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好多人一提到感官遊戲,第一反應都是觸覺,腦海裏浮現的畫面是觸摸各種不同材質、形狀的材料,這可能和國內流行的蒙氏教具裏面有很多觸覺感官教具有關。

其實,兒童的感官開發應該是全方位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還要加上大運動和精細運動,纔算是完整的五感開發:包括對世界的感知力和對自己身體的控制。人類所有的學習都離不開這兩方面的能力,因此五感沒開發好,真的是會影響一個人的學習效率的。

德國幼兒園發給我的感官遊戲清單,我之前已經分享過兩篇:

視覺篇:德國幼兒園的最全感官開發遊戲清單,強烈建議家長收藏

聽覺篇:德國幼兒聽覺感知遊戲清單,會“聽”的孩子學習能力更強

今天繼續寫觸覺篇。話說觸覺感官,網上已經有很多關於觸覺遊戲的文章了,但我想寫點與別人不同的東西:對觸覺的“刻意練習”。(其實每寫一篇文章,我對自己的要求都是觀點一定要新穎獨特,哪怕是別人寫過的主題,我也希望能寫出新意和不同視角來,我絕對是個自虐狂...)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而觸覺就是通過我們皮膚上的無數個神經細胞的感知,向大腦傳達外界信息。

人類的觸覺可以強大到什麼地步?沒練過的人是無法想象的。這裏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美國社會運動家、演說家海倫·凱勒的故事,因爲她的故事實在太震撼了!

出生於1880年的海倫·凱勒,在19個月大時得了一場重病,病後她變得又聾又瞎,什麼都看不見,什麼也聽不到。她的世界一片寂靜,一片漆黑。對很多人來說,這輩子感覺快完了吧?

然而,她卻在家庭教師的幫助下學會了語言!

在5歲時,老師一開始給她一件物品讓她摸玩,然後在她的手心上寫下這件物品的名稱。她一隻手感受着水流,老師就在她的另一隻手上反覆寫着“WATER”——就這樣憑着觸覺,她學會了很多東西的名稱。甚至連“愛”、“快樂”這樣抽象的詞老師都可以通過具體場景,用手的觸摸來幫助海倫·凱勒理解。

再後來,她開始學習用盲文閱讀書籍。我想大家對盲文都有一定的瞭解,需要用手摸着凸凹不平的點點來識別單詞,靠的完全是觸覺記憶

海倫·凱勒 9歲時提出了一個非常有野心的目標,她不再滿足於閱讀,她想學習說話。大家能否想象,一個從嬰兒時期就聽不見看不見的人,如何學習說話呢?

對了,答案是通過觸覺!她把手放在老師的嘴脣上,感受老師說話時舌頭和嘴脣的變化,在一個小時內她就學會了說M, P, A, S和I。用這個方法她不僅學會了英語,還學會了法語和意大利語(讓我們這些正常人情何以堪啊!)。

後來她去了哈佛大學讀書,哈佛大學圖書館中的大部分書籍都沒有盲文,她是通過家庭老師在她的手掌心上一個字一個字拼寫出來而“閱讀”的。

她是世界上失明又失聰的人當中,第一個獲得大學學位的。這樣一個在生命早期遭遇重大不幸的人,通過頑強的意志和學習能力,最後竟然做到了在世界各地演講,爲了推動社會變革而努力,受到世人的尊敬。

海倫·凱勒讓我們看到了人無限的潛力,就算視覺和聽覺通道雙雙關閉了,也還是有希望的,通過觸覺我們依然可以在無聲又黑暗的世界裏學會說話和閱讀。

有的人沒了手,腳卻訓練得可以寫字。

有的人捐了一個腎,卻發現剩下的一個腎變得越來越強大,承擔了兩個腎的工作量。

悠悠媽我自己有一隻眼睛從出生起就是弱視,但我另外一隻眼睛比誰都好,怎麼用都用不壞...

說了這麼多,我終於要放出結論了:刻意練習可以幫助我們的感官變得更加靈敏強大,而提高觸覺靈敏度最好的方法就是——閉上眼睛練習。

當人閉上了眼睛,關閉了視覺通道,皮膚上的觸覺神經會變得更加靈敏,你想象不到的潛力會被激發出來。

因此,德國幼兒園清單上的觸覺感官遊戲,也基本都是要求閉眼完成。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 觸覺記憶配對

記憶配對我相信大家都玩過,一堆卡片裏面找到兩張一樣的,考察視覺和短期記憶力。但是觸覺記憶配對玩過的人就不多了。

閉上眼睛,在一堆不同觸感的材質中,找到兩個一樣的完成配對。

這個遊戲考驗的不僅僅是觸覺感知,更考驗觸覺記憶。前面我寫到,閱讀盲文需要的正是“觸覺記憶”——不僅能感覺出來,更要能把那觸感牢牢記住。

當然這個遊戲不必非要藉助教具來完成,圖片僅幫助大家理解,自己在家DIY,使用任何材料都是可以的。不光可以配對相同材質,也可以配對相同形狀。

2. 用手猜盒子裏面裝的是什麼?

這個也是德國非常常見的遊戲,在很多兒童博物館都可見到。用手摸一摸,能猜出來盒子裏面裝的是什麼東西嗎?

在漢堡的Klick!兒童博物館,有兩條漆黑的隧道,進去之後什麼都看不見,但隧道的牆上其實佈滿了各種各樣材質的物件,鼓勵孩子在漆黑中用手去感知。

這樣的觸摸盒其實也沒啥高大上的,自己在家就能做,在鞋盒上剪個洞,把不同的東西放進去,讓孩子猜猜,猜對有獎哦!

