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這個問題,我不用去看,就能知道其他的答案一定會將其歸咎於:

中國的傳統文化禁錮了思想!

儒家鄙視科學,將其視為奇技淫巧!

中國人太功利熱衷於做官!

中國只有技術上的實用主義沒有科學主義!

……

上述這些觀點不見得沒有道理,但是,在我看來,這些答案太泛泛而談了,而且邏輯不嚴謹。

如果滿足於上面的幾個的解答,那麼大家不妨思考一下:

為什麼題幹裏舉例的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只出現在古希臘-歐洲文明?不僅沒有出現在中國,也沒有出現在日本、印度、伊斯蘭國家?

或者我們更細緻一點,為什麼這些偉大的科學家主要出現在英、法、德國、尼德蘭等西歐國家以及美國,為什麼南歐的西班牙、葡萄牙就很少?

為什麼儒家從來沒幹過把科學家燒死的事情,而歐洲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特別是中世紀後期的宗教迫害,把很多科學家都燒死,卻沒有「禁錮」了思想?

為什麼歐洲中世紀以來的「公會制度」就是實用技術,而且延續到現在,比如德國,還在強調「工匠精神」?卻並沒有因此而阻礙科學的發展,而中國同樣重視實用技術(如《天工開物》),卻就阻礙了科學的發展?

為什麼中國人熱衷於做官,就會阻礙科學的發展,而歐洲人熱衷於跟隨君王當貴族、熱衷於出家當教士,卻沒有阻礙科學的發展?

為什麼牛頓畢生都是基督徒,而且在年輕時完成力學大廈的建造之後,花了後半生去研究上天堂的途徑?他的宗教信仰怎麼就沒有阻礙他的科學創建?

……

所以,這些林林總總的答案,如果從更全面的角度看,都不準確。

事實上,在漫長的古代,各個文明所孕育出的科學家的總量都不太多,所以,在進入近代之後,率先進入近代的文明,當然也會率先貢獻出更多的科學家。這是一種「大勢」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當一個文明在大勢上慢了半拍,那麼,短視的世人就會認為這個文明所有的文化、全部的傳統都是「慢半拍」的罪魁禍首;但是,當這個文明在大勢上快了半拍時,短視的世人又會認為這個文明所有的文化、全部的傳統都是「快半拍」的寶貴經驗。

後來趕上來的文明,很快就能同樣奉獻出相似的產品、科學、理念。中國還遠沒有趕上,但看一下日本,就會很容易理解。

至於為什麼有的快半拍,有的慢半拍,短視的世人辛辛苦苦總結的這個原因那個原因,其實或許只是一種偶然,一種機緣。第一個發明輪子的人,第一個使用火的人,他們的舉動給所在的人類族羣帶來了巨大的進步,但其中能有什麼複雜的文化上的宗教上的原因呢?可能只是機緣巧合而已。和地球的歷史比起來,和人類總體的歷史比起來,過去的幾百年,和一瞬間有什麼區別?只有將目光放到長遠的尺度,才能對一些事情「不惑」。


中國數千年來沒有客觀真理存身之地,沒有科學精神,哪來的科學家?

1 中國統治者全是靠暴力攫取政權,靠暴力和謊言維持政權。行為邏輯的主軸政權、地位和利益。

2 自劉邦開始,統治者在獲取政權、維持穩定過程中,多使用殘暴、背信、株連等流氓手段。因此不願意中國國民有良知、正直和客觀等道德,只需要恐懼、服從等行為。統治者對超出其控制的客觀真理的存在是不能容忍的。

3 統治者推崇的源自其本身的地位決定邏輯。下級服從上級,地位低的服從地位高的。處長講的狗屁,可能比科長講的事實更正確。

4 因此中國出學者不出科學家。學者學富五車,隨時為領導提供典故,提供論據,提供邏輯。換一任領導,就換一批馬屁學者,就換一個狗屁不通的學說。

5 試問,在這樣數千年如一日的環境下,能出脫離領導,獨立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家嗎?


