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是一個高二的學生,偶然看到了關於袁隆平爺爺雜交水稻的視頻,萌生了想學農業的想法 。所以我想知道學農業應該做好什麼準備?


看到答案區一片哀鴻遍野,我必須要給大家打點雞血,學農也沒那麼差,但首先你對農業的理解不能只局限於賣化肥,賣種子,賣農藥,也不能是搞農業的都像袁老師一樣搞個大新聞,造福子孫後代。任何一個行業都有頭有尾,農業作為第一產業,總體的效益肯定不能和互聯網或者人工智慧等站在風口的行業比較。但農業也具備他自己的優勢。

以下我探討的關於學習農業未來可以做什麼,更多是在工業界層面,如果是想走學術界這條路就很明確。讀博,發文章,進機構或大學。

先從學科分類上來說,農業分農林牧漁,看答主的意思是想做植物這一塊,單從植物科學的角度來講,也細分為前中後端,也就是育種,植物生產和采後技術。這中間還要可以細分成很多學科,比如植物生產裡面就包括植物保護,植物病理,園藝學等等。

因為農業是第一產業的原因,有其鈍化性,所以只有等其他產業逐步發展起來了,很多已經成熟的或者過時的技術才會慢慢實施到農業這個領域裡來。

談未來農業可以做什麼,一定要先說國內農業未來會有那些機會。

環控農業

農業也有很高端的東西。美國紐約的AeroFarm應該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工廠,這是環控農業向商業化探索的過程。他們已經產業化,並且商品都有在紐約各地出售。

植物工廠圖景

他們用的Areoponic mist(霧培)來生產體積較小的蔬菜,不過他們現在也開始在嘗試種植草莓,西紅柿等作物。

同樣的環控農業在布魯克林還有Square roots,因為他們的植物都是種植在集裝箱里,所以他們運用的都是垂直窗帘狀的LED和植物生長槽,以用來節省空間。

這一些室內種植的創新在美國都已經開始他們商業化的嘗試,尋找他們的目標市場,這一類的環控農業固然成本很高,但行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可以找到合適的市場,並且會期待光源成本的降低和新技術的支持。

我個人認為這個情況可能和30年前「有機農業」這種概念相似,有機農業不過同樣是商業概念,他對環境保護是有效果的,但有機蔬菜的質量不可能和傳統蔬菜相比,而且價格和成本都要比傳統蔬菜高很多。我這裡就不多論述為什麼有機農業只是一種概念,不然又可以寫一篇。我個人認為這種概念性的東西只要市場消費者接受,那他就有生存的空間。就好像有機農業在美國的今天,相當於對市場的蔬菜進行了一個消費分級。

說完國外的,回來說說國內的情況。現在國內農業大環境可能和前十幾年前的工業大環境是一樣的,我說了農業發展具有滯後性。國內的農業也在探索和學習,主要學習歐美日的農業。歐洲的荷蘭是環控農業的鼻祖,日本的溫室作物(草莓)也是亞洲的代表,這些在國內通常可以運用到高端果蔬市場。美國的大農業,更多是運用在東北和內蒙。國內也有相當大的農場主和環控農業的大公司。

比如在西安的海升集團,他們就全套進口荷蘭的溫室,在甘肅平涼,陝西銅川等地都有超大型溫室。而且不僅海升,碧桂園、恆大等地產公司也在籌劃環控農業領域。

這些溫室所有的配件和環控系統都是荷蘭進口,所以所有的環控參數的調配都是要向人家那邊學習的。溫室裡面所有的設備(比如保溫/遮光幕布,大小環境供熱管網,水平垂直風扇,CO2供應,濕簾等等)都要根據植物的不同生長階段和外界環境進行有優先順序的調整。這一整套調整全部都由Priva系統控制並傳輸到電腦上,實時監控環境數據。

所以說農業行業在中國非常需要相關的專業的人才來支持這種類型的溫室運營。不管是溫室硬體和工程上的,還是植物生理,IPM管理方面,在未來都需要更專業的人才,我可以告訴你這方面農業人才的缺口在國內是很大的。

其實上面的只是農業裡面環控農業的一部分,這在整個農業行業裡面佔比更加小。從育種到加工,中國農業未來可以革新的地方還有很多,單從商業模式上來說,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美國的Driscolls 和 Johnny Selected seeds. 一個是全球最大的莓果類銷售公司,一個是種子精選電商,Driscolls掌握大量的莓果類品種專利權,他們授權給農場主種植,然後統一採摘儲存,統一貼牌銷售。

Johnny Selected Seeds則是精選電商,專門銷售種子。他們包含各個品類的種子,並且配合非常全面的種子信息和種植方法,給消費者一個非常清晰的購買渠道。

你可以通過篩選種子類型(有機,雜交等),適合溫室還是室外,是否抗病,抗哪種病,種植方法偏好,品種特徵等等來選擇適合你種植的品種。

農業這麼多機會,都需要大量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才,國內農業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在增加,反倒是教育資源跟不上,國內的農業教學很多還停留在落後的產業經驗裡面。沒有足夠的硬體和軟體。因為大型農業公司也在轉型和學習,所以也很難提供足夠的資源和經驗。所以學生階段要打好基礎,學好專業知識。條件允許的話最好可以出國讀個研或博,選好方向。

學農也沒那麼差,任重道遠。


一:

袁老先生是做育種的。

我大學也是育種學育種專業,但是學完這個專業出來的,估計有三分之一以上會轉行(其他農業專業也一樣),剩下的將近三分之二會去搞農資,跑市場,下鄉鎮,或者接手家裡的農業店。還有幾個不想銷售又不願意轉行的,會傻了吧唧的去干種植,搞技術(比如我這樣的傻叉)。再剩下的,才會去干育種,估計百十號人里有一個兩個就不錯了,而且也有干不下去跑去干銷售的。

二:

如果你學了園藝果樹,那就做好被晒成黑煤球的準備吧!(不上圖了,太黑怕你們看不到我)

學完園藝或者果樹課程,仍然不打算轉行的你,面臨三個選擇。

1.干銷售。2.搞種植。3繼續上學。

別說什麼還能去搞農業技術服務,搞農業科研。現實就是嚷嚷著去做技術,當講師服務三農奉獻青春理想的大都自動轉變成銷售;而滿懷希望走進科研實驗田的要麼變成種地的,要麼變成銷售,當然還有回去上學的。學歷不夠科研單位能留你?小腦瓜里都想什麼呢?

三:

干銷售的,在市場上摸爬滾打,然後幾經艱難買房買車娶妻生子,慢慢成了中年大叔。

搞種植的,好不容說動了家人投錢開干,信心滿滿,選地承包,設備搭建,播種管理,然後起早貪黑,田間地頭,東跑西顧,雖說日子很苦但是山野相伴,日月為友,每天發發朋友圈,晒晒蔬菜果園和自己日漸黝黑無法挽救的黑臉黑手,引來朋友們的一陣陣艷羨。最後客服了種種種植上的技術難關,資金問題,成果出來了,卻發現銷售無門。

等過了兩三年經驗人脈都出來了,想著能真正大幹一場,卻發現碰上天朝農業發展轉變的動蕩期。錢沒掙幾個,理想幾乎消磨殆盡,於是轉行的轉行,不轉行的也無心開創,只想養家糊口過日子了。

繼續上學的,上著上著,發展與你當初想的越來越遠,那又能怎麼辦,繼續遠著吧。

四:

學園林的,如果能學的好,可以去老老實實上班了,有條件就深造,繼續往上讀,別特么放棄。如果是個設計渣,家裡沒有相關產業留給你,又沒人帶著,結局要麼干銷售,搞種植,要麼轉行。如果你一開始對花卉,盆景等比較有人文氣息的行業感興趣,趕緊學實踐,動手才是硬道理。

你要是說就是愛當園藝工人,那也沒法,我們種地的表示理解(難兄難弟,誰特么也別說誰)。

看完這些如果你內心的小太陽依舊冉冉升起,如果還想投身農業,那麼來吧,地獄的火坑歡迎你!

(開個玩笑,以上純屬自黑,博君一笑 )

真想學農業就努力一把考個好點的學校吧,以後出路廣。遺傳,化學,環境科學,氣象,動植物學都是必不可少的,雖然總有人說幹了農業以後這些沒什麼卵用,但是我感覺並且堅信,唯有這些東西學好了,學深了,才能真正做出世界意義上的頂尖農業科研成果。

還有,一定不能怕吃苦。農業的世界裡,天堂和地獄是並存的。農業需要要有情懷,有理想,但是你自己一定要看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麼樣子,明白自己與現實的差距。


每天吃串葡萄


清晨五點鐘的天空


夏季人工除草熱成狗


本人農學專業畢業,做農資銷售。

大學一個班有40多人,畢業到現在也兩年了,班裡還剩十幾個在做農業相關的行業。

先說說育種吧,100個農學專業畢業的能有兩三個的就算不錯了,干滿三年的能有一半就算不錯了。

玉米育種是非常苦的,夏天非常熱的時候,正是玉米授粉的時候,你需要穿著工作服,或者大褂進地里授粉,冬天要去海南繼續育種,一個育種家朋友告訴我,他大年三十去地里澆水,晚上回住的地方几個人一起吃年夜飯。搞育種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常年不著家,家庭沒有保障。

而做農資銷售呢,無論是種子、化肥還是農藥,都面臨一個問題,市場供大於求,無論是做老闆,還是業務員,面臨的競爭壓力是非常大的,這個行業門檻低,誰都想往裡擠,你可以春天在鄉鎮看一看,賣種子化肥的人比買的人還多。


最好一學到底,一條道走到黑,本科,碩士,博士,這樣保證你不會餓死了,真的


與其他行業相比,低收入的準備

你問問周圍所有的人,除了袁隆平爺爺,還有哪位爺爺還是祖宗從事農業的名人?千萬不要學農業,苦極了,沒有任何社會地位,弄不好都養活不了自己。這學科不簡單,但無人認可。喜歡生物學,學醫,藥理,生物就行了,只要不學農業就行。


準備一顆不怕吃苦的心

準備你對農民對農業負責的心

準備好畢業之後不做銷售的決心

還有

思考你是想遵循自然還是想改造自然。

然後我說一下我的看法。

改造自然是出於之前人口多糧食少

而現在品質是關鍵。

質量應該重於產量了。

雖然我是學農的

但是我不是很支持轉基因。

可以類比於環境問題。


四樓說的是正解


做好打消這個念頭的準備


學農,就做好讀研,讀博,呆實驗室,上山下田的準備!最好的結局是各省市科學研究所或高校,不然本科出來,賣肥料,賣種子,賣農藥,跑鄉鎮,跑城鄉結合部,當然你也可以自己當老闆!而事實是大多數學農的,本科出來,都沒有從事專業相關,以上就是我們學農的各種結局!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