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歷史的女人——第695期)唐太宗曾經有一句千古名言:“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我們之所以研究歷史,讀歷史故事,說歷史人物,就是爲了以史爲鏡,以期更好的發展。大家在討論歷史的時候,總會爭論古代好,還是現代好;唐朝好,還是宋朝好;甚至是東方好,還是西方好;孔子偉大,還是蘇格拉底偉大。這些爭論不能說沒有意義,比較出優劣,辯論出真知,只有很好地進行對比,才能真正吸取歷史教訓,真正開闊視野,放眼世界,取長補短。

  今天咱們來比較兩個人,他們兩人都是在18世紀最後一年,即1799年去世的2個超級大國首腦,一位是清朝的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另一位是誰呢?你認爲誰有資格跟乾隆比?筆者以爲此人唯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莫屬。也許你會說,在1799年死去的人多了去了,爲何要比較這兩個人?這兩個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有什麼可比性?

  當然有。首先,乾隆和華盛頓都是一國之主,而且是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的國主;其次是,兩個人是分別代表當時東方和西方的兩個大人物,兩個最有權力(或者權威)的人。也就是說,乾隆和華盛頓是同一個時代的兩個最著名最牛的人,是兩個偉人,所以有可比性。那麼他們二人誰更偉大呢?咱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第一項對比:盛世明君和開國之主

  歷朝歷代的君主(或者國主)裏面,最有可能留名於世的有兩種,一是開國之君,二是盛世明君,比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就屬此列。而乾隆帝和華盛頓也正好可以列入其中的。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他年號“乾隆”,故俗稱乾隆帝。他在位六十年,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他是一位公認的大清王朝的盛世明君,他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峯,也是清朝的最鼎盛時期。

  喬治·華盛頓(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是美國傑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軍事家、革命家,美國開國元勳、國父,是美國的開國之主,即美國的首任總統,同時也是全世界第一位以“總統”爲稱號的國家元首。華盛頓連任兩屆總統,任其達8年之久。

  相比而言,做開國之君比盛世之君的難度要大,因爲江山畢竟是打下來的,不是撿來的,是掂腦袋幹出來的,要付出極大的甚至是血的代價。而盛世之君則是繼承來的,他的老子或者先輩已經把江山打好,傳給他就行,他的地位權力似乎就是撿來的。不過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這中間存在競爭,也就是說,如果你能力不夠強,或者得不到上代君主的喜歡,你也是不能“搶”到國君這個蛋糕的。另外,即便你如願得到了帝位,你不會保護,還是會被別人搶去;或者你不好好幹,只知道享受,不願付出,你也得不到明君的稱號。所以當一個盛世明君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不過相比開創者,繼承者還是佔了不小便宜。

  第二項對比:乾隆帝和華盛頓的“武功”誰厲害?

  這裏的武功不純粹指武藝,而是“文治武功”中的武功,即包括除了個人武力外的統兵能力,戰略眼光,戰績等,當然包括開疆拓土的能力。

  先說乾隆帝。乾隆雖不是騎馬打江山的開國者,但也並非手無綁雞之力的人,他也是有一定武功的,因爲當時清廷規定八旗弟子必須習武,而且他在上位之前也是得到過一定軍事訓練並參加過戰爭的。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封22歲的弘曆爲和碩寶親王,就曾讓他參與平定準噶爾叛亂和平定貴州苗民起義等重要軍事事務,他都表現很出色。在乾隆繼位後,清朝的江山儘管很穩固了,但也不是就可以睡大覺了,國內大大小小的叛亂或者起義還是不少。所以乾隆還是不斷用兵的。

  乾隆帝從繼位的第二年,即1735年開始,到1795年,半個多世紀裏多次對國內外用兵,比較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達15次之多。其中對內平定叛亂的戰事有7次,比較著名的戰役有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平定西藏之役,自乾隆二十年(1755年)開始的長達兩年之久的平定準噶爾之役等;平定國內起義的戰事有3次,比如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平定湘黔苗民起義等。

