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蠱是什麼

巫術可以根據使用的目的簡單的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消災、祈福為目的的善意的巫術,稱為「白巫術」;另一類是以傷害、甚至殺人為目的的「黑巫術」。而黑巫術中最令人感到恐懼的首數蠱術。歷朝歷代都有關於施蠱害人和被蠱術荼毒的記載,蠱術之盛行,以至於人們經常把「蠱」和「巫」連起來說,「巫蠱」「巫蠱」,彷彿蠱術成為所有巫術的統稱。

蠱的歷史非常久遠,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關於蠱的記載。甲骨卜辭中寫道:

「有疾齒,唯蠱虐。」(《小屯·殷墟文字乙編》7310片)

「(有〕疾,不(唯)蠱。」(《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1675片)

「病,其唯蠱?」(胡厚宣《殷人疾病考》引盧靜齋藏片)

【甲骨文中的「蠱」】

礙於當時書寫工具簡陋,留下的記載非常簡略,後人無法得知商朝流傳的蠱具體是什麼樣的,只知道它是造成人生病的原因之一。但是甲骨文「蠱」的字型卻透露出了一些關於蠱的重要信息。甲骨文的「蠱」,外面是一口大鍋或者其它什麼器皿,裡面是兩條蟲或者蛇(古人把蛇歸於蟲類),從圖案中可以看出蠱指的就是放在器皿裏的蟲子,後來無論是金文,還是篆體,基本上都延續了這種寫法直到今天。

宋代鄭樵所著《通志·六書略》記載:「造蠱之法,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為蠱,用以殺人。」一般製造巫蠱的方法是取一百條毒蟲,把它們關在一個器皿中,讓這些毒蟲互相啃食,最後活下來的毒蟲就被成為「蠱」。這條剩下來的毒蟲不僅毒性高強,而且已經超越生物,上升到了一種鬼神的類屬,可以隱形,專門為禍害人。

《玉芝堂談薈》《說郛》等明清時代的文獻皆說,蓄蠱者主要分佈於蜀中到湖廣閩粵地區。施蠱害人的方式有兩種:

一是放害,又分外放和內放兩種。外放就是放在受害者的身邊,比如:趁人不注意將蠱蟲或蠱葯(研成粉末的蠱蟲)彈到受害者身上,或連蟲帶罐子埋在受害者牀底下,這樣受害者每天在睡覺都會遭到蠱蟲的啃食。內放則是將蠱葯,投入被害者的飲食當中,被害者喫下去,蟲就在被害者的體內遇到血氣便會活過來,日日夜夜啃食被害者的五臟六腑。

【蠱術】

上述說的投蠱發還比較原始,更多人相信蠱蟲已經超越了一般的動物,蛻變成了一種鬼神,擁有魔力,即便不直接接觸,也能對人產生影響。又或者可以解釋成蠱擁有異形遁影的能力,能夠隱形飛往受害者身邊。

二、轉移財富的蠱術

從晉代開始流傳蠱除了害人的功能外,還會偷偷的將受害者家的財產轉移到施蠱者家中,所以也有人依仗著蠱術致富。《搜神記》卷12載:「滎陽郡有一家,姓廖,累世為蠱,以此致富。」

清東軒主人《述異記》卷中的記述則更加聳人聽聞:「凡畜蠱之家,必盟於蠱神曰:願此生得富,甘世世勿復為人。其用蠱也,其人既死,死者之家貨器物,悉運來蠱家;其受蠱之鬼,即為蠱家役使,凡男耕女織,起居伏侍,有命即赴,無不如意,若虎之役悵然。」

根據《述異記》卷中的記載:「畜蠱者家裡只能供奉蠱神,不能供奉別的神。每逢金日蠱神會產生白色的糞便,畜蠱者刮取糞便用來毒人。而且下毒的日子也有嚴格的規定,非庚、辛、申、酉日則不可下蠱毒人。因在干支五行中,庚、辛、申、酉和金相對應,大概是到了這些日子金蠶蠱的毒性可以發揮到最強。」

