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不破壞美感,是正常現象。形成這樣的風格有三個原因:

第一、形成方式上的特殊

我們都知道王羲之的聖教序其實是當年唐太宗命令懷仁和尚集字而成的。集字的特點就是截取種種作品中的某一個字,然後將這些字組合起來,成為一篇書法作品。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導致字與字之間氣息的不連貫、不通暢的地方。

因為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其氣息應該是一致的、連貫的。而每一個書法作品又與其他書法作品的氣息、韻脈是不一樣的。正如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脾氣、性情。

從每一個書法作品中抽取一點,然後組合成整體的書法作品,必然又有不通順、氣息不一致的地方。這些不通順、奇怪的地方,其實就是讓人感覺東倒西歪的原因。

假如一幅字,整體上的取勢就是歪一點、斜一點的,那麼人們反而不會感到這個字是歪的,或者這個字是傾斜的。

所謂久入芝蘭之室,而不聞其香,就是這個原因。

感覺字體傾斜、東倒西歪,就是因為這個字和其他字取勢不一樣造成的。因為有變化才會感覺差異。如果都是一致的風格、取勢恐怕也不會覺察出來有多少變化吧。

但是,這又是集字所無法避免的。相較於其他集字作品來說,這篇集字聖教序已經算是集字最高水平的代表了。懷仁其人本身的書法水平就很不錯,所以在集字的時候,更能體會書寫者書寫的意圖,整體上做到了近似「渾然天成」,實屬不易了。

第二、字體和書風特色

集字聖教序所採用的書體是王羲之的行書字體,而行書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靈活多變,富有變化。所謂的東倒西歪,其實就是書法上面說的整體取勢是傾斜的,追求險絕的。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所謂寫好字就是要一板一眼的書寫。很多人在教育小孩子寫字的時候也是說要一撇一捺,橫平豎直的書寫。其實我感覺這樣教育本身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在書法上就有用很大問題。

因為如果真的把字寫得過於橫平豎直,其實又死板了、僵硬了很多,就談不上書法的美感、變化了。

而我們知道,王羲之的書法風格是靈活多變、飄逸瀟灑的,因此,其人其書絕不可能四平八穩,這樣寫既沒有趣味,又毫無生機可言。

第三、獨特的時代追求

我們都知道,聖教序在本質上來講,是王羲之書法的再次創作,而且這兩次創作(王羲之的書法是第一次創作,懷仁集聖教序是第二次創作)的時期都處於中國歷史上文化大發展、繁榮的時候。

魏晉時期,各個小國、朝廷紛紛林立,互相之間戰爭不斷,因此很像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思想上面的開放、繁榮促進了中國文化在這一期迸發出了生命力,魏晉時期也成為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轉折時期。

中國文化的自覺,尤其是中國書法藝術的自覺,就是在這個時期之內發生的。

而盛唐高度統一和繁榮的格局、氣魄,讓文化呈現出不一樣的局面。由此帶來文化上的第三次繁榮。

而且,經過這兩次淬鍊,創作出了這篇行書名作——聖教序,這是兩種文化的融合,也是兩種時代精神碰撞的產物,其中的美感自然是體現了魏晉以來魏晉風骨中慷慨激揚的一面,以及盛唐卓越豪邁的氣魄。

這兩種精神其本質就是創新,不甘於四平八穩,勇於突破和創新。因此,在字體結構上,魏晉時期和唐代的書法較之於其他時期有很大的變化和不同。尤其是唐代,出現了工楷,更加講究創作上的法度嚴謹,出現了面貌迥然不同的四家楷書以及狂草藝術。

所以,如果從這個層面上理解聖教序的結構取勢力,也就容易了。


您好,我是古風書法。

這就好像是問王羲之書法美,還是宋體美術字美一樣。

任何藝術門類其實都是相通的,有矛盾、有衝突,才能彰顯藝術的張力。所以書法需要製造矛盾和處理矛盾的能力,並且能做到恰到好處,將書法藝術性發揮到最大化。

什麼叫做製造矛盾,我們寫一幅作品,每一個筆畫都寫的端端正正,那麼這和美術字又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我們把一個豎畫寫傾斜使它和其他筆畫產生矛盾、衝突,這就會打破原有的呆板局面,使其顯得活潑靈動。就等於製造了矛盾。

什麼叫做處理矛盾,還是上文的例子,這個豎畫要傾斜到什麼程度,才恰到好處,纔不會使其顯得突兀,與整體格格不入。這就是功力,這就是才氣。

歷代書家,又何止王羲之一人,象歐陽詢、李邕、蘇軾、米芾等等,都是箇中好手。

下面讓我們看一下歷代書家是怎麼製造矛盾和處理矛盾的。

王羲之

集字聖教序例字王羲之尺牘例字歐陽詢例字1歐陽詢例字2李邕例字1李邕例字2

米芾例字1

米芾例字2

題主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對於書法還不是很理解,或者說題主只是一個書法初學者,只能理解和欣賞寫的很工整的字體。

