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13.jpg

心、正念与禅修

修行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心,当你要做一些事时,也要知道你的动机。大部分的人,当他们讲话或做事时,几乎不知道他们的动机;多数情况下,即使他们知道自己的动机,他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

 

Sati指正念或自觉,指没有任何成见的知道当下所发生的事。我们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是知道自己的心。正念是我们本性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轻易的培养正念。

 

你唯一直接体验的是你的心,包括你的想法、念头、感受、态度等等。甚至当你看自己的手时,你观察你的手的形状和颜色,这需要好几个阶段。你如何观察形状和颜色,什么是形状?什么是颜色?

 

有个朋友告诉我:当他打坐时,他知道有声音,最初,他知道声音来自有相当距离的某处;稍后,当他更有正念时,他发现声音在耳际,声音在耳边生起;之后,当他的正念变得更强时,他发现声音是在心里生起。没有心,不可能感受到声音的生起。

 

就我所知,禅修(Meditation)并非要创造某些事物(止息、定、观智或其他);禅修是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清楚的观察当下所发生的事。如果我们禅修是为了获得平静或观智,这是回到原点。因为我们没有从原来的地方开始,所以我们总是退回原地。另一种说法是禅修是全面的内部沟通,或是对生命及问题的深入了解,这就是所谓的禅修。

 

所以,在解开一个人的心结和处理问题(神经官能症或其他)以及禅修三方面,应该没有不同;所有这些只是同一过程的一部份。

 

对我而言,心理咨商和指导禅修并没有多大差异,所以一个不了解别人,只有许多知识的人,只能当学者,不能当禅师或心理咨商师。一个只会按照公式来教导和指导他人的人不适合任教。

 

大多数西方人很需要别人帮助,只是为了要化解他们的心结。关于这点,一位世俗的老师可能很有帮助,很久以前,我就了解这点,而我越来越深入的了解这件事。即使我在美国,我帮助别人的方式,首先是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心理状态,他们的问题,然后找出症结所在,帮他们厘清自己的问题。禅修是要解开人们内心和外在的各种问题。

 

因此没有适合每个人的、预先安排好的公式,人们都是独特的,因此要有弹性,佛陀便是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指示(因材施教)。

 

我的理解是:一名禅师一定要非常敏感,他必须深入了解自己,必须知道自己的纠结(tangles)所在;要很有创意的与人相处;深入的去了解每个人;在指导时要温和而有耐心;不会催促或要求他人要有进步,那只会引起不胜任和不愉快的感觉。一个禅师必须知道学生的根器如何,然后才能给予指导,好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禅修。

 

许多人所教的和所修习的禅法是有其限度的,这是因为他们的知见不正确,他们认为禅修与生活无关。真正的念住禅(mindfulness meditation)是全部包括的,我们身心的任何部分都是观察的对象,我们对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应该了解。真正的修行是自然的、主动的、活泼的、没有限制的,随时随地都应该修行。我无法接受一种特殊的和不完整的方法,我觉得这种特殊的,标准化的方法是有害的(我决不强迫自己这么做)。禅修不是特别的事,它是我的教育的一部分。最好是能随时保持正念。

 

一切事物似乎非常琐碎,人们疯狂的比赛,无意义的急促、忙乱,为什么有做不完的事?我能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保持正念,深入观察你的心(生命),看看你是多么的依赖他人与书本,看看你是多么容易感到厌烦。除了保持正念外,你能接受厌烦而不对它采取任何措施吗?

