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侂胄可以說是南宋最冤的一個宰相。他雖然是個權臣,但一腔熱血,渴望北伐,獲得嶽飛一樣的功業,備戰不周,用人不當,最後贏得倉皇北顧,被同類用計砍了頭送給了金國,他的結局是一個超大杯具。在他掌權期間,追封嶽飛為鄂王,削去秦檜的申王王爵,改謚號忠獻為繆醜,使壓抑數十年的南宋士民們終於出了一口惡氣。

但紹興和議以來,南宋的武備已經散亂,發條都已經鬆鬆垮垮,也沒有多少軍事人才,百將凋零。

開禧北伐時,名將辛棄疾已年邁,67歲了。辛棄疾贈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好友丘崈也已72歲。「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在開禧元年填的這首詞,就飽含了他的擔憂。陸遊已81歲。

另外,韓侂胄為了打擊趙汝愚,剪除其黨羽,趙汝愚提拔的朱熹首當其衝。韓侂胄發動「慶元黨禁」,大肆罷黜道學官員,斥為「偽學」。這是韓侂胄在士大夫中不得人心的地方,也讓他沒有足夠的人才儲備。很多正派士大夫不肯與韓侂胄合作,韓侂胄啟用的親信中,難免小人橫行。(這與王安石變法的失敗有類似之戰,日頭之下並無新事啊。)元朝修宋史,程朱理學以成為儒家的正統,所以把韓侘胄打入《奸臣傳》。

當時的葉適是一流人才,他勸韓侂胄不要草率行事,要修實政,行實德,準備充分才能北伐,否則一旦失利,恐怕連何談的機會都沒有。葉適說,實政首先要經營淮漢前線的各座城池,加老加固,廣備糧草,整訓軍隊,先能守再去進攻,可進可退;軍隊鬆弛的情況必須改變,切實訓練大軍,選拔優秀將領。實德,首先要改變賦稅重而國愈貧的狀態,減輕人民的負擔,首先要節流,節省不必要的開支,特別是腐敗的損耗。

韓侂胄不聽葉適的話,卻讓他兼直學士院,起草詔書,準備北伐。葉適力辭,不肯就職。

韓侂胄原來的幕僚蘇師旦就是一個大貪官。韓侂胄把工於心計的蘇師旦提拔起來,蘇師旦大肆收受賄賂賣官,韓侂胄竟然沒有發現。蘇師旦被抄家時,查獲十萬兩黃金。但蘇師旦還經常哭窮,時不時說沒錢過日子了,向韓侂胄借錢。韓侂胄一點都沒察覺,真的有點蠢了。

開禧二年北伐,宋軍四路並舉,統帥郭倪攻宿州(今安徽宿州);李爽攻壽州(今安徽鳳臺);皇甫斌攻唐州(今河南唐河);王大節攻蔡州(今河南汝南)。四道全部失敗,金軍渡過淮河追擊,一連攻陷十餘州。

這時雪上加霜,韓侂胄任命的四川統帥吳曦叛亂,投降金國稱王。

郭倪平時自負,自比為諸葛亮,其實是個趙括。聽到前線失利後,統帥郭倪竟然哭泣起來,被人諷刺為「帶汁諸葛亮」。

諸將中只有畢再遇堪稱將才,其父畢進原是嶽飛部下。畢再遇攻克泗州,收復盱眙,激戰六合,解圍楚州,被列為軍功第一。但他的局部勝利,無法改變大局。

第一回合戰敗之後,韓侂胄頗感後悔,任命葉適為為寶謨閣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兼節制江北諸州,進行長江防禦。他用劫寨等靈活的戰術,重創金兵,不久,金兵大部退出兩淮。葉適在長江以北屯田,建定山、瓜步、石跋三大堡塢,安集流民,建立以江北守江的防禦體系,積極備戰。此時葉適認為:雖然開始他不同意北伐,但事到如今,就必須堅持下去,只能以戰促和,不可直接與金國和談,否則會更加屈辱不利。

假如(當然歷史沒有假如),韓侂胄繼續掌權,支持葉適的江淮防禦,金兵也不會討到太大便宜。

但沒多久,史彌遠及楊皇后祕密謀殺了韓侂胄。


韓侂胄發起開禧北伐,追封嶽飛為鄂王,是南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但最終的結果卻並不理想。

南宋孝宗是一個有所作為的君主,他積極整頓軍備,起用虞允文這樣的抗金人士,希圖達到恢復、中興的目的。1174年,虞允文病死在四川,孝宗對北伐也失去了信心。宋孝宗晚年對政事已經不感興趣,禪位給兒子,是為光宗。光宗在位時間很短,繼位的是寧宗。