實際上真正好的書法,尤其是大師的經典作品,很少有非常工整的,要論工整,現在的列印體必然是第一名了。

當然,王羲之的字也不是東倒西歪,他的每一個字的重心都是平穩的,或者說在整體中是平穩的,這樣才能產生氣勢。

袁昂的《古今書評》裏說:王羲之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這種不端正,主要指的兩個方面:1、奇正

就是指的平中見奇,本來是非常板正的字,作者為了達到一定的效果,故意做了一些變化,讓整個字更加生動。

這就是漢字的藝術化的處理,這種變化的處理,讓整個字生機,不再呆板。

比如王羲之《聖教序》裏的「蓋」,就在空間的處理和筆畫的方向上做了很多的改變。

2、書勢

平平正正的字是很難產生氣勢的,書法的氣勢就在一粗細、大小、長短、正斜的變化。

通過這些變化,打破平衡的章法,從而產生氣勢。所以,真正好的作品很少是闆闆正正的,裡面充滿了各種的變化。

所以,王羲之聖教序裡面的一些傾斜並不是水平的事,而是作者在具體的書寫中形成的自然的擺動。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同意的朋友麻煩點個贊,關注一下啦。


行書講究變化,以斜取正,雖然單字會左搖右擺,但是對於整行來說是正的!單字的開合擺動的變化,會使整行的行氣更加十足

比如單字,左右結構上開下合,整個字的左右兩部分都是歪的,但是最終這個字會很穩的站在那裡

比如下圖,仰字,下開上合,字也很穩定

這樣的字在王鐸行書中有很多明顯的體現

想這樣的字,在聖教序之中有很多例子,這叫單字的以斜取正,這正是變化之美

整行也是如此,如下圖所示,仔細看又細微的左搖右擺!但整行仍然很穩定

這樣處理的很多,後來的書法家很多都這樣做,比如王鐸

上圖為王多臨寫的蘭亭序,整行擺動非常明顯

再如下圖

個人愚見,說的不對的還請各位多多包涵,希望能幫到您

我是喜歡書法和吉他的墨寶,謝謝


準確的說法帖的名字叫《唐懷仁集王羲之字聖教序》,不是王羲之集字《聖教序》。《懷仁集王聖教序》中的一些字不像平常我們常見的書法那樣四平八穩,端嚴方正。說其「東倒西歪」是不正確的。在書法裏常用的術語叫「崎側」或「奇正相生」。

之所以出現這種字的現象,一方面在於集字作者高明的造險能力,一方面來源於王羲之的書法,還有就是由於作品是集字書法作品的緣故。

一般情況下我們看貫的多是平整工穩,清楚整潔的書法作品。

不過行草書中那種打破絕對的平穩的書法作品佔最大數量,只不過造險的幅度不同而已。

《集王聖教序》作品裡奇正相生造勢的字的確不少,他之所以具有藝術性的元素之一也正在於此。因為《集王聖教序》裏部分字的造險和破險技法高超,整個字的重心卻是穩正的。險絕穩正這種對立統一技法正是美學元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東倒西歪」是弊病,而「奇正相生」是書法藝術美的一個元素。

這種奇正相生的技法在《聖教序》不但非常巧妙,而且形式多變。

宣的寶蓋頭偏左,下部偏右。

行字的左右部分上下錯落。

陰字的左低右高。墜字的左奇險右端嚴正等等。


欣賞書法作品,不僅要看單字的寫法,更重要的是看整體。

對於行草作品,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呼應、避讓等尤其重要,很多時候還要善於製造矛盾,比如上一字左傾,下一字右傾,在搖曳中尋求字組的平穩。

這正如行軍,我們不僅要重視每位士兵的強壯,更要注重士兵之間的配合,讓軍隊形成一個整體,這樣纔有戰鬥力。

當然,不可否認,《聖教序》畢竟是集字,不可能每個字都組合得完美,所以我們在臨習《聖教序》時,最好同時參考王羲之其他法帖,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王字。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字體大小、正斜、方扁、寬窄、高矮、錯落、疏密、收放……這些是書法藝術創作中,章法上必須具備的基本法則,也是書法節奏感、韻律感所要求必須做到的,用以破除字法平淡無味、姿態獃滯無神,力求通篇字行整體默契一致,渾然天成,氣氛活躍,情緒卓然……從而藉以抒情達意,使人悅目舒心、深受鼓舞。

△圖為本人習作

為什麼常有人說,×××楷書作品{尤其是唐楷),寫得太死板、太僵硬、不活脫,像沒有表情的美術字? 因為,犯了一個大毛病,那就是缺少變化,比如一幅字當中,幾乎所有的畫,像事先用模具塑造好了似的,而且書寫過程好玩兒像拼圖遊戲似的,一點一畫地擺在一起,絲毫沒有筆斷意連、顧盼呼應、一氣呵成的跡象……實質上,這樣做法根本不符合藝術原理要求。

也就是說,單個字體寫得再好,當把多個字放到一起,組成段落文字的時候,一點律動沒有。在書法創作範疇裏特別講求的是,不能直接按帖的字原形不動去佈置,需要妥善技術處理,將字形或筆畫姿態作相應的變換,尤其是同類畫挨著的時候,必須將其中某個畫形制予以改變,盡量避免雷同排列,否則,像地面磚似的,過於整齊劃一,與電腦印刷體沒什麼區別,也就失去藝術性了。

△圖為本人習作

實際上,書法是手寫體藝術字,必須有適度變化,不然只能屬於寫毛筆字,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毛筆書法,這一點必須清楚。

我們今天看到的古代碑帖,其實,是實用書法字,並不屬於「書法作品」,它是特定條件下時代產物一一書法工藝品。我們在臨寫的時候,要巧把刀法變筆法,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變通,決不能原字照搬,否則,不算創作。

△圖為本人習作

回到正題。那麼,怎麼理解章法上所說的「東倒西歪?

