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始於隋朝(公元605年),廢除於清光緒年間(公元1905年),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是古代文人通往仕途的重要途徑。於是,無數的讀書人寒窗苦讀,想要金榜題名,有人中舉就會有人不第。在不第的人中,有兩位很有代表性的,他們都曾寫有詩詞以一吐心中不快,而由此引發的結局也不同。

  首先一位是晚唐時期的黃巢,也許你會想起黃巢起義,沒錯,就是這位人物。他爲什麼會發動農民起義呢,這與他多次參加科舉但都沒有上榜是有直接關係的。在最後一次科考還是落榜後,他憤憤不平,寫下一首《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多次參加科考但都落榜,加上唐末整個社會的黑暗和吏治的腐敗,讓他對李唐王朝越來越不滿,這爲他在不久後發動農民起義奠定了基礎。落榜後,詩人沒有很沮喪,反面有些豪情倍增的意思,寫下這首非常豪邁的七言絕句。

  菊花與梅花因其開在天氣寒冷,其它花都凋謝的時節,所以自古是託物言志詩的主角。在這首詩中,詩人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農民起義軍的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重陽本是九月九,詩人在詩中寫成“九月八”不僅是爲了押韻,還顯露出一種迫不及待地呼喚革命的暴風雨早日來到的情緒。而最後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句充分展示出農民革命風暴摧舊更新、主宰一切的勝利前景。

  最後當時機成熟時,黃巢起義發生了,雖然最終的結局,黃巢還是被唐軍打敗,但經過這次農民起義,唐朝覆滅的大幕也拉開了。試想一下,如果當年他參加科考及第的話,也許會是另一番結局。

  時間快進到一百多年後的北宋時期,有一位著名詞人名叫柳永,原名柳三變,他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小學習詩詞,有濟世報國之志。但很不幸,也多次進京趕考卻屢試不中。

  在他第一次參加科考時,他自信滿滿地認爲“定然魁甲登高第”,但結果令他很失望,宋真宗批評他“屬辭浮糜”,於是他落第了。柳永很憤慨,寫下《鶴沖天·黃金榜上》一詞,發泄對科舉的牢騷和不滿: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雖然是發牢騷,但他並沒有對中舉出仕完全絕望,所以後來的他還是參加了幾次科考,但結果還是沒上榜。據說有一次參加仁宗朝的科考,宋仁宗審閱到柳永的試卷,這宋仁宗和他老爸一個德性,也是好雅詞,而不喜歡柳永的俗詞。

  當他想起了柳永這首發牢騷的詞中的最後那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他就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意思是既然你那麼喜歡與歌姬們喝酒唱歌跳舞,那還要當什麼官啊,喝你的酒唱你的歌去吧。就這樣,這一次的科考,柳永再一次落榜了。從此,柳永就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長期流連於坊曲之間、花柳叢中尋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託。

  直到公元1034年,柳永已五十歲,朝廷特開恩科,對歷屆科場沉淪之士的錄取放寬尺度,柳永纔再次參考而考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