此外,到了每年除夕,畜蠱者要向用雞蛋供奉蠱神,夫妻裸體向蠱神跪拜。然後,向蠱神彙報賬目,看今年毒死了多少人,蠱神按人數和身份賜予錢財。衙役值五錢銀子、秀才四兩、官長五十兩。也就是毒死的人越多,獲利越豐富。

【蠱術也可用於竊取財富】

由此可知,為畜蠱雖然可以致富,同時也要承擔一定義務。有些人養到一半不想養了,就會把蠱神帶給他家的財富加數倍,連蠱神一起拋擲在路邊,等哪個貪心的倒黴蛋把蠱神撿回去,這樣此家就可以脫離苦海了。送蠱者還可能附贈一本說明書,教下家怎麼養蠱。宋代以金蠶蠱最為盛行,因此送蠱又稱為「嫁金蠶」。

《虛谷閑抄》引《幕府燕閑錄》講述了:

一個叫做「鄒閬」的窮人在路上看見了一大堆金銀財寶,遂把它們都撿回去了,回到家才發現腿上不知什麼時候已經附了一條金蠶。後來一位有見識的朋友告訴他這是金蠶蠱,鄒閬沒有嫁金蠶的財力(加金蠶需要加上原本金錢的數倍纔可),朋友建議他索性畜蠱致富。好在鄒閬良心未泯,寧可死也不做傷天害理的事情,一口把金蠶吞進肚子裏。結果,反而因禍得福,不僅沒死還長命百歲。

這個結局明顯是為了遷就人們的道德觀念,好人有好報。

三、破除蠱術

既然施蠱陷人的巫術在古代如此盛行,甚至有時候發展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那麼和蠱術相抗衡的各種白巫術也就應運而生了,破解蠱術的巫術或醫術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草藥驅蠱。由於蠱的主體是蟲,所以古人首先想到的是利用某些具有驅蟲效果的草藥來制服蠱蟲。《周禮·秋官·庶氏》:「掌除毒蠱,以攻說禬之,嘉草攻之。凡驅蠱,則令之,比之。」 下文《翦氏》又云:「掌除蠹物——以政萗攻之,以莽草燻之——凡庶蠱之事。」不僅專門對付蠱,古代人在平時也有佩戴裝有草藥的香囊以隨時驅趕蚊蟲的習慣。

厭勝制蠱。「厭」通「壓」,「厭勝」即「壓而勝之」的意思。古人相信某些物體具有辟邪的魔力,可以戰勝不祥和黑巫術,相當於咱們現代人說的「吉祥物」和「幸運符」。比如:漢代打仗時會給士兵分發一種銅製,形狀如同北斗七星的威鬥來保佑作戰成功。

據說對蠱特別有奇效的厭勝物是玳瑁,它是一種龜類,扒下它的殼戴在手臂上可以闢毒,如果飲食中被下了蠱葯,玳瑁會自動搖晃起來。宋代《圖經本草》也說:「(玳瑁)磨汁服,解蠱毒;生佩之,闢蠱毒。」

【玳瑁】

食療或藥物治療。除了上面說的服飲玳瑁磨製的汁液可以解蠱毒外,《山海經·中山經》記載有一種帝魚,喫了可以解蠱毒。最奇特的是晉人張華提到飲糞汁可以解蠱毒,醫術《千金方》曰:「用人屎尖七枚,燒作火色,置水中研之,頓服即愈。」《述異記》也認為用糞便解蠱毒值得嘗試:「唯自投糞窖中,稍或可解。」這種方法是利用穢物來辟邪,人類對於糞便、尿液非常厭惡,唯恐避之不及,因而推想妖怪遇到這些東西也會逃避。