我打個比方,一堆字排列在一起,好比一個舞蹈隊演出實況瞬間定格,每一演員要擺出不同造型與姿態,這時候,主要表現的是整體意境美,在如此特定的情景中,個人的肢體動作語言及其面目表情,肯定不能一個樣子,這是為集中表現舞曲主題思想,而精心設計的,此刻,每一個人便是一個個小小藝術元素,所以,這就是舞蹈與廣播體操、廣場舞的最大區別之處。書法何嘗不是如此呢?

所以,當我們欣賞一件書法作品的時候,主要看整體效果,是否符合技術要求和藝術倫理規範,不能把單個字逐一拿出來品頭論足。

△圖為本人習作

簡單的說,一幅行書或行草作品,每一字都是跳躍的音符,有高低音、強弱聲、長短拍。書亦如此,一件作品,字字如亂石鋪路,奇形怪狀卻合理分佈,行行曲折彎延,張猶如小溪流水一般,能給人遐想回味。如果能寫出醉漢遛街似的趟泥步就對。當然,我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還需要加強字外功修鍊。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互動交流。謝謝!

△圖為本人習作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是懷仁耗時二十五年而成。碑文分為唐太宗表彰玄奘法師赴西域求取佛經,回國後翻譯經文要義而作序文。第二部分是太子李冶所寫附記。第三部分是股若波羅蜜多心經。

全碑每一個字,均從王羲之遺墨中精挑細選出來。號稱天下第一的蘭亭序,也僅選入二十多字。平均每年完成百字左右,也就是說要四天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個字。以四天寫一字來說,就算是一個初學者,也能寫的像模像樣了。而懷仁,可是書法高手,高手又從書聖的字當中,挑選出代表王羲之最美的字,你還懷疑他東倒西歪,不堪入目?就是專門寫醜書的幾個代表人物,都不敢對聖教序說三道四。而一般人,除了頂禮膜拜,還是頂禮膜拜。

有疑問當然應該問,但應該以求知的方式提問,以我認為某某某某的作品,東倒西歪,毫無美感這樣的方式提問,就要分一分對象。


此語不確。不能用「東倒西歪」形容王羲之字啊,這是對書聖的大不敬啊。


喜歡書法的朋友都知道《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這個帖子。但好多書法愛好者可能不明白它到底好在哪裡?「度道書法」小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也不明白,一開始感覺這些字東倒西歪,亂七八糟的。後來隨著逐漸深入的臨習,才慢慢體會到了她的美。

今天,「度道書法」小編通過「而,遠,使」三個字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下她好在哪裡?下面三個字是「度道書法」小編用毛筆書寫的,左邊的字代表了我們一般常見的寫法,右邊的是《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字。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這個「而」字,左邊這個「而」是大家經常見到的寫法,但是王羲之將中間一撇拉長並和橫畫連寫,給人以出其不意,令人衝動的感覺。在我們看來:完了,這一筆寫壞了,但王羲之卻又巧妙的將第三畫變的極短並與橫折彎鉤又連寫,與橫撇形成極大的反差,裡面兩豎相逗,輕鬆活潑。使此字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變化極大。

其次,再來看遠字。一般我們寫字橫畫基本寫成「左低右高」,但在《聖教序》裡面有好多橫是左高右低。例如下面的「遠,使」的右邊第一畫都是。「遠」字第二橫向右上出,與第一橫形成了一個「左開右合」的體勢,下面的豎畫變成一點,撇和點連寫成一筆,留出空白與左上互應,形成了一個「左合右開」之勢,使此字變得特別耐看,有情趣。與左邊的字對比,左邊的遠就顯的非常普通。

最後,「使」字,從結構上看「上開下合」,中間留大片空白。單獨看「單人旁」和「吏」字都是斜的,整體來看這個字又是正的。單從右半部分「吏」來看上部「左開右合」,下半部分「左合右開」,達到了「造險化險」遊刃有餘的地方。這也是書法與寫字的區別所在,左邊這個字只能算寫字,右邊的可稱為書法了。

這上字只是《聖教序》的冰山一角,像這樣的字,在《聖教序》還有好多好多,你會驚訝他是怎麼想到的,佩服之餘,希望大家在臨摹的時候仔細體會,爭取早日寫出有味道的書法。

以上僅為度道書法君個人理解,說的不對的還請各位方家指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