  另外,乾隆帝也發動了對鄰國的戰爭,總共有4次,比如一次出征緬甸,一次出征越南和兩次出征尼泊爾的廓爾喀。這些大小的戰事也爲他贏得了所謂“十全武功”的稱號。

  乾隆深知戰爭對於一個國家的必要性,所以他對國內的叛亂一直採取強硬態度:“非師旅征伐,則梗我王化者無以伏懲創,不敢抗幹”。但他也不是個好戰分子,他強調戰爭要合於王道,不能濫用武力,不能窮兵黷武。戰爭在於對內戡亂伐暴,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確保父祖開創的江山社稷。對邊遠地區和外國,他主張以武力威懾或必要時的出兵徵討,抵禦外侮,使邊疆安全,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的統一。他說,“乃知守中國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棄其故有而不能守”。

  由於乾隆對外的不保守,所以他對邊疆的經營,或者對中國版圖的奠定功績還是不小的。清朝的疆域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努力而最後形成:東北到外興安嶺、庫頁島、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爾喀什湖、蔥嶺,北到恰克圖(貝爾加湖以南,色愣格河以北),南到南沙羣島。只得肯定的是,乾隆時期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正式將新疆納入清朝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國的版圖也由此正式奠定,使當時的中國成爲世界一個不折不扣的超級大國。

  再說華盛頓。跟乾隆巧合的是,華盛頓也是在22歲時開始參與戰事。從1753年到1760年,英國和法國發生了長達7年的爲爭奪在美洲的殖民地的法印戰爭。當時22歲的華盛頓還無意間成爲了法國印第安人戰爭的導火線之一。在這場7年的斷斷續續的戰爭中,華盛頓是做爲一名英國的軍人同法國人作戰。

  在這場戰爭中,華盛頓曾經多年領導維吉尼亞第一軍團,成爲一名英雄人物。參與英法七年戰爭對華盛頓有重要意義,他後來能統率大陸軍隊,正是緣於他在此戰爭中取得了一些軍事經驗和威望。

  華盛頓的最偉大功績就是領導了美國的獨立戰爭。從1775年至1783年獨立戰爭進行了8年時間,這期間華盛頓做爲總指揮爲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

  因爲華盛頓軍事經驗豐富,指揮才能卓越;他家產萬貫,當時是美國殖民地中最大的富翁之一;再加上他外貌英俊,體魄健壯,身高1.88米,有堅韌不拔的性格,所以,1775年6月,第二屆大陸會議一致推選他來統率大陸部隊,指揮美國獨立戰爭。

  儘管後世認爲華盛頓決非是一位軍事天才,決不能與亞歷山大和凱撒一類的歷史名帥相提並論,但是他在戰爭中還是幹得漂亮,他不屈不撓堅持鬥爭,指揮了著名的特倫頓戰役、普林斯頓戰役、薩拉託加戰役和約克鎮戰役等,終於贏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第三項對比:乾隆帝和華盛頓的“文治”

  乾隆和華盛頓在“文治”即治國方面誰更偉大呢?

  咱們先看乾隆。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更大發展。乾隆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

  在政治上,乾隆帝重視吏治,重視官吏選拔,並且善於駕馭羣臣,很好地平衡了朝廷裏滿漢兩派的鬥爭。他還重視對太監的約束。他在位時,政治是比較清明的。

  經濟上,乾隆最大的成績是繼續施行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等政策。他重視農業,“務本足國,首重農桑”,要求北方向南方學習耕種技術。乾隆帝重視發展商業並給予寬鬆政策。他也採取了一些恤商政策。允許百姓販運少量食鹽(這在雍正朝是不允許的)。金融機構比如經營匯兌和存款、信貸的票號等在乾隆朝也開始出現。

  文化上,乾隆的成就還是比較顯著的。因爲他本人就是個的文藝愛好者,一個詩人,他一生作詩達四萬多首,可謂古今第一。所以他對文化事業比較支持。他在位期間組織了許多大規模的文化工程,包括編撰《四庫全書》、《大清會典》、《周易述義》《唐宋詩醇》等書籍,達100多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庫全書》的編撰,共收入古書3457部,共79070卷,裝訂成36275冊,爲中國古籍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不過清代的“文字獄”到乾隆時代也達到了高峯,製造了130多樁文字獄案件,佔整個清朝文字獄的80%。除了文字獄,乾隆還有一項負面的政策,就是實行閉關鎖國,從而拉大了中國和西方的差距。

  再看華盛頓。相比執政長達60年的乾隆,華盛頓只有8年的執政時期,他的政績是不是遜色很多呢?

