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违章工厂成绩单之二:「纳管」,还是「哪有在管」?

2018年07月19日 上稿编辑: 张淑贞 文:张淑贞(台湾环境资讯协会研究员)

行政院7、8月间预计针就违章工厂处理政策当中争议较大的部分,进行讨论取得共识,这次决议将决定未来违章工厂何去何从,及农地何时能回到健康安全的生产环境。

2010年,政府推出「临时工厂登记制度」,允许2008年3月14日前既存工厂,只要符合经济部认定的低污染业别,取得环保、消安文件,即可取得「临时工厂登记」,继续经营至2017年6月2日,这个辅导机制在2014年修正,将7年辅导期展延2020年为止。如今,辅导期限将届,行政院启动新的违章工厂处理方案讨论。

目前仍在实施中的主要有违章工厂清查、辅导合法经营、纳管三大措施。施行至今成效如何?

「纳管」,还是「哪有在管」?

(接续前篇)三种辅导措施当中最保守的是纳管。当工厂无法以其他方式辅导合法时,政府至少先将之纳管,业者依法取得临时工厂登记,可原地继续经营十年,期间不受工业登记、建筑、土地相关罚则的规范。这项消极的纳管政策,辅导家数远较其他积极性政策多了很多。

据经济部资料,至2018年1月底,申请临时工厂登记、接受纳管的违章工厂有11,440家,其中7,182家已通过审核取得临时厂登。

环团批评纳管机制缺乏强制迁厂、转型等配套,反倒成为违章工厂维持现状、不需进行土地合法化的负面诱因,拿到了一个假合法身份,不必再面对进驻工业区的问题。

今年4月,在原本7年辅导期展延成10年之后,林岱桦、王惠美等立委再次提出修法延长至少5到10年,不走退场机制,要求再给业者一个喘息空间。

另外,临时登记工厂必须是「低污染业别」,并取得环保、消安等文件才得申请。经济部也一再宣称临登纳管之后,可以管控违章工厂的环境危害。

但是,从「列管事业污染源裁处资料」来看,7千余家的违章工厂,在取得临时登记后,污染裁罚纪录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这个制度对于保护周边生产环境与食材安全是否有帮助?取得临登之前有248笔,取得之后增加为382笔。违规类型主要是未采行水污染防治措施,有可能是废水处理设施不足,规格或操作不当,或未依规定进行监测或处理。


对此,经济部回应,有关临时登记制度,目前各部会共识是不希望继续用同一方式处理违章工厂,一延再延并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今年会先要求各地方政府清查辖内违章工厂,在2019年底前完成数量、规模、产业别盘点。而后在2020年6月前,完成整个检讨工作。 待完成清查,了解整个未登记工厂使用样态及面临的课题之后,才来检讨如何修法。

另外,经济部已在2017-2018年度办理访视非属低污染事业的临登工厂,了解厂商的环境保护措施,未来修法时将考量对这类业者进行有条件资格限缩或附加负担规定。

针对临时登记工厂污染裁罚纪录增加,经济部则说多数污染裁罚金额低于30万元者,属非严重违规。取得临登后才有裁罚纪录,显示纳管后政府更容易掌握追踪与管理。未来对于不符合环保规定的工厂也会积极取缔,兼顾环境保护及经济发展,这也是政府推动未登记工厂全面纳管的目的。 政府即报即拆,业者即填即盖,比速度,也比气长

行政院在2017年启动了「保护农地-拆除农地上新增违规工厂」行动方案,优先拆除2016年5月20日以后农地上新增之违规工厂,冻结不断增加的违章工厂,以宣示政府确保农地农用的决心,强调兴办工厂应设置在合法划设的工业生产区。

行政院经卫星资料比对,找到了286处疑似新增建物的地点。后经县市政府现地勘查后,拆除清单变成34家,后再次修正拆除条件,确认第一波只拆17家。

至2018年6月30日止,经过了8个月执行期,实际拆除了15家,尚未拆除共2家,彰化1家,云林1家。

彰化建设处表示,最后一家未拆除是因为屋主向法院提起诉愿,坚称该建物没有做工厂使用。县府要等诉愿结果出来才会进入强拆。预计会在七或八月。

主责机关农委会说,要等第一波17家全部处理完毕,才会公布第二波拆除名单,县市处理脚步才不会零乱。经济部也说,这个拆除方案是确立的政策方向,未来会继续执行下去。

但是,我们从税籍资料来看,每年从事制造加工但无工厂登记的企业家数仍持续暴增中。似乎政府的清理政策,仍不及业者填土盖厂房的速度。一拆一盖之间,比的是速度,也是连贯性。拆除政策何时开始发挥吓阻效应,为台湾长年来的违章工厂问题止血,还要看后续政策的落实程度。(系列专文,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 台湾环境资讯协会-守护农地行动

- 连署:违章工厂不宽待、健康留给下一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