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寫出「滿城盡帶黃金甲」如此豪邁的詩句,黃巢也曾經輝煌過。公元875年,王仙芝在河南濮陽舉旗造反,以「平均」為口號獲得農民熱烈擁護,在曹州的黃巢聽聞,帶著黃氏子弟前來會師,王仙芝為天補平均大將軍,黃巢為軍中判官。本來曹州、濮州等地已有大大小小的起義隊伍,在王仙芝和黃巢攻城掠地時,紛紛前來匯合,大軍連下十八城,在876年進逼洛陽城下,唐廷為之震驚,趕緊採取招安手段,在許以高管厚祿下,王仙芝動搖,黃巢不為所動,只率領2000人馬分道揚鑣。

黃巢(820-884年),55歲起兵,徵戰大半中國,完成夢想,當了皇帝,跌宕十載。

黃巢率部北上,打回山東老家,人數發展數萬,攻下沂州後南下,分兩路進安徽,公元878年在黃巢打亳州時,聽聞王仙芝投降不成兵敗身亡,餘部陸續投奔黃巢,拿下亳州後,在眾多推舉下,黃巢號「衝天大將軍」,改乾符為王霸年號,第二年,黃巢再逼洛陽,唐重兵壓進後,黃巢掉轉槍頭直撲江南,攻佔杭州,殺死御史中丞李彥堅,拿下福州後,從粵東進入嶺南,佔領廣州,俘虜天平節度使李迢,進攻桂州,乘湘江到達潭州,殺死刺史李絢,逼年江陵,這裡是當時唐軍最高統帥王鐸的大本營,號稱50萬黃巢大軍壓境時,王鐸跑了,黃巢乘勢北上,直搗長安,路上遭到各節度阻擊,兵力大損,黃巢軍退回安徽。

黃巢南征北戰的線路圖。

公元880年,重整裝備的黃巢,再次率兵進入河南,此時由於漕運斷絕,在河南的唐軍給養供不上,各軍閉城自守,黃巢挨個擊破,這次一舉拿下洛陽,進逼潼關。這時的黃巢已擁兵60萬,急的團團轉的唐僖宗只湊到2000人守潼關,結果顯而易見,黃巢一路勢如破竹,唐僖宗帶著文武百官逃往漢中,黃巢大軍浩浩蕩蕩開進長安城,公元881年1月,黃巢在大明宮即位稱帝,國號「大齊」,天下大赦,唐3品以上官一律停只,4品以下的官照職留用。

仙霞關至今存有唐末黃巢起義遺址。

聽到黃巢當皇帝的消息,在漢中的唐僖宗向全國發布收復長安城的詔令,還忠於唐廷的官僚武裝們,紛紛建立聯繫,準備集結向黃巢軍反撲。此時的黃巢被到來的勝利和光芒有點沖昏了頭腦,他並沒有馬上結集部隊清剿唐軍,也沒有追擊唐僖宗,而是在長安城享樂,還虜了幾個姬妾熱炕頭,底下的將士們也驕傲起來,燒殺搶掠,紀律不再嚴明,甚至有人搶得財物和女人後離軍歸鄉享福去了,長安城的高府宅邸都被黃巢軍佔領著,整體越來越腐化,可以想像,幾十萬大軍布滿整個長安城,弄得臭烘烘、亂糟糟。

仙霞關黃巢雕像。

在各地軍閥慢慢形成包圍長安城之勢時,黃巢纔派朱溫東取鄧州,派尚讓西攻鳳翔,但龍尾一戰,黃巢軍大敗,唐軍迅速圍上來,公元881年4月,長安諸軍行營都統鄭畋正式發布檄文,討伐黃巢,長安城已四面被圍,黃巢與唐軍在東、西兩面展開激戰,到了882年,長期困守長安的黃巢軍有點頂不住了,很多人投降了唐軍,大將朱溫也投降了唐將王重榮,此時唐軍清來了沙陀軍助陣,黃巢撤出長安向東到達河南陳州,可陳州又久攻不下,四面唐軍又圍了上來,黃巢大敗,逃往山東老家,公元883年7月,在兗州一個小村莊,只剩幾十名兵士的黃巢,感慨大勢已去,無力挽回,拔刀自刎,倒下後還沒斷氣,他的外甥林言割下了黃巢的頭顱,獻給唐軍邀功去了。黃巢雖然死了,散落在各地的將領,如魯景仁、黃浩等繼續著義軍活動,堅持了10幾年才被鎮壓下去。


