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我不認識六六,第二,六六的任何一個電視劇,我都沒看過。一句話,我就是個路過的。

發現很多人罵她,我才對她感了興趣。搜索她的微博,找到四處發言。

第一處:「現在的孩子都不知道腦子裡想什麼?裝個窗帘、買個菜、打掃個衛生就委屈死了?到底是個村娃,自視甚高。俺們跟師,出門拎包抱著被子,鞍前馬後辦入住,洗洗涮涮海生怕師父不滿意。人哪!別太把自己當回事。所謂學習,不僅僅是課本的,也是做人的道理。你伺候伺候老師,那不是應當的嗎?」

惹眾怒的就是這第一處吧。我看了三遍,我得承認,六六說的沒什麼錯呀。我也是農村寒門出身,她的話,句句說到點上了,要非說錯誤的話,就是大實話不好聽唄。

中國現在是飛速轉型的時代,但是,各地發展及個體呈現都極不均衡。前現代、現代、後現代,全是混搭;北京人、山頂洞人、北京人在紐約、中國合伙人……啥人都有。單說一個師生關係吧,雖然天地君親師之天地君消除個差不多了,但親和師在中國還有深厚的土壤。我們不對其作價值評判,只說實然,你和你的父母親有沒有完全達到現代歐美人的那種親子關係?如果你和父母都達不到,那麼,傳統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肯定依然有遺留。何況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人情背後包裹著的,不外是准血緣的黑社會關係和各種利益考量。科舉時代,考生之間是同年,跟老師是座師、房師。不管橫的縱的,既是人情網,又是利益網。現在的師生關係,文憑越高,利益也越高。西安交大這對師生,無非各自對利益的評估與預期出現巨大縫隙與失落,才掉了鏈子而已。

小夥子是自殺了,如果沒自殺,順利畢業,師生之間,同門之間,就是個巨大的利益圈子。總之,中國的高校圈,學術圈,全是圈子。別說現在了,就是蔡元培執掌的北大,當年也是各門各派、某籍某系,大家圈斗得不亦樂乎呢。遑論現在,蛋糕盤子這麼大了。

可能是罵者太多了,六六發了第二個:「最討厭的一句話就是死者為大:人死不能復生,我探討這些問題,是借故去的人,寫給活人看的。樹立遠大目標,發大誓願,吃大苦頭,才有大成就。個人得失心太重的人,很難穿過一生的霧霾等到萬里無雲。立宏志和立恆志,只有這樣的年輕人,才不會沉淪在雞毛蒜皮里。」

六六的中心意思依然沒變,還是勵志,就差把韓信的胯下之辱掂出來,當雞腿給大家煮了。

再看第三個:「你看,收個二皮臉的女學生多麼重要,不用背負道德譴責。每天伺候您樂呵呵的,拎著紙箱子滿世界跑。」

六六不惜把自己當雞腿也現場煮了。結果,網友還罵,意思很簡單,你可以不要臉,但人家博士要臉!

總之,六六拿自己開刀,大家也不領情。何況,能顯得別人不要臉,就自己要臉,這機會也難得呀!

最後,第四次發言:「完全不是調侃而是發自內心的感受。正心誠意修身,包括對小事的細緻和主動。一路走來,哪怕是大編劇了,依舊和劇組住90塊的快捷酒店,燒飯給各路工作人員吃,得空就幫著收拾現場。不是只有跟師才卑微。我覺得以干瑣事為樂趣,才會招來各色人等的親近。做任何行業,情商都是第一位的。」

六六依然是實在話。N年前中國青年報的美女編輯問我,她看到很多文字性靈女,生活大都過得一塌糊塗,唯我有點例外,怎麼搞的?我告她:思想在高處,生活在低處。類似的話,海外一位著名的大姐也問過我,她問的是,當你有了一定知名度,是否孤獨,是否高處不勝寒,是否原先的親密女伴反而跟你不親了。我回的是,不孤,不寒,我跟她們更親了,因為,思想可以在高處,但生活一定在低處。何況我生活也高不得呀,窮孩子出身,現在依然窮,往哪高呢?

不知道罵六六的人,是故意不理解六六,還是理解不了?

中國的師生關係,是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在沒有改進之前:第一,你靠自己的力量改進;第二,改進不了,你應該還有其它辦法應對;第三,應對不了,也不至於自殺呀。

總之,這孩子自殺,應該還有其它原因。他的女友,可能把大家帶偏了。六六想按自己的常識往回帶帶,結果網友們愣不領情。那就繼續跑偏吧。反正咱也不是一次兩次,而是習慣性跑偏了。


把寒門博士逼上絕路的除了其導師,還有這三個人。

六六,趙麗華,端木賜香。

也許你會說我武斷,我的意思是:以這三人為代表的輿論,是楊寶德對於導師不敢聲張的原因,寧願赴死。

那麼,這三個人都做了什麼?

