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的高速增長時代已經過去了,再樂觀的從業者都要承認,靠無腦拿地賣房賺錢,靠隨意炒房賺錢已經成爲過去式,對房企而言,回款越來越艱難,對投機者來說,在各類嚴格調控下,房產流動性逐步下降,想出手並不容易。

國家統計局原局長、陽光資產首席戰略官邱曉華3月19日在某論壇指出,3大因素決定了樓市告別了高增長時代。

具體而言,第一,人口結構變化導致需要下降,老齡化加速、生育率下降,使各類購房需求出現斷層。

第二,成本提升導致房地產遠離暴利時代,比如持續攀升的拿地成本,從設計到普工的人力成本,比如建築安裝費用的提升。

第三,房產稅的出臺預期,對投機型需求有明顯抑制。衆所周知,房產稅對於房屋持有環節進行徵收,會讓大量空置房投向市場,可以調節樓市的分化結構。

在邱曉華看來,儘管這三大因素意味着樓市已經不會再重複黃金年代,但有一點不容忽視:中國房地產市場至少在10年以後纔會發生供大於求。

坦白說,這是一個辯證的看法,按專家的觀點,樓市雖然跟賺大錢的時代說了拜拜,但並不缺乏增長空間。

問題的核心在於:經歷了人口結構變化、房產稅、賣房成本上升後,我們的房子到底有沒有過剩?十年後供求才能平衡的論斷,到底會不會出現?

這也是很多學者和經濟學家一直在討論的問題,知名經濟學家任澤平認爲,我國城鎮化至少還有20%以上的空間,各線城市戶均套數極不均衡。中金公司此前曾發佈報告,中國狹義住房空置率僅12.4%,低於全球評論水平。

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邱曉華所說的“十年之約”是成立的。樓市變冷的速度和趨勢還在強化,但對於一個十幾萬億市場體量來說,畢竟需要一個逐步轉換的過程,從今年初的數據來看,一二線城市成交量環比普遍回暖,三四線卻陷入有價無市、成交低迷的狀態,這種分化,恰恰就說明了樓市供需的失衡。

我們即便按房地產還有20%的空間,空置房依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供求逆轉的時間也在逐步靠近了,有人嫌十年太長,有人覺得十年過短,但房地產轉型的步伐不會被拖慢,人們買房置業觀念的轉變也不會因其他變量因素而改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