 

「什么也没做」并不容易。我相信从你的经验中你是知道的,当你无所事事时,你的心境如何?你仔细观察了吗?无聊(Boredom)是难以忍受的,因此我们试著去找些事来做,以便逃避无聊,试试看,有几天什么也不做。不造做(Non-doing)并不容易, 如果你试著「不造做」,那么你便是在做了。如果你试著完成某些事,那么你也是在「造做」,而且你的自我是很强的;如果你不做任何事,那么你的生命会变得无意义和空虚。

 

「不造做」是一种没有自我的心态,没有情绪反应的造做,没有人在「造做」。最重要的是,做有益的事而不求任何回报。只有那些不急于「了知」的人,才会「了知」。了知像一棵果树,要成熟需要一段时间,没有人能强迫它结果。

 

如果你能对治无聊而不是逃避它,你会发现无聊之外还有觉醒、警觉、生命、清明。这时,心变得「可使用」了,通常我们都会越来越忙。当我们忙碌时,我们觉得有用和重要;当我们无所事事时,我们觉得没用,感到惭愧。有些人对自己的忙碌感到自豪。

 

人的心经常处于呆滞状态,我们喜欢一些令人兴奋的事物,喜欢刺激的事物,不是聊天就是阅读,或是旅行,好让心保持觉醒,否则它会处于半醒的状态。如果没有任何让心兴奋的事物,而你能训练你的心一直保持觉知,你会发现一种新的能量,只有经常保持正念,你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无论你是否在禅修营中禅修,最重要的是要随时保持正念。参加禅修营是有用的,然而持续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以便你能保持清明的心。不然,你会再度走下坡,就好像逆著水往上游,如果你不继续努力,你会往下游。

 

禅修时的努力就像在学骑脚踏车时一样,刚开始,你不得要领,会跌倒;稍后,你一再练习,你学会在单车上保持平衡,因此你可以用力的骑著单车向前走,你从「做中学」。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持续不断。如果你知道正念的意思,那么请保持正念,藉著保持正念,你学会如何轻松的保持正念;如果你认为你需要更精进,就去做吧,看看它如何影响你的心,你会学习如何保持正念,你会发现当你失念时,你的心并不自在。

 

我想要让身心解脱和平静,因此我在观察到底是什么使人不得解脱和不平静。我越是知道是什么东西束缚著我,我获得解脱的机会便越大。答案相当简单:执著和贡高我慢。然而,当我执与贡高我慢生起时,去观察它们是非常重要的,而不只是去思考他们。

 

我不想忙碌,忙碌是一种浪费的生活方式。当你忙时,你是如此投入,以致于你看不到你的心的生灭现象,你会没有正念,所以我不想成为忙碌的导师。如果你想要最有效的禅修,全心全意的禅修吧!要做到好像在你的一生中,没有其他事是你想要做的一样。对令人分心的事保持觉知﹗

 

要学习怎样游泳,你必须下水,坐在岸上,请别人教你怎样游泳是没用的,以最少的指示你可以下水,和教自己怎样游泳。选择一个或两个适当的所缘境(object),然后持续的观察他们,持续不断的观察是最重要的。思考无法使心愉快,观察你的念头而不要控制他们,当你清楚观察他们时,他们会停止。念头是一大负担。

 

最重要的是觉知自己的心,以及你做事的动机。通常人们在讲话或做事时,不知道他们的动机;当他们知道他们的动机时,他们会为自己的动机辩解。

 

修习念住禅,是不断的觉知在六根门所发生的每一件事,从你醒来的那一刻,直到你入睡前的最后一刻,而不只是在坐禅时。更重要的是,对你的妄想、你所执著的观念、挫折、孤独和任何感受要保持正念,并且要了解它们。

 

如果某种方法对你有效,如标明法(是马哈西禅法中一种很有效的初阶禅修技巧马哈西禅法在缅甸十分盛行。),就去做吧!长期做,好好的做,那么你就会知道所有的优缺点。禅修是最好的善业(kusala)。如果你有正念和智慧,你永远不会失念。理想(ideal)是随时保持正念。

 

当我独自一人时,我很愉快。谈话是令人厌烦的。外在的人事物已不再对我有影响,很难谈论这种感觉。我觉得我的心轻松多了。不要把情绪、烦燥(commotion)看得太认真,也不要试著替它辩护,你自己过生活,你有权力去做你认为是对的事;如果你做错了,从中学习吧。假如你做错了,遇到麻烦,要观察它,不要抱怨或责备自己或他人,或是逃避,也不要替自己辩护,或因而感到心烦。如果你能观察这些而不排斥,你会很快很容易的克服它。对此我已渐入佳境。