先看看新聞背景:

@新京報:【#西安交大博士生溺亡#生前與導師聊天記錄曝光】周老師,我還在實驗室,下午過去找你。」這是西安交通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楊寶德生前發出的最後一條信息。

2017年12月26日,他被發現溺亡在西安灞河中。警方稱,沒有證據證明是刑事案件。楊寶德的女友認為男友的自殺與他的博士生導師周某有很大的關係:「出國無望,學術無果,這直接導致楊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作出了輕生的行為。」除了陪吃飯、擋酒以外,楊寶德與其導師的聊天記錄顯示,周教授對楊寶德明確提及或暗示的要求還包括:澆花、打掃辦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車場接她、陪她逛超市、陪她去家中裝窗帘等。楊寶德女友還表示,博導過分干預學生私生活。硬性規定楊寶德中午不準睡覺,晚上十二點之前隨時待命。聊天記錄顯示,周某還發微信「評論」楊寶德女友,稱二人不合適。

據封面新聞此前報道,在楊寶德失蹤以後,其姐楊寶佳曾赴西安尋找弟弟的蹤跡。同時希望楊寶德的導師周某能夠提供相應幫助,卻遭到了對方拒絕。(觀察者網)

https://weibo.com/1644114654/FF4bBjHco?type=comment#_rnd1517306922521

聊天記錄截圖可以在上面地址中瀏覽。

2018年1月19日,西安交通大學回應該報道稱,楊寶德的博士生導師周筠確實存在讓學生到家裡打掃衛生、陪同超市購物、洗車等行為。校方已對周筠進行嚴肅批評教育,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取消了周筠的研究生招生資格。

與大部分人對自殺博士的惋惜、對導師的憤怒不同,三位女作家(趙麗華是詩人)發表了不同的看法:

六六微博:

趙麗華微博:

端木賜香公號發布了文章:《六六有什麼錯捏?》

楊寶德本可以不自殺。

他可以憤起抗爭,拒不服從導師的要求,即使付出的代價是畢不了業。

但是,他是他,他有自己的考慮。

他的考慮之一,想必也包含了別人怎麼看待這件事。

誠如六六、趙麗華、端木賜香所認為的,不就是伺候伺候老師?有什麼大不了?連這點事你都想不開,死了也活該。

輕描淡寫。

六六用自己舉例子,說伺候一位中醫老師多麼盡心儘力,但是問題是,您的老師不會時時刻刻纏著您啊!

趙麗華用自己的梨花公社舉例:很多人爭著來做義工,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好吃的紛紛寄過來。

然而,那是別人自願做的。

端木賜香說三位女作家抱團懟洪晃,說得相當驕傲,這樣的事,楊寶德也會想到,導師們會抱團,學生們的畢業資格捏在導師手裡,學生們能抱團么?頂多就是私下發發牢騷,然後還要被作家們說不懂事:老師說的話,轉給女朋友,意思是楊寶德情商低。

可憐的楊寶德,連個發發牢騷的人都不應該有?

被導師壓迫,鬱郁到自盡,然後,還成了女朋友的錯——但凡女朋友對他好點,也不至於這樣。

女朋友能怎麼好?出錢養著他?這他就好過了?

我學歷低,沒讀過博士,不過聽說碩博連讀的話,如果導師不放行,那學歷也就等於是個本科。

已經付出了那麼多時間和心血,能夠接受這樣的結局?

三位女作家都拿村娃說事。

村娃又怎麼了呢?

村娃,的確不如城裡人有見識,遇事容易想不開,但是,這難道就可以被嘲笑了嗎?

我也是出身農村,工作了幾年後才第一次出省,正因為在農村生活到12歲的經歷,我特別懂得農村的艱辛。說我目光短淺我也會認,想不開的時候,我也曾經有過,不過是一念之差而已,有人生活優渥,不知稼穡艱難,有人青雲直上,不知人心險惡,每個人有自己的心智模式,楊寶德只是軟弱,並沒做過壞事錯事,當不起女作家們安上這樣的罪名。

她們的邏輯看上去也是成立的:父親養你不易,你好容易跳出龍門,怎麼就不能再忍忍?伺候好老師,將來畢業了,和老師形成師生圈,老師繼續罩著你,你發達的日子有的是,就做這點事怎麼就委屈了?