誰說沒有?楊振寧就是牛頓、愛因斯坦一樣的偉大科學家。

只不過我們習慣踩活人捧死人,只喜歡死了的聖人,卻愛把活著的聖人罵成偽君子。

「鄧稼先對楊振寧的學術成就給予高度評價,多次講過:楊振寧的"規範場理論"是可以和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想媲美的,要比他獲得的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定律"有更深遠的意義 」

——鄧稼先夫人許鹿希,《至今熱血猶殷紅——謹以此文紀念兩彈元勛鄧稼先院士逝世20週年》

再看看美國科學界是怎麼評價楊振寧的:

量子電動力學奠基人之一、國際備受景仰的著名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稱楊振寧為「繼愛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後,20世紀物理學卓越的設計師」。

美國聲譽卓著的鮑尓獎在頒獎詞中稱,「這個理論模型,已經躋身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的工作之列,並必將對未來世代產生相當的影響。」

以下是公告原文:

For the formulation of a general field theory which synthesizes the physical laws of nature and provides us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forces of the universe. As one of the conceptual masterpiec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xplaining the interaction of subatomic particles, his theory has profoundly reshaped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s and modern geometry during the last forty years. This theoretical model, already ranked alongside the works of Newton, Maxwell, and Einstein, will surely have a comparable influence on future generations. These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combined with his championing of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 and his promo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mong the youth in all corners of the globe reflect the scientific and humanitarian genius of Franklin himself.

當楊—米爾斯理論發表五十年之後,有一本論文集問世,名字叫「Fifty Years of Yang-Mills Theory」。篇目的作者幾乎全是諾貝爾獎得主,諸如"t Hooft. Weinberg, Wilzcek, Englert等等。將近二十幾個諾貝爾獎得主——高能理論界幾乎全體大佬一齊上陣——為楊振寧的理論祝壽。

從以上種種來說,楊振寧絕對是近代以來中國,或者說華人,不,甚至可以說黃種人對世界科學,對人類探索未知最大的貢獻。

但是,楊振寧在國內並沒有得到「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一樣的尊敬。

我發現我們有多傳統有特別大的問題,比如葉公好龍、踩活人捧死人。

比如我們明明有楊振寧這樣堪比牛頓(鄧稼先評價)的科學家,但是輿論卻沒有給予他牛頓的待遇和評價;人們一邊貶低詆毀楊振寧,一邊喋喋不休,祥林嫂一樣囈語:為什麼我們沒有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式的偉大科學家?

比如網上對他和翁帆的婚姻就極盡詆毀之能事,比如下面這種噁心的段子——

這種情況甚至連美國科學界都有點瞠目結舌,比如美國物理大牛弗里曼·戴森不明白在中國「為什麼人們要對一位新太太抱有敵意」,他在美國從未聽到關於此事的任何負面評論。作為朋友,他為楊振寧感到開心。「楊自己告訴我第二段婚姻讓他感到年輕了20歲,我向他致以最溫暖的祝福。我也認識他的第一任太太致禮,而且我確信她如果知道他有一個年輕的新太太照顧他的晚年生活,也會感到高興。」

所以不是中國沒有產生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式的偉大科學家,而是中國產生了產生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式的偉大科學家為什麼人們老愛詆毀他。


這與東西方文化發展有很大關係。

中國文化提倡「學而優則仕」。優秀的人以成為仕為目標。所謂「修身治國平天下」。所以我們的文化主要用在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面。無論是中醫還是文學藝術都是圍繞「人」而發生、發展。而西方文化多是以「物」為研究對象,從而究競「物」為何如此?

其次中國哲學中老子思想對「智」與「機」的否定而對順其自然的高度讚賞則阻礙了人們對改造客觀世界的需求。其中巜莊子》一書中很多寓言都講到了「無用」之用的好處。也就是說與現在的功利思想截然相反!