 

「人际关系」是如此令人失望、挫败。我告诉你很多次︰我愈来愈孤独,所以我能深深了解你所说的「我隐藏在心里。」如果你仔细观察你的心,不要有不同的念头,它会解开你的结,然而不要只为了「解开你的结」而观察你的心,这会引起冲突,观察你心中的「无我」。

 

我想:有一天,我会离开,独自住在某处,我在准备著。

 

上个月,我禅修得更多,能够独处真好,我越来越不想阅读;目前,我想多「读」我的心。从书本中,我无法彻底学习任何事情;只有当我清楚的观察我的生命和我的心,我才能彻底学到某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了解人性,尤其是了解他的心是最有效的事;对我而言,深入探究我的心非常重要,除非有好的理由,否则我不想中断。事实上,我想去更偏僻的地方,在那里独居和终日禅修,不受干扰。没有什么事是值得费心的。

 

清明的心让执著减少许多。现在,我的心比较不执著和清明,我不想被干扰。所以,你不会被那些困惑所干扰,有些人并不知道他们的困惑(confused),他们太忙或太蠢,以致于没有思考能力。我能告诉你的是:不要想太多和要保持正念。你知道「想太多」会让你的思绪更混乱。

 

如果当你生病时,你都能保持正念,你会学到非常深和有意义的事,你会发现你是多么孤单,而一切事物是多么的没有意义。当最糟的事发生时,我们会很孤独。我深入观察这孤独,只有极少数的人能了解我们。在人与人之间都有一条由误会做成的大鸿沟。

 

正念是我们本性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轻易的培养正念。 你能否向她说明:如何去觉知她的念头和感受,而不是去控制他们,只是去觉知自己的心念,去觉知心中的自言自语和心中的意见、判断等等。

 

正念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我们在哪里和不管我们在做什么,都应该保持正念。「念头」(妄想)是培养正念的一大障碍,我们应该有正念。事实上,知道自己的「念头」是非常重要的。观察你的心,不要责备你的心或有所判断。把心视为一种事物,不是你,不是你的。

 

禅修时,轻松自然的打坐。最重要的是,要对禅修感兴趣,乐意去禅修。禅修时应该有满足感。一旦事物变得令人厌烦,这时负面的情绪会生起,由于这种负面的情绪,要继续禅修下去是令人疲累的。你说:「信心(saddha)等于精力。」是的,修行时,当你有信心,你就有精力禅修。

 

如果你有兴趣观察你的心而不是腹部的起伏,有何不可?心是生命中最有趣的东西。多行禅,行禅(walking meditation)时要有正念。你对怎样改善你的情况想得越多,你会越不开心。总是计划将来:「如果我住在一个好地方,我会愉快的。」总是说:「 如果…,我会快乐的。」从不曾说:「我现在很快乐。」有太多的计划和如果。

 

我了解你的挣扎和痛苦,我知道你想成为一个好的佛弟子,这是很难的,甚至要守好五戒也不容易。是的,有些人认为须陀洹道果(sotapatti magga-phala)没有什么。他们不了解,断除三结:身见、戒禁取和疑,是超凡入圣。要清楚的知道:修行「法」是通往解脱的唯一道路。那些人不知道证了须陀洹果的圣者,没有嫉妒心,当别人成功时能随喜,能够与别人分享他所拥有的东西,并且能克服他在修行上的所有疑惑(指不知道这方法是否正确等),这是多么非比寻常的事啊!对自己所走的路,没有疑惑,这是多么轻松啊。

 

我知道:对一个非常忙碌的人而言,要保持正念是多么困难,我也不是百分之百能保持正念。最好能减少不必要的活动。我们听任心的支配,然后跑来跑去,去做我们的心要我们做的事。如果我们更仔细的观察心,我们会发现:我们无须相信我们的心要我们去相信的事,我们也不必像疯子般到处乱跑,去做心要我们做的事。