寧宗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進行一次北伐,這次軍事行動沒有周密的準備,因此,戰爭一開始,宋軍處在被動的位置上。只有畢再遇一路經艱苦作戰,在滁州(今安徽滁州)、楚州(今江蘇淮安)取得不小勝利。就整個戰場形勢來看,非常不利。中線與西線失利。四川吳曦叛降,雖然最後被平定,但是新任的四川宣撫副使安丙等殺吳曦但反對北伐。所以這次的開禧北伐,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韓侂胄系北宋名相韓琦的五世孫。因此次北伐失敗,韓侂胄被割首送敵國,以乞求「和平」談判。恰逢金國統治不穩,幾位帶兵的主帥相繼死於軍中,也無力再繼續進行戰爭。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雙方再一次訂立和議。和議規定宋金改稱為伯侄之國,歲幣增為銀絹各30萬兩、匹,宋另外給金「犒軍銀」30萬兩。這就是嘉定和議,宋朝保持了對金的屈辱地位,並一直不曾改變。

由於韓侂胄在倉皇之間發動戰爭,並導致了失敗的結果。他被定為奸臣也就不難理解了。


韓侂胄是有名的權臣。他害死宰相趙汝愚,公報私仇,打擊理學,排擠貶黜理學名家朱熹,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慶元黨固」就是他的傑作。寧宗趙擴能當上皇帝,「定策之功」裏有他的功勞,因而寧宗對他非常信任。他還是趙構老婆吳皇后的侄子。憑藉這兩點他在朝廷裏專擅朝政,為所欲為。

他在寧宗時期發起了「開禧北伐」,這是事實。要知道他被列為奸臣的原因,就要知道他發起北伐的動機是什麼?寧宗的韓皇后因病去世後,寧宗立楊氏為皇后,韓侂胄多次表示反對,便和楊皇后結下樑子。但是,他又害怕皇后日後報復,所以很擔心。這時,他就想通過北伐去建立功名,只要建立了功名,擴大了勢力,就誰都不怕了。

這就是韓侂胄北伐的動機,為了功名利益,為了不被皇后報復,去片面北伐,有點可憐又有點可笑。北伐的過程和結局不用多說,自然是失敗。他的北伐還調動了兩個詩人的詩興。

他的北伐得到了寧宗的支持,他還請寧宗在鎮江建了一座韓世忠廟,並追封嶽飛為鄂王,啟用主戰派的辛棄疾為鎮江知府。辛棄疾對這次北伐的目的看的很清楚,也意識到自己無奈的困境,在鎮江北固山的北固亭寫下了著名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聽說要北伐,大詩人陸遊很高興,以詩言志: 中原蝗旱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當得知北伐失敗,宋金又簽訂和議後,陸遊悲痛萬分,又寫下了《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從陸遊這裡我們可以感受到百姓對北伐的期望有多高!

然而,韓侂胄的片面北伐是他政治投機的一場豪賭。贏了,他或許能達到他的投機目的。輸了,就會變本加利遭到清算。再說,他的樹敵太多了,不被列入奸臣之列恐怕很難。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宋史》是元朝修的,作為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當然對堅持北伐、崇拜岳飛的韓侂胄大為貶低了,比如其中說:「時侂胄以勢利蠱士大夫之心」、「假作御筆,升黜將帥,事關機要,未嘗奏稟,人莫敢言」。

其實,這些「罪證」大多數是史彌遠等人以「莫須有」的名義安在韓的頭上的。韓一生最大的成敗得失都集中在開禧北伐之上。

其實,開禧北伐是得到了南宋朝野的廣泛支持的,可以借當年蜀漢諸葛亮《後出師表》所言:「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當時南宋軍隊的戰鬥力日漸削弱,如果不趁著畢再遇、吳曦等名將尚在,北伐中原,將來只會加速滅亡。

然而,正是因為吳曦早已做了金國的內應,為了一個所謂「蜀王」的封號,便暗地投降金朝,嚴重影響了開禧北伐。

因為從四川便可以直插漢中,進入關中平原,牽制淮河一線金軍的兵力,當年金主完顏亮南侵淮河,正是由於蜀地的牽制,才讓其無法全力攻打南宋,後來,宋孝宗、虞允文也是認識到四川重要的戰略意義,纔多次探索從四川北伐的戰略。

到了韓侂胄的時代,吳曦在四川叛變,臨安這邊又有史彌遠等人使壞,前線的官僚又由於慶元年間的恩怨不斷內耗,種種原因導致韓侂胄北伐失敗。

他的結局如此慘烈,被砍下頭送給金人,增歲幣三十萬,犒師銀三百萬兩。

足以讓人悲憤不已!