比較東、西方哲學可以看出,東方哲學更加關注的是人及人心,修身養性。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影響更多的關注心靈層面的提升。而西方哲學更多的關注客觀世界,並試圖發現客觀世界的規律。在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和研究下讓人們學會瞭如何改造和適應客觀環境,如古希臘哲學家德模克利特的原子論及各種唯物主義思想。

古希臘的哲學家大都關注世界的本源問題。而同時代的老莊哲學及孔孟思想更多的是關注人性及其如何修身養性達到與環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所以西方哲學更加關注「理性」!而東方哲學更加關注「人性」!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必然造成不同的結果。

本來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墨家」在技術方面已經有很大發展,但是沒有傳承下來也是一個根本原因。漢唐時期「獨尊儒術」的主張更加使其他學派尤其是「墨家」思想沒有很好傳承也是重要原因。

我是心理問答達人 心理領域創作者:夏蟲不可語冰2008。點贊評論轉發關注可閱讀更多文章。


科學需要創造,需要創新精神。而我國缺乏這種創新的大氛圍。

1、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利於創新。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為開放的時期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後的歷史有焚書坑儒,有N多次文字獄,有了科舉制,有八股文,每一樣都是思想的桎梏。以後的廢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一樣對思想的禁錮。諸子百家中有好多精華值得學習和借鑒,但是,我們只能學其中某一方面的內容。

2、我國的封建專制思想不利於創新。西方民主思想下允許質疑和挑戰權威,而我國的質疑和反叛可能在搖籃裏時就遭到扼殺,質疑權威意味的不僅僅是學術的不成功,更可能涉及的是生活甚至生存。專制的社會聽不得不同於認知的「異端邪說」,這也是我國少有創新科學大師的原因。

3、我國還沒有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歷史上多個大老粗毀掉了多個大家,知識分子窮酸、迂腐、愛多嘴多舌,這樣的印象中,若干次,知識分子被打倒,變成「臭老九」。很多政客對於知識分子避而遠之。而創新需要長期的大量的投入,很多人急功近利,對於眼前見不到實效的事情不願投入。曾幾何時,造飛機的待遇不如制玩具飛機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待遇不好也激發不了人的創造熱情。相比較諾貝爾,因為發明創造能夠迅速發家致富,我們的激勵機制的確還有很大欠缺。

4、教育的投入不足,教師待遇重視不夠。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的最優秀的人才集中於教師隊伍。源於優厚的待遇,一個小學校長工資可以兩倍於縣長,達到每月40大洋,而一個知名教授每個月可以拿400大洋。因而那時候大師雲集,因而那時候培養了5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筆者有個觀點,我國解放後的兩彈一星等科技發明,功勞就在於解放前對於教育的重視;而近幾年科技發明比較多,源於恢復高考後的那一段時間對於教育的重視。而之後怎麼樣?說不好!

基於以上原因,我國不可能出現象哥白尼那樣的大家,起碼短時間內沒可能。你說對嗎?

我是頭條【文軒閣】,專註教育,思想深邃,喜歡直言,歡迎關注!


中國之所以沒有出現向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那樣偉大的科學家,是因為近代中國遭遇到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外族入侵,國家大量的資源被掠奪,人們飽食都成了個問題,天天擔心是否會被侵略成為外國人的奴隸,還哪有時間來研究這種宇宙定律。

再加上近代中國自身有一段黑暗時期,大量的科學家被文鬥批判,損失了大量有才華的科學家。

正因為這段時間,西方就建立了自己的科學體系,但是硬要說中國有沒有哥白尼、牛頓、伽利略、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我還是會說有,比如(楊振寧)

楊振寧在中國唸完碩士學位後,就赴美留學,之後加入了美國國籍。他對現代物理學作出了重大貢獻,1956年與李政道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違反了當時對物理學的認知,一舉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小科普: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是指:

γ和θ是完全相同的同一種粒子(後來被稱為K介子),但在弱相互作用的環境中,它們的運動規律卻不一定完全相同,通俗地說,這兩個相同的粒子如果互相照鏡子的話,它們的衰變方式在鏡子裏和鏡子外居然不一樣!用科學語言來說,「θ-γ」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是宇稱不守恆的。

在最初,「θ-γ」粒子只是被作為一個特殊例外,人們還是不願意放棄整體微觀粒子世界的宇稱守恆。此後不久,同為華裔的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用一個巧妙的實驗驗證了「宇稱不守恆」,從此,「宇稱不守恆」才真正被承認為一條具有普遍意義的基礎科學原理。

楊老對物理學的貢獻可以說歷史上是排的進前十的,不僅僅是「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還有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

可以說楊振寧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科學家之一,其實不僅僅楊振寧,近年的中國飽受戰爭困擾,不少的頂尖的物理科學家都逃亡到了美國,例如與楊振寧一起提出 「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的李政道。