關於此事,洪晃問:

「平等哪?人的尊嚴哪?互相尊重哪?」

有人說:「如果晃說的都想要,請你不要在中國讀書。如果沒有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請你不要走向社會。就這麼簡單。」

洪晃回復說:

「現狀靠我們去改變。我不是犬儒。」

「請你不要在中國讀書」這句讓人看得悲涼,因為這也是現狀,本應是屬於你的東西,別人剝奪走,你想要回來,別人告訴你不行。所以,高校才會有那麼多的性騷擾事件,而涉事人有多少是不敢聲張的?為什麼不敢?只是因為顧忌面子嗎?因為他們知道,就算他們有勇氣揭露,也會有很多人告訴他們:「如果你不能承受,請你不要在中國讀書。」

其實我很想知道,如果是他們自己、他們的孩子遇上這樣的事情呢?

當然他們遇不上。

因為他們不是村娃,因為他們接受著全世界的禮物,享受著學生們的孝敬,他們覺得,這理所當然。

「看,我的學生們多愛我啊!」她們因此而沾沾自喜。

在他們的師生圈裡,不能否認,都會有深切地愛著他們的人們,這些人願意為他們做很多事情,願意把自己的心意奉獻出來。

然而,這和楊寶德事件,不能相提並論。

楊寶德事件,本質上是握於權利的老師,對學生展開的剝削。師生關係好,為老師做點家務事,也無可厚非,然而如果連學術時間都佔用了呢?學生到底是什麼?是保姆?是雜役?是傭工?

在趙麗華的眼中,楊寶德的導師周筠,語氣就如同姐姐一樣,關心他這個書獃子弟弟,生怕他交錯女朋友,趙老師實在是太善良了,一位姐姐不需要問學生自己的衣服好不好看,人與人之間就算再親密,也是有邊界感的,異性之間,更要謹慎,周筠作為高級知識分子,不懂這些人情世故?

感覺三位女作家都是雙標,要求楊寶德懂人情世故,卻不以同樣的標準要求周筠,也許是因為,她們主動代入了周筠的位置?

有些人會覺得,好死不如賴活著,有人會覺得,你連死的勇氣都有,怎麼就不能站出來抗爭?

但在有些人看來,他們心中的絕望,無法解脫,還不如一死了之。死了,至少什麼都不知道了,哪怕身後有這麼多的非議。

沉屍冰冷灞河水中的楊寶德,尋得了他想要的寧靜。

影響力是雙刃劍,可以正,可以負。端木賜香評議劉鑫事件的《劉鑫與江媽撕出新劇情,劉鑫與江歌又成同性情侶?》令人齒冷,想必反對她的留言也不會放出,而從放出來的留言看,支持她的人也不少。按說言論自由,別人發表什麼觀點,只要有理有據,都沒什麼不可,但是影響力大的人,如果沒有是非觀,那也是讓人嗟嘆。

《無問西東》中的清華名師們,彷彿已成絕響,看電影的時候,我不禁熱淚盈眶,就是因為太清楚,那樣的師者,在當今中國,太過稀有。


你是基督教徒嗎?你相信上帝的存在嗎?你知道平安夜吧?你也過聖誕節吧!

無論答案是什麼,都不重要,我只是隨便問問!

在2017年12月25日,耶穌基督復活紀念日那天,他在世上的一個子民(或兄弟)溺水自殺了!

自殺身亡的楊寶德(時為西安交通大學在讀博士)也許並不相信神的存在,但若是上帝真的存在,並不會因為如此而拋棄他。

《聖經》中大概有這樣的意思:無論你信或者不信,上帝都視你如己出。

當然,我並非一個基督徒,也很難肯定上帝存在與否。今天也不談上帝!

我記得聖經「十誡」里說:不可殺人。

殺別人有罪,殺自己也有罪。這是我所了解的宗教對於「自殺」一種見解。

在我所學習的哲學裡,有一種看法:自殺是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

活著而不自殺是需要給出理由的。

一個在讀博士生,無論出身如何,品性如何,他的活著應該算得上一個哲學問題。

到底是什麼讓楊寶德放棄了活著的理由呢?

或者說,是什麼讓楊德寶找不到活著的理由,而自殺了?

這很重要,如果解答不了這個問題,也就意味著找不到整個「楊寶德自殺」事件的真相。

那麼,所有未依據真相所作的發言都極有可能是謊言與偏見。

誰能或者誰最有可能了解「自殺」的真相?除了自殺者自己,那就是愛他、接近他的人了。

於是,我們看到了:楊寶德的女友將其遭遇的悲劇歸結於楊寶德「不堪博導周老師奴役」,在社交媒體上發聲追問。

從公開文章的內容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博士生與導師的相處日常:陪吃飯、擋酒、澆花、打掃辦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車場接她、陪她逛超市、陪她去家中裝窗帘、甚至給導師的熟人的女兒做家教等等。

終於明白同樣貧困家庭出身的我,為什麼考不了研、讀不了博了!因為上面說到的許多事情,我對老婆尚不能完全樣樣做到,何況是我的老師呢!