動物伏蠱。雞是降服蠱蟲最有效的動物。首先,雞以蟲類為食,自然可以想像它是蠱蟲的氪星。其次,公雞每天在日出時打鳴,所以在古人的想像中公雞和太陽有神祕的聯繫,而陽光被視為有剋制或至少削弱妖魔鬼怪的功效。第三,古代神話中有一種重明鳥外形似雞,每隻眼睛有兩個瞳孔,它一鳴叫,附近的鬼神都會聞風喪膽,落荒而逃。世人大概將它和雞混同了,所以認為雞叫可以驅邪。另外一種動物刺蝟,被認為是金蠶的天敵,專門剋制金蠶蠱。

神獸食蠱。漢代宮廷儺戲中的主角方相氏率領十二隻神獸,每隻神獸都各有專門對付役鬼,其中窮奇和騰根兩隻神獸就是專門喫蠱的。

以蠱制蠱。這種辦法又分兩種:

第一種按《本草拾遺》記載,寄生於人體內的蠱蟲殺死宿主後會從口鼻鑽出,趁這時候抓住它,把它曬乾燒成灰,以後可以用來救治別的中了蠱毒的病人,這利用的是同類相攻的原理。

另外一種辦法則是利用天敵剋制的原理。首先要知道受害者中的是哪一類的蠱,然後用專門剋制它的蠱蟲下藥。比如:治療蛇蠱用蜈蚣蠱,治蜈蚣蠱用蛤蟆蠱,治蛤蟆蠱又用蛇蠱。

【蛤蟆蠱專治蜈蚣蠱】

咒語降蠱。降蠱的咒語林林總總,在此僅舉《醫說》卷六《解蠱毒方》一例出自某位僧人之口的咒語:「姑蘇啄,摩耶啄,吾知蠱毒生四角。父是穹隆窮,母是舍邪女,眷屬百萬千。吾今悉知汝,摩訶薩摩訶。」

這句咒語有趣的地方在於煞有介事的道出了蠱的外形,以及蠱的父母是誰,目的無疑是為了嚇唬蠱,令它明白自己的底細早就被人家摸透了,人家隨時可以拿出辦法治它,這樣子蠱大概會識時務的溜之大吉了吧。其實蠱的種類千奇百怪,怎麼能一言以蔽之呢?再加上咒語中提到的蠱的父母的名字,顯然是梵語音譯過來的名字,難道說中國的蠱還有外來的爹媽嗎?這種咒語與其說能嚇唬到蠱,不如說是給唸咒語和聽咒語的人求個心安罷了。

此外降服蠱的方法還有許多,便不再一一贅述。

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來巫術只是兒戲,但古代的大多數人都是打心眼裡對巫術深信不疑的,人們只要一想到自己可能稱為巫術的受害者,不免會恐慌,進而可能影響到社會秩序。因此,統治者自然要把蠱術當成一個現實的問題來對待。很多朝代都出臺了嚴厲打擊蠱術的法律條文。從北魏到明清的法律都把畜蠱和施蠱當成重罪處置,當事人均處死,家屬一般也要判處流放。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發生過一次牽連甚廣的蠱術審判事件,當時朝廷下令將永州(今湖南西南部)各縣的三百二十六家畜蠱者遷徙到偏僻無人之地居住,禁止他們重返鄉裏。然而,就是在歷代如此嚴厲的打擊底下,蠱術之風依然從未斷絕。

四、蠱術反噬

施展蠱術往往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如果違背了施術的規律,或者被破解,蠱術的效果可能會被返還給施術者。

比如,前文引《搜神記》提到滎陽累世畜蠱致富的缺德家族,後來家裡娶進門了一個新媳婦,還沒來得及把畜蠱的事情告訴媳婦就出事了。一天全家人都出門了,只留下那名媳婦看家。媳婦偶然打開了畜蠱的大缸,看見裡面正盤著一條大蛇。於是燒了一大鍋開水,倒進缸裏,將那條蛇給燙死了。後來,這戶畜蠱的人家整個家族幾乎死盡了。因為供養蠱神給這家帶來了繁榮,殺死蠱神也要付出家破人亡的代價,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宋代的畜蠱者不敢殺害蠱神,而是嫁禍於人。同樣,如果受害者找到了施蠱者用的蠱,殺死了蠱,不僅可以解除自身的蠱術,還可以使施術者身亡,這都是因為法術被破了的緣故。

