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虎蓥”漫漫回家路

  回顾历史

  启迪今天

  国博讲堂2019年第2期

  今日开讲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于成龙博士

  以“虎蓥:1860年圆明园”为主题进行讲座

  现场座无虚席

  来听大家心声

  ~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150余张ppt,日记、回忆录、信件等史料一段段剖析,如此密集的信息量,非强大脑容量不能含。于老师的讲座真正阐释了什么是“内容为王”。

  ——傅琳

  今天的讲座内容写一本书绰绰有余了,很期待!出书了一定买一本支持,这个讲座深入浅出,大学生和中学生学历史都值得听。

  有干货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爱国主义安利,多少都不嫌多,而且刷新观点。

  ——肖灵轩

  欲倾一国何惜一园,即使此园是万园之园。今天于老师的讲座让我们对圆明园所遭劫难的认知更加清晰了,塘沽之胜的荣光、八里庄之役的悲壮、以及很多近代史的细节被清晰地勾勒了出来。

  得此新知对于反思近代、镜观当代都裨益良多,期待后续大作!

  ——刘林琳

  下午在国博学术报告厅听于博士的讲座,他并没有单纯地讲“虎蓥”的器型、纹饰、材料、尺寸等器物本身的特点这些我们可以自己去展厅看见的介绍说明,而是选取了历史的一个片段,由1860年“圆明园”为切入点,细细梳理出历史的脉络、中外重要事件、人物,综合他查阅的当时相关重要的外刊资料、英国档案等图文,配合漂亮的PPT,有书信、有日记、有拍卖资料、有家族介绍、有外国政要和知名作家的态度……一个学者型自信、严谨、可靠、清晰的演讲、一次没有听够就结束的讲座。大有耳目一新之感。

  《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在道的层面来看一件文物,仔细了解一段历史、解读历史事件,启示教化作用之大,引导听众思索之多,是我在国博讲堂第一次有的感受。课后几个人围着老师和助手继续讨论着,我问老师,如果历史稍有变化我们可能会沦为印度那样的殖民地国家的可能是有的吧?五点多后,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讲堂。这是少有的情况。

  国博原来深藏着这样的好口才、好学术、好形象的专家,我以后必须得密切关注,请务必多安排这样的老师来讲堂啊!

  ——热心听众@丁香

  【好消息·第一时间】

  【约会“虎蓥”,大家又多20天时间】

  原定于3月1日闭幕的

  “虎蓥:新时代 新命运”展览

  延期至3月20日

  欢迎大家来到国家博物馆

  “约会”虎蓥

  !

  展览

  虎蓥:新时代 新命运

  展期

  2019/1/29 - 3/20

  地点

  国家博物馆 南12展厅

  (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