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记者会接近尾声,一位女记者用力挥手企图引起总理注意,提了一个整场记者会最言简意赅的问题:今年“五一”还会放小长假吗?已经起身离场的李克强总理,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同样言简意赅地答道:我们会让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充分听取大家意见。

11个字的提问,21个字的回答,成了今年两会最简短的官媒互动,也成了最快兑现的民生承诺——3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准,2019年劳动节放假安排调整至4天,比往年多1天。多出的1天,距离一些人期待的7天长假还有距离,却不折不扣地反映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改革态度,也是最具民生温情的两会余音。

在一项媒体调查中,接近九成(88.5%)的受访网友表示支持恢复“五一”小长假。不仅是网民期待,今年全国政协提交的第一个“界别提案”即建议恢复“五一”长假,共有66名代表、委员提起同一个建议,“恢复‘五一’长假”已然是此次两会最热建议。

老百姓的“五一”长假情结由来已久,不仅与生活水平提高后群众休闲需求增加有关,更与法律对劳动休息权的保障彻底与否、政府对民生民意的重视与否有关。在此之前,仅有11天法定假期,难以体现对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想象。加之经济下行压力下,假日经济对消费市场的刺激,未尝不是一种正面及时的推动。随着交通运力、景点接待力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服务能力的提升,长假造成的拥堵等负面效应,一定程度上足以得到缓解,取消“五一”七天长假的理由正在逐渐淡化,恢复长假也正逢其时。

国力日渐昌盛,让国民得到更充分的休假,也是另一种藏富于民。纵观各国,劳动者假期长短与带薪休假权益的落实情况,与一国经济实力基本呈正相关。近些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和新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的各项经济社会数据却仍能逆势上扬,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全国劳动者的贡献分不开。带薪假期的增加,是福利,更是对经济社会运行前景的自信。

从长远角度看,“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休养生息以待来时,符合生理规律,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盈缺等观念相呼应。政策稍一回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生活,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4天而不是7天,小步慢走而不是一步到位,反映有关部门在休假问题上的谨慎态度。要休假、要长假,并不代表鼓励带薪休假越多越好。对职工来说,假期当然是多多益善、来者不拒,但站在整个经济社会全局考虑,假如何休,一定是通盘考虑各种影响后的综合决策。两会期间,也有声音建议施行“2.5天小长假”“隔周三休假”或者鼓励地方自主探索有特色的休假制度。总之,更有弹性和保障更充分的中国特色休假制度,值得继续研究。

评论员 张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