另外沒有履行畜蠱者的義務同樣可能遭到蠱術反噬。在有些人的觀念裏,蠱術不是可以完全由畜蠱者意志掌控的,而是變成了一項責任,不管你自願成為還是被迫成為畜蠱者,都必須承擔這項責任。按《隋書·地理志下》的記載,畜蠱者如果三年沒有施蠱術殺人,就會賠上自己的性命。而且畜蠱的人家沒辦法終止畜蠱,一代人畜蠱,子孫後世代代都得畜蠱,如果女兒出嫁,那將會把畜蠱的血統擴散到夫家。

五、附會到「蠱」名義下的巫術

根據典籍和民間傳說,蠱的類型千變萬化,幾乎到了要多少有多少的地步,如:金蠶蠱、蛤蟆蠱、蜈蚣蠱、貓鬼蠱、蜮蠱(水蠱)、牛蠱、犬蠱、雞蠱、草蠱、菌蠱、蝨蠱、蠍子蠱、鬼蠱、馬蜂蠱、大象蠱、蜘蛛蠱、鰲蠱、青蛙蠱、麻雀蠱、烏龜蠱、稻田蠱、晰蠍蠱、蜣螂蠱、挑生蠱、石頭蠱、蔑片蠱、瘡蠱、腫蠱、牛皮蠱、犁頭蠱等。其中許多種類已經超出「蠱」原本的定義,包含了動物、植物,甚至非生命物,還有一些自然形成的蠱,可見蠱毒的外延非常廣。

漢武帝時期,有一個叫做「朱世安」的人誣陷逮捕他的公孫賀一家在漢武帝經過的路上埋藏人偶,以詛咒漢武帝,由此引發了一場牽連數十萬人的「巫蠱之禍」。連皇后衛子夫和太子劉據都在這場禍亂中喪命。雖然該事件被冠以「蠱」的名義,實際上其中出現的是人偶咒術。

這種概念泛化,可能是因為蠱術的名聲太大了,所以人們不知不覺把所有的黑巫術都歸入到蠱術的名下。


現在我告訴各位網友,我們苗族蠱的來源於「認路功夫」,一種道術,其中包括有法術,武術,幻術,通靈術,磨景傷人殺人術。 以前我們這裡有一個人學了「認路功夫」。有人親眼目睹他使用法術把自己變成了一隻孔雀在天上飛,飛了好遠然後又飛回來,落在他家的院子裏,然後又變回人。他經常出去做生意,要走山間小道沒有公路,十多公里的地方荒無人煙。有一次他做生意回家,走到荒無人煙的地方遇到了十多個人,要搶劫他,他立馬就跑,跑到一個不大不小剛剛能夠藏一個人的草從裏,他就鑽了進去。那些搶劫他的人個個都親眼看見他躲進草從中去了,大夥一起把他包圍,以為他一定跑不掉的,結果過去一看什麼東西都沒有,人影也沒有一個。十多個人從四面八方包圍他,他怎麼就憑空消失了。 後來別人問他是怎麼做到這些事的?他回答說,他學「認路功夫」會法術,還親自在別人面前展示他的法術。他一施法一念咒語,然後自己馬上就變成一匹馬,然後又變回來。 有人要跟他學,他說,學了這些法術的話,不能夠結婚,要一輩子打光棍,還不能夠跟異性發生性關係,還需要選擇將來自己死亡的方式,不能夠是正常死亡,必須是非正常死亡,這樣纔能夠學得了真正的法術。別人問他,那你剛剛學習這些法術的時候,你是怎麼選擇死亡的?他說,他現在被螃蟹咬死的。等到他活到110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去上山去砍柴,忽然之間看見遠處有一隻小小的螃蟹朝著他走過來,越走就越近而那隻螃蟹越走近他就越長越大,等到走到他面前的時候,那隻螃蟹就已經長大到有一頭大水牛那麼大,然後就咬他一口,他就受了重傷。當村裡人發現他的時候,他已經奄奄一息,勉強說完他受傷的詳細經過就斷氣沒有了呼吸心臟停止跳動,沒有任何生命體徵。 學習這些法術,沒有一個人是好下場的,同時這些法術是隻能夠男性學,不能夠女性學。女性學了,就會不知不覺的落入魔道。這樣落入魔道的女性會長得十分漂亮迷人,還會以食人的靈魂為食物,縮短自己修鍊成魔的時間。一個月至少要下一次蠱,不下蠱的話她就會越來越難看,越來越老,越來越不舒服,最後還會死亡,整個過程總共時間用不了幾個月。 為了自己保持青春常駐,他就會時不時的給他人下蠱,只要中蠱死的人就會被他吸食靈魂,用來保住青春和生命,還有修鍊法術。