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還有被譽為東方「居里夫人」的吳健雄,著名核物理學家,世界物理女王、原子彈之母、原子核物理的女王、中國居里夫人、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在β衰變研究領域具有世界性的貢獻。

同樣被公認為最傑出的物理科學家之一。

後兩位雖然是美籍華裔,但都出生在中國,要不是中國戰亂無法讓這些偉大的科學家,潛心研究,我相信他們還是會回到中國研究物理學。


唐朝以後中國就處於衰退的邊沿,明朝清初中國的GDP還是世界第一。到了近代清政府閉關鎖國,西方現代工業突飛猛進,一百多年的漫長歲月,使中國四分五裂,被外國略奪去無盡財富,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被分割。新中國成立後,在共產黨毛主席領導下,特別是在改革開放這四十年來,中國建起了所有工業門類的產品線,可以說現在的中國沒有造不出來的產品,中國不光在GDP世界第二,中國的科技突飛猛進。再給中國四十年,中國不但能出世界頂級的科學家,中國的GDP不但世界第一,中國的所有科技水平,都將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中國人的智慧,中國人民的勤勞,世界上哪一個國家也不能與中國比,但前提是:國家政治穩定,法治健全,國防強大,人民和諧,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科學治國,偉大的祖國越來越強大!


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產生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偉大物理學家,而歐洲產生了?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會從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去解釋。不過我覺得,這樣的解釋有些空泛。好像都有道理,仔細一想,又覺得沒有道理,落不到實處。我今天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

(伽利略畫像)

第一,歐洲古代宗教力量強,中國古代宗教力量弱。

歐洲在漫長的中世紀裏,基督教、天主教等一直處於統治地位,教皇的權力非常強大,大過人間皇帝的權力。

宗教有巨大的權力,同時他們又利用這個權力奴役老百姓,控制老百姓。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對於教皇的殘酷統治,對於宗教在精神上的控制,老百姓肯定是不滿的,肯定是要起來反抗的。一般老百姓的反抗,就是造反。不過,知識階層的反抗就不一樣,他們就會思考基督教的權力問題。基督教的權力基礎,就是上帝的存在。因此,要動搖基督教的這個基礎,就只有證明上帝不存在。於是,就產生了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說」。證明太陽纔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由此,科學就產生了。

中國古代則不一樣。在中國古代,宗教從來沒有處於統治地位過,儒學從來不是宗教,佛教和道教都相當邊緣化,佛教人士和道教人士都是方外人士,最多是人間皇帝的「幫閑」,絕對沒有控制人間皇帝的時候。

中國古代宗教不處於統治地位,處於統治地位的是皇帝。奴役老百姓壓榨老百姓的是皇帝。當然了,有壓榨就有反抗。一般老百姓的反抗,和歐洲一樣,同樣是造反。知識階層的反抗同樣是思考。不過,知識階層不會思考宗教的權力基礎,會思考皇權的權力基礎。因此,中國古代會出現非常多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但是就沒有出現思考宇宙的科學家。

(皇權下的知識分子)

第二,歐洲古代有科學傳統,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傳統。

科學是有傳統的。牛頓說過,我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歐洲因為反對神學,產生了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學家,後來的牛頓、愛因斯坦等人,就是站在前面科學家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思考的不斷深入,也就產生了牛頓三維空間的物理學,產生了愛因斯坦四維空間的物理學。

中國古代宗教沒那麼強勢,沒有出現哥白尼、伽利略,沒有那樣的科學成就,同時,由於古代交通信息不發達,外國的研究成果,也沒有傳到中國來。因此,中國古人沒有這個研究基礎,不會去考慮物理學的問題、宇宙的問題。

其實,中國古代的科學研究,也是有傳統的,比如對曆法的研究。對曆法的研究,其實也是在思考宇宙的問題,天體的問題。但是目的很不一樣。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研究曆法,是為農業生產服務。因此,後世的曆法,就只是在前人的曆法上進行調整,而並沒有去真正思考宇宙。

(工業革命)

第三,歐洲進入了近代工業社會,中國沒有進入近代工業社會。

歐洲的科學,在近代實現了總爆發,產生了非常多的偉大科學家。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盛況,是歐洲近代工業發展的需要。工業的發展,就要求技術革新。而科學是技術的理論基礎。沒有科學發現,沒有科學發明,就不會有技術革新。也就是說,因為歐洲近代工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歐洲科學的發展。