想來,經過十餘年素質教育再進入高等學府研修的博士生,其令人自嘆不如的地方,也包括這樣「為人處事」的修養吧!

如此,楊寶德的自殺確實出乎了我們的意料,這有什麼不可以忍受的地方嗎?又不是陪導師去做頭髮,哪怕做頭髮也不見得是你吃虧,就算是你吃虧也不見得是你的錯呀,何必要自殺呢?

於是有人驚呼:寒門博士之死,貧窮限制了你的反抗力!

可是,楊寶德自殺僅僅是因為不堪忍受博導在日常生活上的「差役」嗎?

從楊寶德女友公開的信息中得知,楊寶德背負著碩轉博畢業無望的壓力。碩轉博的楊寶德若拿不到博士學位,等於還是本科學位。但在導師的帶領下,楊一年半的時間只發一篇論文,而且是碩士期間的實驗成果。

遭遇過想換導師卻礙於人情的尷尬,楊寶德甚至沒有換導師的想法。為什麼?因為學校從沒有這樣的先例呀!你以為你是郭靖嗎?換了老師,誰敢收?不怕得罪人嗎?

懷著渴望出國深造但被博導掣肘的絕望。在去世前一周,楊寶德還和女友商量著一起出國,等回國後就結婚。所以,當12月18日博導周老師答應給楊聯繫出國事宜時,他很高興想考個英語資格證。

12月21號,楊寶德因學英語而被導師批評,讓他明白導師不會放他出國,因為先前許諾過讓他去北醫學習並未兌現。這樣的空頭支票比沒有更讓人絕望。

相反,楊寶德的周姓博導卻對他關愛到了令人不解的地步。

嚴格學生的作息時間:規定中午不準睡覺,晚上十二點之前隨時待命;勸他和現任女友分手,甚至介紹學妹給他;甚至穿衣打扮,都要楊寶德幫忙打分。

看得出來,周博導是一個不是不似母親勝似母親的大愛導師。

如此,楊寶德的自殺更是讓人難以理解了!要知道楊寶德是家中乃至村裡唯一的一個大學生,家中貧寒,為了減輕家裡負擔,從讀大學起,除了學費外,他基本沒找家裡要過錢。考上研究生後,為了省點伙食費,經常吃3塊5一碗的麵條。

一個能忍受貧寒生活的文化青年,為何會自殺?

難道還有什麼比「貧窮」更讓人難以承受嗎?

我想應該是「愛」——超越了界限的愛!先不要問我為什麼這麼說。對不起,你看不懂我也不想多解釋,請繼續看下文。

楊寶德應該是一個有責任的大男孩子,從其為女朋友精心準備生日禮物的細節可以看得出來。

從「在讀博士」的身份也可以看得出來,因為若不是為了改變自己身上的「寒門」標籤,他本可以早點進入社會,而不是繼續讀書深造了。

因為他和我一樣堅信:知識改變命運。

但沒想到,我們的命運在求知的道路上,就被無情的折斷了!

一個出不了文章的學術研究者,畢業無望的在讀博士,被日常瑣碎牽絆的大男孩不一定會自殺,但如果考慮到家中忍受饑寒卻仍對自己充滿期盼的父母,考慮到面對自己年近三十仍然碌碌無為但卻不離不棄的女友……

如果要放棄這一切,浪費的不只是二十多年寒窗苦讀的努力與時間。

還將辜負無依無靠的父母同樣長達二十年的殷切期望。

還有,該如何向深愛自己的女孩交待?該拿什麼去實現昨天的海誓山盟。

作為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的楊寶德,在這裡被思想的高牆堵住了。

那麼,堅持這一切又如何呢?但是拿什麼堅持!該怎麼堅持!

繼續伺候自己的導師嗎?繼續在大學裡一年又一年的勞而無功嗎?

在現實一點,哪怕是3塊5的一碗麵條也總有吃完的一天吧!更何況在讀博士的學費想必也不是助學貸款就能全部承擔的吧,即使是助學貸款也是要還的呀!

作為一個有責任甚至不缺乏擔當的農村孩子,楊寶德確確實實感到退路也被擋住了!

既然肉身走不出這四面八方的困境,那就讓靈魂飛出去吧。

楊寶德並非第一次輕生。但在12月25號下午5點半,在連續熬夜通宵打了一天的王者榮耀之後,他堅定的走向了他之前在手機上搜過的「西南最大的湖」、「西南最大的河」。然後,可能在大橋上猶豫、掙扎了很久很久,最後還是孤注一擲,縱身一跳!