湘西苗蠱多種多樣,信手而來,甩手而去,經過苗人祖祖輩輩積累而成,會下蠱之人,多會苗葯,救人同時也會害人,所謂神葯兩醫,信者自然病退體康,不信者或懷疑苗醫者,將無緣醫冶,只有另求高明,但後果往往。。。。。。

湘西蠱婆在本地又有草鬼婆之稱,在本地這個稱號實計是貶低之意,貧困之家的老婦,衣著破爛,面相不佳,不太會講話,平常話語不多,做事獨來獨往,容易被人誤會,如有那家不順,如煮飯不熟,路走不通,渾身無力,莫名奇癢,失魂丟魄,路遇小鬼,小兒無故啼哭,乳孃無故斷奶。。。。。。種種不符常理的情形,大家就會認被下蠱了,自我解決的方法就是拿把菜刀和塊刀板,來到所謂草鬼婆門面,拿刀邊剁邊罵,罵她個口乾舌燥,罵她個日落西山月又升。。。。。。這種情況下,所謂草鬼婆不輕易出戰,由她罵去,罵累也就罷了!

經過這一罵,拆騰個大半天,有些人的中蠱現像確有好轉,他就好了,所以當地人堅信此種方法對付草鬼婆是直接有效的。但也有無好轉,病情加重的,此時就有另一個方法求老司解蠱,這種老司平日和大家一樣務農,不同的是,此人精通各種法術,苗葯,解蠱,看日子,安房選地。。。。。在當地四里八鄉乃神人,很是敬重。

一般請老司解蠱,是需備上酒肉,大雄公雞不可少,香,紙,碗,米,紅布,利事一一備齊。老司把法事一做,給講清來由,給來者些許可食之物,這蠱也就解了,一物降一物吧!還是很神奇的,有些東西真不由你不信!

還有自然蠱,風一吹就中蠱的,還有愛人之間的情蠱,一旦中情蠱,要你一生一世甩不託。這種蠱只有情人之間才能互解,又叫lia.lia葯。中蠱者如背信棄義將會生不如死,對方幻像天天在你眼前。

在苗人眼裡放蠱,中蠱,收蠱,就是種自我保護的方式,如外鄉來苗區,探幽,旅遊,訪友,請入鄉隨俗,坦誠相待,以心換心,看老司作法不要說話,喝酒要豪爽不要耍心眼,喫飯要隨意,都要喫一點,還有一點要千萬記住,苗人堂屋中間那個火塘上面有個三角千萬千萬不管男女,不能跨過去,切記,以免招禍!

