮、關羽守荊州。龐統因在落鳳坡中了張任的埋伏,被箭射死,不得不調諸葛亮協助收川。

《隆中對》主題戰略思想有三點:首先,佔據荊州和益州;其次,聯合孫權集團,共同對抗外敵;最後,待天下大亂兵分兩路北伐。看起來隆中對實現的可能性極大,事實上,自漢中之戰後,蜀漢勢力達到了頂峰,此刻應該休養生息,穩定地盤,可是關羽北伐打破了均勢,荊州的丟失使得蜀漢失去了很多,但是更大的問題是劉備東征大敗,蜀漢由此無力東顧,實力大為受損,更不可能統一,達到復興漢室的目的。《隆中對》屬於軍事戰略計劃,跟劉備收川帶不帶關羽張飛沒有關係。回答完畢,謝邀!


不要帶,更不能帶,原因在於:

一、隆中對是劉備陣營機密決策,外人不知,若劉璋知道,打死也不會讓劉備入川;

二、劉備入川是為劉璋對付漢中張魯的,要取得劉璋信任,絕不能帶名滿天下的關羽、張飛、趙雲;

三、隨劉備入川的猛將有黃忠、魏延等,戰力瀑表,但名氣不大,不容易引起劉璋的注意;

四、當時荊州才是劉備的大本營,更夾在魏吳之間,需能人強人把守,不然大本營不保入川有意義嗎!必須留諸葛、關羽、張飛等守護;

五、劉備陳營的核心人物都留守在荊州,就顯示或落化劉備圖川之心,為劉備圖川創造條件!


諸葛亮隆中對戰略西據益州,東占荊州兩路大軍北伐統一中原,恢復漢室(以劉備為漢室,漢獻帝就不得而知),劉備讓龐統為軍事假借幫助劉璋,實則反客為主,奪取益州,當時張魯攻甚,劉璋不敵中張松小人計,引狼入室,劉備入川,劉備備為什麼不帶諸葛亮和張飛關羽,因為劉備想讓亮守荊州,輔助關羽,,於是和龐統入么,本來形勢大好,可是龐統被射死,也算幫劉璋出了口氣,劉備帶龐統是因為龐想證明自己,黃魏一樣,都要為劉備立功,結果事成大半,軍師死了,如關羽張飛入川關羽自大,難於駕馭,張飛性暴都是元老,龐統恐難駕馭,所以今亮羽守東大門,張飛守廊中,,後見統死,方調亮入川,如亮在荊州,也許關羽不會死,歷史將又是一個景象


劉備入蜀要是帶關羽和張飛去,那荊州誰守?諸葛亮來守嗎?當然不可能。

劉備前半生滇沛流離、寄人籬下,既管劉備很努力,可始終沒有一塊自已的地盤。自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48歲的劉備才對天下大勢恍然大悟,才對諸葛亮說如魚得水。

自從有了荊州,劉備才算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荊州對於劉備,是至關重要和唯一的根據地,雖然劉備入川是抱著奪取益州的心態去的,雖然張松、法正做為內應支持劉備,但終究奪取益州是有一定風險的事,劉備再怎麼樣也不會把自己全部的人馬拿去賭益州,萬一輸了呢?

所以在劉備入川前後,荊州是唯一重要的,至於讓誰守荊州,誰入川,那是劉備決定的。

而此時諸葛亮僅僅加入劉備集團4年,《隆中對》中諸葛亮規划了奪取益州的戰略,但並說明具體的戰術,況且劉備對諸葛亮也不是完全的言聽計從,當初曹操南下,劉琮投降之時,劉備從新野南下襄陽,諸葛亮勸劉備攻劉琮取荊州,劉備不同意,導致後來的荊州三分,分別被魏、蜀、吳三家佔領。

劉備佔據荊州時,其勢力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北方元老派,有關羽、張飛、簡雍、孫乾、糜竺、糜芳、陳到、趙雲等人,二是荊州骨幹派,有諸葛亮、龐統、馬良、魏延、黃忠、劉封等人。

劉備入川帶的是龐統、魏延、黃忠、簡雍、孫乾、陳到等人,留守荊州的是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劉封、馬良等人。可以看出劉備對於入川和留守荊州的人中兩派勢力基本各佔一半,以維繫平衡,但以北方元老派為重,因為更得劉備信任,尤其是關羽、張飛。

之後由於戰事吃緊,才調張飛、諸葛亮、趙雲、劉封等人入川支援,而諸葛亮由於是丞相之才,是要到益州主持劉備集團的日常運作。


謝謝邀請。

初期入蜀是受到劉璋邀請,帶太多,太強,一則曝露實力,二則引發劉璋戒心。

還有就是荊州新得,孫權心懷不忿,周瑜怒氣未消,曹操雖敗但仍有一戰能力,除了安撫境內,還得震懾外患。

本想偷偷摸摸,奈何被發現,這才明火執仗。

如此解釋,我是認為可以,呵呵。


沒辦法,當時他能留下守後方的親信只有他倆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這問題問的有點奇怪!!劉備入川帶的陣容已經很強大!!!謀士有龐統,法正,孫乾,簡雍等,武將有黃忠,魏延,陳式,陳到,卓膺,杜路,馮習,張南等等,這些都是劉備手下的猛將,卓膺策劃長沙投降的第一功臣,杜路,馮習,張南在夷陵之戰戰死!只是後面劉備攻打硌城時兵力不夠,才讓諸葛亮,張飛等帶兵入川,拿下硌城後,川蜀已是劉備囊中之物!此時,龐統戰死,葬於落鳳坡!


劉備不帶關羽張飛主要還是荊州不穩,害怕魏吳趁機攻打,而龐統過早陣亡打亂了劉備的計劃,後來獨當一面的幹將不夠,只得掉張飛,諸葛亮同往,為防止荊州之危,諸葛亮叮囑關羽八字方針:東和孫權,北拒曹魏。可惜結果關羽的孤傲與操之過急,和藐視東吳產生了一系列不可挽回的結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