 

「想要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学习自制。」(哥德Goethe, 1749~1832,德国大文学家,也是一位自然哲学家。

 

我们浪费太多时间在琐碎的工作上。佛陀说︰「少事务或任务(appakicco)。」如果你更小心自制,你就可以培养更深的觉知。如果你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你将无法了解生命。了解生命和了解法是相辅相成的。首先,学习有意义的,智慧清明的过生活。

 

我发现:很少人像你一样对法(Dhamma)非常感兴趣,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心理状态。我们全都有善心和不善心,去觉知这两种心态是最重要的事。其实,我们并没有去控制心,这是它是无我(anatta)的原因。要确保你没有不善心。

 

了解心的性质,也就是贪、瞋、痴、慢(mana)、忌妒、悭吝、后悔(kukkucca,恶作)的性质,以及了解正念、定(samadhi,三昧)、般若(pabba)、慈悲等,比去除任何烦恼来得重要多了。

 

先有「了解」,那么「克服」自然会随之而至。因此,请观察当下所发生的事,首先观察它的性质。如果你感到心烦苦恼,这是因为心中有贪或瞋。如果你无法清楚的观察,这是因为你心中焦虑不安,你心中有瞋,这也要观察。只有当你愿意观察你的心,没有内咎,心不想任何事,这时你能够清楚观察它。那么,它会失去支配你的能力,因为它是显露的,是透明的。

 

请不要谴责贪婪、骄傲、愤怒等等,你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东西。除非你非常了解他们,否则你无法成长。只有当你用清明的心观察他们时,你才能了知他们的本质,尤其是他们的无我性(selflessness)。

 

禅修时,最重要的是不要认同心理(名法)和身体(色法)的现象。除了去克服对名法、色法的认同外,不要去克服其他事物。为什么人们会烦躁不安?因为他们认同名色法。因此,当贪爱、欲望、执著、挫折、愤怒或骄傲生起时,把他们视为一种自然现象,而非视为个人的事。

 

心烦意乱(Being upset)是另一种自我陷溺(ego trip)。

 

有「我」(atta)在心烦意乱吗?心烦意乱只是另一种自然现象。心烦意乱是自我在作祟。如果心不会烦躁不安, 如果「观察的心」不认同,这表示有舍心(equanimity),这种心能平静、清明的观察贪婪等心境,能如实的观察他们是一种短暂的,没有实体,不涉及个人的、自然的现象。

 

自我认同使所有的烦恼变得更强大,没有自我认同,他们不会如此强大。须陀洹(sotapanna,预入圣流者)仍然有贪、瞋,但是他们没有「身见」,不会认同自我。只有阿那含(anagamis,不还者:不会再来世间受苦的圣者)和阿罗汉没有贪和瞋,而只有阿罗汉才没有轻慢心(mana)。

 

如果你因为欣赏音乐而烦躁不安,你是要求太多,期望太多。如果你观察这颗欣赏的心,以舍心、平静的心来观察,只有这样,你才能如实观察。烦躁不安的心(是痴)与贪和骄傲是亲密的同伴。因为你认为︰我是禅修者,所以贪和骄傲不应该在心中生起,所以你感到烦躁不安。当贪和任何愉快的念头在心中生起时,只要说︰让我来观察你。贪是最伟大的魔术师,观察它变出「乐受」的方式吧。心被贪欲所骗,我们无法把它视为魔术师,我们把它视为「我」。

 

心是很难对付的,心想要变化,想要不同的东西。心渴望娱乐、刺激。厌烦(Boredom)是个大问题。这是大多数人在做的事:以各种方式来追求刺激和感官之娱。

 