黃巢,在歷史上出名是有兩大值得稱道的地方,第一是魄力驚人,面對大唐朝廷,跟隨王仙芝起而造反;二是詩文寫得不錯,他那一首《不第後賦菊》,充滿了無盡的氣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就是這麼一個文物雙全的人物,最後領導的起義還是失敗了,有人說,失敗後的黃巢很快就死了了,也有人說黃巢出家了,最後到底是哪一種結果呢?

《新唐書》、《舊唐書》等正史,說黃巢是被殺

一般來說,考量歷史,首先是看正史,黃巢在正史當中,是兵敗後很快就死了,一說是被自己的外甥林言殺了,一說是自殺了(新唐書是黃巢自殺)。

《舊唐書·黃巢傳》:巢將林言斬巢及二弟鄴、揆等七人首,並妻子皆送徐州。

這意思很明顯,黃巢是被他的手下將令林言所殺,同時還殺了黃巢的兩個弟弟,總共有七個人。然後,林言帶著屍首,押著黃巢的妻子送往了唐朝的管轄地徐州。

林言,其實是黃巢的外甥,從舊唐書來看,這個既是下屬,又是外甥的林言是個心狠手辣的人。

《新唐書·黃巢傳》記載,「巢計蹙,謂林言曰:若取吾首獻天子,可得富貴,毋為他人利。言,巢甥也,不忍;巢乃自刎。」

這話什麼意思呢?說黃巢蹙著眉頭,對外甥林言說,你殺了我,拿著我的人頭去獻給唐朝皇帝,你可以得到富貴的,別讓其他人佔了便宜。林言不幹,於是黃巢自殺。

看來黃巢不錯,就算死,也講究一個「肥水不留外人田」。在新唐書裏,看來是為林言平反了。

後來的一些史籍《資治通鑒》等,紛紛說明黃巢是被林言殺死。

那麼,黃巢是不是當時就死了,是不是被林言殺死的?

《五代亂離記》、《貴耳集》等書籍,認為黃巢出家為僧

不同於正史,還有些書籍,紛紛說明黃巢只是出家了,並沒有失敗後當時就死。

這裡面最出名,而且很有道理的,就是唐朝末期陶谷在《五代亂離記》的記載:「黃巢遁免,後祝髮為浮屠,有詩云:三十年前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問,獨倚危欄看落暉。」

這證據看起來非常靠譜,這段黃巢的詩文,說明瞭黃巢前三十年在世俗生活中,腳不沾地,要麼為了富貴拚命做個販賣私鹽的商人,要麼為了起義四處奔波。三十年後,看破紅塵,開始了平凡的僧侶生活。

有人說了,詩文能代表什麼?難道別人就不能模仿他的風格做一首嗎?

話是對的,道理也是對的,不著急,我們再看看其它的證據。

張端義在《貴耳集》記載:「黃巢後為緇徒,曾主大剎,禪道為叢林推重,臨入寂時,指腳下有黃巢兩字。」

張端義是南宋人,估計這個記載是他根據民間傳說和查閱相關資料所得,不管出處是什麼,意思只有一個,黃巢沒有被殺死,是當和尚圓寂的。

北宋邵博《河南邵氏聞見後錄》記載,「唐史中和四年六月,時溥以黃巢首上行在者,偽也。東西兩都父老相傳,黃巢實不死,其為尚讓所急,陷泰山狼虎谷,乃自髡為僧,得脫,往投河南尹張全義,故巢黨也,各不敢識,但作南禪寺以言之。」