  華盛頓是個高度智慧而低調的人。1776年7月4日,在費城召開的大陸會議上,華盛頓被選爲大陸軍總司令,他主持發表了《獨立宣言》,宣佈美利堅合衆國正式成立;1783年獨立戰爭結束,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這期間的7年時間,掌握兵權,位高權重的華盛頓有多次稱王“稱帝”,當一國老大的機會,可他都沒有這樣做,而是像西漢的張良一樣,戰爭一結束,國家一建立便選擇了退休。

  作爲一個邦聯國家,當時的美利堅合衆國只是由13個州組成的鬆散聯盟。可在1786年美國發生了一次起義,震動了統治集團,於是1787年華盛不得不再度出山,主持了在費城舉行的制憲會議,並作爲制憲會議主席主持制定了《聯邦憲法》,雖然他的思想對於美國憲法本身影響不大,但是他的名望和他的支持對各州批准這部憲法卻起了重大的作用。因爲當時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反對新憲法,如果沒有華盛頓的支持,新憲法就不可能被採納。聯邦憲法的確立,纔是聯邦政府成了一個真正的全國政府,此前的鬆散聯盟終於成爲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國家。

  1789年,華盛頓因卓越功勳使他當選爲美國第一任總統。經過八年戰爭和八年動亂的美國,問題成山,困難重重,華盛頓擔負起了建立聯邦政府和建設美國的重任。他開始組建內閣。他任用才智超羣、精明能幹的漢密爾頓等,進行了一系列恢復經濟、發展工業和貿易的措施。在華盛頓的支持下,美國實行了償債基金法,銀行法等,在美國建立全國性的合衆國銀行,以鞏固國家信用,穩定貨幣,活躍國民經濟。他又批准了傑斐遜所支持的公共土地法案,奠定了西部自由土地制度的基礎。

  他還在第一任期內確立了總統否決權制度,完善了總統制。他還完善了司法制度,任命了幾乎全數的最高法院法官,使最高法院形成,再加上第一屆國會的產生,美國的聯邦制共和政體真正確立起來。

  華盛頓於1793年連任總統。1797年3月,在兩屆任期結束後,華盛頓自願地放棄權力不再續任。之後他便第三次恢復平民生活,隱退在弗農山莊園,當了一位農民。

  相對於乾隆帝的強硬的外交政策,華盛頓則顯得較爲溫和。比如1793年4月,英法開戰,雙方都想尋求美國的支持,但華盛頓採取了中立政策,從而引起政府的一些要人的不滿,像親法的國務卿傑斐遜就憤而辭職。華盛頓在國際爭端中,喜歡保持中立,從而避免了美國介入歐洲戰事之中。這樣的做法,使華盛頓看起來比較軟弱,不像乾隆帝那樣強勢,但這也許是個聰明的做法,少了戰爭,可以讓美國獲得更快的經濟發展。

  美國有一位華盛頓這樣德才兼備的人來當總統是幸運的。他是一位堅定的領袖,他保持了國家的統一,但是卻無永遠把持政權的野心,既不想做國王,又不想當皇帝或者獨裁者。他開創了主動讓權的先例。無論在戰爭還是和平期間,他在行政領導方面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華盛頓因爲偉大的功績,被美國人尊稱爲“國父”,學者們則將他和亞伯拉罕·林肯、富蘭克林·羅斯福並列爲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他還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爲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2名(僅次於林肯)。

  結語:做爲同一個時代的、同一年去世的、東西方的兩位國家首腦人物,乾隆皇帝和華盛頓總統,兩人無疑都是歷史巨人或者偉人,但各有千秋:乾隆是盛世明君,爲政比較強勢而高調,長期掌握國家最高權力,能讓大清朝保持穩定發展,一直達到王朝鼎盛;而華盛頓做爲一位開國之主,卻保持低調,相對性格比較軟弱,但卻胸懷寬廣,知道讓權(當然乾隆在晚年也把帝位禪讓給了嘉慶帝,這在歷史上也不多見),但在他的領導下,美國很快成爲世界強國,也是一位人才。不知各位認爲他們二人誰更偉大呢?(文/一米暖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