如果不小心,我们会变得自以为是,因为我们是禅修者,是修行的佛教徒,因为我们知道「法」,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这也是「骄慢」(mana)。当你心生「骄慢」时,要清楚的观察它,不要想把它赶走,清楚的观察它非常重要。只有当人成为阿罗汉(arahant)时,才完全没有慢心。不要修习谦逊,这是勉强的谦逊,只要对「慢心」保持正念、觉知即可。如果你清楚的观察你的心,你自然会变得谦逊,你不会觉得你好像在修习谦逊,你无须刻意去做,便会变得不那么骄傲。

不了解善心与不善心的人,不可能真正了解「法」。

 

表面上服从任何形式的宗教修行,绝不会有深入和持久的结果。了解心对六根门的每一个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观念对我们的影响和执著这些观念、想法。

 

你了解善(kusala)和不善(akusala)的心态吗?在修行时,这是最基本的。我不想用「好坏」这两个字来说明「善与不善」。我不是指透过阅读或思考来了解他们的意义,我指的是要直接观察他们,去观察心是善的和不善的时候,心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有时,我非常清楚的观察,我才明白:无论在何种处境,不值得持有不善心。一定有一种适当的方式(没有不善的心态) 来面对考验,能在任何处境中没有不善心,这是智慧。为了获得这种智慧,首先,对任何外境,我们必须正念分明;对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都要保持正念。

 

去观察自己的心,不要想它是否是不善的,不愉快的,不美的,不想要的,例如,愤怒、欲望、疑惑、自负等。观察心中的乐受,不要执取它,不要想让它持久些(如平静、轻安、喜、清明等),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心想要控制情况的那一刻(去反抗,妨碍或阻止正在发生的事,或使之持久些),心就会失去平衡。「反抗」是瞋心,执取是执著。「不要反抗」并非指助长它,「单纯的观察」即是正念,观察而不涉入。

 

我们如此的习惯于做某些事和制造某些事物,以致于我们不知道如何观察事物。我们想要控制事物,我们想要涉入,我们因而自寻烦恼。不要涉入,不要去操控,因为这样你便不会介入。假如你想要操控,只要觉知这情况。

 

真的,我发现没有正念,生命会很肤浅;正念让生命变得有深度和有意义。人们说他们想要快乐,那么,为什么他们对保持正念不感兴趣?这是令人费解的,因为他们认为:快乐来自于其它地方,例如来自感官之娱,来自获得你想要的东西,来自成为重要人物,或来自拥有重要的地位、权势,或来自于乐受。

 

人们想要兴奋,想要刺激的事物(对我而言,是智力上的刺激)。有时我们想要休息,我们厌倦那些刺激的事物,这时我们要保持正念,让心平静。有时我对阅读、谈话、思考、计划感到厌倦,这时我的心拒绝接受这些事,我发现他们了无意义。在这个时候,要保持正念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希望我对这些事没有兴趣。没有兴趣是好事,当悉达多太子离家时,他对这些事已不再热衷。

 

让身心保持良好状况是重要的,就像你调好你的收音机一样,只有当他们在良好情况下,他们才能够准确的接收频率、振动和信号。因此,知道事物如何影响我们的身心是非常重要的。食物、天气、运动、交谈、阅读,感官之娱,每一种事物都会影响我们的身心。禅修亦然,禅修使心变得更敏感。

 

对于那些容易分心的人来说,他们最好让心忙于观察事物,一个接著一个的观察;对心平静和有正念的人而言,他们可以观察自然生起的事物。

 

人们喜欢做白日梦,他们没有正念。当下保持正念,因为在具足正念的当下无法做白日梦。

 

彻底观察我的心和不欺骗自己是目前我最重要的任务。当我不相信某些事物时,去了解为什么我不相信它,而非试著去相信它,对我而言是很重要的。心喜欢想过去或未来的事,与现在只是如切线般触及,心不想要停止,总是分心:忙著看电视,听收音机或录音机,吃东西,交谈,抽烟,阅读等等。我们真的想保持正念吗?嗯,是的,但是…,难怪我们都是肤浅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