這個說得很詳細,說黃巢首級被送給唐朝,那全都是假的,黃巢其實沒有死,在泰山時出了家,然後逃脫了,趕到河南張全義那裡,因為那裡有很多的黃巢餘黨,為了保住黃巢,這些人都沒有去識破。

張全義是誰?曾經是黃巢手下,黃巢失敗時,及時投了唐朝,後來朱溫上位時,又投了朱溫。那是黃巢舊相識,曾經黃巢重用過張全義,張全義收留黃和尚,也有這個可能。

關於張全義和黃巢的事情,南宋人王明清《揮塵錄後錄》做了呼應,卷五:「張全義為西京留守,識黃巢於羣僧中。」西京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

當時都說黃巢已死,張全義在羣僧中看見了黃巢,這和黃巢去投張全義的行為相一致。

從這些書籍看來,黃巢好像當時沒有死,而是出了家,最後圓寂。

黃巢後期的命運真像到底是什麼

黃巢的死,史書和各種記載充滿了矛盾,那麼到底黃巢是當時就死了,還是當了和尚?在我看來,黃巢當和尚的可能性更大。

首先從出身來看,黃巢是私鹽販子出身,曾經過的是刀頭添血的日子,享受過榮華富貴,沒有過過貧苦的日子。對於生命,自古以來,窮苦之人更加不注重,因為日子太苦,活著不容易,所以容易輕生。

而沒有被窮苦生活逼迫過的黃巢等富貴之人,輕易自殺,基本不可能。

和朝廷的對壘,黃巢絕對不是一次了,遇到危險,也不是一次了,要放棄自己的生命,早就放棄了,還能等到這時候?

其次,林言並沒有過上富貴的生活。據說,在獻上黃巢首級的路途中,林言被沙陀人乾死,結果沙陀人拿著首級去領賞了。

黃巢從小練武,林言那能輕易殺得了?況且一殺就是七個人,林言真這麼厲害嗎?如果真得這麼厲害,林言也不會輕易被沙陀人幹了。最關鍵的是,林言死了,從此死無對證,誰知道沙陀人拿的是誰的屍首?

第三,歐陽修等人修《新唐書》的時候,從《舊唐書》中「林言殺了黃巢」,換為「黃巢自殺」。這說明,民間關於黃巢沒死的傳說很多,正所謂「空穴不來風,無風不起浪」。這些傳說已經影響了歐陽修等人的修書。如果不是尊重《舊唐書》是距離黃巢最近的正史書籍,歐陽修等人可能都快寫黃巢出家了。

第四,《舊唐書》是結合唐朝歷史記錄,又結合其它資料,有後晉石敬瑭安排人編撰的,看起來說服力很強。但是,陶谷的《五代亂離記》和《舊唐書》成書基本在一個時期,難道真實性就差很多?

第五,有些時候,有些人在朝廷的宣傳中,必須死去,這樣他的部屬才會全部散去。黃巢這個人,就是應該死去的人,就算他沒有死,朝廷也會在宣傳中讓他死,這樣符合整體局面。

在後世,明朝的建文帝,雖然被朱棣私下安排人四處尋找,但對外宣傳上,就說建文帝已經死了。只有這樣,才能控制整體的穩定。

第六,那首詩,那首黃巢的詩:三十年前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問,獨倚危欄看落暉。這詩確實符合黃巢的風格,出現在寺廟裡時,本身就說明瞭此事。哪裡有那麼巧的事,剛好有個有才的和尚,能隨便模仿黃巢寫詩?關鍵是,其他和尚模仿黃巢的詩意義何在?外面的人,跑來亂寫一氣的可能性,又小之又小。

通過前後左右對比,黃巢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當了和尚,只是晚唐需要一個黃巢死了的「事實」,因此會有這方面的宣傳和記載。