雖然他有很多缺點,用人也不當,但他為嶽飛平反,更是贏得了朝野尊重,銳意北伐,並非只為個人聲望,終究是一個壯志未酬的悲劇人物。

被列入元朝的奸臣傳,並不能說明他就是一個奸臣。


打仗打敗了,為了平息敵人的怒氣,最後將主戰的人給殺了,並把頭顱割下來,派特快專遞,恭恭敬敬地送給敵人,這就是南宋朝廷所做的具有歷史開創性的事蹟!而這個被殺害還被割下頭送給敵人的人,就是南宋最有名的「冤大頭」韓侂胄。

韓侂胄,北宋名相韓琦五世孫,因其父娶高宗皇后之妹,以外戚恩蔭入仕,憑寧宗趙擴爭奪皇位時跑腿有功,漸得寵信,成為寧宗早期的權臣。初拜少傅,再遷少師、太傅, 1205年,寧宗任他為平章軍國事,從此,韓侂胄成為一代權相。

當時,蒙古漸漸崛起於金國之北,經常發動攻打金國的戰鬥,同時,金國國內的農民起義不斷發生,韓侂胄當上宰相後,認為這是個北伐金國、恢復中原的好機會,於是,他積極準備北伐。為了鼓舞全民的抗金鬥志,他把死去的秦檜,列為與金國屈膝求和的罪魁禍首,追奪秦檜的王爵,改其謚號為「謬醜」。接著,他追封嶽飛為「鄂王」,為韓世忠建廟,崇尚抗金英雄一時成為風尚。

1206年,在韓侂胄的領導下,南宋發動了北伐金國的戰爭,因為正是南宋開禧年間,史稱此戰為「開禧北伐」。對於韓侂胄發動的北伐,有兩個著名詩人曾給予截然不同的評估,一個是陸遊,一個是辛棄疾。當時,八十二歲的陸遊聽說朝廷啟動北伐後,歡欣雀躍,特作《賽神》一詩說:「落日林間簫鼓聲,村村倒社祝西成。扶翁兒大兩髦髧,溉水渠成千耦耕。家受一廛修本業,鄉推三老主齊盟。日聞淮潁歸王化,要使新民識太平。」而且,恨不能衝鋒陷陣,發出「老不能從」的慨嘆,給予了極大的支持。

然而,辛棄疾卻有不同看法,一貫主張北伐的他,但聽說韓侂胄發動北伐後,卻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擔憂,他特創作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詞曰:「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其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便是他表達對北伐的深切憂慮。辛棄疾對北伐擔心兩點,一是韓侂胄這次北伐主觀上是為自己貼金;二是北伐準備不夠充分,將帥乏人。

最後,辛棄疾不幸言中,北伐終因準備不足,用人不當,特別是西線主將吳曦叛變投敵而全線潰敗。1208年,「開禧北伐」以失敗告終。然而,敗了並未完全告終,於是,南宋當局在傷亡慘重的情況下,還得向金國求和。金國要求,南宋割地賠款,俯首稱臣。同時,還有一個必要條件:斬元謀奸臣韓侂胄,函首以獻。滿足這些條件後,方可議和。不久,楊皇后和權臣史彌遠合謀,將韓侂胄暗殺致死,並把韓侂胄的頭割下,派專人快馬加鞭送到金國,「開禧北伐」正式結束。

那麼,韓侂胄是奸臣嗎?在《宋史》和教科書上的記載是奸臣,然而,針對他生前的作為來說,則不能如此武斷。在歷史上,單單以忠奸二字去評判一個人,往往顯得十分幼稚,或者落入利益集團的圈套。


問題指的是韓侂胄。

當前評價歷史人物有兩個標準:一個是傳統的道德,一個是對歷史進程的影響。

要對南宋諸臣作出評價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黃寬厚教授認為:

自南宋建政以來,面對強敵是和是戰、道學與政治的糾葛及皇位繼承所衍生的爭議,與國運相始終;君臣在追求生存與發展的現實與理想之間,立場與意見差異極大,而且隨局勢的轉變,迅速改變政策,使得用人行政與路線之爭,緊密相系;朝臣立場鮮明,政局變化迅速,是南宋政治發展中突出的現象。

意思是同樣是秦檜本人,在南宋要議和的時候,秦檜的名聲就會很好。在南宋要北伐的時候,秦檜的爵位就會被追奪,而提高嶽飛的地位。韓侂胄與史彌遠同樣是權臣,韓侂胄是奸臣而史彌遠卻還有一定的正面評價,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韓侂胄打擊朱熹等理學家,而史彌遠為了改善自己的形象,給予理學家們大力的支持。

宋史中的奸臣

二十四史的評價標準,自然是以傳統道德為主,即儒家講的天地君親師。

從這個標準來看,韓侂胄是個十足的奸臣。

1、廢立皇帝

韓侂胄作為外戚與趙汝愚、郭杲合謀逼光宗退位,擁立寧宗即位。

2、黨同伐異

他想靠著擁立皇帝的大事位極人臣,遭到了趙汝愚的反對。

侂胄欲推定策恩,汝愚曰:「吾宗臣也,汝外戚也,何可以言功?」

接著他就排擠掉了趙汝愚,自己作了宰相。按著「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慣用套路,算是把持了朝政,當時的說法叫:

羣小阿附,勢焰燻灼。侂胄凡所欲為,宰執惕息不敢為異

3、位極人臣

韓侂胄不僅做到平章政事,而且加封太師,又封了平原郡王。

按照《宋史》的說法,開禧北伐不過是為了自己更進一步:

立蓋世功名以自固者,於是恢復之議興

接著,韓侂胄又升到了平章軍國事,做到了統軍政大權於一身,人們的評價是

自置機速房於私第,甚者假作御筆,升黜將帥,事關機要,未嘗奏稟,人莫敢言。

《宋史》的評價比較含蓄,稍作引申就是這傢伙要謀大逆,自己當皇帝了。

4、禍亂宮廷

宋史說他出入宮闈無度,甚至住在孝宗疇昔思政的地方,老宮人見之往往垂涕。

每內宴,與妃嬪雜坐,恃勢驕倨

綜上,我們可以在《宋史》中看到一個面目醜惡的奸人。

評價

也曾經有人勸韓侂胄加九錫,這讓我們想到了一個熟悉的人,曹操。接著他要幹嘛這就確實很難說了。

對韓侂胄的評價缺乏一個關鍵性的環節,就是他是被史彌遠等人殺掉的,我們不知道接下來韓侂胄會怎麼做。

我們知道曹操也經常處理「衣帶詔」之類的事情,如果曹操真的被漢獻帝幹掉,那麼現在對於曹操的評價自然會不一樣。即使曹操壽終正寢,他的兒子還是稱帝了,因此曹操在民間的形象一直是大白臉。

我們可以對比《三國志》對曹操的評價和《宋史》對韓侂胄的評價,雖然他們做的事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至少從官方評價來說是天壤之別。

接著我們再看開禧北伐,南宋北伐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會博得大家的好感(拋開南宋究竟是否有北伐的能力)。對開禧北伐的評價嚴重影響著對韓侂胄的評價,如果開禧北伐成功了,韓侂胄應該是再造大宋的千古一人了吧。開禧北伐的失敗後,之前反對韓侂胄的勢力迅速發力將其除掉,而將一概責任都推到他身上。很多歷史學家對韓侂胄的正面評價也是基於南宋偏安的整體情況下。

韓侂胄也曾經說過「國事如此,一世人望,豈宜專以潔己為賢哉!」從這裡我們又看到了一個不懼身前身後名的韓侂胄,我認為對韓侂胄的研究存在材料不足的天然缺陷,另外人也會變,我們不知道如果韓侂胄不被殺害,他又會怎麼做。

愚見,對韓侂胄分析,而不下定論。


有必要指出的,宋史實際上是一部顛倒黑白的史,依據宋史對某個歷史人物作出是非判斷不是靠譜的。或許作為個人私德方面,韓確有好大喜功,剛愎自用的問題,但修史的道學家的潑在他身上的污水顯然是不足訓的。反過來看,使用陰謀手段殘害韓的史彌遠,其實更是典型小人和姦臣,各種卑劣手段比之秦檜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在宋史中不僅未列入奸臣傳,且對其奸侫之處也是含含糊糊地一筆帶過。究其原因在於自史彌遠起,道學家成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的主導者,成為各代專制王朝思想文化的詮釋者。而道學成為官方主流意識形態,正是史彌遠為籠絡士人樹立自己形象採取的措施。作為宋史的編修者,道學家的肯定是不捨得對史否定的。縱觀宋史,這種顛倒黑白的評價不僅見諸韓史二人,對北宋的王安石,司馬光,章惇等的評價,也可以看出。


如果韓佗胄北伐成功就不會有元滅南宋的事情發生了!!!

一個敵國的宰相在他敵對的國家裡竟然獲得忠謬侯的稱號,事情可想而知?

忠謬侯是什麼意思?就是忠於其國,謬於其身,也就是隻知道忠於自己的國家而不知道保護自己的生命?

諷刺不?打臉不?

這也難怪,自炎黃開國3500年來,皇漢脈統頭一次毀於趙宋之手,這都是有原因滴...!!!

有煙嗎?

給我來一顆!!!


韓侂胄在宋代就定性為奸臣。一是他參與政變還擅權,不為後世皇帝所容。二是他作為外戚又通過輔佐政變得寵,不為科舉出身的讀書人所恥。加上政敵勝利之後搞黑搞臭,被釘在恥辱柱上。

站在當時老百姓的角度,北伐是勞民傷財的舉動,加上打敗了,可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站在今人的角度,北伐收復國土,解救被奴役的同胞是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行為,所以得到同情。

個人認為,他還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不然沒必要冒這個險。可惜志大才疏,最後好心做壞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