但是中國不一樣。中國古代沒有進入近代工業。不但沒有進入,還在抵制工業在中國的生根和發展,依然把工商業放在最低的位置。工業無法發展起來,農業又不需要那些「奇技淫巧」,因此,科學就沒有產生的土壤,偉大的科學家,自然也就不會出現了。

(參考資料:《中西科學史》)


只不過西方文明正在幾百年旺勢發展中,你生活在他們直接影響的世界裡。如果你生活在中國明朝中期,你就應該問為什麼全世界只有中國文明最發達?為什麼中國有蘇頌、燕肅、秦九韶、李冶、朱世傑、沈括、趙友欽、郭守敬、王禎、李時珍、程大位、朱橚、朱載堉這些偉大的科學家?

不要以為這是中國人自誇,實際上有類似讚歎的到清朝前期還有某些人崇拜的洋人對中華文明有此種仰慕。據說萊布尼茨看到中國易圖時,曾給白晉寫信說:「這易圖是留傳於宇宙間的科學中之最古的紀念物。但是,依我之見,這四千年以上的古物,數千年來,沒有人能瞭解它的意義。它和我的新算術完全符合,……,我若沒有早發明二進位算術,我也不能明白六十四卦的體系和算術畫圖的目的,望洋興嘆,不知所云。」萊布尼茨是否真明白了六十四卦體系我看還有問題,但他們興嘆說明他在讚歎為什麼中華文明有如此偉大的對天地宇宙的科學認識。

所以,明朝那時候,由於大陸上土耳其設關卡不便,洋人遠在大陸西邊從大海大洋開闢航路也要尋找中國。

那為什麼宋元明時中國科技發展文明發達,明末西方逐步顯露新科技發展,清朝以來西方科技井噴一樣呈現在世界?答案很簡單,文明運動有時代差,這個時代差是三百年到四百年左右。把人類文明看成一個整體,東西方文明為人類文明主要承載者,如太極兩儀一樣轉,也如春夏秋冬一樣有時序地運動,不同地域文明的旺勢實際上是整個文明運動週期的不同季節,以空間文明旺衰體現文明運動時序,而季節是不能同時旺的,尤其春夏之陽與秋冬之陰不同性,要交錯運動。所以,東方的中國兩宋文化與科技是整個全球文明運動的春季,而火長生。元、明是兩宋的延續為夏季,就是火旺的時代,所以,明朝火器發展種類繁多,文化燦爛,四大才子、小說戲劇、心學實學紛然呈現。在夏初秋氣長生,所以蒙元西征一聲炮響給西方送去了東方文明,催生了西方文藝復興,啟動了西方近代文明運動。到明朝滅亡東方陽氣生髮完成,全球文明進入秋季。從文藝復興到清初,西方從長生、沐浴、冠帶發展到臨官、帝旺,所以,大英帝國這個西方近代正脈登上歷史舞臺,而牛頓等偉大科學家也誕生了。科學發展有時代差,也有區域性質,自然你覺得這些科學家的科學思想更先進,成就更偉大。而俄羅斯位在西北偏北,為全球文明運動的冬季,冬季水長生於秋,所以,俄羅斯彼得大帝產生於大英帝國登上世界主舞臺之後。秋冬陽氣收斂了,故此,清朝入關中華文明停滯,幾乎什麼新文化和科技都沒有。

冬初亥月為木長生,所以,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意味著東方文明融合西方文明的新文明運動開始了。到五星紅旗飄揚,則顯示東方文明陽氣回升,一個新東方文明運動開始了。自然,也將開始東方科技與西方科技的融合生新過程。中華在這幾十年不僅學習西方科技有成就,而且已有科技生新苗頭。如翁文波預測,竺可楨天文學,吳文俊機械化數學,屠呦呦青蒿素,蔣高明生態農業、甘永超太極粒子波,等等。假以時日,中華文明在未來一兩百年定然有一個科技發展新時代,出現科技發展高峯,大批偉大科學家將誕生。那個時侯不要驚問中國為什麼產生偉大科學家了,文明運動旺點所在,正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