當然,唐朝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詳細查訪黃巢到底死了沒有,因為,此時的唐朝到處是窟窿,到處是危機,公元907年,唐朝終於被朱溫連根拔起,從此徹底退出了政治舞臺。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一句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歷史上的改朝換代,最先站起來反抗的一般都是底層的老百姓,比較著名的有秦朝末年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漢朝末年的黃巾起義,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義,還有清朝朝末年的太平天國起義。

小藺今天就給大家說一下敲響了唐王朝喪鐘的黃巢。

黃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粗通筆墨,少年時曾寫了一首《題菊詩》:「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有道是「修的文武藝,賣與帝王家」,黃巢剛開始也是有著一顆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熱心,可是當時唐王朝的統治日益腐朽,朝臣結黨營私,沒有關係很難有出頭之日,黃巢到長安參加科舉屢試不中,最後悲憤之下寫了這首恨意滿滿的《不第後賦菊》,也為後來埋下了伏筆。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離開長安以後,回家繼承了家業,幹起了走私販鹽的買賣,乾符元年(874年),全國各地連年發生水旱災,河南最為嚴重,麥才半收,秋季的莊稼幾乎沒有,冬季蔬菜太少 。但自唐懿宗以來「用兵不息,賦斂愈急」 ,各州縣又不上言災情,致使「百姓流殍,無處控訴」。

於是濮陽的私鹽販子王仙芝與尚君長等聚眾數千人,於長垣縣揭竿而起,攻州佔縣,攻陷了曹州、濮州和鄆州。聲勢大漲。王仙芝遂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號稱草軍。

提出「天補均平」的口號,發出檄文,抨擊揭露官吏罪行,得到百姓歡迎。875年6月,王仙芝率領農民起義大軍一路攻下濮州、鄆州、曹州等地。此時在冤句的黃巢聞訊驚喜萬分。他曾與王仙芝一同販賣私鹽,親眼目睹了唐統治者的黑暗腐朽和百姓生活的困苦,心中久鬱不平之氣。今見王仙芝率先起事,也立即會師。兩軍合一,達到了幾萬人眾。

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黃巢率軍攻陷鄆州,殺死節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眾推黃巢為主,號稱「衝天大將軍」,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年)正月,兵圍廣州。廣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東都留守劉允章迎黃巢軍入洛陽。十二月一日,兵抵潼關。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黃巢兵進長安,於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建元金統,並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

黃巢認為他領導農民起義徵戰七年,終於取得勝利,趕走唐朝皇帝,建立自己的政權,已經大功告成。作為一個農民出身的義軍將領,他的思想確實太狹隘了。農民自身所具有的侷限性使他不可能取得徹底的勝利。

黃巢在長安建立大齊政權後,滿足於既有的勝利。既沒有乘勝追擊又沒有建立和鞏固自己的根據地。當時關中尚存唐朝禁軍的主力部隊,程宗楚便糾集十萬人馬對其形成包圍之勢。黃巢無奈,撤出長安。官軍人城,到處搶劫,一片混亂。黃巢又乘機殺入,官軍大敗。他進城後也大肆屠殺了一批歡迎官軍入城的居民,這使他在百姓中失去了威信。

中和元年,唐朝軍隊彙集了沙陀貴族李克用的騎兵,從四面八方包圍長安。同時配合軍事圍剿採取分兵誘降政策起義軍將領朱溫叛降。這就影響了義軍的力量,又加上城中無糧,李克用騎兵驍勇使黃巢不得不退出,久攻不下。唐王朝又調動大軍圍攻,黃巢只好率軍敗退,退至泰山下虎谷時被唐王朝大軍重重包圍。黃巢見無法突出重圍,拔劍自刎。

黃巢領導的起義最顯著的特點是:採用流動作戰的戰術。前後轉戰十二省,往返15000餘裏,沉重打擊了封建地方階級,瓦解了唐朝反動統治,使唐王朝名存實亡。

但同時黃巢此人也有很多的「黑歷史」,比如組織軍隊喫人、搶掠、屠城、挖墳盜墓等等,像輝煌的大明宮基本上就是被黃巢農民軍毀掉的。另外黃巢對割據藩鎮和地主階級的實力估計不足,稱帝後又犯了不少錯誤,導致其最後走向失敗。