有人會說:自殺是懦弱的逃避!

但我會說:若非親身親歷死亡,誰都難以想像主動面臨死亡需要多大勇氣!

是的,我們不難看出楊寶德應該是一個「自視甚高」的人。

他知道自己活著是苟且,也知道死亡並不能真正的結束一切。

但他選擇自殺,是想最後「主動」一次選擇自己想要的世界!

自殺,是對毫無意義地生命給予最大的反擊。

如果這個世界有時候太鬧騰了,那些只想安靜活著的「低情商者」早晚有一天受不了,奔逃出去!

遺憾的是,楊寶德的自殺並沒有給這個麻木的社會太多有效地反擊,甚至那位對他關愛備至的「周博導」也無動於衷,只是拉黑了楊寶德的親人!

換種說法,楊寶德的「自殺」起作用了,它殘忍地揭開了無情、自私、混亂而且醜陋的社會真相。

如此說來,楊寶德算得上一個「烈士」吧!

真相其實就是赤裸裸而且毫無意義的,只是我們都選擇了視而不見或習以為常。但楊寶德反抗了,用一種令人尊敬的方式結束了令人不齒的生活。

所以,楊寶德是用一種哲學的方式直面了虛無的人生!

可悲的是,這個社會沒有哲學了,有的只是隨口而且出毫無意義的話語!

我這樣說會不會太絕對了,或許是的,或許不是!

看看下面這位「大編劇」(自稱)在微博上的公開言論,你或許會驚訝社會的病態比想像中的要嚴重許多!

總體來說「大編劇」六六對「楊寶德自殺事件」是有看法的,對「楊寶德的死」是嗤之以鼻的。

第一次發言,她說道:@同有三和中醫---劉力紅 你看,收個二皮臉的女學生多麼重要,不用背負道德譴責。每天伺候您樂呵呵的,拎著紙箱子滿世界跑。

是的,有人和我一樣以為六六(應該算得上有思想有文化的更高級知識分子)只是在反諷或者調侃!

第二次發言,她回復網友@手機用戶怎麼了,說道:完全不是調侃而是發自內心的感受。正心誠意修身,包括對小事的細緻和主動。一路走來,哪怕是大編劇了,依舊和劇組住90塊的快捷酒店,燒飯給各路工作人員吃,得空就幫著收拾現場。不是只有跟師才卑微。我覺得以干瑣事為樂趣,才會招來各色人等的親近。做任何行業,情商都是第一位的。

所以,我前面說:如果這個世界有時候太鬧騰了,那些只想安靜活著的「低情商者」早晚有一天受不了!畢竟,所謂高情商,不是每個人都能容忍和接受,更何況去行動!

當然,自稱「大編劇」的六六似乎還覺得意猶未盡,繼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次發言,她說道:現在的孩子都不知道腦子裡想什麼?裝個窗帘、買個菜,打掃個衛生就委屈死了?到底是個村娃,自視甚高。俺們跟師,出門拎包抱著杯子,鞍前馬後辦入住,洗洗涮涮海生怕師父不滿意。人哪!別太把自己當回事。所謂學習,不僅僅是課本的,也是做人的道理。你伺候伺候老師,那不是應當的嗎?

這波三連擊,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激起千層又盪又浪的「大編劇」形象!

關於「六六」,想必不必多介紹,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出身知識分子家庭,在1999年就移居新加坡並獲得了新加坡國籍。因為家庭劇《王貴與安娜》的大獲成功,2010年,就以210萬元的版稅收入登第5屆作家富豪榜第20位。

學識皆高人一等的成功人士,對張寶德的死,也不過如此看法!難怪有人說:真是三觀盡毀!

三觀盡毀,難道不就是哲學已死嗎?

至於,「六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看法,我不知道,也不想分析。因為我真的不認識她,對她也不了解!

算了,胡七亂八的說了這麼多,也不知道多少東西是說道點子上的。我總覺得,有些話你即使千遍萬遍,不理解的人永遠理解不了!

自負如我,都不敢說了解自己,何況是別人呢!

末了,多說幾句:

張德寶的死與他是否出身寒門無關,所以無論是官方報道或個人言論,若是刻意提起這兩個字,恐怕都難逃「歧視」之嫌。

做人是不能太把自己當回事,但要把別人當回事,尤其是已經死了的人!

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條,如果我願意,甚至可以選擇不成功。所以,請不要把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別人!

我從不覺得高情商有什麼了不起,就像我擁有高智商一樣。所謂高情商,是懂得去包容別人的低情商,而不是要求別人也有高情商!

一個人死了,但真相不會死,真理也不會死!一個人活著,但靈魂會死,精神也會如同行屍走肉!