蠱就講到這裡啦,最後講個這蠱字,應是這樣的蠱字,三蟲入皿為蠱。。。。。。


《辭源》裏對「蠱」的解釋有四種:一是皿蟲為蠱,是毒害人之物;二是穀皮,《爾雅》中對糠的解釋就是蠱,穀皮飛舞也被稱作蠱;三是指「事」;四是指「惑」,蠱惑就是這個含義。

我們常說的蠱一般是指第一種,其中以苗族用蠱最廣為人知,《笑傲江湖》中的藍鳳凰就擅長此道。

蠱的製作方法是將很多蟲子放在一個器皿中,讓他們互相殘殺,最後剩下來的那隻最強的蟲就是蠱。傳聞中苗族女性擅長用蠱,可以讓人無知無覺中蠱,對那些負心男人下蠱讓他們腸穿肚爛的故事也為人津津樂道。

對於下蠱大致有這幾個特徵:一 巫蠱之巫為夫人;二,蠱都是蟲子製成;三,經過食物下蠱;四 中蠱有咽喉腫痛、胸腹鼓脹、死亡時間不一等癥狀;五,解毒需要解藥,最常用的解藥就是甘草。

這樣看來,湘西地區盛傳的下蠱其實就是黑巫術的一種。

另外一方面,少數民族用毒蟲研製毒藥並不少見,狆獞等族就以毒蛇煉製武器的風俗,漢人看到他們用用毒蟲,就與下蠱相聯繫,這種看法可以理解但並不公道。

中國對蠱最早的記載見於《左傳》從書中的記載來看,蠱應該是指腹內有蟲。因此,很多人認為《左傳》中的蠱,應當是指寄生蟲。《列仙傳》中記載,河間王生病拉肚子拉出了十來條蛇,也就是上述的腹中生蟲。

此外,山林地區多瘴氣,很多人尤其是初來乍到的外地人都會有「腹脹如蠱」的反應,於是又把這個問題與下蠱結合在一起。

於是,在瘴氣、寄生蟲、製毒技術結合在一起的的誤解與西南地區神祕的黑巫術的相互作用下,就有了苗蠱的巫術這一說法。

歡迎關注。


我就親身經歷過,我老家湘西呂洞山區的,地道的苗族人。所說的巫婆在我們那苗話稱之為 「爬棋」 ,在9幾年那時我才一兩歲。我手臂燙傷家裡人帶我去醫院檢查開了葯,但是那葯就是沒有效。好幾天過去了燙傷的地方不僅沒好而且還越來越嚴重傷口化膿。直到村子裡的一個伯伯懂得這方面的。他晚上來我家幫我看,先是一個碗和筷子,碗裏裝滿水,然後就做法嘴裡念念有詞手指沾水在我傷口上劃圈。然後在那碗水裡就看到了對我下蠱的人,伯伯說她也有苦楚最後就把那碗水倒了。然後我的傷口也慢慢好了。這事我是從我爸媽那裡聽來的,村裡人也都知道。絕逼真事,我們那邊還有好多不可思議的事。但是現在呢都以經什麼時候了,應該懂得蠱術的人也都掛了吧!


湘西蠱術

蠱術是一種利用激素及其它動植物生化物質及小型生物;微生物來調整改變生物性狀的技術,起源與中醫藥類似:在缺乏科學方法論證以及其它輔助學科如化學(古煉丹術)數學(如祖沖之從家學,祖父為大匠卿)等等被統治者雪藏及打壓不能交流協調促進發展的情況下,通過人類藉助生產生活工具所能掌控理解的方式方法探索各種物體物質的相互作用情況並實現應用的知識體系。蠱實際是從屬於中醫,很多蠱術方式方法應用於中醫或者說一些中醫療法類似於蠱術。