黃巢是唐末時期的人,出自商賈之家,善於騎射通曉文理,是一個滿懷詩意的有才之人。但其實他本人相當自負,認為自己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實際上他屢次名落孫山。這與他後面的起義有很大的關係,他一生狂妄自大,認為自己懷纔不遇,這個社會對於他來說不公平,屢次的名落孫山也嚴重地打擊了他的自尊心。正因為如此,黃巢這才成為了唐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他認為這樣才使他才能充分發揮。

黃巢起義軍起初其實就是各地方的農民和當地地主的結合。他們採取逐個擊破的方式流動進攻,導致這場起義持續了十多年。曾經兩度攻破長安,嚴重威脅到封建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腐敗糜爛的唐末王朝。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但是黃巢卻有名無實,打著「為民除害,天補平均」的旗號。卻殘忍暴虐,所到之處無一不血流成河,哀嚎遍野。黃巢也被為「屠夫」,這是歷史上寥寥無幾的事件,黃巢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事情在他看來不過是人之常情,曾因一時之氣屠殺整個長安城,其殘暴惡劣的行徑令人髮指,後來被號稱「衝天大將軍」。

就這樣一個生性殘暴的人,陰差陽錯之下做了一件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事情。在古代的中國,有的門閥士族掌握著社會絕大部分的權利和財產,他們既和皇親國戚有聯繫,又掌握著全國大部分的商業行當, 所以門閥士族的存在阻礙當時社會的發展,各族門閥之間明爭暗鬥,權傾朝野。給當時社會造成一定的惡劣影響,因為當時科舉制選拔,門閥士族壟斷著科舉制,所以當時懷纔不遇的人數不勝數。也正因如此,黃巢才格外痛恨這些門閥士族。

雖說當時門閥氏族中也有不少名人志士和文武雙全的有有才之人,但更多的卻是一些平庸無能之輩,沒有能力卻身居要職的宦官子弟,他們欺壓剝削普通百姓,使更多的平民百姓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一現象不但使社會停止不前而且也極大縮減了時代發展的速度。

黃巢起義之後,把主要目標放在了這些門閥士族的身上。正是因為黃巢對他們的殘暴獵殺,唐朝末期時局動蕩,唐朝覆滅以後,又是五代十國的時期,兵荒馬亂,門閥士族經過如此沉重的打擊,便慢慢消失在時代的洪流中。這陰差陽錯之下,黃巢居然成為撼動這百年門閥士族的功臣。 雖然黃巢在這一事件上成為了推動歷史發展的有功之臣,但也不能掩蓋他殘暴惡劣屠殺的行徑。


唐末轟轟烈烈的為時十年的大起義幾乎推翻大唐王朝的領導人黃巢,其人生最後的結局,一千多年來一直說法不一,主要有三種迥然不同的版本:究竟是被殺還是自殺,還是遁入空門當了和尚與青燈佛卷為伴,確實還是個謎團。

第一,官方正版說法:黃巢兵敗被外甥所殺。

公元883年6月15日,黃巢義軍被唐軍追至山東瑕丘(今兗州),黃巢與唐軍殊死激戰,手底下的士兵幾乎全部戰死,黃巢與其外甥林言退到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這時,林言見大勢已去,想保住自己的性命,乘機殺了三個舅舅~即黃巢及二弟黃鄴、三弟黃揆等七人。林言拿了人頭打算向唐軍將領時溥獻功,在半路卻遇上了一支唐軍,他們又殺了林言,將林言和黃巢等人的首級一併獻給時溥。黃剿兵敗被外甥殺死,資料來源是《舊唐書》。

