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鱘是一種劫後餘生的孑遺動物,是古老魚類的後裔。它的祖先最早出現在上白堊紀

,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歷史,特別是第四紀冰期產生的劇烈環境變化,使原來較廣泛分布的同類在很多地方消失了。

因此白鱘在魚類進化研究上極為珍貴。是中國特產稀有珍貴動物,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從遠古走來,在長江生活1.3億年

從金沙江至入海口,白鱘家族曾經在大約6000千米的長江中暢遊了1.3億年,堪稱長江中的「活化石」,也是令中外生物學家矚目的稀世珍寶。

白鱘是動物演化進程中比較「保守」的種類,從恐龍繁盛的白堊紀到人類遍布全球的今天,曾經與它同時代的絕大多數類群或是滅絕,或是演變為新的物種,只有少數種類能像白鱘這樣保留了原始的特徵並繁衍至今。

1994年我國發行的長江白鱘特種郵票

白鱘是我國特有種,關於它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禮記》,當時稱之為「鮪」(w?i),有「季春薦鮪於寢廟」 及「 春獻王鮪」的儀式,「鮪」應該是周朝皇帝祭祖廟的特供品。

在《詩經》、《爾雅》等書中也有對白鱘形態和捕魚場景細節的描述。那時白鱘曾分布在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以及渤海、黃海和東海等處,現在僅長江還有很少的白鱘活動的跡象,因此挽救白鱘極其脆弱的種群生存狀態,已成為鱘魚保護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課題。

水中巨無霸、大熊貓

白鱘又叫象魚、象鼻、柱鱘鰉、鱘鑽子、象鼻魚、箭魚、琵琶魚等。屬於鱘形目,匙吻鱘科,白鱘屬。為大型兇猛性魚類,成魚和幼魚均以魚類為主食,亦食少量的蝦、蟹等動物。

白鱘體長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它是體形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堪稱水中的巨無霸。

現在因為其生存水域遭受破壞,其物種稀少,所以亦有「水中大熊貓」之稱。說到這裡,大家肯定會想到中華鱘。

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拍攝的白鱘標本

事實上白鱘和中華鱘一樣都被列為中國一類保護動物,物種受到嚴格的保護。

白鱘與中華鱘生活水域相同,故四川民間漁民中流傳有:」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得不像樣「之說。這其中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魚指的白鱘,黃排則指代胭脂魚。

白鱘與中華鱘的區別

白鱘與中華鱘的主要區別是體上及頭部均裸露,沒有骨板被覆,上下頜上具有細牙齒。

它的體形也很奇特,身體呈長梭形,前部平扁,後部稍側扁。頭部的長度超過體長的一半。吻部長而尖,像一把鋒利的長劍,伸出於頭的前端。

鰓孔也較大,沒有鰓蓋骨,但眼睛卻很小。眼睛後面有噴水孔。體表光滑無鱗,或僅有散布身體各處的退化鱗片痕迹。

整個頭部皮膜表面密布著許多梅花斑狀的神經細胞組織。皮膚光滑柔軟,身體兩側的側線上有許多像小樹杈一樣的分枝。鰾大,具1室。

由於過度捕撈,白鱘物種已處極危甚至滅絕狀態,雖然1983年中國政府已將白鱘列為保護物種並禁止對其捕撈。

但由於新建的水壩將不同水域的白鱘種群隔離,由此其生存環境面臨嚴重威脅。目前,白鱘已經很少見到,因此被懷疑已經滅絕。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