還有,不要動不動就嚷嚷:這個社會怎麼了!當代大學生怎麼這麼小氣!大學教授怎麼淪落到這個地步!世風日下,竟然到了如此不堪入眼的境地!

最後引用一段話,和大家一起思考:

目前此事的信息仍很不完整,校方和周姓導師都沒有發聲。死亡畢竟是最極端的選擇,以「奴役」、「壓榨」這樣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辭彙進行歸因,很難提供完整、充分的因果鏈條。

逝者已去,他生前的心理活動永遠無法還原。但這並不意味著,這起個案沒有警示意義,不值得做普遍意義和制度層面上的反思。我們為一個青年學子的悲劇而惋惜,更要為他背後更多青年學子的生存困境不平而鳴。聯想到前不久的北航教授陳小武性騷擾事件,這兩起事件有一定的共性。一個是男導師與女學生,一個是女導師與男學生。巧合中也有必然。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是七個瘋子,一個喜歡胡言亂語的我!


毋庸置疑,作為一位知名女家作家,六六對現實生活有著遠超常人的細膩感受、獨具一格的思維方式。

然而出乎意外的是,這一次,六六針對寒門博士自殺事件的微博評論,卻沒有一如往常地得到討巧和認同,甚至引發了網民的一片質疑之聲。

霍小姐以為,「你伺候伺候老師,那不是應當的嗎?」、「到底是個農村娃,自視清高」的六六作家評論,看似符合人情事故、傳統常理,但是她忽略了此事件中儼然缺失之師生「相互理解、互為尊重」的一個關鍵點、大前提。

有道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充份說明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僅有淵博知識,牛逼學歷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德藝雙馨」才能在三尺講台上,播下一片桃李芬芳,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之德才兼備的人材。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建設和諧、勤學、尚進的校園環境,避免「寒門博士自殺」的悲劇,不僅僅是單方要求學生要尊教教師,教師更要率先垂範(既傳道授業又教書育人),每位教師要自覺融於師生的相互理解中,切實考慮到每個學生差異化的成長環境、不同性格特點(個人感受),春風化雨,如園丁耐心呵護幼苗成長一般因人施教,潤物細無聲。絕不能以掌握學生論文、畢業等「命門」為要挾要,濫用權力,如該女博導,不僅讓所帶的男博士打掃衛生,更無禮要求陪她逛街逛超市,甚至上家安窗帘等有悖師德師風要求的過分行為。

對每位教師而言,能真正得到家長和學生的尊敬和喜愛,這是教師的價值所在。幼兒園中小學如此,高校博導更是概莫能外。


人的教育首先是來自家庭,然後是學校,最後是社會,給導師擦擦車,裝裝窗帘,看起來是導師為師不尊,可以委屈,甚至憤怒,但學生因此自殺,這實際上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出身寒門,這是無法選擇的,家長給予不了太多物質上的滿足,這不是家長的過錯,然而,孩子的自卑心理,卻是來自於家庭的言傳身教,需要家長自省。為什麼很多同樣寒門子弟可以自立自強,並獲得成就?因為他們明白,物質上的窮困不是他自己的錯,而精神上自卑才是成長路上致命的不幸。

教育的產業化,使得如今寒門學子越來越不容易出人頭地,校園到處充滿著物質,老師急功近利,寒門學子很容易在這樣的環境里被遺忘,被輕視,甚至是被各種誘惑中迷失自我,但是現在的學校能給他們的關懷卻真的不多,學校,老師也應該深思。

老師,是學生的領路人,為人師表,曾經他們是社會最崇高的職業之一,然而,不知何時,學生不再只是學生,而變成了商品,當然,寒門學生是最廉價的,想要在這些的「商品」中獲得「上架」的機會,就需要付出很多的勞動,我想這是這位導師讓他為自己勞動的理由,也是壓垮這位學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是悲劇事件,學校,導師有其應該承擔的責任,但最大的責任還是學生自身的性格缺陷,致命的自卑是這個悲劇的根源,其實這個悲劇對於這個學子來說,我敢大膽的說:是不可避免的!今天看來,他自殺在求學路上,將來,他也可能會自殺在職場和社會生存路上。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仰視成功(財富)者,而輕視弱者(貧困)。未來,他有將如何面對呢?