第二,官方副版說法:黃巢兵敗後自殺。

宋代歐陽修《新唐書》說,大唐將領時溥派手下李師燒領兵萬人尾追義軍不捨,在瑕丘最後一戰,黃巢身邊人馬喪亡殆盡,退至狼虎谷。黃巢感到自己無路可走,就對外甥林言說:「我本想討伐奸臣,洗滌朝廷,但現在看來不行了。你如果拿了我的首級獻給唐朝皇帝,一定能因為獎勵取得富貴,這個好處就不要留給他人了。」說罷,黃巢就舉劍自刎,但割了幾下並不成功。林言不忍看到舅舅這樣痛苦,遂一刀將黃巢殺死,並將黃巢的幾個兄弟和妻子的首級全割下,裝在盒子裏,打算獻給時溥,半路碰到唐軍林言被殺。司馬光編《資治通鑒》時,沒有直接採用歐陽修的說法,而是放在《考異》中,書名叫《續寶運錄》,但黃巢外甥的名字成了朱彥。

第三,民間野史說法:黃巢兵敗遁逃當了和尚。

這種說法主要以宋朝的野史、筆記小說為主要依據,認為義軍戰敗後,黃巢沒有死,而是虎口脫險,先投奔了張全義,之後做了和尚,並得以善終。宋朝人王明清的《揮麈後錄》說五代張全義為洛陽留守時,在一批僧人中看到了黃巢。說黃巢當了和尚後還寫了一首與舉義時風格迥異的詩:「三十年前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危欄看落暉。」當時人認為後來黃巢住在明州雪竇寺,人稱雪竇禪師。雪竇寺有黃巢的墓。

在韶州的南華寺,保存了黃巢於877年寫的《齋僧文》,自稱是率土大將軍。在安徽歙縣昭慶寺,也有黃巢的《齋僧疏》碑文,講到他打算舍銀六錠,齋一千僧人。


黃巢是唐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公元820年出生於山東菏澤一個鹽商富戶之家。在古代,鹽政的控制權在國家,鹽的賦稅是國家一項重要的經濟來源,個人只有從官府購買纔是合法的,不允許私自販賣。也就是說,黃巢祖上是經營鹽業生意,據說他家十分富裕。嚴格來講,黃巢不屬於農民範疇,他和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農民起義還是有區別的。

黃巢從小聰明伶俐,史書記載「五歲能背三字經,七歲有三國曹植「七步能詩」之才」。有道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通讀歷史,我們發現英雄人物長大後都會遇到挫折,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就是這樣,科舉屢試不第,於是纔有了歷史上的「太平天國起義」。

黃巢的人生和洪秀全如出一轍,小時候很聰明,長大想走科舉之路升官發財報效朝廷,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黃巢在25歲時應試進士科,結果名落孫山。到了29歲又去趕考,結果依然落第。33歲時再次進京趕考,依然如此。黃巢覺得上天對自己太不公平了,於是在趕考居住的「館驛」,憤憤然於牆壁上寫了著名的《不第後賦菊》,時間就在晚秋九月九重陽節。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引自黃巢詩

講真這首詩很霸氣,詩中透露出黃巢對唐朝末年制度的不滿。從字裡行間,黃巢有造反之意,說它是反詩不為過也。黃巢心想,「老子再考就成老頭了,看來科舉之路行不通。」朝廷不用爺,自有用爺處」。黃巢造反之勢,就差一個點燃導火索的人。

乾符元年(874年),唐末發生了連年旱災,百姓民不聊生。但官府絲毫沒有減輕百姓的賦稅。此時點燃導火索的人出現了,他就是另一個唐末農民領袖王仙芝。

王仙芝和黃巢是山東老鄉,他是今山東菏澤鄄城縣北人,說起來他和黃巢家還有生意往來呢,他是山東最大的私鹽販子。前文說了,朝廷是禁止販私鹽的,王仙芝販私鹽是違法的,他為了餬口謀生鋌而走險。但是朝廷可不管百姓的死活,違法犯罪必然是被打擊的對象。矛盾最終激化,王仙芝揭竿而起造反了。不到一年時間就在他身邊聚集了上萬的貧苦百姓,王仙芝自稱「天補大將軍」。