蠱術有醫蠱術和毒蠱術兩種,常說的種蠱害人等等屬於毒蠱術。

蝌蚪有毒,長成青蛙就沒有。中學生物裏有用甲狀腺激素促使蝌蚪迅速長成青蛙。蠱術有一種就是提煉使用甲狀腺激素配上其它物質施放於青蛙卵團處,在蝌蚪孵化後使蝌蚪迅速長成青蛙並保留蝌蚪的毒素器官而有所變性,這種蠱術催生出來的青蛙就是一種蠱。該蠱蛙個體很小(蝌蚪孵化後三五天長成青蛙,蠱蛙長大後會恢復正常),蠱蛙恢復正常之前被鴨鵝等喫掉後會使鴨鵝肉質發生改變,(該過程為種蠱)使本來只有極少數人食用鴨肉鵝肉會出現的過敏癥狀出現在食用被種蠱的鴨鵝肉的人身上,嚴重可能致命。很多有關中蠱毒的描述實際跟過敏一類的性狀類似,中醫解法也相通,其它如寄生蟲一類的用法也稱之為蠱。

毒蠱術中蠱表現主要有寄生蟲表現;過敏表現;中毒表現。有說法是明朝時就被嚴禁,湖南西部區域有傳承來歷的江湖術士見施用毒蠱術者即視為公敵,至今少有留傳。

中文名湘西蠱術

又稱湖南西部的「蠱術」

說明

操縱毒蟲,並以咒詛害人的巫術

蠱術化解

需女性帶雲海石手鏈

簡介

湘西的蠱術和湘西的趕屍一樣,到現在也沒人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和趕屍不同的是,放蠱幾乎湘西地區都有流傳,而趕屍主要流傳於湘西沅陵、瀘溪、辰奚、敘浦四縣。

巫蠱為一種操縱毒蟲,並以咒詛害人的巫術,也叫蠱、蠱術。屬於黑巫術的一種,盛行於部落型態的傳統社會之中。

在學術上,巫蠱也稱作蠱毒巫術(poisonous magic)。

施用巫蠱又叫下蠱、放蠱、蠱惑。後來蠱惑引申為迷惑人心,粵語中再引申成狡猾的意思,整蠱在粵語中也有戲弄的意思。

蠱術化解:當身邊常發生離奇的事情,有時覺得胸口有壓迫感覺喘不上氣,需女性帶雲海石手鏈,男士帶紅竹石飾品,之後用「赤鱬鱗,玫瑰金,橘子石,影子石,法體鹽」製作成石碑護身符。在結印冊上按照生日添加結印:農曆3到5月出生需添加「雲松,藏之介,南宮橘末」3個結印。農曆6到8月出生需添加「贔屓,九虹錦聲,八重冰梅」3個結印。農曆9到11月出生需添加「千帆團扇,藏之介,羽心」3個結印。農曆12到2月出生需添加「雲松,刳舟剡楫,百目靜」3個結印。飾品和石碑護身符與結印三者配合形成可以辟邪保護本人。

巫師用一種特殊毒蟲左右人的一切,服務於某種特定的目的,巫師以毒蟲迫使人順從其意志,任憑操控。除了毒蟲之外,亦可操縱蛇、蛙、鳥、狗、貓等動物。與道士的召鬼法類似,只是使用的對象不同。放蠱的目的在於加害自己的仇敵,或用於報復他人,使役動物的靈魂為其服務,盜取他人財富作為已用,但蠱也有用於醫學及其它領域。幹寶在《搜神記》描繪到,「滎陽郡(今河南省)有一家姓廖,累世為蠱,以此致富。後取新婦,不以此語之。遇家人鹹出,唯此婦守舍,忽見屋中有大缸。婦試發之。見有大蛇,婦乃作湯,灌殺之。及家人歸,婦具白其事,舉家驚惋。未幾。其家疾疫,死亡略盡。」