3. 觸摸桌遊

德國非常注重學前五感的開發,所以桌遊裏面也有設計很多五感感官遊戲。很多時候都是要求有目的的摸出某種形狀的東西。

比如下面這個,小班幼兒園老師就給我們推薦過。玩法與UNO類似,每打出一個鈕釦,下一個玩家要麼出顏色一樣的,要麼出形狀一樣的鈕釦(鍛鍊視覺)。

如果手上沒有符合條件的鈕釦了,就要把手伸進袋子裏摸一個形狀一樣的出來——此處考察的正是有目的有意識地摸

掌握了這個桌遊原理,其實家裏的積木或者七巧板也可以拿出來這麼玩啊!

對於手抓板拼圖也可以這麼玩。我之前在《德國幼兒園的最全視覺感官開發遊戲清單》中寫過,把手抓板背過來放着,孩子能通過拼圖塊的輪廓猜出來是什麼嗎?這是在考驗視覺。

那麼現在變換一下玩法,把眼睛閉上,用手摸拼圖塊,能通過摸輪廓猜出來是什麼嗎?

4. 身體接觸遊戲:在孩子背上或手掌心寫字畫畫

海倫·凱勒的老師通過在她的手掌心上用手比劃着寫字教會了她認字和閱讀,其實這也是一個極佳的鍛鍊觸覺的好方法,我們完全可以用在生活中。

在孩子還不會認字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孩子的手心或者背上畫畫,比如畫一朵花,一顆心,一個三角形,讓孩子猜猜,我畫的是什麼?

也可以讓孩子趴着,一邊在孩子的背上做動作,一邊讓孩子感知不同動作之間的區別,比如,我們可以用手模仿不同的動物走路,大象咚咚咚跺腳,貓咪輕輕踱步,青蛙一跳一跳。

這裏家長們可以打開腦洞,想在孩子的背上演什麼都可以,比如我在悠悠的背上做披薩餅,先拿擀麪杖揉麪(是用真的擀麪杖哦),再用手拍拍拍,把麪糰拍平,拉一拉扯一扯,拉成披薩的圓形,在上面加作料(輕輕用手假裝往背上撒東西,悠悠會覺得好癢,咯咯地笑,享受得不得了)。

把fantansy假裝遊戲和觸覺輸入結合,邊輸入語言邊在孩子的背上配合不同動作,多感官同時輸入,這就是體驗式學習的精髓啊!

此外,我以前也寫過多次,和孩子時常進行身體和皮膚的接觸,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安全感形成極其重要,必不可少。親子之間若缺乏身體的接觸,是會對孩子的大腦和人格造成硬傷的!這個觸感遊戲中有大量的身體接觸,可以增進親子聯結。

等孩子再大一點開始學習數字、字母和寫字了,就可以在孩子的手心或背上引入“猜猜我寫的是什麼”的遊戲啦。

5. Blinde Kuh 盲奶牛

這在德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人社交遊戲,18世紀的油畫中就有所記載。

選出一名玩家當盲奶牛,用圍巾或合適的布料矇住“盲奶牛”的眼睛,其他人在盲奶牛身邊走來走去,通過喊叫、撓捏等形式逗盲奶牛。盲奶牛抓住人後,要用手摸TA(觸覺感知),如果能猜對是誰,被抓住的人就要當下一個盲奶牛被矇住眼睛。

6. 足部觸覺開發

從上面一個例子相信大家已經看出來,觸感開發並不僅限於手部,身體的皮膚都可以鍛鍊的。

人類的足部神經相當發達,足部要這麼多神經幹嘛?當然是用來感知的咯,我們走路,隔着鞋子也能感到腳下面踩的是什麼,多虧了發達的足部神經。

孩子學走路,也是靠足部神經感知地面,不斷做出微調,最後形成每個人的走路姿勢。所以說,光腳學走路學得更快,光腳也最利於形成健康又漂亮的足型、腿型和走路儀態。(推薦閱讀我以前的文章《別再糾結寶寶穿不穿襪子了!國外醫生說光腳丫對孩子腿型最好!》)

不僅手要多觸摸不同材料,刺激觸覺神經,足部神經也是需要得到刺激的。像德國有很多赤腳公園,鼓勵人們脫掉鞋子,在不同材料的路面上光腳行走,感知不同材料帶給足部的刺激。夏天的時候我最喜歡帶悠悠去赤腳公園走走。

悠悠參加的運動會上,也專門放有不同材料的盒子供孩子們赤腳踩。

國內雖然沒有赤腳公園,不過平時在乾淨有安全保證的環境下也可以讓孩子光腳踩一踩沙灘、草地、土地、瓷磚、木地板等等不同材質的地面。要知道,觸覺神經是直接與大腦相連的,吸收的信號越多,神經聯結越發達,大腦自然也越聰明呀!

所有的感官刺激都不是白刺激的,都是在爲更強的大腦服務的!

7. 玩遊戲時多接觸不同材料

這一點就是老生常談了,我不多說了。平時給孩子準備的遊戲材料,要儘量多樣化,塑料、金屬、木質、水、沙子、橡皮泥、動力沙、顏料,除了人造的,天然的材料如各種果子、樹葉、繩子、毛線、土、泥巴等等。

不同的材料,冷暖軟硬不同,或精細或粗糙,觸摸得多了,觸覺神經就會越來越發達,大腦也愈加敏銳。我們對世界的感知,正是有了觸覺才變得生動立體起來。

如果你希望閱讀以上更多關於中西教育理念碰撞、兒童情商培養、性格養成、家庭早教和英語啓蒙等方面的乾貨文章,可關注悠悠媽的微信公衆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300多篇原創文章,全部是滿滿的乾貨,不灌雞湯,真實、生動、簡單、實用性強,看後讓人不焦慮、不盲從,給予家長在教育上篤定從容的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