此時,黃巢受到了王仙芝的鼓舞,第二年,也就是在公元875年六月,他聯繫子侄和外甥林言等八人,聚眾數千人在家鄉起義造反。此時黃巢55歲,正是老謀深算的年齡。

二人轉戰各地,時而合兵一處,篡成拳頭狠狠打擊唐朝割據節度使所佔的地方,時而各自為戰主動出擊。二人所領導的義軍很快發展壯大,總體王仙芝的力量明顯大於黃巢。

唐朝末年,各地節度使「一方獨大」,這些地方軍閥擁兵自重,沒有一個真心剿匪。他們得了朝廷餉銀消極怠工。這些節度使們建議唐僖宗詔安王仙芝。皇上沒有辦法,於是下旨:只要王仙芝放棄造反,朝廷授他「節度使」之職。

王王仙芝本來就不是堅定的「無產」造反者,充其量就是歷史的投機者,他經不起朝廷的誘惑,想做宋江那樣的人當投降派。當時黃巢沒有被授官職,他憤憤不平斥責王仙芝說:「曾經共同立下誓言,橫掃天下,現在你陞官了,我們這些人回到哪裡去呢?」王仙芝被問的啞口無言,迫於無奈他拒絕了投降唐朝。從這件事後,二人有了隔閡徹底決裂了。

王和黃的分道揚鑣,勢必削弱了農民起義軍的勢力,各自為政,唐廷有了機會。由於王仙芝勢力最強,成了唐廷消滅的主要對象。

公元878年,王仙芝所領導的起義軍在攻打洪州失利後,被迫在退守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的路上,被唐朝的招討副使曾元裕所斬殺,自此,王仙芝所領導的這支起義軍徹底失敗了。

王仙芝被殺後,他的一些士兵投靠了黃巢。黃巢隊伍逐漸強大了起來。在哪個兵荒馬亂年代,加上天年不收的情況下,士兵增加意味著口糧的增加,有道是「兵馬未動,草料先行」。黃巢軍中口糧出現了危機。

黃巢接下來做的事很不地道,他所到之處軍糧不夠喫,就殺百姓喫人充饑。據說黃巢軍隊喫人多達二十餘萬。歷史上稱他為「人屠」,老百姓說他是「天煞星」下凡。我覺得他和明朝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有得一拼。

黃巢其實也不是一個堅定的「無產」戰士,有時歷史驚人的相似,黃巢幾乎就是明末農民起義軍張獻忠和李自成的前生後世,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降而復叛,叛而復降」。總是處於和朝廷討價還價的狀態。假如唐朝不給黃巢喘息的機會,估計早就滅掉了他。

經過和唐朝軍隊「拉扯」過程中,黃巢幾次死灰復燃,最後逐漸站穩了腳跟。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二日,黃巢終於把唐僖宗李儇趕出了長安,唐僖宗效仿唐玄宗逃往了四川。黃巢「雀佔鳩巢」在長安含元殿登基。國號「大齊」建立金統,並大赦天下。封其妻為皇后,置百官,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員棄用,四品以下的官員官復原職。黃巢這種不徹底「革命」的做法,為以後留下了隱患。

▲朱溫

果不其然,黃巢稱帝兩年後,也就是在公元882年,他的手下大將朱溫投降了唐朝,由於「誅賊」有功,被唐僖宗賜號朱全忠。黃巢在多方勢力夾擊下而失敗。六月十五日,他帶領「散兵遊勇」退至山東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時,見到這個村名,黃巢比較迷信,認為自己大勢已去,於是對自己的外甥林言說,你斬下我的頭,投唐還能保你「榮華富貴」。黃巢和外甥感情很深,林言不忍殺害舅舅,舅舅為了成全外甥,於是揮劍自刎,誰知道下手不重,沒死透,林言割下了舅舅的頭顱,殺了舅母和侍衛,帶著「戰利品」進京獻「投名狀」,誰知在半路被李克用的沙陀士兵殺死了,李克用帶著黃巢和他的外甥林言的頭顱向皇帝邀功請賞去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刪。歡迎轉發,留言評論和加關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