蠱,音古。從字形上來看屬於象形文字,最早出現於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有疾齒,唯蠱虐。」(《小屯?殷墟文字乙編》7310片)「(有)疾,不(唯)蠱。」(《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1675片)「犬蠱祝」(商承祚/著 《福氏所藏甲骨文字考釋》 金陵大學 1953年 第4頁)「貞,不唯蠱?」(《鐵雲藏龜》12.3)「病,其唯蠱?」(胡厚宣/著《殷人疾病考》引盧靜齋藏片。)「貞:王舌病,唯有古?」(楊樹達註:古、蠱音同,古亦當讀為蠱也。參見《積微居甲骨說》,中國科學院出版社 1954年,第59頁。)「貞:王病,不為豈。」(豈字為蠱的假借字,楊樹達/著 《卜辭求義》羣聯書店,第4頁。)許慎《說文》曰:「蠱,腹中蟲也。」「蠱」是一種人工畜養的毒蟲。將不同種類的多隻毒蟲(俗稱百毒)放在瓦罐或壇中,使其互相咬殺,併吞食屍體,最後存活下來的毒蟲就叫「蠱」。

最早在隋朝已有記載此法。《隋書·地理志下》:「新安、永嘉、建安、遂安、鄱陽、九江、臨川、廬陵、南康、宜春,其俗又頗同豫章,而廬陵人厖淳,率多壽考。然此數郡,往往畜蠱,而 宜春 偏甚。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種蟲,大者至蛇,小者至蝨,合置器中,令自相啖,餘一種存者留之。蛇則曰蛇蠱,蝨則曰蝨蠱,行以殺人。使人食之入腹,蠱食其人五臟。人死則其產業移入蠱主之家。三年不殺他人,則畜蠱者自鍾其弊。累世子孫,相傳不絕,亦有隨女子嫁焉。幹寶謂之為鬼,其實非也。自侯景亂後,蠱家多絕,既無主人,故飛遊道路之中則殞焉。」唐代亦沿襲此法,《通書·六書略上》說「造蠱之法,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為蠱。」《嶺南衛生方》在「制蠱之法,將百蟲置器密封之。使其自相啖食,經年後,獨存者為蠱。

」[1]分類長期的毒蠱迷信又發展出造蠱害人的觀念和做法。據學者考證,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已有人使用和傳授造蠱害人的方法。相關蠱,音同古,相傳是一種人工培養而成的毒蟲。傳說放蠱是我國古代遺傳下來的神祕巫術;過去,在中國的南方鄉村中,曾經鬧得非常厲害,談蠱色變。

制蠱法:多於端午日製之,乘其陽氣極盛時以製藥,是以致人於病、死。又多用蛇、蠱、蜈蚣之屬來制,一觸便可殺生。

蠱之種類有十一種:蛇蠱、金蠶蠱、篾片蠱、石頭蠱、泥鰍蠱、中害神、疳蠱、腫蠱、癲蠱、陰蛇蠱、生蛇蠱。

金蠶蠱:據說這種蠱不畏火槍,最難除滅;而且金蠶蠱還能以金銀等物嫁之別人。《嶺南衛生方》雲:制蠱之法,是將百蟲置器密封之,使它們自相殘食,經年後,視其獨存的,便可為蠱害人。


以血養蠱,女生用每個月的月經養蠱,所以為什麼女的能養,男的不可以,蠱是蟲,就像動物表演一樣,表演好了就賞食物,蠱就是賞血了,蠱可能培育出各種毒素,當要害人時,只要用血就能控制蠱,達到目的。


苗蠱又稱草鬼,因為以前醫學技術比較落後,遇到一些突發疾病,比如咳嗽,咳血,腹瀉嘔吐食慾不振等,人們往往沒有辦法只能依靠封建迷信的思維,這是一種無力求助科學的反應,總不能不管吧,所以就想到了巫術,所以就有了巫婆巫師等職業,這個行業在一些落後的非洲國家還有,他們主要負責求雨求水,驅趕疾病與鬼怪,求助者也往往是為了尋求某種精神寄託。


」苗蠱」是侮辱苗家女子的一回事,讓苗家女在眾人面前抬不起頭,讓被指認是苗蠱女的苗女一輩子生活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我恨談蠱之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