六六的言論,反應了微博上一大惡習:

用各種獵奇+標新立異的觀點來展現自己多麼與眾不同,而不顧常情。

在微博上,彷彿講人之常情是件很low的事,這個觀念是絕對錯誤的

人之常情是庸、是俗、是平凡,但絕對不是low。都還要張口吃飯,在地球上呼吸,千萬別把自己當外星人。

那這件事,以常情而言是什麼?其實就是同情惋惜

這兩種情感其實是不需要解釋的,但現在社會很奇怪,很多事情似乎必須要解釋一下,那就解釋一下吧。

為什麼同情?因為誰都過不去的坎。

人生總有打擊,這些打擊有些是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比如失戀、比如生離死別、比如失業。

但有一些打擊,不太容易讓人共鳴,因為這些打擊是一個複雜的集合體,單個打擊看起來似乎並非那麼難以解決,但是剛好一起來呢?剛好是滾雪球式的雪崩式呢?

比如寒門博士所承受的壓力,從新聞報道里來看,他所承受的壓力是多方面的。

  • 家庭的期許,女友的付出
  • 學術上的努力沒有認可,沒有回報
  • 經濟壓力巨大,導師卻不允許其打工(聊天記錄)
  • 碩博連讀畢業遙遙無期(其實可以放棄博士,轉碩士畢業,但該生並不知道這個信息)
  • 出國之路被導師堵死
  • 長時間的學習研究+導師交待的雜物,幾乎沒有私人時間(比996更慘)
  • 導師過度干涉私人活

小編也是寫小說的,小說通常會有一些戲劇化開頭,讓主人公遇到一系列打擊,比如失戀+失業+被家人誤會,然後遇到一個人,引發一個奇蹟,從而來扭轉整個敗局。

但生活很殘酷,當人陷入多重打擊,變成一道過不去的坎時,我們最常遇到的情況未必是孤立無援,而是,想幫忙的人幫不上。(比如該生的女友和父母)能幫忙的人,反而抓著你的困境以此為要挾,落井下石。(比如該生的導師)

六六也是一個受過打擊的人(得到過網友聲援),也是一個會寫故事的人(筆下主人公也有無奈困境和接踵而至的打擊),小編真是很難想像,她竟然藉此事來展現優越感。

可能有人會說,她挺過來,所以她有資格說「這不算事」,但是,每個人、每個年齡段能承受力的壓力是不一樣的,就像有人芒果過敏,有人酒精過敏,有人花生過敏,甚至因這些過敏物而死亡。

「挺一挺就過來」那隻能是事後話,在人過坎時,不能雪中送炭就閉嘴,更不應該去賣弄這類「過來人的優越感」。(給經驗、指路才是正確的)

為什麼惋惜?因為導師的確有問題

小編在上文中列舉了該生所面臨的困境,而解開這些困境的鑰匙在導師手裡。

當然,由於信息不對稱,該生並不知道,他所在的學校,是可以放棄博士轉碩士的,但小編想問一句,憑什讓學生去白費這兩年的光陰?

這位導師所做所為,主要可以歸納為三方面。

  1. 學術上阻撓學生的發展
  2. 阻斷學生的出國深造之路
  3. 無限度地佔據學生的私人空間

可以說,導師靠譜些,該生原先的困境並不難解決,但這位導師卻是做了一個雪上加霜的行為。而六六不但不指責這種行為,甚至認可這類行為,並以一個過來人的姿態,鞭撻逝者。

小編只能說,建議取關。

最後貼一下新聞里公布的這位導師對話吧,是「關心」還是「干涉」,大家自己判斷吧。


謝謝邀請。

寒門博士如果因為受不了幫導師做雜事而自殺反抗就有點過了。我贊成博主的說法,讀書不止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做人。就我自己的體驗,做人有時比學好知識的更重要。

首先,知識決定你能不能做某件事,但做人決定你在這領域能走多遠。確實博士畢業有高學歷,有高知識,但是這些不能說明博士就會做人。智商不等於情商,有人做過測試:情商一百分、智商五十分的人完虐智商一百分、情商五十分的人,前者通常能成為社會精英,儘管他們或許並沒有博士學歷或100分的IQ。所以情商很重要,做人很重要。

其次,能做事不等於會做事。博士也需要鍛煉才具有做事的能力。誰不是一開始都是從打雜等小事做起,最後才逐漸成為領導最重要事情的?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如果連小事、雜事等基本事情都做不好,很難在實踐中將自己的專業所長發揮出來!我們跟著導師的時候都是爭著、搶著負責這些瑣事、雜事的處理,生怕導師不讓我們參與做這些事。通常給老師做的事情多的同學,最後畢業就業比我們有經驗的多,更受歡迎!

最後,內因起主要作用。博士生最後選擇自殺,還是其自身的因素多一些,即使老師讓其作雜事也沒必要直接自殺了事。我想說還是內心太脆弱,缺乏社會磨練,一旦工作後才會明白,作雜事、瑣事都是小case,有時即使做了這些事可能還會被罵,那才叫被壓榨,沒有強大內心,估計死一百次都不夠用!總之,生命誠可貴,無論什麼理由,都應該活著,要知道有很多人比你艱難卻還堅強的奮鬥著!學習、了解一點法律知識,在生活中很有必要,「軒逸箐風鈴」和你一起學習法律、使用法律。如果你有需要,歡迎關注和私信

關於六六對楊寶德自殺事情的評論,我從微博微信等渠道也多多少少看了一些,大致的情況有些了解。同時也看到很多人對六六言論的評價,個人覺得評價最好的是押沙龍和娜塔莎,如果哪位朋友有興趣可以自行上網搜索一下看看。讓我來說,也說不出太多新意,不過既然有網友邀請,就簡單的說兩句。

現代社會下,師生關係到底應該是怎樣一種關係?學生對老師的尊敬,老師對學生的教導,這個度該如何來把握,體現在具體的事情上又該有哪些邊界,這的確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我見不少人拿古代的學徒關係來比較,比如徒弟在師父家裡吃住學藝,同時幫助師父家裡干雜務,聽使喚。很多藝術家都回憶過小時候學藝的艱辛,可以說是一段段血淚史。於是,由此得出結論,學生就應該伺候老師,因為歷來如此,古已有之。這裡我想借用魯迅先生《狂人日記》里的一句話:歷來如此,便對嗎?我們總說新中國推翻了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舊社會,建立了人人平等的新社會,怎麼到具體問題上就倒退回去了呢?中國曆來缺乏人格平等的觀念,單位裡面的上下級,學校里的師生,家庭里的長幼,所有地位上的差別,其實都不應該違背人格平等的觀念。什麼叫人格平等不太容易一兩句話說清楚,但是一旦用到伺候這個詞了,那人格必定是不平等的。學生應該尊敬老師,老師也應該尊敬學生。雖然角色不同,地位有別,但是學生和老師還是應該維持一種人格平等的狀態。老師可以指導學生的學習,提一些紀律性或者任務性的要求,其目的是有利於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有利於學生完成學業。在學生不能完成任務或者遵守要求的情況下,可以按照規定要求學生延期或者退學等等,但是不能私自對學生進行懲罰或者羞辱。師生關係除了字面的意義之外,當然我們更希望有更多的私人感情,比如老師和學生成為朋友。這種情況下,老師有什麼需要幫忙的,跟學習無關的事情,這時候可以以朋友的關係和身份去搭把手,幫個忙,當然無可厚非。當然前提是學生主觀上樂意,不是基於什麼脅迫壓力或者其他的目的。

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見慣了太多的人格不平等,見過了太多的卑躬屈膝,奴顏媚骨。我並不反對有些人靠此生存或者走向發達,但我始終覺得無論面對誰,人都應該有一顆平等的心,你做一些事或者你不做一些事,應該是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遵從自己的內心。六六有自己的生存哲學,或者美其名曰情商,她願意那樣做是她自己的自由,但是她無權去指責不那樣做的人,畢竟給老師擦車,裝窗帘,陪老師逛超市,喝酒,不是一個學生的職責。有些東西叫做尊嚴和血性,沒有的這些東西人或許也可以生活的很好,那麼過你的生活就好,不要企圖站出來用你的所謂智慧和哲學對有尊嚴和血性的人進行指指點點,這樣就是你的不對了。


謝謝邀請。寒門博士生自殺事件,從新聞上看,似乎不僅僅是替女導師做一些事那麼簡單,那位女導師更多的是將他當成一個暖昩甚至搔擾對象,我想也許這才是令他活不下去的問題關鍵所在吧?一個堂堂正正的大男人,靠自己努力,辛辛苦苦讀到博士,卻成為原本應該被自己尊敬的導師的玩物(暫時想不到更合適的詞),如果不順從,自己的學業前途都會受到影響,而他和那些家世好和學生不同,他根本沒有底氣用前程換所謂的自尊。但他的自尊又不允許自己的人格遭受如此侮辱,於是,一時想不開,只有自殺。至於「六六」微博上的那些言論,我能說是一派胡言嗎?本來對她印象還好,畢竟很久以前看過她編劇的反映家長里短電視劇,覺得挺好看的,但這次她說的話,實在很過份。


這種性格是從小的家庭環境養成的,家庭的貧困養成了自卑心理,感覺在成長的道路上過程中四周都是敵對的眼光,特別是像故事的主人公這種,,這種靠自己努力成為博士生其中成長的艱辛更是不言而喻。從骨子裡面帶來的自卑在學習的過程中處處小心謹慎,渴望著有朝一日能夠一鳴驚人。但是這種強烈的自卑帶來巨大的自尊往往容易傷害自己。一旦自己感覺到被人傷害就怒不可遏。哪怕是一點點的小事,都會讓他爆發。非常容易走上極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